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行詩內在結構之解析
我們從上一章了解到,從創作的角度來看,三行詩有一個叫三段法或者叫三步一曲的內在結構:呈現對象、具化對象、升華對象。三行詩的敘述對象,有時可能是一個物體,我們稱之為物象;有時可能是一件事,我們稱之為事象。選擇並呈現出詩的敘述對象後,我們就會具化它,也就是描寫它,或指出它所從事的活動,或說明它所承受的動作,或置它於某種環境,或揭示它的某個特征,或對它做一些相關的描寫,等等。在具化的基礎上,我們會對它進行升華,或揭示作品的主題,或深化作品的詩意,或強化作品的意境等等。
三行詩創作中采用的這個三段法,很像體育運動中的一個跳遠過程:起跑(呈現對象),踏板(具化對象),彈跳(升華對象)――直至詩的遠方。我們知道,運動員在踏板彈跳時,常常會猛吸一口氣,以運足力量跳得更遠。三行詩也恰恰如此,在具化或者升華對象時,也會猛吸一口氣,以運足力量把作品送入更高層次。當然,我們所說的三行詩裏的這個猛吸一口氣,不是指諸如人體那樣的吸氣,而是指分行以獲得間歇,積蓄力量。
三行詩的標題加三行,實際是四行;三行詩的三段法是三個步驟,所以,三行詩的行數與三行詩的三段法並不完全對應,也就是,並不是一行管一個步驟。三行詩在具化對象或者升華對象的某個節點上,為把作品送入更高層次,常常會分行以獲得間歇、積蓄力量。它恰如跳遠運動員在踏板彈跳時猛吸一口氣那樣。
為了更全麵、更深刻地了解什麽是三行詩的內在結構,接下來,我們將解析一些三行詩,以了解它們是否應合這三個步驟。當然,三行詩創作活躍,作品層出不窮,本書並不企圖包羅萬象,隻是列舉在結構上具有代表性的那一部分。
(一) 常規手法(三段法按次出現)
例1. 具化時,指出敘述對象所從事的活動
月光
從窗外 潑進來
濺了我一身
唐詩
(肖益人)
《月光》 | 呈現對象: 標題入詩。“月光/從窗外潑進來”。呈現“月光”這個物象為本詩的敘述對象,也就是,本詩要寫的是有關“月光”這個大自然的物體。 |
| |
從窗外 潑進來/ | 具化對象:描寫物象“月光”所從事的活動,賦予它“從窗外潑灑進來”的功能,即這首詩既不寫月亮的“圓”,也不寫月亮的“亮”,而寫它的“潑灑”功能。 |
濺了我一身/ | 升華對象:升華物象“月光”潑灑功能來完成作者的創作意圖。作者把這個升華過程一裁為二,其間埋設了一個懸念,先說“濺了我一身”,但不說濺了我一身什麽,用這個分行所獲得的間歇,讓讀者去期待,到第三行才揭示它是“唐詩”,出人意料地把讀者在第二行預期的“月光”突然轉換成“唐詩”,既給讀者一個突然,同時也揭示了作品的主題思想。這個主題思想就是:月光曾經激勵過多少中國古代詩人的創作熱情啊,現在我們看到它,就會聯想起他們所創作的詩歌。 |
唐詩/
|
例2. 具化時,說明敘述對象所接受的動作
掰黃瓜
哢吧,夏天被攔腰折斷
彌散開
童年的清爽
(青果)
《掰黃瓜》
| 呈現對象:標題未入詩。不同於上一首,這裏呈現了“掰黃瓜”這件事而不是物作為本詩的敘述對象,也就是,本詩要說的是有關“掰黃瓜”的話題。詩人在正文裏用了一個借代的修辭手法(“黃瓜”是借體,“夏天”是本體),把敘述對象“黃瓜”轉換成“夏天”,使“夏天”具有了被折斷並且彌散開來的可能。 |
| |
哢吧,夏天被攔腰折斷/ | 具化對象:賦予由“黃瓜”轉換過來的“夏天”一詞以 “被攔腰折斷”後會散發出某種氣味的功能。 |
彌散開/ 童年的清爽/ | 升華對象:升華“被攔腰折斷”後散發出來的氣味功能,來完成作者的創作意圖。同上,作者在這裏把升華過程一分為二,其間埋設了一個懸念,先說“彌散開”,但不說彌散開什麽,讓讀者去期待,然後突然把讀者預期的氣味轉換成“童年的清爽”,激發了讀者對童年的美好回憶。 |
例3. 具化時,說明敘述對象所接受的動作
寒秋
又遭連夜雨
遍地黃葉
數聲雁鳴勾我心魂同行
(徐英才)
《寒秋》
| 呈現對象:標題入詩:“寒秋/又遭連夜雨”。呈現物象“寒秋”作為本詩的敘述對象,也就是,本詩要說的是有關“寒秋”的話題。 |
| |
又遭連夜雨/ 遍地黃葉/
| 具化對象:用兩行來描寫物象“寒秋”的遭遇:“又遭連夜雨/遍地黃葉”,以加強淒涼感。本來已經是“寒秋”,現在又遭受到整整一夜的雨打,使黃葉飄落滿地,夠淒涼了。 |
數聲雁鳴勾我心魂同行/ | 升華對象:用“數聲雁鳴勾我心魂同行”來升華已經營造的淒涼感以達到作者的創作意圖。本詩不在說理,而在於營造一種淒涼的思鄉意境。本已經是寒冷的深秋,它又遭受一夜雨打,黃葉飄零滿地,夠淒涼了,現在還有幾聲雁鳴勾起我思鄉之情,我怎能不懷念家鄉,希望能夠像大雁那樣飛回故鄉呢? |
例4. 具化時,置敘述對象於某種環境
野花
在荒山
卻總是笑容燦爛地
等風把它們的子孫送往遠方
(徐英才)
《野花》 | 呈現對象:標題入詩:野花/在荒山。選擇“野花”這個物象為本詩的敘述對象,也就是,本詩要說的是有關“野花”這個大自然的物體。 |
| |
在荒山/ | 具化對象:把敘述對象“野花”置於“荒山”的偏僻環境中,暗示它生活環境的惡劣。 |
卻總是笑容燦爛地/ | 升華對象:先用“卻總是笑容燦爛地”作鋪墊,使“野花”與“荒山”形成對比,凸顯“野花”的樂觀精神,為升華做準備。然後用議論的手法“等風把它們的子孫送往遠方”來升華物象“野花”,揭示它雖然置身偏僻的環境卻非常樂觀,具有遠大的目光。 |
等風把它們的子孫送往遠方/ |
例5. 具化時,置敘述對象於某種環境
聽潮
維港邊
百年前斷裂的光流
又雄渾地洶湧了起來
(白曼)
《聽潮》 | 呈現對象:標題未入詩。呈現“聽潮”這個事象為本詩的敘述對象,也就是,本詩要說的是有關聽潮的話題,而不是物。 |
| |
維港邊/ | 具化對象:把聽潮這件事置於“維港邊”,以提供地點,因為這個地點具有曆史意義,與主題切切相關。 |
百年前斷裂的光流/ | 升華對象:在把敘事對象“聽潮”置於具有曆史意義的地點後,開始升華主題。用二、三兩行“百年前斷裂的光流/又雄渾地洶湧了起來”來回答了聽到的是什麽?聽到的,不僅僅是海潮聲,而是斷裂的曆史又銜接上了,把主題提升到曆史的高度,用海潮聲象征香港的割讓與回歸。 |
又雄渾地洶湧了起來/ |
例6. 具化時,賦予敘事對象以特征
月
一隻荷包
裝滿了
母親講過的童話故事
(徐英才)
《月》 | 呈現對象:標題入詩:月/(是)一隻荷包。呈現“月”這個物象為本詩的敘述對象,也就是,本詩要說的是關於“月”的話題。 |
| |
一隻荷包/ | 具化對象:賦予對象“月”具有“荷包”的特征,暗示它有裝東西的功能。 |
裝滿了/ | 升華對象:升華“月”這個具有裝東西功能的“荷包”來完成作者的創作意圖。作者也把這個升華過程一裁為二,其間埋設了一個懸念,先說“裝滿了”,但不說裝滿了什麽,讓讀者去期待,到第三行才突然揭示“母親講過的童話故事”,從而揭示了“月亮能夠引起我對母親的懷念和對家鄉的美好回憶”這個主題思想。 |
母親講過的童話故事/ |
例7. 具化時,賦予敘事對象以特征
告白
忐忑之後,終將那封信塞進
郵筒。靜等花開
卻似一塊石頭,沉入了大海
(老厚)
《告白》 | 呈現對象:標題未入詩。呈現事像“告白”為本詩的敘述對象,也就是,本詩要說的是有關“告白”的事,而不是物。 |
|
|
忐忑之後,終將那封信塞進/ 郵筒。靜等花開/ 卻似一塊石頭,沉入了大海/ | 具化對象:賦予對象“告白”以忐忑的特征,並描寫它所從事的活動,說明這個“告白”是在什麽心情下發生的。 |
升華對象:用“花開”和“石沉”對比來升華主題。忐忑地把信寄出後,它卻似石沉大海,沒有下文。作品在升華時,沒有直言結果,而是讓讀者自己去思考對方是誰,她收到信後會怎樣等等。 |
(二) 非常規手法(三段法不按次出現)
例8. 非常規手法:敘事對象出現在內容部分
夜雨來訪
幹渴的麥田
喜出
望外
(老厚)
《夜雨來訪》 | 大多數三行詩把敘述對象置於標題中,本詩把敘述對象置於下麵的內容部分。 |
| |
幹渴的麥田/ | 呈現對象/具化對象:大多數作品的敘事對象都出現在標題裏,而這首詩的敘事對象則出現在首行的具化階段:“麥田”,也就是說,本詩將要寫的都是關於“麥田”的事。在呈現敘事對象的同時,作品還具化了這個對象,賦予它以“幹渴”的特征。 |
喜出/ | 升華對象:指出敘事對象“麥田”的“幹渴”特征後,作品立刻用一個成語升華它“喜出/望外”。這個成語用得非常巧妙,具有雙關的功能,既用了它的本意:指出“麥田”因出乎意料的“夜雨來訪”這件好事而感到特別高興,同時又描寫了“麥田”那種“喜出望外”的形態:喜歡得冒出了頭,高興地朝外麵張望。 |
望外/ |
例9. 非常規手法:具化與升華粘合在一起
父親的背
山脊梁
彎
也彎得 硬
(唐淑婷)
《父親的背》 | 呈現對象:標題入詩:父親的背/(是)山脊梁。呈現“父親的背”這個物象為本詩的敘述對象,也就是,本詩要說的是關於“父親的背”。 |
| |
山脊梁/ | 具化對象 / 升華對象:本詩的具化部分很明確,在首行。首行用一個暗喻把“父親的背”比作像“山脊梁”一樣,以揭示父親的背像什麽的特征。本詩的升華部分也很明確,在尾行。尾行用一個補語進一步描寫父親的背,說它雖然彎但非常堅硬,以揭示父親人雖然已經老了但仍然非常堅毅。而中間那一行的“彎”字則既可以分在具象部分也可以分在升華部分。換句化說,這首三行詩的具化與升華的界線並不分明。而恰恰是這的不很分明的“彎”在把整首是結合的非常緊密。 |
彎/ | |
也彎得 硬/ |
例10. 非常規手法:升華隱含在具化中
老農
一把鋤頭
硬是把太陽從東邊拽到西邊
然後掮著月牙下山
(徐英才)
《老農》 | 呈現對象:呈現物象“老農”作為本詩的敘述對象,也就是,本詩要說的有關一位“老農”。 |
| |
把鋤頭/ | 具化對象/升華對象:這首詩表麵看沒有升華,而隻是用全部三行來具象化這位“老農”,用空間抽除法,抽除了鋤頭與太陽以及鋤頭與月亮之間的空間關係,以此來描寫老農起早摸黑,從早勞作到晚的情景,但其實,它是有升華的。這個升華,不像其他三行詩那樣,是用某一行或者某兩行表述出來的。它用隱藏的辦法,把對主題的升華藏在對老農的具體描寫中。你仔細閱讀就會發現,所有的描寫都力求表達老農的不辭辛勞。這個不辭辛勞就是通過描寫得以升華的主題思想。所以,這首詩也印合了三行詩創作的三個要素:呈現對象、具化對象、升華對象。
|
硬是把太陽從東邊拽到西邊/ | |
然後掮著月牙下山/ |
從上麵這些例子我們可以看出,三行詩的創作大多遵循這個三步一曲的三段法。不過,詩歌的創作雖然有律可尋,但並非一成不變、完全固化。創作中,如有人突破這個框架,是完全可能的。但是,從上麵這些例子我們至少可以看出,三行詩的創作確實有一個內在結構,不論詩人怎樣布局,怎樣排序,就大多數作品來說,它都跳不出這個三步一曲的框架。因此,三行詩的本質就是,用至簡的文字,作一次短、平、快的迅即升華,以達到作者的創作意圖,或立意,或營勢,或造境,或寫意等等。它與非三行詩的本質區別就是,它可以直接了當地直奔主題,無論是直接性的還是暗示性的。這也就是三行詩的價值所在。它的出現,使我們能夠隨時寫下我們對世間萬事萬物的詩意感受。我們對某件事或者某個物體突然萌發了詩心,就可以立即把它寫下來,或者暫時記在腦子裏等到方便時再寫下來,而不必像非三行詩那樣,非得有一個充分的時間才能創作。有時,或者說常常,就是因為需要這個充分的時間,我們的創作也就不了了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