傳統銀首飾的藝術風格與我們民族文化的其它瑰寶一樣,同出一脈。它與民間剪紙、木刻、石雕、玉器、繪畫等等相比,同根且相似,又因材質、工藝、用途的不同而彰顯出“獨特”。
其獨特之處有四:一“貴”,二“多”,三“小”,四“巧”。
1
特殊的材質
銀作為一種貴金屬,曾長期在曆史上作為貨幣流通,其貴重的“身份”“價值”不言而喻。傳統銀首飾固有的材質價值,加上藝術加工創造的附加值而變得“身價倍增”。長期以來,一直是家傳珍藏之物,倍受人們珍視。“物以稀為貴”,傳統銀首飾的貴重、精美、傳承、保值理所當然。
2因材施藝
“因材施藝”的多種綜合加工工藝,使傳統銀首飾汲取眾家之長形成無與倫比的精美藝術風格。
銀質柔韌而易延展,既可體現銅、鐵等金屬加工的藝術風格,又可平展剪刻如同剪紙、木刻。
一件器物集多種工藝,盡顯其功。平麵上像剪紙般舒展,紋飾剪刻鏤空,秀美流暢,又有木刻般的刀痕鑿印而挺拔有力。平麵可任意彎曲,鑄、焊成形(變為立 體),立體造型上又彰顯石雕的質樸拙實、玉器的圓潤、鑄鐵的鏗鏘簡約……千變萬化,“一材多藝”。藝術效果豐富多彩,多種風格和諧統一於一身,在眾多藝術 品類中獨樹一幟。
3方寸之間
“氣象萬千”盡在“方寸之間”。
銀首飾獨特的使用環境(直接用於人體自身裝飾),加上材質的貴重,體積及重量都不能很大,往往限於在較小巧的體積、麵積上精心創意。
由於小,造型又要符合“人體工學”,材質珍貴還要惜用,所以製作工藝更加周密、精致。在極小的範圍內,日、月、山川、樹木花草、飛禽走獸、神仙人物、亭台 樓閣、龍、鳳、水中魚、草叢蟲、祥雲繚繞、錦旗飄飛……無不刻、鑿、鑽、錘、焊、鑄、平刻、浮雕、圓雕、透雕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細細品味,令人神往。 “方寸之間”從造型到紋飾,甚至人物、動物的神態都精美、生動,經得起細細琢磨,“耐看”。傳統銀首飾的小巧,不占地方,便於保存收納,這恐怕也是人們喜 歡的重要原因吧。
4巧奪天工
“巧”在不僅有奇特誇張的造型、精致美麗的紋飾,還在於它的豐富的想像、大膽而頗有情趣的創意。
“諧音取意”是我們的先祖在藝術領域最有意思的“巧”創意。它深深地影響著諸如木刻、剪紙、石雕、刺繡、玉器、書畫、瓷器等藝術門類。
老銀飾圖案的吉祥寓意:
牡丹——雍榮華貴,代表著富貴
雞羊——吉祥
馬背上騎個猴子——馬上封侯
蝙蝠口叼銅錢——福在眼前
瓶和鵪——平安
鹿——祿
蓮——連
花生——生
石榴——多子
桃——長壽
竹——氣節
蘭花——高雅
梅花——品質高潔
貓戲蝴蝶——耄耋
胖胖的青蛙——胖胖的孩子(蛙和娃音同)
“和合”二仙——如此可愛,像鄰家頑皮的孩童
銀飾品上的圖案充滿了幻想,比如荷葉卷曲成“如意”,蓮藕上卻奇怪地有花生的肌理斑紋,花草枝葉圍成了蝴蝶,蝶翅上卻開滿了梅花……“同形異構”、“多形同構”,這是至今仍被設計界推崇的方法,百多年前竟被熟練的在傳統銀首飾上大量運用,耐人尋味。
老銀飾很巧妙地把複雜的、某種意義上難以表達的抽象內容,用簡單易識別的具象動、植物等圖形直觀地表達出來。生動、淺顯、明確、易懂,這些美好的祝願、向往,通過銀首飾上造型和紋飾中那些千姿百態的動物,以及充滿生機的枝蔓花葉而被賦予了鮮活的生命與靈性。
老 銀飾品的世界處處充滿大膽而率真、奇巧而美好的理想主義。“師法自然而不拘”,遵循傳統,又加進了創造者自己的審美感驗和追求,靈感與智慧交匯誕生了這些 既傳承古蘊又隨機變通的造型、紋飾。原始圖騰、渴望生產力發展、生命力不滅、生殖崇拜的思想觀念在這裏得到了有趣的升華與結晶。
“長命鎖”、“百家鎖”是收藏中最常見的項飾。
誰家孩童哭床第,一夢忽聞兒時曲,一鎖祈求兒長命。“鎖”的概念及含義在銀首飾中早已被打破,單片的,鏤空的等等無所不有,形態可以像花朵一樣盛開,也可像如意雲紋般秀美。
可以如同寶盆、寶鼎那樣富足堅固,也可以像蛻變成美麗的蝴蝶、祥瑞的蝙蝠翩翩飛舞;可以變成方方正正規規矩矩的書卷、官印,也可變成枝葉中豐碩的石榴和桃李;更可以演化成鹿、獅子,引出龍飛鳳舞、相擁……
千變萬化的鎖,是鎖又不是鎖。它演化成美好的祝願,寄托了長輩對後代平安成長無盡的期望。
“奇”“巧”的創意令我們至今感慨不已的是,傳統銀首飾的美除了來自視覺外,還有“聽覺”。除了“好看”,還有“好聽”!在那個根本沒有現在的音響、廣播、電視的時代,銀鈴的聲音一定很動聽,因為過去經常從文章文字中讀到這樣讚美的句子:銀鈴般的笑聲……
在我們的收藏中確有不少銀質的“鈴”(俗稱“鈴鐺”)。大小不一,造型各異。
如何鑒別?
利益的驅使,造假也泛濫。
首先,最主要的就是練就眼力內功。
自銀飾在民國時期廣為普及,至建國後五、六十年代,時間跨度不算長,但時代特征明顯,最大的區別應是手工與機械工藝的區別。
工匠常有“意到筆不到”的正常疏漏,所以手工加工精度雖然不如機械,但有韻味。若是現在用手工刻,費時費力不說,紋飾、圖案造型也不易模仿。隻有用模具,批量才有經濟效益,所以仿品多為模具工。
若碰到毫發無損、品相完美無缺的手鐲、戒指,應當心。
真品極難保存得完美無損,一般模具仿品材質非銀,而是仿銀合金,質硬,份量不“壓手”。年代久遠的“包漿”不易做好,偽品細部觀察不見手工刻痕跡,或不易磨損處刻痕也不清晰,則可確定是模具偽品無疑。
此類大多還有“足紋”、“足銀”、“××銀樓”地域名等字號,實為欲蓋彌彰之舉,且不可以字號鑒真偽。
其次,要掌握簡單的幾種鑒別方法:
1、假料充真。
多見以銅鍍銀充純銀,新、老工均有。備軟、硬兩用橡皮(即文具用品的橡皮)一塊,在凸處磨損處反複擦試,可露出鍍層下的層色,色紅、黃者為銅(有些厚鍍則需多擦,一般隻要在器件背麵或非緊要處擦試,賣者不會計較。若不讓用橡皮試之,反倒要起疑其材質真偽了)。
銅輕銀沉,用手掂量,差別較大,壓手者為銀,反之則銅。還可輕輕試銀件細條狀部,柔軟者多為銀,剛硬者多為銅(黃銅)等合金。
2、成批量(2個以上的,或在多處碰到單個)的均為假。
“老”銀飾不可能這麽流傳下來。由於“燒藍”(以藍色琺琅釉燒結在飾品,表麵俗稱“燒藍”)形色漂亮受人青睞,近幾年假老“燒藍”銀首飾批量上市(似花果紋飾發簪為多),但其色澤發飄、不正,材質多為銅鍍銀,即使“做舊”冒充,隻要細細鑒別,仍好分辨。
3、以次充好。
老銀飾多有磨損、缺傷、鏽蝕、包漿,但因藏界求品相之風影響(好品相價格高),就將殘品粘、焊,塗抹補缺,冒充完好品相。若無偽包漿,殘缺極易辨別;若碰上包漿過度之品,應冷靜細致,可用“橡皮法”鑒別。
需要注意的是對某些有墜飾的定要細細觀察接口,焊牢且有磨損者當為原配。開口未焊或墜飾大小、風格明顯不統一者皆有後配的可能。
真偽鑒別還要靠多看、多學,見多才能識廣。編輯轉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