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徐英才的《怎樣寫好俳句--走進世界俳句的大家庭》

(2021-12-21 06:46:50) 下一個

2021年11月14日徐英才在美國華詩會《詩殿堂》所做的講座整理稿

怎樣寫好俳句

――走進世界俳句的大家庭

/徐英才

    大家好!今天我們來講講俳句。很多人覺得俳句很神秘,通過這個講座,你應該會對俳句有一比較詳細的了解。

 

一、學習俳句的好處

俳句起源於連歌,而連歌由中國漢代的樂府詩發展而成。現在,俳句已經從日本傳到世界上很多國家,成為一種世界性的詩型。中國是一個詩歌大國,在詩歌創作方麵,有著幾千年的優秀傳統。既然俳句已經成為世界性詩歌,那我們就不應該落後,也應該能夠寫出符合世界性俳句要求的中國俳句。

  俳句短小精悍,除特例外,是世界上最短的詩型。但它小而不瘦,意象生動,充滿張力,廖廖數字,就能激發生動的聯想,營造雋永的意境,透出深厚的韻味,很有嚼頭。學會俳句,對寫中國的三行詩、微詩、新詩都不無幫助;對詩歌創作中的語言推敲,提煉,精簡都不無幫助;對避免寫新詩時平淡化、空洞化、缺乏內涵缺少外延化都不無好處。學會寫俳句,會使你的新詩創作站起來、立體化。

  俳句短小精悍,睡著,坐著,站著,甚至走著都能在腦子裏創作。創作完成後記住,方便時騰寫在紙上即可。而不象其他詩歌,你多半得一本正經地坐著才能寫。

  會寫俳句有很多好處,這裏就不一一而足了。那麽,什麽是俳句呢?

 

二、什麽是俳句?

  假如你拿這個問題去問人,不同國家的人會有不盡相同的回答。大多數中國俳句詩人會說,俳句嘛,就是5-7-5加押韻。意思就是說,俳句要寫成三行,第一行5個字,第二行7個字,第三行還是5個字,共17個字,每行最後一個字要押韻;有時,也有押兩行尾韻的。

  大多數英美俳句詩人會說,俳句嘛,17個音節內大多寫成三行,不押韻。意思就是說,俳句最多不超過17個音節,一般是12、3個,大多數寫成三行,也可以寫成兩行,但不要押韻。

  日本俳句詩人會說,傳統俳句17音(注意是17音,不是17個音節),寫成一行,不押韻,但要有季語(kigo)和切字(kireji),寫的是大自然的一瞬間。這裏牽涉到幾個專用俗語,比如什麽是“音”?什麽是“季語”?什麽又是“切字”?這些,我們會在後麵加以解釋。

  但是,所有這些回答,都僅僅回答了什麽是俳句的形式問題,而沒有回答什麽是俳句的本質問題。那麽,俳句的本質是什麽呢?

 

三、俳句的本質

  俳句的本質,就是用最簡練的文字,用一個句子的旋律記錄下大自然的瞬間感動。這個瞬間感動,象中國的山水畫,留有空白,能促使讀者產生聯想!這個聯想,是由俳句裏兩個意象疊加後產生的相互關係造成的刺點激發而出的。俳句並不貴在其形式,而貴在要能通過這個刺點給讀者提供聯想的空間,能激發讀者的思維產生飛躍,突躍到那廖廖數字之外的“言外之意、言外之境、言外之韻”上去。一首俳句有了這個刺點,能夠激發聯想,使人體會到詩外空白間埋設的這個“言外之意、言外之境、言外之韻”,不論它是十二個音節還是十三個音節,抑或十七個音節,它就都是俳句。換句話說,如果它沒有這個刺點,不能促使讀者的思維產生飛躍,獲得文字以外的含義、意境、韻味,那它在本質上就不是俳句,無論它在形式上多麽象。

近代日本學者川本皓肆將俳句的兩個疊加部分稱之為“基底層”和“幹涉層”。“基底層”通常是對客觀景物或事物的描述,“幹涉層” 則通過對 “基底層”的作用,指引或者示意整個作品的意義,使作品達到一種升華。

重慶大學的俳句研究生李疏桐在《論漢俳的問題與改造》一文中指出,“俳句的這種二重性,是俳句構造的核心,也是表現俳句美學的根本。”

美國詩人學會也明確指出,“就形式而言,很多規矩,包括5-7-5格式,已經被完全打破。但是,俳句的核心被保留了下來:時空裏的一個瞬間,激發性的生動意象,一氣嗬成, 突然的領悟與啟迪。”

美國西北文科院的兼職詩歌教授邁克爾·迪倫·韋爾奇說,“美國大多數俳句詩人已經摒棄5-7-5形式……詩歌的能量來自於詩歌兩個部分之間的空白處所產生的直覺性的或者情緒性的跳躍……俳句的藝術就是要營造這種空白,欲言而止,它藝術就藝術在把俳句割裂成兩個部分中的那個切點上。

  下麵我們來讀幾首俳句,通過實例了解一下俳句的本質是不是通過兩個意象的疊加產生刺點來激發“言外之意、言外之境、言外之韻”?俳句表達的是大自然或者生活裏的瞬間感動,它的題材往往非常細微,文字又十分簡短,所以讀俳句不能一蹴而就,要細嚼慢咽,慢慢體會,才能品出個中滋味。

 

四、展示俳句本質的實例

第1首(日俳)

故鄉呀
挨著碰著
都是帶刺的花

  ――小林一茶

  讀完這首詩,你的腦海裏會突然產生一個飛躍,聯想到詩人在故鄉有過的酸甜苦辣或者錯綜複雜的經曆,感受到詩人對故鄉的深切懷念,而所有這些聯想和感受,詩歌本身隻字未提,都是讀完這首詩後你腦子裏產生的文字以外的東西。這首詩具有日本俳句美學的“物哀”特征。

第2首(日俳)

雪的碗
盛的是
月光

  ――小林一茶

  讀完這首詩,你的腦海裏會出現一個畫麵:一片銀色的月光照在白雪上,十分寧靜,十分美好。除了這個寧靜美好的意境外,這首俳句還帶有十分的言外禪意,它來自“白馬入蘆花,銀碗裏盛雪”。這幾個字表達了佛的最高境界,即“有中無,無中有”的境界。人生有多少個這樣美好的時刻,你珍惜了嗎?比如你與幾位知己坐在院子裏聊天,聊得非常開心。不久,朋友各奔東西,這樣的聊天就再也沒有機會了。是啊,正像佛家說的“空即是色,色也是空”,一切都在運動變化中,一切都是表象,一切都會過去。這首詩具有日本俳句美學“幽玄”的特征。

第3首(日俳)

古池塘
青蛙躍入
水聲響。

——鬆尾芭蕉

  這是一首非常著名的日俳,據說無論怎樣翻譯,都不能完全再現原文的禪意。試想一汪古池。古池嘛,一定年月悠久;年月那麽悠久,應該處在很閑靜的地方。突然,一隻青蛙一躍而入――一躍入而怎樣呢?撲通一聲打破了千年的沉寂,然後又複歸平靜。這跟禪悟很有關聯。禪講究頓悟,頓悟什麽呢?就是不執著。也就是要象這口古池,青蛙躍入,撲通一聲(開悟了),然後又複歸平靜(堅持不執著的禪心)。讀完這首詩,了解禪的讀者,腦海裏就會有這樣一個開悟後定性十足的禪境。這首詩具有日本俳句美學“侘寂”的特征。

第4首(英俳)

冬日葬禮
一石雕天使手指
遼闊天空

    ――埃裏克 · 阿曼

Winter burial:
a stone angel points his hand
at the empty sky

  ――――Eric W. Amann)

  你仔細閱讀這首俳句,當讀完第一行“冬日葬禮”幾個字後,你的腦海裏會出現西方人開追悼會的場景:在墓地公園裏,一隊穿著黑色西服的西人圍著墓地站著,凝聽神父念悼詞。當讀完第二行和第三行“一石雕天使手指/遼闊天空”後,你的思維會從地麵移向那遼闊的天空。你仔細一想,突然領悟到:人死了(冬日葬禮),到底去了哪裏呢,是上天還是下地呢?哦,石雕天使指向天空,你突然把這上下兩個畫麵拚合在一起,產生了文字外的畫麵:人死了,靈魂上了天堂。當然,這是西方的宗教思想。

第5首(英俳)

航空表演 ......
賣冰淇淋的女孩
比看指甲油

    ――――安娜·戴維森

air show . . .
the ice cream girls
compare nail polish

    ――――Anne L.B. Davidson

  此詩獲2014 英語俳句博物館獎。它的原文有11個音節,不押韻,我們卻讀到了詩外的海量信息,廣泛的聯想。

  1. 蔚藍的天空,飛機在表演(飛機表演一般都是在夏日萬裏晴空的時候)。
  2. 地上坐滿了人,好不熱鬧(芝加哥密西根湖上空,每年八月都會有飛機表演,湖邊坐滿了人),要不然,這些賣冰淇淋的女孩為什麽都去那裏兜售冰淇淋呢?
  3. 不止一個賣冰淇淋的女孩,不然怎麽比?
  4. 她們夾在觀眾裏,走到了一起,停在那裏,舉起手,映襯著藍天,――不,映襯著那些進行著花式飛翔的急速飛機,比看誰的指甲油好看。
  5. 比看指甲油?怎麽比?有的女孩為了顯示自己的指甲油好看,或許把手橫過來豎過去,有的可能把手推遠拉近,等等,等等,而她們的手指之間那些飛機正在進行花式表演。

  從這首詩我們可以看出,缺少第三行“比看指甲油”,這首詩什麽也不是。它之所以是詩,它之所以好,就在於第三行讓你的思維有了一個飛躍式的聯想;它之所以好,就在於它的語言張力,它的跳躍,它的巨大容量,它的言外之意、言外之境、言外之韻。

第6首(英俳)

柴堆裏
一把脫落的斧柄

   ――――邁克爾·法徹蒂

in the woodpile
the broken ax handle

    ――――Irish, Michael Facherty

  這首英語原詩隻有兩行10個音節。第一行用介詞短語寫出,第二行用一個偏正結構寫出,所以,從頭至尾,它就是一個句子。但它卻是一首非常有名、寫得非常出色的英語俳句。那它好在哪裏呢?同樣,它好就好在用廖廖數字激發了讀者的豐富聯想,從而使文字產生了巨大的張力。我們讀完這幾個字,腦子裏會有哪些想象呢?

  1. 冬天快來了(不然為什麽要劈柴呢?)
  2. 為了有柴火過冬,有人劈柴了。
  3. 他劈了很多柴,斧柄都劈斷了。
  4. 他肯定沒有完成,不然他會把柴收攏來。既然他沒有,那就是他還會繼續劈。
  5. 他不在那裏,我們的腦子裏隻有一堆柴和一把斧柄。那他去了哪裏呢?去取新斧頭,還是開車去買新斧頭,還是…?總之,那裏現在很空靈,很空靈,隻有柴,沒有人,還有一把短了柄的斧頭。
  6. 這首詩,靜謐於內,疾動於外,動靜相宜。

  俳句協會對它的解說是:

  “愛爾蘭詩人邁克爾·法徹蒂選擇用兩行來寫這首詩,第一行給出背景,暗示季節(將要用柴火取暖的季節――譯者注)。該詩遣詞質樸,旨在造型,沒有任何表示判斷的文字,沒有為了音節而湊字,也沒有強迫讀者如何思考。形象生動......”

第7首(漢俳)

唇之味
為何
用傘遮著 

  ――――徐英才   

這首不是按照5-7-5/17音格式創作的,而是打算用最簡練的文字來表達,全詩用了9個字,所要表達的內容是:

  1. “唇之味”當然是親吻的感覺。
  2. 這首詩的關鍵在於“為何/用傘遮著”。吻就吻了,為何要用傘遮著呢?遮著,當然是害羞囉。如果害羞,那很可能是初吻。啊,初吻,那是經過多少個猶猶豫豫,反反複複,最後鼓起勇氣來做的舉動啊!那是何等的心靈撞擊啊!
  3. 這首詩主要寫少男少女偷食禁果那種喜悅的場麵。

第8首(漢俳)

孤雁
劃破滿月
破鏡望重圓

  ――――徐英才   

這首也沒按照5-7-5/17音的格式來寫,也是根據需要用最簡練的文字來表達想要表達的內容,但重點放在留白以引起聯想與寓意上。

  1. 用浩瀚無垠的天空來襯托一隻大雁,以襯托它掉隊後的孤獨。
  2. 詩人看到孤雁的時候,它正好經過滿滿的月亮麵前。月亮是圓圓的,莫非是中秋時分?
  3. 月在中國文化裏象征團圓,尤其是中秋節更象征團圓,可是它就是在這個時候劃破了圓月。劃破圓月是用意象暗示它掉隊了,丟失了伴侶。
  4. 它掉隊了,失去了伴侶,但它並不氣餒。中國有破鏡重圓一說,它也正在努力飛行,爭取趕上大雁的隊伍,以破鏡重圓。
  5. 當然,詩無達詁,讀者也完全可能有他們自己的解讀。但這沒有關係,俳句隻要有留白,引起聯想就行。

從上麵這些例子我們可以看出,俳句並不貴在形式,也就是說,到底是5-7-5/17音還是多幾個字少幾個字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用最簡練的文字,觸發聯想。促發聯想,是俳句的核心,俳句的本質。

 

五、俳句的起源與俳句本質的關係

  俳句定型於日本,又從日本傳播到世界上很多國家。日本傳統俳句由多人合誦的“連歌”中的發句而來。一首連歌有36句,長句17音(5-7-5)與短句14音(7-7)交替,開頭由17音組成的那句叫做“發句”。發句中要有“季語”和“切字”。季語即指表示季節的語言,即春夏秋冬;也可以用暗示的辦法來表示,如蝴蝶暗示春天,梅花暗示冬天等等。切字就是斷句的助詞。打個比方,古漢語裏的“者”也相當於一個切字。比如:諸葛孔明者,臥龍也。這裏的“者”表示停頓,等待判斷。後來把這個17音的發句拿出來,單獨成為一種詩型,開始叫“發句”。日本明治時代,正式將發句改稱為俳句。由於最前麵的那個5-7-5原本是發句,後麵要讓別人接7-7的句子,所以這個發句人要給人留出接句的空間,不能把話說死,說死了別人就無法承接了。這就是俳句的“言外之意、言外之境、言外之韻”之留白的本質來源,這就是為什麽寫俳句最忌諱把話說死。但很多人寫俳句,就喜歡在最後下個結論,把話說死。比如我在網上找到的下麵這一首:

詩小宇宙大

句短吟詠一瞬間

韻味久難散

這裏的最後一行就把話說死了,詩人在這裏直接用下結論的辦法,把讀者的思維固定在“韻味久難散”裏,堵死了讀者的想象力。再看下麵這一首,也是網上找來的。

故居龍潛堂

精雕細刻獨流芳

滿堂皆華章

這裏,詩的最後一行也把讀者的想象堵死在“滿堂皆華章"裏。

 

六、17音、押韻、川柳的問題

  在講解怎樣寫好中國俳句前,我們先掃除一些障礙,把一些必要的詞語解釋一下。

1. 17音

  我在上麵第五章節裏講“俳句的起源與俳句本質的關係”時講了什麽是季語與切字,這裏講一講17音的問題。

日本俳句一般寫成一行,17音。注意,是17個音 (onji),不是17個音節。為什麽要這樣區分呢?這是因為,日俳的 17音並不等於其他語言的17個音節。日語的計音方法比之漢語或英語不同,它更細膩。就拿“俳句”這個詞來說,漢語裏這個詞是兩個音節:“pai-ju”,或者說兩個字:“俳-句”,轉換成英語也是兩個音節:“hai-ku”,而轉換成日語“はいく”(ha-i-ku)則算作三個音。再拿日本首都名“東京”一詞來說,漢語裏這個詞是兩個音節: “Dong-Jing”,或者說兩個字:“東-京”,轉換成英語也是兩個音節:“To-kyo”,而轉換成日語“とうきょう”(Toe-oh-kyo-oh)則算作五個音。所以,日俳的17音,其實隻相當於漢語或者英語的12、3個音節,有時甚至更少。鬆尾芭蕉那首著名的俳句“古池塘/青蛙躍入/水聲響”其實隻相當於漢語的七個字“古池/蛙入/水聲響”(魯迅語)。所以,把日俳的17音理解成英語的17個音節、漢語的17個音節或者17個字,其實是一種誤會,一個錯誤。

不但如此,實踐也證明,用17個音節來英譯日俳是多了,常常需要湊字。早期的美國人在英譯日俳時,就用17個音節的辦法。後來他們發現,用17個音節來翻譯,因需要湊字而行文顯得拖遝,違反了俳句的短小精悍,一氣嗬成的要求,後來就不再用17個音節來翻譯了。如今在美國,除中小學生外,專心寫俳句的俳人,都不再用17個音節。這就是你為什麽看到的現代英語俳句常常是12、3個音節的緣故。全美俳句協會創作月打出的旗號就是一個5-7-5的禁止停車符號,旨在敦促俳句詩人明白,俳句並不是17個音節5-7-5形式。

 

 

   把漢俳寫成5-7-5,17個字的情況怎樣呢?首先,我們已經知道,從形式來說,把漢俳寫成17個音節比日俳的17個音從字數上來說是多了許多。但隻要有利表達,有利表現俳句的言外本質,多幾個字不是大問題。關鍵是看在實踐中,用17字來寫漢俳是否有必要,行文是否拖遝,是否違反用最短的文字在一個句子旋律裏完成的原則。我們來看看下麵這個例子:

呷口茶

忘蓋杯

飛來一隻蝴蝶

  這首詩的最後一行是刺點,旨在激發讀者思考蝴蝶為什麽會飛來,讓他們聯想到是因為茶香蝴蝶才飛來的。

  如果我們硬要用5-7-5/17個音節加押韻的辦法來寫這首俳句,可以這樣加字:

閑品茶一口

忘記掩上杯蓋口

蝴蝶繞杯遊

顯然,這第二種寫法比第一種寫法要拖遝許多,多了許多不必要的字,這也就違反了俳句要用最簡短的文字來進行表達的原則。同時,那些不必要的文字會淡化主題。當然有人會說,這第二種寫法讀起來更象中國古詩詞,既然俳句最初來自中國的古詩詞,那為什麽不把中國現代俳句寫成象上麵那樣的古詩詞形式呢?對於這,重慶大學的李疏桐在他的《論漢俳的問題與改造》一文中就直截了當地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如今的漢俳創作者可能陷入了這樣一種誤區:既然俳句受到過中國文化的影響,那漢俳的創作何不直接模仿吸取最早的中國源頭?因此他們忽略了“俳意”,創作的漢俳作品無“俳”而隻剩下“漢”,更像是中國古典詩歌與現代白話詩歌的結合。”再者,早在一百多年前發動的新文化運動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提倡新文學,反對文言文。今人說的是現代話,為什麽我們要複古離今,用大多數作者本身都不太精通的半文言半白話來寫詩呢?日俳的發源地日本自己也開始寫革新後的日俳,英美也都寫現代俳句,我們為什麽非要複古呢?如果我們真地想讓我們的俳句融入世界,我們當然要寫符合要求的俳句。

2. 押韻

俳句為什麽最好不要押韻呢?這是因為,俳句需要一氣嗬成,即在一個句子的旋律裏完成整首詩。早期俳句雖然有表示停頓的切字,但那個停頓是為了銜接後半句,即那個停頓是一個完整句子裏的暫息,是為了更能表達一個完整句式所設置的懸念,就象那個“諸葛孔明者,臥龍也”一樣。而我們知道,押尾韻有斷句的作用,三行每行尾字都押尾韻,就等於有了三個句字,這就違反了俳句以最簡練的文字一氣嗬成的原則。三個尾韻,比俳句的節奏慢了兩拍。

3. 川柳

  在離開本章節前,我想順便再談一個問題,那就是俳句與川柳的區別。我在講“俳句的起源與俳句本質的關係”時講到日俳由連歌的發句發展而來。假如這首詩寫的是大自然,又有季語和切字,那就是俳句;如果寫的是人,沒有季語和切字,那就叫川柳。俳句與川柳格式都一樣,都是5-7-5音,隻是表達對象不一樣。現在很多人,很多團體已經不再做這樣的區分,不論寫的是大自然還是人,不論有沒有季語或切字,一律都叫作俳句。但也有很多人,很多團體,仍然堅持俳句是俳句,川柳是川柳,俳句寫的必須是大自然的瞬間感動,川柳寫的是人,社會等等。

俳句還有一些其他專用語,這裏就不贅述了。

 

七、漢俳問題

  在講本章節前,我想首先聲明一下,本章節並不針對某個個人,而是為了實事求是地講解什麽是俳句。如果所講內容有悖你的觀點,懇請原諒,希望你能把我的觀點看作一個純學術的見解。

  中國“漢俳”由趙樸初老先生定型。1980 年5月30日,在接待日本俳人協會訪華團時, 趙樸初老先生詩興勃發,參考日本俳句的十七音,依照中國傳統詩詞的創作手法,即席賦詩一組,共三首,每一首都按5-7-5/17個漢字寫成,押尾韻。其最後一首如下:

綠蔭今雨來

山花枝接海花開

和風起漢俳

我們來分析一下這首“漢俳”,看它是不是符合俳句的要求。

  1. 我們在上麵已經說過,日俳隻有17音,相當於漢語的12、3個音節,或者更少,而趙老先生的這首俳句有17個字,相當於日語的二十多個音,所以在字數上它就比日俳多了很多。當然,如果它符合簡到不能再簡這個俳句原則的話,那也未嚐不可。問題是,我們的很多漢俳都存在湊字的問題。
  1. 趙老先生的這首詩押了三個尾韻,這樣一來,它就把詩斷成了三句,違背了俳句一氣嗬成或者說在一個句式的旋律裏完成的原則,因此,趙老先生的這首俳句,即使在字數上沒有問題,但在節奏上就有問題了。它的節奏比真正的俳句要慢兩拍。
  1. 俳句隻能有兩個意象,一個是“基底層”,一個是“幹涉層”,“幹涉層”刺激“基底層”激發想象。但趙老先生的這首詩有三個意象:“綠蔭今雨”,“山花海花”,以及“和風”,它們互相又都是平行的,沒有幹涉與被幹涉關係。
  1. 它的第三行"和風起漢俳"並沒有幹涉前兩個意象,而是下了一個結論,告訴讀者:中國漢俳借助日俳的和風來了,因此讀者的思維就被固定在“和風起漢俳”上。
  1. 實際上,這首詩是一首穿著日俳和服的中國古詩詞。作為中國古詩詞,它不啻是一首好詩;但作為俳句,它在節奏和留白方麵有些問題。

但是,自從趙老先生的這首詩發表以後,很多中國詩人模仿它,並把它命名為漢俳。問題是,他們在模仿這首詩的時候,對一氣嗬成,兩個意象,外加一個刺點,要留有空白這個俳句創作的本質要求根本不知道,或者知之甚少。因此,這種被稱為漢俳的,實際是形日實漢的穿著日本和服的中國古詩詞就走上了一條與世界俳句不盡相同的路。下麵是我在網上隨便找到的幾個例子。

一村三好漢(第一個意象)

鬆濤翻滾金光閃(第二個意象)

勳章垂天塹(第三個意象,下了一個結論,把想象堵死在很多勳章裏)

 

一村三作家(第一個意象)

天南地北寫天下(第二個意象)

青史留天涯(第三個意象,下了一個結論,把想象堵死在青史留名裏)

 

下麵這些都是這種類型:

 

晚風半山亭

浮光掠影林海靜

山月何娉婷

 

一村三半島

清溪潺潺兩岸繞

風景這邊好

 

垂釣曉風清

竹影婆娑無落英

放竿靜心靈

 

漫山碧波滾             

蝶舞蜂喧好個春         

茶園吐芳芬             

 

公路奪池沿

荷塘月色不複見

井蛙音情變

趙老先生的這個錯誤,當時日本客人究竟是因為出於禮貌,還是因為語言不通沒有發現,致使錯誤的漢俳形式流傳至今就不得而知了。不過,它最終還是被一些人發現了。 2012 年日本的瞈望 (Shingo)就直接了當地指出:中國俳句不是俳句;重慶師範大學的研究生李疏桐的碩士學位論文《論漢俳的問題與改造》一文專門論述了中國漢俳的錯誤與改造問題;複旦大學的蔣一談和金理先生在《關於<截句>的通信》一文裏就指出,中國的漢俳應該改名為“截句”才能擺脫它對日本俳句的依附。“截句”這個名稱也使“漢俳詩形”借鑒中國傳統文學元素更加“名正言順”,甚至還能吸取更多民族詩體的精髓。我非常讚同蔣一談和金理先生的說法。孔子說,名正,才能言順,易名後,這類俳句就能光明正大成為中國的一種新詩型。如果硬要加一個“俳”字,別人當然會說你不符合俳句的要求。

為了敘述的方便,本文從這裏開始,稱這類詩型為“截句”。

 

八、現代漢語俳句究竟應該怎樣寫?

  現在我來講本講座最重要的一個部分,即符合世界俳句要求的現代漢語俳句應該怎樣寫。

  日本俳句革新運動發生後,井泉水提出了“季題無用,定型無視”。大正四年後,俳句的創作就不受季語、定型、文語的約束,自由律俳句就這樣誕生了。往後逐漸分流:傳統俳句依然保持5-7-5音、季語和季題;而現代俳句則打破了傳統俳句所使用的5-7-5格律,且可不用季語,沒有季題。世界各國在傳承日本俳句時,大多打破了5-7-5格律,不用季語,把俳句與川柳合在一起。這在英語俳句中尤其如此。

  那麽,現代漢語俳句究竟應該怎樣寫呢?怎樣的俳句才能融合到世界性的俳句詩型裏去呢?我給大家歸納一下,那就是“一、二、三”三個數字:一,即一氣嗬成;二,兩個意象;三,是言外之意,言外境,言外之韻。

1. 一氣嗬成

把漢俳控製在17個字內,每行最好不要超過5-7-5個字。原則是,能短則短,盡量用最少的字來表達。但必要時,即使超出17個字5-7-5格式也沒關係。關鍵是,不論用幾個字,要一氣嗬成。所謂“一氣嗬成”,就是說,寫出的俳句要能一氣讀完。注意,這裏的“一氣讀完”,並不是說你長長地吸一口氣,然後一直讀到實在憋不住氣了才停止。而是指,俳句的行文節奏要在一個單句的旋律裏完成。這就需要你注意,如果你寫的是三行俳句,假如第一行就寫成句子,那麽你在第一行就已經完成了一個句子的旋律,下麵就不該有了。另外,俳句雖然要一氣嗬成,在一個句子的句式裏完成,但中間需要有停頓或者截斷的感覺,用這個停頓或者截斷分出兩個意象,這也就給出了日本傳統俳句的切字效果。這就是為什麽俳句喜歡用短語或者獨立成分的原因。如果你要把俳句寫成三行,通常是這個形式:

 

短語 (設置場景)

半個句子 (為刺點鋪設)

另外半個句子(刺點)

 

把這個順序倒過來也行:

 

半個句子

另外半個句子

短語

 

讓我們從創作的角度重新來看一下前麵舉過的例子:

 

例1(日俳)

 

故鄉呀(名詞短語,第一個意象,設置場景)

挨著碰著(本行與下一行構成第二個意象,但在這裏斷行,是賣一個關子,讓你等一等才看到刺點)

都是帶刺的花 (完成第二個意象,形成刺點,激發聯想)

 

整首詩一個旋律:故鄉......都是花。

 

如果你把這三行寫成一行,也完全可以。事實上,你在網上就能找到把這首詩排成一行的:

 

故鄉呀,挨著碰著,都是帶刺的花。

 

不過,無論是寫成一行還是三行,其內部結構是一樣的。

 

例2(英俳)

 

冬日葬禮(名詞短語,第一個意象,設置場景)

一石雕天使手指(本行與下一行構成第二個意象,但在這裏斷行,是賣一個關子,讓你等一等才看到刺點)

遼闊天空(完成第二個意象,形成刺點,激發聯想)

 

整首詩一個旋律:葬禮(上),天使手指......天空。

 

例3(英俳)

 

柴堆裏(名詞短語,第一個意象,設置場景)

一把脫落的斧柄(這裏把第二、三行合在一起構成第二個意象,刺點在“斧柄”)

 

整首詩一個旋律:柴堆裏,一把......斧柄。

 

這首俳句當然也可以改成三行:

 

柴堆裏

一把脫落的

斧柄

 

也可以改成一行:

 

柴堆裏,一把脫落的斧柄

 

但作者采用了兩行的寫法。

 

第4首(漢俳)

 

唇之味(名詞短語,第一個意象,設置對象)

為何(本行與下一行構成第二個意象,但在這裏斷行,是賣一個關子,讓你等一等才看到刺點)

用傘遮著(完成第二個意象,形成刺點,激發聯想)

 

整首詩一個旋律:......味,為何......遮著。

 

第5首(漢俳)

 

孤雁(本行與下一行構成第一個意象)

劃破圓月(完成第一個意象,設置場景) 

破鏡望重圓(本行第二個意象,也是刺點,激發聯想)

 

整首詩一個旋律:孤雁......望重圓。

 

2. 兩個意象

  從上麵這些例子我們可以看出,俳句大都寫成三行,也有些是寫成兩行的。但不論寫成三行還是兩行,隻能出現兩個意象,三個就不行。為什麽俳句隻能用兩個意象呢?因為俳句的留白由兩個意象的疊加關係造成,一個設置場景,另一個形成刺點。一個場景,一個刺點正好,如果用三個意象,那另一個派什麽用場呢?另一個就會抹殺疊加產生的刺點,不能用刺點激發聯想。這是從意義上說為什麽俳句不能用三個意象。另外,三個意象也很難寫成一氣嗬成。

3. 言外之意、言外之境、言外之

俳句貴在言外之意、言外之境、言外之韻。我們用一氣嗬成的旋律疊加兩個意象,讓其中一個意象設置場景,讓另一個意象形成刺點,留出空白,激發聯想,讓讀者或者讀到詩外的含義,或者看到詩外的意境,或者嚐到詩外的韻味,或者三者兼而有之。俳句是用最少的文字記錄下大自然或者生活中感動你的一瞬間,它就好像拍照,你大學畢業了,在校門口留一個影,為什麽?因為你想留個紀念,日後一看照片,大學的往事就湧現在你的腦海裏。一張生活照珍貴,珍貴在哪裏?貴就貴在它的紀念意義,貴在日後它能激發你對往事的回憶。那麽,既然俳句象拍照,俳句也就一樣,貴在它能激發讀者的想象,使讀者看到詩外的東西。因此,俳句最忌諱在詩末下結論,把話說死,因為話一說死,就堵死了讀者的想象。我們有很多俳句恰恰就喜歡在最後下個結論。下麵我們來看兩組例子,每組的主題都很接近,一個是用一個旋律疊加了兩個意象,形成刺點,留有空白,激發想象的方法寫成的;另一個是作者自己下了結論,堵住了讀者的想象。

第一組A首:

故鄉伊甸園

一草一木皆春天

永春蘆柑甜

注:這一首確實用了兩個意象,一個是“故鄉伊甸園(的)/一草一木皆春天”,一個是“永春蘆柑甜”,但第二個意象不能刺激第一個意象激發聯想,隻是讓讀者停留在作者自己下的結論上“永春蘆柑甜”。這17個漢字隻表達了17個字的含義,沒有言外之意,所以,它雖然追求了俳句的外形,從本質上來說,它不符合俳句的要求。

第一組B首:

故鄉呀

挨著碰著

都是帶刺的花

而日本小林一茶的這首關於故鄉的俳句,則能引起讀者的思維產生飛躍,讓讀者聯想到他在故鄉所經曆的酸甜苦辣,無限鄉愁。這首俳句的第一行“故鄉呀”是第一個意象,用來設置場景,第二、三行“挨著碰著,都是帶刺的花”構成第二個意象,形成刺點,用來刺激第一個意象,從而產生了激發聯想的作用。

第二組A首:

農舍遭圍殲

尋尋覓覓都不見

龍山別有天

這首漢俳的第三行雖然跟第一、二行有關係,但第三行並不能刺激第二行,而隻是總結了一下前麵的意象,下了一個結論,告訴讀者“龍山”怎樣,因此讀者的思維就被這個結論句堵死了,不能激發聯想。

第二組B首:

落葉

日夜不停

屋子亮了起來

Peter Duppenthaler的這首俳句,寫的也是農舍,而他第三行“房子越來越亮”表達的第二個意象,刺激了第一、二行構成的第一個意象“落葉/日夜不停”,因此能夠激發讀者聯想,使他們想到原先濃密樹葉掩映的農舍,隨著秋天裏葉子不斷的下落,越來越顯露了出來,從而讓人們聯想到深秋了,葉子凋敝的景象。

 

九、漢俳的忌諱

下麵針對漢俳的創作歸納一些主要的忌諱:

  1. 不要硬湊5-7-5/17個音節。要以簡到不能再簡的原則,把音節控製在17個以內,每行為不超過5-7-5為好。但如有必要,稍微多幾個音節也未償不可。
  2. 不要押韻。韻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斷句符號,會遲緩俳句的節奏,違背俳句一氣嗬成,在一個句子的旋律內完成作品的原則。
  3. 不要用三個意象,隻用兩個。三個意象會妨礙意象疊加形成刺點,妨礙留白,阻礙激發想象。
  4. 不要給標題。因為標題一般用來揭示主題,如果主題在標題裏已經明確,那就沒有了留白,阻礙了想象。
  5. 俳句類似拍照,是把對大自然的瞬感動或對社會生活的瞬間感動記錄下來,用現實激發思維,因此不要解釋,不要給出定論,不要給出結果,不要給出判斷。
  6. 不要用俳句來表達一種概念,講述一個故事,或者表達一種感情。
  7. 不要把俳句寫成中國古詩詞。如果非要寫5-7-5/17個音節加押韻格式的詩,把它叫做“截句”就可以。這樣,它就擺脫了俳句的束縛,可以走一條自己的路,不斷挖掘出自己的創作特點,甚至可以規範它自己的平仄格律,自己的創作手法,成為一種新型的格律詩。

 

十、截句與漢俳的比較

  借此機會,我們來比較一下截句與漢俳的區別。這裏說的截句,就是指用17個字5-7-5格式加押韻的方法寫出來的那種由趙伯初老先生規範的短詩;而這裏說的漢俳(或者叫做自由漢俳),是指不按17/5-7-5加押韻,但用符合俳句本質要求(即一氣嗬成,兩個意象疊加,重在言外之意)的方法寫出的詩型。簡單地說,這兩種短詩的最最重要的區別就在於一個是平麵的,一個是二維的,即截句是平麵的,(自由)漢俳是二維的;平麵的隻能給讀者平麵的表層印象,而二維的則能給讀者遞進式的深層印象。我們來看下麵這對例子,都寫“秋意”,但給讀者的印象完全不一樣。(如果我引用的這個例子恰好是你的,請原諒!這是為了說明問題不得不為之。)

 

例一A(截句)

秋意即景

 

牛馬放稻田,

白雲深處望遠山,

秋意孤樹巔。

 

我們來分析一下這首詩:

 

《秋意即景》(本詩標題,揭示本詩主題,意在寫“秋意“)

 

牛馬放稻田,(第一個意象,描寫“馬在稻田”)

白雲深處望遠山,(第二個意象,描寫“白雲遠山”)

秋意孤樹巔。(第三個意象,描寫“秋意樹巔”。)

這裏的三個意象“馬在稻田“,”白雲遠山“,“秋意樹巔”互相是平行的,沒有疊加或者幹涉與被幹涉關係。本詩的主題“秋意”,是作者自己直接告訴讀者的,也就是說,是作者直接呼喚出來的。由於作者直接告訴讀者應該怎麽去思考或者怎麽去感受這首詩,而不是激發讀者去聯想,所以讀者就沒有深刻感受。這就好像,假如你直呼“這東西好吃”,聽者並不知道這東西怎麽好吃法;而如果你用比喻或者暗示的辦法,讓聽者去聯想,讓聽者自己體會到這東西的滋味象自然養大的母雞一樣,聽者立馬就會感受到這東西是什麽滋味了。

 

例一 B(純俳句)

 

漸猩的樹

眺望遠山

空巢等待來春歸鳥

 

這首詩我們也來分析一下:

《  》 (這首詩沒有標題。為什麽,因為俳句是用來激發讀者自己去聯想,自己去體會,自己去獲得詩的主題的一種詩型。而標題則是用來揭示主題的,一旦在標題裏就揭示了主題,讀者已經知道詩要說什麽,那就不能激發他們去想象,去體會,去獲得詩的主題。所以俳句不應該有標題。)

漸猩的樹(第一個意象的前半句)

眺望遠山(第一個意象的後半句。這第一個意象的前後各半句合成為一個完整意象:“漸猩的樹/眺望遠山“。這個意象的主要任務是設定場景,告訴讀者事情發生在什麽地方,也暗示發生在什麽時間。樹葉慢慢紅了,當然是秋天。)

空巢等待來春歸鳥(這是第二個意象,它回答了“漸猩的樹”為什麽要“眺望遠山“,這是因為它在等待”來春歸鳥“。所以,這第二個意象與第一個意象不是平行的,第二個意象是疊加在第一個意象上的,第二個意象是用來幹涉第一個意象的,拿掉第一個意象,第二個意象什麽也不是;拿掉第二個意象,第一個意象什麽也不是。由於兩個意象是疊加的,幹涉與被幹涉的,因此它們是二維的。這個在疊加的基礎上產生的二維式引導性意象激發我們的思維產生聯想,腦子裏出現一幅漸漸猩紅的樹帶著一隻空巢翹首遙望遠方,等待來春的景象。這個聯想就是第三維。立體由三位組成,因此,真正的俳句是立體式的。你看,本詩隻字未提“秋“,而秋意盎然,久久縈繞。)

  由於很多截句用平行法直呼意象,意象間沒有疊加關係,不能激發讀者產生聯想,不能刺激讀者的大腦皮層,所以讀起來雖然朗朗上口,讀後卻如一縷煙霧,隨風而去,讀完就消失了。而因為(自由)俳句是用意象疊加的辦法讓讀者產生聯想,刺激讀者的大腦皮層,所以,它能給讀者一個突然,因此讀者就能夠記得住,不會很快忘懷。加上(自由)俳句是用最最簡短的文字,用一氣嗬成的辦法,在一個句式裏完成的詩,所以,它很容易上口,讓人記住。

  那麽,截句能不能疊加意象呢?或許也能吧,但非常非常困難,因為截句的作者精力主要放在17個字5-7-5格式和押韻上。特別是押韻,限製了表達,使他們本來想要說的東西常常必須為了湊韻而拐彎去說,所以很難讓意象疊加。我並不是說不可能,我是說非常非常困難。

  俳句並不意在表達恢弘的場麵,深奧的哲理,它們主要用來表現大自然或者生活裏的一個令人感動的瞬間。但無論它的題材多麽細小,它必須是立體的,即必須是二維意象的疊加給人產生聯想。

 

十一、中國俳句美學初探

    最後,我們來談談俳句的美學問題。日本傳統俳句講究俳意。日本俳句的俳意,牽涉很多複雜的、細微的具體內容。不過簡而言之,就是指具有“物哀”、“幽玄”、“侘寂”三大美學特征。那麽,什麽是“物哀”、“幽玄”、“侘寂”呢?

    “物哀”是由日本江戶時代的國學大師本居宣長提出的文學理念。它指人們在接觸大自然時湧出的喜怒哀樂的情感,但偏重於“哀”的一麵。說得具體些,就是指諸如殘月、落花等意象中潛藏著的令人憐惜的哀愁情緒,無常的美感。“物哀”又是一種生死觀,追求“瞬間美”,不惜在美的瞬間“求得永恒的靜寂”。

    “幽玄”形成於日本中世,由藤原俊成等歌論家規範而成的美學內涵。它以崇尚餘情之美為核心,講究境生象外,意在言外,追求神似的精約之美,引發欣賞對象的聯想和想象,傳達出豐富的思想感情內容。因此,它隱而不露,籠之於內,具有優美、安詳、柔和性;帶有寂靜、深遠、神秘性。

    “侘寂”的“侘”原是日本茶道美學用詞,“寂”是日本俳句美學用詞,後來合二為一用來表達相同的含義。“侘寂”的內涵有三個層麵,第一是“寂之聲”,第二是“寂之色”,第三是“寂之心”。“寂之聲”是指聽覺上的“寂靜”、“安靜”。表現“寂之聲”最著名的俳句莫過於日本著名俳人鬆尾芭蕉的“古池塘,青蛙跳入水聲響”。“寂之色”是指視覺上的顏色,一般指古色古香,如水墨色、煙熏色等,給人以磨損感、陳舊感、黯淡感、樸素感、單調感、清瘦感。“寂之心”是指心理上的感受,有了這種感受,就有了“寂心”。有了“寂心”,就可以擺脫客觀環境的製約,從而獲得感受的主導性、自主性。例如身雖處於喧鬧的客觀環境中,但主觀感受可以在鬧中取靜。

從這些描述中,我們不難看出,日本傳統俳句著重於從大自然獲得靈感,產生瞬間感動,借助物體表現心中的情感,通常為哀感,重在言外之意,以及不受環境製約的自主性,即禪意。如果說日本傳統俳句注重大自然,那麽英語俳句雖然也寫大自然,但更多都著力於社會生活中的瞬間感動。這正像基因·邁爾斯(Gene Myers)在他的《美國俳句的精髓是什麽》一文中所說的那樣:“很多人涉獵俳句或多或少都是從某些美學範疇開始的,包括東方的精神論,即對大自然的青睞。大自然的作用很早開始就是俳句藝術的核心。即使這一點,對於現代俳句詩人來說也備受質疑。擺脫唯大自然意象而是的這個約定俗成,你得到的就是象尼古拉斯·維爾吉利奧那樣的俳句:“我已故兄弟....../從我的歡笑中/聽到他的歡笑”。你看,這哪裏還有一點點共同之處?”

所以,如果我們說日本傳統俳句具有日本人的審美情趣和特征而美國俳句具有美國人的審美情趣和特征應該一點也不為過。以此類推,如果我們說中國俳句也應該具有中國人的審美情趣和特征當然也應該是一點也不為過的。因此,李疏桐在他的《論漢俳的問題與改造》一文中所說的“漢俳是日本俳句在中國的變異,但是它仍處於過渡階段,是未完成‘他國化’的變異體。漢俳創作的首要任務,是學會如何用漢字表現出唯美幽深的(日本)‘俳意’”的結論我不以為然。這就像電影來自西方,西方的電影具有西方的美學情趣和特征,中國的電影雖然是舶來品,但中國電影仍具有中國的美學情趣和特征一樣,俳句雖然來自日本,但中國的俳句並不一定非得具有日本俳句的美學情趣和特征。也就是說,中國俳句不應該以表現日本的“物哀”、“幽玄”、“侘寂”之俳意為首要任務,而應該具有中國的美學情趣和特征,表現中國的俳意。隻有這樣,寫中國俳句才有意義;隻有這樣,中國俳句才能在世界俳句的大家庭裏成為帶有自家身份特征的一員。

那麽,中國俳句的美學情趣和特征究竟應該是怎樣的呢?我認為,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文化史的詩歌大國,她具有充分的傳統與當代的美學內容供中國俳句享用。也就是說,中國俳句應該一方麵表現中國傳統的美學情趣和特征,另一方麵也應該表現當代美學的情趣與特征。中國傳統美學有儒家的裏仁為美、美善統一;道家的天人合一、瀟灑飄逸;禪宗的空靈頓悟、萬法於心,還有深植於中國儒、釋、道文化核心裏的意境說,以及當今全國人民正在進行的日新月異的改革熱潮下產生的新風尚、新思想。所有這一切,都並不那麽具有“物哀”、“幽玄”、“侘寂”的特征,而恰恰相反,它們都是靈動的、鍾靈的、毓秀的。

當然,要邁入世界俳句這個大家庭,前提是,我們中國人寫的俳句必須是真正的俳句,也就是說,要符合俳句的本質,那就是前麵所說的“一氣嗬成,兩個意象,一個刺點,留白與聯想”。離開了這一點,寫得無論多好,多麽具有中國的審美情趣與特征,也隻能算作其他詩類,而不是俳句。不是俳句,也就無從談起怎樣步入世界俳句的大家庭。

 

十二、怎樣閱讀俳句

俳句那麽短小,很容易讓人一讀而過,而後覺得詩寫得平平淡淡什麽也不是。閱讀俳句,要慢慢品嚐,尋找裏麵兩個意象碰撞後擦出的火花,獲得聯想。下麵是我的幾首俳句,放在這裏以幫助解說閱讀俳句的方法。

  1.  

孤雁

劃破滿月

破鏡望重圓

 

提示題:

 

  1. 孤雁在中國文化裏象征什麽?
  2. 滿月在中國文化裏象征什麽?
  3. 這是怎樣的一個時刻,這個時刻象征什麽?
  4. 這隻孤雁為什麽在夜空裏孤獨地飛翔?

 

回答:這首詩用一隻掉隊的大雁途經圓月的畫麵描寫了鄉愁以及對闔家團聚做出的努力。

 

  1.  

多重電線上的

群鳥

春曲譜手

 

提示題:

 

  1. 橫過藍天的幾根電線看上去象什麽?
  2. 棲息在電線上的鳥兒看上去象什麽?
  3. 這是一個什麽季節?
  4. 這個場麵象征著什麽?

 

回答:這首詩通過鳥兒棲息在電線上象五線譜的畫麵描寫了生機勃勃春的到來。

 

  1.  

鳥兒

從天際帶走了

山穀裏的歌鳴

 

提示題:

 

  1. 鳥兒飛走前,山穀裏是平靜還是吵鬧呢?
  2. 鳥兒飛走後,山穀裏是平靜還是吵鬧呢?
  3. 留下的山穀,在你的腦子裏是一個擁堵還是空靈的畫麵?
  4. 這是早上還是晚上?

 

回答:這首詩通過鳥兒嘰嘰喳喳從天際飛走的場麵描寫一幅立體的、幽靜的、空靈的畫麵:高高的天空,幽深的山穀,寂靜無聲,以及預示鳥兒即將到達之處的嘰喳場景。

 

  1.  

屋外

一朵隔夜薔薇

被棄在地 

 

提示題:

 

  1. 薔薇象征什麽?
  2. 這朵薔薇昨夜在哪裏,象征什麽?
  3. 這朵薔薇現在在哪裏,象征什麽?

 

回答:這首詩通過一朵被遺棄的薔薇,描寫一位少女的悲慘命運。

 

  1.  

跟不跟他結婚

絞盡腦汁後

她拋了一個硬幣     

 

提示題:

這位女士為什麽不能果斷地做出決定?如果不愛,她為什麽會覺得那麽難舍?如果愛,她又為什麽不能果斷地決定結婚?這裏有什麽難以言說的難舍難離的情結嗎?

 

回答:這首詩用誇張手法寫成,它通過一個女士最後不得不用拋投硬幣的辦法來決定她的婚姻,表示一個女士對一位男士難舍難離的情結。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