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德經CH58的開始,老子告訴我們:一個國家的政治沉悶又沒有朝氣的話,這個國家的人民往往很純樸,而國家的政治很快速有朝氣的話,人民往往缺乏道德觀念。隨後,老子說:禍中有福,而福中也會有禍。所以短期的福,則可能會供給災禍。短期的禍也會帶來福分的。所以任何事情,並沒有人可以預先知道後來的結果。
物極必反是中國古代哲學一個特別的觀念,此哲學可能緣自易經,因為在易經的乾坤兩卦中,從第五爻轉到第六爻,都有很大的變化。它是一個特殊的觀念,大概警惕占卜者,任何事業都會改變,到了極端點,一定要特別注意,有心理準備,就可以避免意想不到的災難。所以“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是老子特別警告大眾的一句名言,意思是禍中有福,福中也有禍。後人常以這句話警惕大家,不要以為自己遇上福氣,但是一定要小心隨後帶來的災禍。後來有一句成語-“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大概是老子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句話而撰寫出的故事,用以警戒大家。
在前一章中,老子告訴我們:聖人可以無為而治國,因為聖人的“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這是因為聖人(也是國家領導人)擁有崇高的道德,能夠感化人民,才能有如此的成就。但是,國事如麻,聖人的政策必定為全國百姓長期的學習榜樣,而老子深深了解物極必反的道理,他害怕經過數十年或者數百年後,各種不同類型的人會有不同的解釋,有時故意要超過老子的原意,以求精益求精,反而變成妖奇的事情。所以老子告訴我們有時候會形成“正複為奇,善複為妖”了,和老子的“以正治國”實得其反。
由於“正可變成奇”的緣故,有的政策,現在看起來是禍,但是長期以後,就會是福了。而有的政策,即使現在是福,但是以後也許是禍了。所以老子建議聖人一定要正正方方而沒有私心,處理一切國事也不要去傷害他人,一定要適可而止,不可以過分,也就是說:萬事要有度,即使清廉、正直,也必須如此。這樣的話,即使自己很有成就、有光芒,但也不能太過光亮,令人刺眼。老子在前幾章中,都是一向鼓吹:1、節儉,2、善良、3、誠信。有這三項修養,萬事有這三個基本原則為準的話,雖然方正、淸廉,正直,也不會引起嚴重的後遺症。
先將道德經CH58的原文和白話文登出,再討論:
〖道德經CH58原文〗
1、其政悶悶,其民淳淳。2、其政察察,其民缺缺。3、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4、孰知其極?其無正。5、正複為奇,善複為妖。6、人之迷,其日固久。7、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8、廉而不劌,9、直而不肆,10、光而不耀。
〖道德經CH58白話文〗
1、聖人以無為治國,政事看似昏暗,但是人民的德行日趨淳樸敦厚。[注:悶悶-昏暗。淳淳-淳樸敦厚。]
2、而國君以有為去治國,政治看似有條理,而人民的德行反而薄缺了。[注:察察-有條理。缺缺-缺德。]
3、所以災禍中隱藏著幸福,而幸福之下潛伏有災禍。[注:倚-依靠。伏-潛伏在下麵。]
4、誰知道它們最終的情況呢?因此禍福是沒有一定的。[注:極-最終的情況。正-一定。]
5、雖然開始以正道治國,但是假如處理不當,隔了一段時間後,正道也許會變為邪道了,而善良的政策反而變得妖惡了。
6、人們對這種的迷惑,是有一段長的時間了。
7、由於以上的原因,聖人治國一定要:雖然方方正正,但是不可以割傷人。[注:方-方正。割-傷人。]
8、雖然清廉,但也不傷人。[注:廉-清廉。劌-傷人。]
9、雖然正直,但不放肆。[注:直-正直。肆-放肆。]
10、雖然有光芒,但不耀眼。[注:光-光芒。耀-耀眼。]
〖討論〗
1、正複為奇的例子很多。最好笑的事是:本來儒家所鼓吹的孝道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是在明朝時期,太過走了極端,而有人?了卄四孝的故事。原本卄四孝中,大概隻有幾個是真實的故事,我們都知道在三字經內的1、香九齡、能溫席,和2、融四歲、能讓梨。這二個故事應該是真實的,但是其他許多故事,很多也許是由後人杜撰出來的,所以就變成笑話。反而在1919的五四運動中,搧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企圖改變儒家的傳統孝道思想。這就是老子所說的:“孰知其極?其無正。正複為奇,善複為妖”的例子。
2、我們都知道,在上古的中國政治中,有堯讓位給舜,舜讓位給禹的禪讓製度。但是因為大禹把當時的大洪水有效的治理成功,讓當時的百姓懷念他,所以在大禹死後,百姓就推出他的兒子繼位,就切斷了有名的禪讓製度,變成三千多年的帝王製度。所以也可以說:大禹治水雖是福,但是也潛伏著三千年帝王製度的大禍。
3、聖人了解這個物極必反的原因,所以更加小心治國。聖人治國一定要有分寸,曉得過之猶不及的道理。所以聖人作事方方正正,而且清廉,但是他絕不會傷害其他人。雖然官員中有瀆聀或貪汚或為非作歹,但是絕不能有陷害貪汙者或為非作歹的人。聖人是非常正直,是以善良和誠信為本,不為奸作歹,不杜撰。雖然有光芒,但是絕不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