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公

博客博客博博客, 客博客博客客博
正文

【丘小君記】國內古陶瓷收藏非常混亂,令人堪憂

(2015-03-03 00:26:35) 下一個

作者:常斌

馬年歲末,老師回西安探親之際,得與長談。殷切寄語、諄諄教導間,流露出他對當下古陶瓷收藏現狀的憂慮,對國內廣大藏友的期望,感受頗深。遂概要整理記述刊出,以饗藏友。




有些朋友稱我為大師,這個稱呼我可當不得。我自認為,是一個普通的收藏愛好者,與那些古陶瓷界的老前輩們相比,自覺不及。那一輩的老專家、大師們,經 曆了20世紀初那段民族危亡的動蕩歲月,那同時也是古陶瓷精品現身與流失的高峰期。曆史不可複製,如今要想集中看到那麽多的精品、珍品,已不可能。有幸的 是,幾十年前我能有機會跟隨耿寶昌大師研習古陶瓷鑒定之法,曆時七年幫助整理編撰《明清瓷器鑒定》一書,並參與了隨後的全國文物普查,跟隨耿老跑遍全國各 地博物館,盡覽珍品。




如今大師們多已不在,祖國古陶瓷文化藝術的保護和傳承就落在我們每個專家、每個收藏愛好者肩上。




一、國內收藏界的一些弊端

現在的國內古陶瓷收藏領域很熱,同時也有些混亂,可以用“令人堪憂”四個字形容。




1.李鬼橫行,李逵蒙冤。現在對古陶瓷的仿造,已經達到曆史最高,可以說是前無古人,甚至已經形成“造假、售假、藏假”的鏈條。不單國內,有些人甚至 挖空心思跑到歐洲一些小城鎮,甚至非洲,去埋“地雷”,專“殺”中國遊客,令人瞠目結舌。偽品已經泛濫到杯弓蛇影、風聲鶴唳的地步,大開門的東西反而常常 沒人敢認。如果把故宮的藏品抹去編號,拍照發到網上,說不定也是一片喊假。個別專家,見到藏友拿來稀有品種、高檔器物,往往不敢認,甚至有些自己也認為應 該是真品,可是由於怕擔風險,幹脆斷假。民間有“高、精”的古陶瓷藏品,這是客觀事實。有些是傳世,有些出自古運河河道,有的是出自窖藏,我也看到不少藏 友手中的確有“高、精”的藏品,東西對的我都予以了確認,囑其妥善保存。也因為我確認了一批民間精品,有些人就說我是“國寶幫”。如果確認民間精品算是 “國寶幫”的話,那我繼續當下去倒也無妨。




2.大拍門檻高,小拍埋伏多。大拍賣公司,對藏品的來源和傳承十分關注,往往也有自己的客戶圈子,所以,一般藏友的藏品很難入拍。因而,各路小拍賣公 司應運而生。這些小拍公司良莠不齊,信譽好的自然不少,但也有些是打著拍賣的旗號,行坑騙之實,不少藏友都中過招。沒有經曆過的藏友們一定要擦亮眼睛。其 中,有幾種比較典型的手法:第一種,也是最常見的一種,先把藏品說成天價,而後按照估價收取高額宣傳、保管等前期費用,即便流拍這些錢也要付,否則就拿不 回藏品,自然,往往都是流拍的;第二種,說你的藏品不到代不能入拍,或者形成流拍的事實,然後,再私下低價收購你的藏品;第三種,誘使藏友將起拍價設低, 然後“意外”地以最低價,或略高於最低價成交;第四種,也是最惡劣的一種,征集藏品後,告知你要統一保管,或送往外地,或送出境參加拍賣,而後藏品丟失, 或幹脆關張走人,類於搶奪。拍賣行業的自律非常重要,應加強內部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和藝術修養,拍賣行的規範能夠引導市場規範。




3.專家滿天飛,書籍若白菜。一方麵,古陶瓷鑒定領域水太渾,許多真有水平的專家,明哲息聲;另一方麵,的確存在許多偽專家,橫行於世。不參與古董市 場的專家是有局限性的,有研究能力、有信譽的古董商才是收藏家可信賴的摯友,他們多是實戰的行家。行家與專家,一字之差,卻往往是席上和席底之別。言論是 否站得住腳,書籍有沒有營養,文章觀點是否經得起檢驗,時間會給出答案,藏友們也會給出答案。看來,藏友們學習古陶瓷鑒定,先要學會“鑒定”專家。老一輩 大師們的書籍,多是集數十年研究成果於一卷,是真正有見地、有營養的著作,窮其一生,也隻出得一半部。不為名利,隻為傳承其畢生研究成果。像《中國陶瓷 史》、《明清瓷器鑒定》這樣的著作,現在可有哪一部能望其項背?時下大小書店各類古陶瓷鑒定書籍多如牛毛,而內容飽滿充實的,又有幾部?其中不乏欺世盜名 之作,有的教你快餐式速成鑒定法,有的把門類分得很細,朝代也分得很具體,一個門類一本,一個朝代一本,一出就是一套,都是精裝銅板彩圖。可是裏麵,除了 一些摘引的圖片,除了一些摘抄的段落之外,又有幾句結論是真的能夠用來鑒定的呢?摘抄也就罷了,姑且稱其為白菜;更有甚者裏麵的觀點、方法都是錯的,可謂 毒白菜。立論不足,誤導有餘。




二、我的一點認識

1.關於專家——

國內有很多古陶瓷鑒定方麵有水平的專家。作為專家們,我想,在享有崇高社會地位的同時,也應該肩負起相應的社會責任。




一是,盡可能地推廣和普及古陶瓷鑒賞知識。比如在鑒定時,不光是對不對、到不到代的問題,而是對的話對在哪裏?這個時期的風格特點是什麽?造型、圖案背後又蘊藏著什麽樣的文化屬性?不對的話又是不對在哪裏?




二是,要有擔當精神。見到真東西,要敢於確認,敢於講真話、實話,不要盲目否定。對於稀有的真品,如果專家都不敢認,不敢去研究,那會是怎樣一個結果 呢?我們不能讓外國人發現元青花的曆史重演。如今一些鑒定專家,沒有機會上手足夠多的真品、精品,也沒有海量的瓷片作為根基。與此同時,知識沒有更換,經 驗往往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是師傅們從民國時一代代傳下來的。改革開放30年間,出土流失了1600萬件以上的陶瓷,很多專家卻沒有看到過。於是,因為 “少見”,往往“多怪”了。




三是,切忌按圖索驥,一葉障目,在否定一個器物時,要有充分的依據,一定要慎之又慎。差若毫厘,謬以千裏。畢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專家所掌握的知識 也往往是見長於某一些窯口或時期,盲點總是客觀存在的。沒見過,就是沒見過,就是需要研究,決不能簡單化處理,盲目否定。“從未見到過”或“沒有出土過” 都不能成為否定的充分依據。論莫定於有證。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如果斷定是仿品,就必須知道大概是在哪裏仿的,是怎麽仿的。如果回答不了這些問題,何以 斷言?要知道,專家的結論往往決定著這件藏品的命運。如果是真品,就有可能流失海外,甚至損毀,暴殄天物,這對祖宗的文化無疑是一種犯罪。




2.關於藏友——

根據這些年與全國各地古陶瓷藏友們交流的經驗,除了一些大的收藏家、鑒賞家之外,我把國內普通藏友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經過多年的學習和實踐,具有一定理論功底和鑒賞能力的。這些藏友都有自己固定的交流圈子,有一定的眼力,一般不容易上當,也不迷信專家和書 本,但這類藏友也容易成為高仿品的目標。應注意,不聽故事,隻看實物。遇到有爭議的器物,該堅持的要堅持,有時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裏。




第二類,是有一定社會地位或有一定經濟基礎,喜好傳統文化的。這些藏友多有懂行的人,甚至專家為其掌眼。盡管如此,由於多追求“高、精、尖”的品種, 仍不免成為國寶幫的目標。收藏中,莫偏聽,莫偏信,應注意綜合多方麵的意見。要相信並依靠知名資深古董商出身的實戰型專家,作自己的經紀人代理或谘詢,避 免走彎路。




第三類,是剛接觸古陶瓷不久,知識懵懵懂懂,經濟基礎也比較薄弱的。不少人懷揣著一夜暴富的夢想,把收藏曲解為單純的淘寶撿漏。這部分藏友人數最多, 是一般仿品的最大受害者,也成為造假售假借以滋生的土壤。有些人,偶爾淘到一兩件真品,便盲目自信;更有些人,曆經數年甚至十數年,未得一件真品,卻也不 自知。這類藏友應注意,勿走捷徑,紮實的理論知識和殘片研習必不可少。在初期不要遍地開花,應有重點,或可專攻一個窄小的門類,做到精、通,而後觸類旁 通。建議大家,比如可以從磁州窯、吉州窯、龍泉窯這些存量大、特征明顯的老窯器物入手,或者可以從事一些專題收藏,民窯精品也是不錯的選擇。




3.關於當代製瓷大師——

仿古是中國眾多傳統手工技藝的一個重要門類。從最初的模仿到隨後的複製,一代代的工匠都是從不斷研習前人的技藝和成果開始登堂入室的。所以,如果把曆 史的眼光放長一些,應該看到,當代製瓷是中國瓷器技藝發展的一個階段。五十年後,一百年後,今天的當代瓷就有可能成為文物,成為代表我們向後世子孫展示這 個時代製瓷工藝的證明。當代製瓷大師們要敢於站到前台來,要有品牌意識,要在自己的作品上留下名款,這一點,日本的九穀燒、清水燒、有田燒等家族傳承的製 瓷工藝就做得比較好。純手工製作,清晰的品牌呈現,穩定傳承的技藝,如此,大師們再不需要“大清乾隆年製”來提升價格。李鬼、李逵式的真假藝術品遊戲,便 可休矣。




三、我的一點建議

對於國內廣大古陶瓷收藏愛好者,我有幾點建議,也算是個人的一點體會和感悟吧。




就古陶瓷鑒定而言,有人說這是一門眼學,我不完全讚同。在實際的鑒定過程中,絕不僅僅是“回憶標準器—對比特征—判斷真偽”的問題。應該說,古陶瓷鑒 定,是一個涉及眾多交叉學科知識的鑒定科學。比如,你了解地理學,你從一個緯線上尋找,有時就能帶出一個窯係來,這個窯係所包括的地下礦脈瓷土,是否有流 動性的水源等信息,往往非常清晰。談流動性的水源,又涉及了運輸問題,古人的陶瓷運輸以水運為主,可以24小時不間斷運輸,不受戰爭的影響,可以防止陸路 運輸的顛簸破損,而在進行地理觀察時,曆史還記錄著河道曆史變遷、沿革等知識,可謂十分豐富。此外,還可能用到社會學,一件陶瓷反映了當時社會流行的時代 風格,唐朝以胖為美,敦厚莊重,宋朝以瘦為美,到了元代又有點返回唐朝似的風格。社會流行的戲曲小說、說唱戲本等能用繪畫表現的藝術門類,都可能在陶瓷作 品中展現。如果你了解機械傳動、切削等原理,從陶瓷製作來看,古代工具簡單,在簡易的木製轉動輪盤上製瓷,每分鍾最多轉動200下,拉胚會達到什麽樣的情 況,有了機械原理知識,就不會成為外行。還有一些現代科技技術,如熱釋光技術、材料分析技術,也能用於鑒定時的佐證。但這些學科的知識,必須加以綜合運 用,切不可盲人摸象,以偏概全。所以,要準確鑒定古陶瓷,你最好作一個雜家。




進一步而言,鑒定僅僅是一個分辨的問題,還停留在是與非的層麵。與之相比,鑒賞或許才是收藏的真諦。收藏是一個人境界的體現,應該是數十年乃至一生的 審美追求,這條路沒有終點。從愛好者,到收藏家,再到鑒賞家,是一個積累與沉澱的過程,也是一個愛好傳統文化的中國人,自我覺悟與升華的過程。收藏中,不 僅要辨識真偽,判斷年代品類,更要把古陶瓷作為藝術品來欣賞,充分理解體味其中承載的傳統文化內涵,這也許才是收藏的高境界。沒有對傳統文化的深刻感悟, 不能稱之為鑒賞家;沒有對古陶瓷審美內涵的精準把握,也不能稱之為收藏家;沒有對曆史文化知識的充分掌握,同樣也算不得真正的愛好者。

多年的收藏、鑒賞經曆告訴我,要想成為一個真正的愛好者、收藏家、鑒賞家,走上古陶瓷收藏的坦途大道,少走彎路,不走錯路,就要完成“四修”。




1.修心以明目——

非淡泊無以明誌,搞收藏一定要有一顆平常心。好的收藏心態,能帶給我們持久的快樂。快進快出,一夜暴富的心態不適合搞收藏。收藏是一種文化,不是搞投 資,不是買股票,不能以經濟利益為目標,也不要攀比。每每看到別人得到好的藏品,便生羨嫉之情,將不利於你的收藏之路。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沒有得到 那樣的藏品,倒不如潛下心來充實自己,提高認知水平。得到好的藏品固然令人欣喜,然而,對一件古陶瓷藝術品而言,任何人的占有都隻是一個短暫的過程,在這 件器物的生命周期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全中國有多少古陶瓷藝術品,你又能占有多少呢?占有的快樂是短暫的,如果你沒有讀懂它,那麽這種占有也是虛空無力 的,這並非收藏的真諦。所謂過眼即擁有,收藏更多的是一種文化和精神享受。不論是誰的藏品,你讀懂了,你體會到它的藝術價值,感受到它的文化承載,你就獲 得了真正的收藏之樂。




通常,藏品的藝術水平,代表收藏者的審美境界;藏品的珍稀程度,也代表收藏者的鑒別能力。而時下,許多藏友並不是以藏品的藝術價值和曆史價值為目標, 單純追逐市場價值。這裏,我想說的是,不要隻追求當前受熱捧的藏品。古陶瓷各門類市場行情不是一成不變的,不要過於關注市場價值。例如,1990年前後, 一個直徑約70厘米的明洪武龍泉窯蓮花口大盤,價格在60萬港幣左右,直到2002年,市價仍沒有很明顯的上升幅度。原因在於,2005年之前官窯身份的 不確定,藏家更多是因為龍泉青瓷令人驚歎的藝術價值而進行收藏,並非投資目的。但官窯身份確定後,推動了全球市場對龍泉青瓷的重新認識,已經有越來越多的 投資者將目光投注在龍泉青瓷上。總的來說,你能看到的市場高點,別人通常也能看到。藏品是供你欣賞和研究的。無心栽柳,隻要東西真,工藝精,往往過後會帶 給你意外的驚喜。




誌不強者智不達。作為一個古陶瓷愛好者,目標不應該僅僅是收藏,而要把古陶瓷鑒賞作為努力的方向,體味其中的文化和藝術承載,獲得高雅的精神享受。




2.修德以結緣——

收藏要有藏德,要做君子。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收藏的道理與做人的道理相通。應善待與自己結緣的藏友,不損人以利己,不奸佞以獲利,真誠相待,厚德載 物。有些藏友希望出手藏品,以藏養藏,還有一些是以此為生,這本都無可厚非。但若知假售假,行惟利是圖的齷齪之舉,必自潰於德行,自絕於君子。人以群分, 誌同而道合。修君子之德,便能結交君子;懷小人之惠,焉能澄於泥沼。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結交什麽樣的藏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你的收藏之路。有 些藏友,剛一入道,就一頭紮進假圈子,怎麽也出不來,別人勸也聽不進,閉目塞聽,惡性循環;而另一些藏友,一開始自己水平有限,難辨真偽,但隻結交那些品 行貴重之人,以為良師益友的君子之交,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真誠交流。自己雖然藏品不多,但總能在相互交流中拓寬眼界,上手真品,不久眼力和 水平便有很大提高。




3.修道以正途——

收藏要有正確的治學態度和學習方法。




治學態度:一方麵,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要知道人外有人,身邊臥虎藏龍也未可知。要時刻提醒自己,知識有盲點。在交流中,應注重多聽反麵意見,聽一聽 這些反麵意見的依據是否足信,往往大有收獲。如果一味偏執,甚至以行家自居,引以書本知識點加以反駁,豈不既斷言路,又折人緣,有害無益。倒不如虛心聽 取,保留意見,而後更深入研究。另一方麵,有要有正確的是非觀。不迷信專家、書本,不搞“凡是”主義,也不跟風隨大流,人雲亦雲。聖人無常師,一切以事實 為依據,看實物說話。一直以來,古陶瓷的鑒定,都采用以考古發掘品和傳世標準器為參照的對比判定法,現在雖然不能說不對,但也不能蓋論沒有出土過、沒有傳 世標準型的就是偽品。畢竟,考古發掘還在不斷湧現新的發現,傳世品亦有新品種疊出。




學習方法:第一,是提高自己的眼力,對絕大多數藏友而言,除了學習理論知識,去博物館參觀“高精尖”藏品之外,研習殘片也是正道。當年我年輕時在西安 就已搜集10萬塊殘片,相當於我的10萬個老師,每個殘片各有不同,表麵老化到什麽程度了?創傷程度如何?因為各有不同,所以每個殘片其實都蘊含著品鑒方 麵的特點,日積月累,經驗自然越來越豐富。第二,要拓寬自己的知識麵,文科類型的藏友要著重補充材料、物理、化學等相關的理工科知識,理工科類型的要著重 補充文史方麵的知識。第三,不要想著一味地吃現成,學習中要注重自己去總結,去歸納,去理解消化。通過研究比較,細微地觀察和琢磨,重點在古代工藝的程 序、工具、手工技法等,還原其時代風貌,從而逐漸在別人理論的基礎上,總結出自己的竅門和鑒定方法。



4.修行以功成——

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陶瓷鑒定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問,需要多年“上手”經驗的積累,而且要多看精品。多看,多上手,這是不變的真理。為 學需覺今是而昨非,日改月化,便是長進。每當別人問及我如何提高眼力時,我的回答就是,拚命地實踐。30多年來,我自己上手看過的古陶瓷不下200萬件, 其中我自己有記錄的精品,超過36萬件。這也是我能確切說出真偽,講出來龍去脈的底氣。水平高低,是以你看過上手研究過多少東西而論,實實在在來不得半點 虛假。




藏友們在實踐中應著重注意“造型”、“胎體”、“釉麵”、“紋飾”和“款識”五個方麵。造型是根本,從一件瓷器的器型就可以看出它的時代風格和曆史背 景。看到瓷器的第一眼就可以判斷是否有繼續鑒定下去的必要。因為曆朝曆代都有各自不同的流行風格,要用正確的線條概念去把好陶瓷鑒定的第一關。在通過“器 型”確定了基本年代之後,就開始第二個步驟,觀察胎體,即足底不上釉的地方。胎體一定要借助放大鏡來進行仔細觀察,但並非倍數越大效果就越好,20到30 倍之間最佳,這樣能夠較真實地顯示出陶瓷的骨骼和脈絡,從瓷器底部線條的鋒利、軟硬、細密程度,都可以判斷陶瓷的大概朝代,50倍以上放大鏡容易失真。釉 麵就像是瓷器的“衣服”,不同的裝扮能夠展示出不同的“著衣”特色。隻有掌握了我國傳統曆史文化的演變過程,才能正確分辨出不同朝代的釉麵風格和特征。從 釉層的厚薄、氣泡的疏密和大小,以及釉麵的瑩潤和軟硬程度,都可以看出不同時代的特征。例如,明代瓷器的圈足邊上容易白中泛青,這就是由於那個時代的燒製 原料中加入了鉀和鈉的緣故。每一件瓷器都有一定的時代痕跡,有的在地下受到了其他物質的侵蝕,出土後又被氧化,所以胎體就會顯得很舊很幹,而釉麵氣泡也有 大有小有疏有密,再加上瓷器的紋飾和款識也各不相同,這樣就可以很容易地捕捉到鑒定的重要依據。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廣大藏友在收藏之路上, 切忌閉門讀書,空學理論,一定要多實踐,參觀博物館、相互交流、殘片研習等都是很好的實踐路徑。經年累月,隨著實踐經驗的積累,鑒賞水平一定會不斷提升。 專家並不神秘,人人都可以通過實踐成為一等品類的古陶瓷鑒定家、鑒賞家。




收藏的昨天是曆史的沉澱,收藏的明天是稀世珍寶,唯獨收藏的今天是保護文物,傳承文化藝術。盡管普通藏友的個人收藏,對古陶瓷藝術品的傳承,意義不及博物館,但那畢竟也是一種保護,應該鼓勵。否則,我們就要眼看著更多的珍貴文物流失海外。




改革開放的30多年,全國各地相繼搞起了開發建設,這種舉國大開發的形式,也使得我國的古陶瓷出現了自上世紀80年代以後的第二次集中麵世。各地的開 發,有的是在舊城上,也有的地方現在是荒蕪的,但曾經有過輝煌。這30年的大開發,規模之大可謂前所未有,但也是最後一次了。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出現了古 陶瓷的多元化出土形式,有窖藏、運河、湖泊、高地等等。舉例說,一個古代家族,20個人,每個人用10件陶瓷器皿,就有200件之多,而古人往往有窖藏的 習慣,如果遇到戰爭或遷徙,就找個大壇子,把這些瓷器深挖埋藏起來,以便以後回來再用。在四川一個農民家裏,就以這種形式,集中出現了1000件藏品,最 後成了四川遂寧博物館精品展;西安的澄城縣,一個尼姑庵的蘋果樹下,一大缸北宋耀州窯的精品,出土時全是嶄新的,一個農民用袋子裝了一些,老遠馱在自行車 上帶到集市,有的就磕破了,有的磨損了,拿到市場上,很多人就說是新的,是高仿的,大家都不要。有一個專家買了幾件,回去研究,結果驚奇地發現竟然是真 的,再回去找,就沒有了。結果很明顯,造成了這批古陶瓷散失在各地。在古代,大運河是陶瓷的重要運輸方式,近年來,在大運河附近出土了成千上萬件成批保存 非常完美的陶瓷精品,往往數量巨大。這些陶瓷器之所以保存完整,有很多原因,比如黃河附近的,運河水是淡水,沒有酸堿性,黃河沙子在顯微鏡下看是白色麵粉 一樣的細沙,一旦陶瓷跌落到這樣的環境中,就像放到了一個真空包裝的密封器裏一樣,所以保存完好。,就如同新燒出來的一樣。此前有一個藏友,藏有永樂、宣 德官窯的,有成化瓷,也有清三代官窯的等等。後來證實,是從江西鄱陽湖出土的。鄱陽湖無風三尺浪,古時水域比現在大幾倍,是景德鎮禦瓷北上的必經之地,鄱 陽縣古時叫浮梁,設有管理景德鎮的浮梁瓷局。有些鑒定專家看了,竟說是高仿的,做得跟真的一樣。再比如高鐵,高速路都是走地勢高的地方,向陽的地方,這些 地方,往往又都是幾千年來人們所說的風水寶地,是埋人的地方。開發這些地方,帶來很多好的陶瓷出土。但是,不少精品陶瓷是在開發現場破壞了,散失了。




據我的不完全統計,1997—2010年間全國各地流失到香港的古陶瓷竟達1600萬件之多。有時,我就想,那些被偶然在某地集中發現了的古陶瓷,又 迅速被人瓜分散失了,就像一個個孤魂野鬼,他們似乎都在高喊著“救命”。他們擁有著良好的生命力,卻不知所蹤了!所以,時下應該是中華民族最大規模也是最 後一次大規模的古陶瓷出土之際,搶救是當務之急。




與此同時,近年出現的海外文物回流趨勢,可以用“千載難逢”來形容。一是中國20年來的繁榮富強,國民經濟實力增加;二是世界經濟整體仍處於低迷期; 三是國內外愛國力量合作,營造了一個很好的氛圍。這種機遇一百年不曾有,將來也不會多。所以國內的藏家要抓緊機會,為自己,也為國家。




有生之年,我還要將有限的精力繼續投入到祖國古陶瓷保護,及其文化藝術的傳承中去。盡我最大的能力,傳播知識,引導收藏,通過大眾收藏,使那些曆史遺珍得以保護和傳承,讓我們的子孫後代們能夠再見到它們的真容,能夠領略其所承載的民族文化精髓。




中華民族具有5000多年連綿不斷的文明曆史,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經過幾千年的滄桑歲月,把我國56個 民族、13億多人緊緊凝聚在一起的,是我們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是我們祖祖輩輩所傳承的民族文化。中國古陶瓷的曆史恰恰是中華文明史的側影。海內外華人所 有古陶瓷愛好者、收藏家、鑒賞家應該一同行動起來,在實現自己的收藏夢,保護曆史文物,傳播傳統文化的同時,感受這些古代遺珍所承載的文明信息,汲取這些 美麗藝術品所蘊含的民族美學精神和傳統美德,把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延續下去,為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為中國夢的實現貢獻力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