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孔子之稱為至聖的原因

(2014-09-17 16:46:06) 下一個

孔子的哲學是一種以仁為主軸的哲學,可惜在二千五百年前,他的弟子僅僅片段地記載他的言行,並不是一個完整的或者有係統的哲學,甚為可惜。而且一直到今日也隻在抗日戰爭時期任教育部長陳立夫先生一人將四書中之大學、中庸、論語與孟子連貫在一起,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順序組合成他的“四書道貫”一書。即使如此,今日讀四書時還是很難抓住其要點,尤其在這個“日日新、苟日新”的新時代,大家都很難了解孔子之稱為至聖的原因。他之所以被稱為至聖的原因,是因為他以仁愛教學生為人,並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為基本原則以應付人間之事,以如心為起點,就自然產生仁愛或博愛於心中了。並且希望他的學生以做君子為目標,君子就是一個真誠的人,並具有善良的心與高尚的人格。為了減少此博文之長度,孔子之所以被稱為先師的原因就?於另一博文〖孔子之稱為先師的原因〗。為了深入了解,茲先將其時代背景與孔子的生平略述於下:


(一)時代背景:


春秋時期是一個政治黑暗、社會紛亂、貧富不均、民生痛苦的特殊時期。孟子亦曾說過:“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君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 可見此時之紛亂。俗語說:亂世出英雄,在如此黑暗的亂世就產生聖人了。欲知詳情,請參閱我的博文〖時勢造英雄-孔子的時代背景〗。


(二)孔子生平


甲)年輕時代的孔子是好學不倦的孔子,在他十歲左右,就和同齡的朋友一起玩祭祀的遊戱,可見他自小就注重“禮節”。在他成人之後,就遇到貴人相助,而由魯君資助去周天子處學禮,也就是畄學去學禮,回魯國之後,他的學生也就增多了。孔子從小就注重古禮,在成人之後,曾告訴顏淵,“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難怪後人稱為至聖。詳情可見我的博文〖好學不倦與學禮於周的孔子〗。

乙)早在孔子三十多歲時,他告訴齊景公為政之道最重要的就是守“君君、臣臣”之道,所以他畢生就遵循這個簡單的道理,在他從政不久後,就被賞識而升為大司寇(大概相等於今日之司法部長)。但因為他不滿魯君與大臣季桓子兩人沉醉於歌舞,就毅然辭職而周遊列國。儒學中最重要的就是誠信,可見孔子堅守自己之信念,畢生奉行他的君君臣臣的原則,是一個言行合一的聖人。詳情可以參閱我的博文〖堅守君君臣臣為政之道的孔子〗。
,丙)57歲的孔子就開始他的周遊列國,雖漂泊十四年之久,但得不到重用。雖然如此,但孔子借此機會教導他的學生,宣揚他的仁道。在孔子死後,有許多學生為他守喪三年、以祀念父母之禮待之,可見學生對他的尊敬。他和許多學生日日相處,自己以身作則,故極為學生尊重。詳情可見於我的博文〖周遊列國的孔子〗。


(三)孔子的日常生活


由論語的記載,“仁”字在論語中各出現了一百多次,我們都知道:孔子是多麽苦口婆心地教他的弟子,不僅教導學生而已,他還以身作則。譬如在述而篇有此記彔-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下麵再舉數例以說明孔子在日常生活中也隨時隨地都愛人與愛物:

1、論語述而篇有-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白話:孔子隻用釣鈎去釣魚,而不用網去捕魚。隻射飛鳥,而不射宿木的鳥。】
2、論語鄉黨篇有-廐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白話:馬房燒了。孔子退朝回家,問:“有沒有燒傷人呢?” 沒有問馬。】
3、論語鄉黨篇有-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白話:朋友死了,沒有親人收殮,孔子就說:“由我來殯殮吧。”】

以上三例,僅是他的生活中的一小部分而已,隻是記載孔子的愛人愛物皆是自然的流露。他之所以稱為至聖,最主要的乃是他的思想與言論。



(四)稱為至聖


在他的思想中,最重要的是“仁”字,因為它們在短短的論語書中,出現一百多次的記載。“仁”字最簡單的解釋就是仁愛,就是今日的博愛或慈悲,但是仁的意義則是比博愛更廣泛,“仁”更包括了忠與恕的意思,還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為起點。有仁存於心中時,他的行為就漸漸地塑造成為孔子稱為“君子”的模笵了,請參攷我的博文〖論語中的君子〗。今將論語中重要之仁的章句列於下麵以供參攷:


1、顏淵篇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白話-樊遲問什麽是仁,孔子回答:“愛人。”】{討論-簡而言之,仁的最簡單意義就是愛人。}

2、顏淵篇有-顏淵問仁,子曰:“克己複禮為仁,?。” 顏淵曰:“請問其目。”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聼,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白話-顏淵問如何實踐仁德。孔子答曰:“克製自己的慾望而且自己的言行都合禮便是仁,……。”顏淵說:“請問其條目是什麽。” 孔子說:“不合禮的事不要看,不合禮的話不要聼,不合禮的話不要說,不合禮的事不要作。】{討論-努力克製私慾,視聴言行的事都應合禮。}

3、陽貨篇有-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 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 【白話-子張向孔子問仁,孔子說:“能行五種品德於天下,便算是仁了。”是那五種品德?孔子說:“恭敬,寛厚,誠信,靈敏,施惠。”{討論-恭寬信敏惠,要達到此五者之標準確實是很高。}

4、雍也篇有-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 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矣。” 【白話-子貢說:“假如有人能廣泛地施惠給民眾,又能普遍救濟大眾,這人如何呢?可以稱為仁者嗎?” 孔子說:“何止是仁者,那必定是聖人了!即使是堯舜還有些作不到呢!仁者的為人,自己要樹立自己的仁道,但也同時幇助他人樹立仁道,自己要通達,也要使人通達。能夠以自己為例、為他人設想,可以說是求仁的方法。”】{討論:自己求仁,也幫助他人求仁,作一個高尚的君子}

5、裏仁篇有-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曾子曰:“唯” 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白話-孔子說:“參啊!我所講的許多道理可以用一個道理將它們貫通起來。” 曾子應道:“是的”。當孔子離去後,其他學生就問曾子是什麽呢?曾子回說:“夫子的道理,就是忠恕兩字罷了。】{討論-忠恕可以說是孔子的一貫之道。如前所說,忠者,中心也,以中庸之道存於心內,進而己立立人。恕者、如心也,處處為他人設想,存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心中。}

6、衛靈公篇有-子貢問曰:“有言而可以終生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白話-子貢問:“有一字可以終生奉行的嗎?” 孔子說:“這個字就是恕字吧!自己所不喜歡的事,不要加在別人身上。】{討論-“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許多宗教對信徒的必須要求,也是孔子對他的學生所要求的。}


由以上孔子的言論,故仁的最簡單的解釋也可以說就是仁愛,等於今日之博愛或慈悲心。但是仁的意義則更為廣泛,它更包括忠恕的意思。恕者、如心也,也就是以他人之心為自己的心,可以說處處為他人著想,簡言之,就是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為起點,而且要終身記住它。忠就是存“中庸”在自己的心中,也就是存中庸之道於心中、進而己立立人與己達達人。而且要作到恭、寬、信、敏、恵等的要求於天下,才能達到被稱為仁者,幾乎可與聖人相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