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藝術人生觀的莊子逍遙遊篇各章大意

(2015-06-23 10:40:39) 下一個


莊子繼續老子的“道法自然”的哲學,而構成他的以回歸自然,並且拋棄一切人間價值觀的思維為起點,進而“悠然遊於此人生”的生命哲學,更上一層就可以達到天人合一的境地,這境地也是與道契合。換句話說:莊子巧妙地藝術化老子的哲學,而繪出一幅美妙的人生哲學(藝術人生覌),如此就會當下就生活在天堂。了解道法自然後,就會很容易地離開人的有用或無用的分別心、小用或大用的分別心,不會迷於儒家的立功立名的教訓,更會遠離無用而昂貴物品的誘惑,沒有人為的是非、對錯、善惡的價值觀,也會脫離對死亡的恐懼感了,再加上適當的讀書方法,就可以進入大師篇的“度三關、得四悟”的地步,進而可入攖寧的境界。莊子在逍遙遊篇中用感人的藝術文筆,以大鵬鳥南飛到天堂的寓言,而闡明他的偉大的哲學,此寓言隱藏含有許多修養的方法,需要熟讀莊子內篇才會深入了解其中的含義,請參閱我的博文【莊學的啓示】中的“逍遙鯤鵬飛天堂-莊子的藝術人生”與“進入莊子的不生不死境界的修養工夫”。


此篇的開頭就以大鯤魚化為大鵬鳥為寓言,大鵬鳥飛在九萬裏的高空,象征眼光遠大而離開人造的思維,而進入天人合一的境界,加上適當的修養後,就生出“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思想。而又有在樹林中卻體型小的小麻雀毫無能力遠飛,隻能在附近遊玩而已,但不羨慕,僅量力而為,但也自得。在第2章中,莊子認為人的聰明才智各有不同,隻要將心靈擴大,各人量力而行,如此則每人可以各得適合自己的悠然舒適,所以說:1、凡人若能拋棄功名,心存大我,修煉成為至人,也可逍遙了。2、神人不知道自己的功勞就可以逍遙。3、聖人忘卻自己的名譽就可以逍遙。〖原文: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第3章舉出堯的聖人無名的心態,第4章說明神人無功,可是兩者的境界太高,不是能力小的一般人可以達到的,但莊子並沒有舉出至人無己的例子,僅在後麵幾章中,讓讀者自己去領悟如何達到逍遙之境。在後麵的幾章裏,莊子希望我們打破有用或無用、大用或小用的人造價值觀,破除人所定立的思維後,知道各人有各人的天賦能力,就像大鵬鳥和小麻雀的不同,隻要各人克服困難,有開放的心靈為起步而去修練的話,最終可以達到目的。



(甲)各章大意

(一)第1章[北冥有魚、其名為鯤……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

1.1[北冥有魚……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巳矣。]

在此節寓言中,莊子以大鯤魚化為大鵬鳥展開這則寓言,象征一定要立誌與以讀書入道為工夫才能變化氣質。當大鵬鳥起飛向下看時,隻見世人忙碌求名求利好像野馬奔跑,看到兵荒馬亂所引起的塵埃,這些都是大鵬鳥剛起飛不久後所見到人間的混亂現象,這些正是大鵬尋找人間天堂的主因。當然大鵬之努力由地麵飛向九萬裏的高空也象征大鵬的繼續修養德行。而在九萬裏的高空上,可以看見很遠的地方,也象征我們有開放的心靈時,人間的一切善惡好壞美醜都會忘掉,一切物貭的享受也會拋棄於腦外,也會自然忘卻死亡的恐懼感。如此可以輕易的過了大宗師篇的所謂的三關:外天下、外物與外生。過了三關後,莊子才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而“是”字意思是代表自然景象,就是表示此時已經了解“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真諦,開始進入天人合一之境界,也就是與道契合了,而莊子的生命價值就是追求此真諦,而同時也享受藝術性人生。< br/ >
1、2[且夫水之積也不厚……而後乃今將圖南。]

此節隻是用水深才可以載大船的道理說明:在無辺際九萬裏的高空上,大鵬鳥才可能無阻礙地向南飛,可以盡量展開牠的大翅膀,而盡力飛到南海的天堂。大鵬鳥飛到九萬裏的高空象征我們一定要修養自己的道德與讀書求道,才能達到在大宗篇中所記的“過三關與得四悟”的地步。請參考我的博文【莊學的啓示】中的“進入莊子的不生不死境界的修養工夫”。

1、3[蜩與學鳩笑之曰……之二蟲又何知!]

在此節中,莊子用蟬和小學鳩鳥的對話說出此二蟲的無知和自暴自棄,此二蟲隻是井底之蛙,不知道為什麽大鵬鳥要飛到九萬裏的高空而向南飛呢?莊子以蓄糧的比喻說飛百裏遠的需要有隔夜的糧食、而飛千裏的需要三個月的糧食,莊子以積糧來象征飛到天堂的要求是一定要繼續修養德行,而那二位小人物又如何知道這個道理呢?〖原文:之二蟲又何知!〗莊子以“憐憫”這些小人物的口吻而說他們隻是無知而已。

1、4[小知不及大知……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此節的大意是:天生的資質不同,有小知、有大知,有小年、有大年,都無可奈何。有朝生而暮死的菌類,有春生而冬死的寒蟬,有活到五百歲的靈亀,也有八千年的大椿樹。據說古代的彭祖活到八百歲,而許多人都想與他相比,這不是很可悲的事嗎!

很明顯地,莊子勸說我們要先放棄分別心,以隨順自然的眼光才去評論大鵬鳥和小學鳩鳥的不同的生命價值觀。他告訴我們天生的壽命長短是不得已的事,不必羨慕,不可強求。而上節所說的大鵬鳥和小學鳩烏的力量和眼光也不相同,是可以理解的。能力大的鵬可以從北海飛到南海,而能力小的小學鳩鳥僅可以在附近飛翔,自己量力而行,不怨天不尤人,如此而已。這樣的話,大鵬鳥可以飛翔萬裏,小鳥也可晩上回巢,各得其所,順其自然而已。

1、5[湯之問棘也是已……此小大之辯也。]

此節的大意是:商湯問夏革也有相似的記載:“一隻鵬鳥由北海飛向南海時,地上的一隻小麻雀笑大鵬鳥說:“我飛時最多可以飛到數丈以外,在蓬草和蒿木之間而已。大鵬又何必如此賣力呢?” 這就是小麻雀和大鵬鳥的分別了。

在此節中,莊子用兩人的對話記錄以顯示在此曆史記載中,雖然沒有批評小麻雀的無知,但仍然說:小麻雀和大鵬鳥是有分別的。筆者以為莊子在此是預先告訴要我們先拋棄人間的分別心!



(二)第2章[故夫知效一官……聖人無名。]

隨後在此第2章中,莊子又舉人間的小官、鄉長、部長、宰相、學者宋榮子和隱士列子為例,這些都是人間百態,各有各的聀業與專長,但是他們可以用他們開放的心靈,克服困難,隨遇而安的悠然自得生活在世間。〖原文:若夫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變,以遊無窮者。〗所以莊子建議各人量力而行,也可以每人各得適合自己的悠然舒適,所以說:1、凡人若能拋棄功名,心存大我,修煉成為至人,也可逍遙了。2、假如神人不知道自己的功勞就可以逍遙。3、假如聖人忘卻自己的名譽就可以逍遙。〖原文: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筆者解釋:神人與聖人之功名,對一般人來說是高不可攀,而莊子舉出至人的名稱,在此篇中卻沒有說明與解釋。但是在大宗師篇中,莊子又創出“真人”的名詞,而真人的意境則是一般人可以修煉到達的,在莊子之意也許真人就是至人。請有興趣者請參閱我的博文【莊學的啓示】中的“天人合一與莊子大宗師篇摘要”。



(三)第3章[堯讓天下於許由曰……屍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這章就是“聖人無名”的例子。堯要將天下讓給許由,而許由說:“你已經治好天下了,我也不須要這個虛名啊!巧婦鳥建巢在深林中,不過隻佔一根樹枝,田鼠在河邊飲水,不過隻裝滿肚子。你可以回去了,我要天下是沒有用的!我也不會越俎代庖的。” 堯、聖人也。不將位子傳給他的兒子,而想讓給許由,但許由不要,最後讓給了舜,建立有名的禪讓政治的典範,所以儒道兩家人士都讚揚他。也是莊子眼中聖人無名的實例。

當然治天下後,而又不求名,才是真正的藝術人生。中國近代史上,求名者反而得臭名,而功成身退才可以有藝術人生。假如蔣介石於抗日戰爭勝利後就退隱,毛澤東打退蔣介石後就功成身退的話,此兩人在中國曆史的地位也可以和堯比美了,而兩人恰好逆道而行,大概因為兩人都不讀莊子吧!



(四)第4章(肩吾問於連叔曰……孰肯以物為事。]

神人無功之例:神人的心中不以為自己的功能高,當神人的神氣凝聚時,所到之處萬物不壞,五穀豐收。祂的至德,是與萬物混同合一。而人間的為名利的爭奪的亂象,祂豈肯勞心勞力的去管治呢?因此神人才可逍遙自在。順著此章的思維,筆者認為求神拜佛與祈禱僅是擾亂他們有藝術感的清靜日子而已,故祈禱與求神隻是讓神多增煩惱。故老子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老子認為生長萬物而不以為是功勞,造就萬物而不擁有, 這就是神人無功的心態。



(五)第5章[宋人資章甫而適諸越,越人斷髮文身,無所用之。]

有用的帽子到了越國後就變無用了,因為越人短發文身,根本就不戴帽子。
此章以簡單的十九個字的小故事就說明,有用的東西因為地方的差別就變成完全沒有了。



(六)第6章[尭治天下之民……窅然喪其天下焉。]

一般仿間的版本都將此章和上一章的宋人賣帽的故事連接一起,但筆者認為此章特別重要,所以分開自立一章。此章的故事就是:堯既然治理好天下,就去遙遠的姑射山拜見四位隱士,看他們大家都過安逸的生活,就覺得自己不再擁有天下,因為他在姑射山就變為無用了。此是非常重要的例子,即是居高位的曆史聖人堯將天下治理得井井有秩,但到了僅有四人的高山上,卻毫無用處,即是聖人也是無用,所以不要依照人的思維。莊子用此例子說明雖然有大用,但在某種情況時,有大用也可以變成無用。即使是聖人也不例外,所以一般人不要去追求儒家的立功立德立言,隻要無己就可以逍遙了。



(七)第7章[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種……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乎!]

莊子舉宋人的不龜手之藥為例,本來僅是漂洗絲絮工人調治手裂的藥而已,但是賣給了吳國後,就用來冬天作戰時,防止手部龜裂的藥方,吳國也因此戰勝越國。再以葫蘆為例,莊子建議惠子,可以將巨大葫蘆作成一個大容器,讓人縛在腰間,用以浮遊在江湖上。這兩個例子都是說明小用就變成大用了。



(八)第8章[惠子謂莊子曰:吾有大樹……安所困苦哉!]

莊子告訴惠子說:狐狸雖精巧,但跳不過人設的陷阱。犁牛雖巨大,但捉不到老鼠。這棵大樹雖然盤結擁腫,木匠都不看它,為何不將大樹移植到空漠的鄉野,既可以讓人徘徊在樹旁,也可以讓人逍遙自在的睡在樹下。
此章說明有用的狐狸與犁牛可以變成無用,而無用的大樹卻有大用。假如離開人製立的價值觀,不重功名,不講有用或者無用,是進入逍遙的第一步。
在此章中,莊子建議將樹移到“無何有之鄉”,讓人逍遙乎寢臥其下。莊子用“無何有之鄉”比喻:是生命的歸宿?使我們的生命顯示自有歸虛的形上意義?令人深思。



(乙)結論

一、第一章是一個簡單的寓言,卻含有複雜又高妙的含義。假如能夠了解與領會這個寓言,可以成為我們的生命哲學的指導的話,就可以使我們擁有一個簡單的指南針,使我們的生命有所歸依。此生命哲學要求眾人:a、愛惜萬物也不傷害萬物,最適合今日的環保意念,b、與其他的宗教可以和平相處,沒有教條和教主,所以不會引起任何宗教戰爭,最適合世人對和平的期望,c、而且因為強調我們的藝術人生的美感、使人的每日生活都得到平安與悠逸的生活。所以即使在此廿一世紀的今天,莊學仍為大眾所賞識與嚮往的人生哲學。

2、第二章是逍遙遊篇的最重要的一章,莊子繼續前章所說的小年與大年的分別,又舉出無論小官、鄉長、部長、宰相,學者、道隱者,雖然各人所處的周圍環境不同,但如果克服環境的困難,也可以用開放的心靈,排除困難,悠然自得地生活,好像此生就在天堂。

3、在第3章中,莊子舉出聖人無名的實例。古代聖人堯將天下治理好後,要將天下禪讓給許由,但許由一點不羨慕這個名位,他認為名位隻是像賓客而已,終要離開的,他並不慕此虛名。對一般人而言,聖人無名很難作到,但是莊子隻是暗示我們:連聖人都不在乎名位,我們不必按照人的思維去追求名位。

4、第4章舉出神人無功之例。神人隻是擁有“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的玄德,但卻一般人很難達到的地步。同樣的,我們也不要去追求在此世間立大功。

5、在第5、6、7、8章中,帽子本來有用,但是到了越國就無用。而堯是偉大的聖人,但是到了四隱士所居的遙遠山中,也就一無可用了。莊子又舉不龜手之藥與大葫蘆為例,小用的東西也可成為大用。又舉狐狸和犁牛為例,此二者有時也無用了,而沒有用的大樹卻可以讓人休息與逍遙於其下。莊子用不同於一般人的角度去觀察世間的事,不堅守一般人的有用或無用的觀念,其目的是告訴我們不要固守成規,唯有拋棄人所設定的價值觀後,才能達到逍遙的目的。有用可以變成無用,小用可變為大用,而無用之樹也可成為有用的樹。

6、莊子建議我們不要執著於傳統的價值觀去衡量人的生命的價值,聖人到遙遠山上也可以變成無用,蔣與毛過分追求功名而落得死後臭名,因此功名不值得追求。不如枕臥於大樹之下,上有藍天,下有曠野,心情放鬆,無憂無慮,可以達到飄飄渺渺、悠閑自在的境地。所以莊子在他的哲學思想中,創造了一個“逍遙遊”的名詞,要我們此生就活在天堂,不去愁有用或是無用,憂愁自己是小用或是大用,隻要自己不破壞大自然,心安理得地生活便好。所以此篇的結論是“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如此悠哉遊哉在此人間,一麵又欣賞大自然的美,心中自然地生出藝術性的美感,不亦樂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