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夏

好讀書,不求甚解
正文

為二十四孝正名

(2014-03-02 14:49:16) 下一個

 

為二十四孝正名

 

中國儒家文化的核心是孝道,所謂以孝治天下。而宣揚孝道的主要經典是《孝經》。或許是因為《孝經》的內容太過學術,所以後世的儒家,元代的郭居敬便從各個曆史時期,選擇了不同的很好的遵守了孝道的經典故事,匯編成了一本普及讀物《二十四孝》。講述了二十四個故事,淺顯易懂,後來還被配上插圖。

 

民國初年在討伐舊文化中,《二十四孝》首當其衝。魯迅在《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中就對“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件事做了很好的分析而加以批駁。在當時的曆史環境下,也許是正確和必要的,因為那個時候的中國太難從舊文化中擺脫出來了,需要有這種冷嘲熱諷。但如今我們已經從傳統中“成功”的走出來了以後,我們似乎可以用一種平和的眼光來重新審視這些故事了。

 

首先我們來看看儒家的“以孝治天下”。孔子的“孝”,是作為代表來表達其更為廣泛的道德號召:“親親”,“親親”就是愛自己的親人。這是一種很有意思的設計,或許孔子已經看到,象他的後輩墨翟那樣提倡兼愛太不切實際了,我讓你去愛你的親人,你的父親,你的母親,你的兄弟姐妹,這總歸不難吧,比較符合人性。但在大家庭生活過的人,都會知道,親親也並不是你以為的那麽容易。夫妻反目,兄弟相殘,父子成仇,古往今來並不少見。

 

所以親親就是一種最好的道德操練,這個自私與無私混為一體的決斷過程,是人類高尚道德的初級的操練。人們在家庭內部學習關愛,分享,禮讓;或堅持,或妥協;或服從,或命令這些在社會上同樣需要去處理的,人與人之間發生關係時必須做出的各種選擇。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 ”(《論語·學而篇》)雖然被後人質疑以至駁斥。但其實就一般人來說,如果在家能和家人很好相處的,在社會上也會相對比較友善;不懂得愛家人的人,其實也不大懂得去愛別人,盡管我也同意孝弟並不保證不犯上。

 

再回頭來看“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這些故事。我們知道儒家在中國也是儒教,它也有著道德教育的功用。而在世界上其它國家,大都由純粹的宗教來做。而作為宗教,它的故事往往就是那麽的極端。比如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承認的經典故事,亞伯拉罕把他的獨生子以撒獻給耶和華,也和郭巨埋兒一樣殘酷,但這兩個宗教之下的現代人也並不會覺得不好意思。伊斯蘭教的信徒們所過的古爾邦節就是以這個故事為背景的。

 

還有羅德為了不讓人去侮辱上帝派來的使者,願意以自己的女兒給他們隨意侵犯。似乎也不比老萊娛親不讓人惡心。類似的還有新約中信徒去親耶穌的腳。我這樣說不是要批判這些宗教故事,而是想說,所以這些故事隻是想表達它的一種思想。而二十四孝裏的所有故事,都是試圖告訴你,孝道也不是件簡單的事情。

 

郭巨埋兒的故事,在過去可以被接受的另外一個原因正是,在以孝道治天下的時代,養兒可以防老,是屬於自私的一麵,而奉養年老的母親,卻絕對是一種付出,是無私的一麵。老萊娛親的故事,無非是告訴你,孝順父母不單是讓他們有吃有喝,還要讓他們精神愉快,而老年人最大的愉快,恐怕就是自己的孩子還很年輕。

 

中國由於近百年來的西化,現代人其實已經和傳統沒有了聯係,尤其是文言的廢除,使得今天的,即使是文化人也大多讀不懂或不願讀過去的東西了。我常常覺得,說我們深受傳統毒害的人,也太不謙虛了,你要有資格說受“毒害”,那麽你至少讀過,哪怕是沒有讀懂,《四書五經》,而就算你智力超群,那你至少也要花上五年的功夫。這些我們可以另外寫篇文章來探討。這裏隻是想說,孝道是唯一沒有被完全割斷的東西。或許中華文化的恢複,可以從這兒開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