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67)
在論語泰伯篇中有:“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其實,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有許多相同之處,隻是用的是不同的語言而已。老子勸我們要以穩重和清靜的心態,去待人處事。穩重自然就會溫和、善良、恭敬,而清靜就自然會節儉、禮讓,如此完全適合儒家的溫良恭儉讓的要求。能夠穩重的人,也近於弘大與剛毅,能夠清靜的人,就會專心學習新的學問,就可以長期擔當重任。
在道德經的Ch26開始,老子就強調聖人應該穩重與清靜,他說:“重為輕根,靜為燥君。” 一個有道的聖人,他的言行就應該像是國君領兵作戰一樣,讓輜重的糧食隨著行動。在日常生活中,雖然也會有如國君之奢侈榮華的宮殿,但是也隻是安靜的處於宮中,心境平和地待人。
〖道德經Ch26原文〗
1、重為輕根,靜為燥君。2、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4、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5、輕則失根,燥則失君。
〖道德經Ch26白話文〗
1、穏重是輕浮的根本,清靜是躁動的主帥。
2、所以聖人整天都是穏重的鞠躬盡萃,正如一個主帥帶兵的時候,是不離開輜重糧食的供應。當國家領導人時,雖然有華美豐富的享受,但卻是生活儉樸,心內泰然處之。
3、一個萬乘之國的國君,怎麽可以輕浮躁動以治天下呢?
4、輕浮就不能穏重,躁動就不能清靜。
〖討論〗
1、老子推崇穩重與清靜,三國的諸葛亮悟出此中的道理,就以“淡泊明誌、寧靜致遠”以教誨他的兒子,這也和儒家的“任重道遠”相似。
2、在道德經Ch19中,老子鼓吹“見素抱樸、少思寡欲”。在Ch16中,老子說“致虛極與守靜篤”。老子在此章建議生活平淡、心中逸然得意[原文:燕處超然]。所以老子之道是前後相通的。
3、輕浮不穩重的人,不容易得到他人的信任,而且在長官付於重要聀位或工作的時候,都會猶疑考慮,所以說:輕則失根。
4、躁動不安靜的人,也不容易得到長官的信任,所以說燥則失君。作為一國的領導人假如浮躁的話,就不會作出冷靜的判斷,對國家會有很大的傷害。不僅失君,甚至可以亡國。如六四事件,在當時,如果作了冷靜的處理,中國則一定會更團結,更先進的。
5、美國可以稱為是萬乘的大國,但是近卄年來,有了兩個身輕天下的國君。一個是克林頓總統,竟然在白宮內和一位大學實習生鬧出性 醜聞。小布石總統也僅僅是為了鞏固他們石油家產,而提出假證據去推翻伊拉克總統。兩者都是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的例子,可見這是古今中外都存在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