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是歌手的音樂公開課

(2014-04-08 14:00:12) 下一個

順理成章,但好像又沒那麽簡單。真相殘酷,卻有更多推敲與玩味的空間。

先來看被幫唱歌手毀掉的決賽第一輪。

實力決定成敗。但在實力相差不遠、或存在一定考核或競賽規則限製的情況下,有針對性地學習應考技巧、分析並利用規則,也會對最終結果產生巨大影響。

「幫幫唱」就是個能夠撬動最終結果的環節。時至今日還有很多朋友仍對羽泉在總決賽反超了領先整季的林誌炫而耿耿於懷,仔細分析即可發現,翻盤的勝負手,就是這一輪「幫幫唱」。

林 誌炫失誤在於整首歌大部分都在用假聲,和蕭敬騰的音色格格不入。而且在和蕭敬騰的重唱部分中,他擔任的是上方和音,而蕭唱的是主旋律,徹底搞反了。整首歌 感覺是林在捧蕭的場,主配角顛倒了。而鄧超一來發聲位置和羽泉接近,音色沒太多特點就不顯突兀,音準節奏很好,長得帥而且台風超棒超有煽動力,造就了總體 效果的脫穎而出。可以說羽泉的逆襲,鄧超是立了頭功的。

那在「幫幫唱」中,歌手和嘉賓該怎樣配合呢?這需要稍微展開一下。

在 流行音樂領域,2-3 人共同演繹一首歌大致會分為以下幾種形式:齊唱(數人同時演唱相同旋律,很好理解)、對唱(每人輪流唱一句或一小段,相互配合應答)、重唱(一人唱旋律, 另一人唱和音,通常為上方或下方的三度或四度)。這些形式在歌曲創作中通常會綜合靈活應用,比如處在敘述和情緒累積狀態的主歌部分,通常采用對唱,一個人 唱一個長度為四句或八句的小段落;而用於抒情、宣泄的副歌高潮部分,則會改為重唱,或者把對唱的互動頻率安排得更頻繁(每人一句,甚至是每人半句交織推 進)。

音域也是重要的考量。同性之間還好說,流行音樂中男女音域差一般在 4 -5 度(可以翻翻之間幾期的點評,男聲翻女歌一般都要降四度),這就意味著同一條旋律不可能讓男女雙方同時舒服。比較巧妙的寫作方法是:在互動不太頻繁的主歌 部分,男聲女聲各唱一段,段落間安排一個轉調,轉到下一個人舒服的音域。到了互動頻繁的副歌段,則把重唱的音程拉開到四五六度,兩人都能在合適的音區表達 高潮情緒,比如 Celine Dion & Peobo Bryson 的《Beauty and the Beast》,比如李宗盛和林憶蓮的《當愛已成往事》。但這種寫法難度很大,對演唱者也有額外的要求。所以男女對唱的作品遠遠少於同性對唱作品。你甚至數 不出來幾個男女演唱組合(鳳凰傳奇那種男聲隻負責 Rap 的不算),中外皆如是。

另外一個重要原則,就是要盡量避 免齊唱。男女合作自不必說,有天然音域差,齊唱肯定有人會很不舒服。同性唱相同旋律時,裝飾音、顫音、滑音這些在獨唱時本來可以處理得相對自由的有節奏的 小細節,在齊唱時都會變成一個個雷,稍有不同步就會顯得無比刺耳。當然重唱也需要演唱者在細節的節奏處理上盡量同步,隻不過有音程差存在,體現得不如齊唱 那麽明顯罷了。假如沒有像演唱組合那樣經過長期的訓練磨合,而僅僅是兩個歌手的臨時合作,是完全不可能在齊唱時達到顫音裝飾音滑音的同步的。對於流行音樂 演唱,齊唱是個相當費力不討好的形式,一定要盡量避免。

以上提到的問題,都可能成為影響最終呈現效果的陷阱,音樂上 每個環節的執行者都應該考慮到。但一般來講,在上遊環節(作曲)能更輕鬆地避開陷阱,而一旦把問題推到了中下遊環節(編曲、演奏、演唱),解決難度就陡然 增加,甚至棘手到無法解決。就好比黑人影星丹澤爾 · 華盛頓到了片場,發現分配給自己的角色是美國國父喬治 · 華盛頓,這怎麽解決?這沒法解決。這是本該由編劇、導演、製片人解決的問題。如果他們都忽略了,問題遺留到演員這個環節,就已經無解了。

再回到《我歌》的舞台上。羽泉的《奔跑》和林誌炫選的《Easy Lover》本來就是對唱歌,原曲創作時作曲者已經充分考慮了上述問題,編曲和演唱者就不需要再額外花費精力去斟酌人聲旋律的配合。

而 本季「幫幫唱」隻有選歌一貫保守的茜拉唱了首正經對唱曲《When You Believe》,其他人都是用獨唱直接改的對唱或重唱,天然就存在諸多隱患。歌手(通常也是選曲者)和編曲者可能也都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結果造成 很多本可以避免的隱患終於在本輪演出中不同程度爆發,場麵慘不忍睹。

一、曹格 & 譚維維《What's Up》

原唱 4 Non Blondes,A 大調,E3 - #C5,曹格在原調,A3 - E5,曹譚分別有 A5 但質量都很差

風格編配基本上還是遵循了原曲。引子裏的人聲采樣、譚維維的民歌式甩嗓都是細節,大風格上還是 Pop Rock 。

現 場直播沒有了修音環節,本來就容易出狀況。即便是歐美一線歌手,也會為了保證演出質量在唱現場的時候降調,而曹格再一次男唱女調,太不給自己留餘地了。開 嗓第一句就是顫的,節奏也有不穩的地方。第一段 pre-chorus 譚維維進來,部分音略有不準,到了第四句「what's going on」時,譚的 E4 高得幾乎到了 F4 ,實在有些刺耳。

曹格演唱時滑音顫音本來就比較多,而且在高音區尤其是 上行旋律,滑音可以降低上跳的發聲難度。但前麵提到了,在二人重唱時,處理得就要無比慎重,一旦沒有同步,效果就會非常之差。曹譚的磨合程度遠遠不夠,顫 音和滑音都是錯位的。由於選了很高的音區,導致聲音不穩,進而出現了更多的音準問題。這些因素綜合作用,使得曹譚卜一亮相,就亮出了最洋的相最短的板。之 後再如何彌補,也頂多使得這木桶盛的糧食更冒尖一點,不會再有質的區別了。

塗惠源老師的編配在繼承原曲風格的同時又強化了層次感,舞台的情緒推動得更到位,分寸拿捏得精妙。這些都已不再重要,因為曹格這場的選曲策略完全錯了,他難度已經足夠高,決賽應該求穩,而不是求險。

二、周筆暢 & 信 《一樣的月光》

我每次分析某個歌手的表演,都會原唱與現場的調和音域列出來供閱讀者參考比較,但這首我想就沒有這個必要了吧,因為我需要先搞清楚一個問題,把副歌處理得這樣銷魂,信是來砸場子的麽?

這 麽多期點評寫下來,我在評論中一直非常注意一點:僅就事實進行陳述和分析、輔以個人觀點,避免目的揣測。比如「周筆暢重新編排段落、加入電子元素等,可以 看出用了心思」,或者「未經修音的周在演唱中有不準的片段,但總體還處在合理範圍內」等等。但要評論這場信的表現,動機是個繞不開的問題,我隻好善意地推 測,蘇見信,應該是個真朋克。盡管同樣懷著對音樂的熱愛,我們的理解角度與表達方法實在相差太遠。女生邀請鄰家小哥作為男伴參加畢業雞尾酒會,小哥興高采 烈地端了一鍋鹵煮出席,見人就問要不要來一碗,蒜泥香菜管夠。

三、張傑 & 林俊傑 《最美的太陽 + 翅膀》

張傑原唱,C / D 大調,E3 - B4,現場 E3 - C5

看現場直播時有了前麵那兩對打底,張傑一進唱,我真有種在 KTV 裏把原唱打開的感覺,但林俊傑進唱以後,又把我拉回了現實。張傑整曲除了個別音頭有點問題,其餘部分音準控製得非常好。林俊傑在開始進唱的第一拍就有點沒跟上,之後主歌段音都略微有一點點低。

其實林俊傑的音準乃至發揮還算幫唱嘉賓裏不錯的,比黃媽陳誌朋譚維維都好,可能比方大同還略好那麽一點點。但由於歌曲的齊唱段落太多,且林俊傑習慣性地頻繁使用顫音,與聲音準且穩的張傑一疊加,小問題就反差得有點大了。

此外,張傑不像茜拉鄧紫棋,反正沒什麽華語作品,決賽的兩輪選歌自然就沒什麽顧慮。張傑確實有些唱片,不選自己的歌吧,顯得心虛,選吧,歌又都不太夠分量,還是吃了作品的虧啊。沒關係,年輕人嘛,路還很長,作品少慢慢搞。

個人覺得《這就是愛 + 一千年以後》效果會更好,意境、改編空間和串燒連貫度都不錯。

四、韓磊 & 胡彥斌 & 張嘉譯《掀起你的蓋頭來》

G 大調, G3 - B4

盡管我對韓老師這一場表演的感覺很複雜,但首先要讚一句:薑還是老的辣。

全 場被嘉賓搞到幾乎全軍覆沒的決賽第一輪,韓老師帶了個準業餘選手輕鬆過關,要訣在於「降難度」。雖然有磊叔和胡彥斌偶爾在上麵冒冒高音,但《蓋頭》原曲旋 律跨度隻有五度,在 G 大調上的音區為 G3 - D4 ,是任何一個人都可以輕鬆駕馭的音區。歌曲簡單上口人人耳熟能詳,張嘉譯需要的隻是本色出演,把旋律順溜下來而已,而由韓老師和胡彥斌負責輪流閃閃光。

韓老師的最終呈現效果無疑是本輪最好的,毫無疑問。但我對韓老師略有失望之處在於:他完全複製了上一場的立意、改編方式、歌曲結構和呈現手段。

和 流行歌曲的主副歌二段式結構不同,大多數民歌都是一段式結構,也叫一部曲式,即在一個樂段(通常是四個樂句)中,完成起承轉合的情緒變化過程(請自行類比 《北京的金山上》《東方紅》《小白菜》《友誼地久天長》等)。但這個樂段以及相應的情緒周期都太短,必須加以擴張才能改編成符合現代審美習慣的「歌曲」。 韓老師的做法就是,用色彩樂器(呼麥、胡笳等),搭配民歌式甩嗓或者呼號、吟唱,做成一個悠遠滄桑的引子。然後用特色風格(特色來自樂器音色、律動、調 式)來呈示歌曲段落,比如上一輪的抒情弗拉門戈,這一輪的維吾爾族舞蹈律動。然後再整體提速,用整體段落變奏把情緒往高潮推,順便加花炫技。

這 些沒錯,這些都很好。但之前每一輪在音樂元素和編配上(至少讓觀眾感覺到耳目一新)的探索和創新,這次完全沒有出現。這一輪全場隻有韓老師用了兩名伴唱嘉 賓(當然規則沒有限定數量),張嘉譯提供粗豪、胡彥斌負責技巧,二者加一起才能達到和韓老師的演唱相互配合的水準,單拎任何一個都會被壓得死死的。編曲元 素很豐富,樂隊排場不小。把蒙古的胡笳呼麥揉到新疆音樂裏是說得通的(畢竟挨著),但韓老師台上還有胡必斯(也叫火不思)、鈴鼓、手鼓、長笛、巴揚(俄羅 斯的)、曼陀林(這可是地中海樂器啊),還自己另帶了十名伴唱。這些聲部真的都是不可或缺的嗎?梁翹柏團隊真的不能實現其中幾個色彩音色麽?下一首韓老師 還額外用了三個呼麥、三把馬頭琴(有一把改成雙頭的),還有一個 Didgeridoo(澳洲土著樂器,字幕裏拚錯了),不免有點拿樂隊編製砸觀眾的感覺。

提出這些疑問也好、不同意 見也好,我隻是希望韓磊能夠百尺竿頭好上加好,保持住此前他對音樂的理解、熱愛與追求。韓老師此前在這個舞台上奉獻了精彩絕倫的演出,並且在中國最受關注 的公眾娛樂平台上讓觀眾領略了一些充斥著媒體的商業音樂以外的藝術與風情,當得起我崇高的敬意。

此段蒙我校音樂學係師妹潔璐 提供學術支持

五、 張宇 & 陳誌朋《傷心的人別聽慢歌 + 舞娘》

原唱五月天 a 小調,宇哥降了一個半音在 #g 小調,舞娘在 g 小調,音域#D3 - #G4

張 宇的音準一直不錯,他的不穩一方麵來源於嗓音疲勞造成的控製力下降,另一方麵他的特色顫音,一旦控製出現些許偏差也會造成音準問題(所謂顫音,顫的就是音 高)。而誌朋哥的音準著實慘了點,慘到即便在沒有顫音的密集旋律部分,三度以上的跳進音程幾乎沒唱準過。這種不準跟加滑音顫音無關,在這種難度剛剛碰到專 業水準門檻的歌裏唱成這樣,真相隻有一個:長期缺練。

《慢歌 + 舞娘》是有舞台設計的。張宇主持的原話是「如果韓磊唱七十二變,我就唱舞娘」,這是個調侃,他沒必要真唱的,但佯裝下場時,他又走了回來,唱了一段《舞 娘》。這不是承諾,這是宇哥額外贈送的心意。有意無意的調侃下是真誠的付出,在滿足大眾、娛樂大眾的表麵下,更有著一份對舞台的執著。把娛樂不僅做得真娛 樂,更做出了一絲情懷。這或許是另一層大俗之中的雅境吧。

沒聽到《四百龍銀》真可惜。

六、茜拉 & 黃綺珊《When You Believe》

原唱 Mariah Carey & Whitney Houston,D - E - #F 大調,音域從 E3 - #A5,30key(我就不提最後那個飄到 #A6 的海豚音了)

《When You Believe》作為 98 年迪斯尼動畫片《埃及王子》的主題曲,由 90 年代美國兩大黑白國寶天後在巔峰期行將結束時攜手奉獻,也標誌著 Quiet Storm 最後的輝煌。梁翹柏把 Maksim 的鋼琴曲《出埃及記》的主題動機放在了前奏,很是有些情懷。

茜 拉和黃綺珊在這首歌裏都放大了自己的缺陷。茜拉的唱法問題在於不同混聲比例的發聲質量差距過大,導致旋律一經過換聲點時,音量就會出現明顯變化,影響旋律 線條。黃媽也存在這個狀況,而且走到高音部分的聲音控製力偏弱,音色質量變差且有音準問題。歌裏的 R&B 轉音很重要,但分寸更重要。聽原版會發現,MC 和 WH 兩人盡管從進副歌以後互動得更頻繁,但會很巧妙地在句間交接,前後兩人不拖不搶,音樂幾乎沒有斷點也沒有重合,卡得極準。到了第二次升調後的高潮段,二人 開始重唱時的滑音切分點完全合拍,旋律交織有重合的地方,某一個人正在加轉音時另一個肯定是不帶顫音的白聲淡入,絕不會出現兩個人轉音撞車的狀況。借個表 演術語,這叫「讓戲」,某個瞬間,台上的角色該誰頂上,另外的人就要把表達空間讓出來,否則頂到一起就演砸了。茜拉和黃媽在前麵的主歌段落還好,一進高潮 段,倆人感覺全上來了,玩命往花裏唱,攪得稀爛。

其實 MC 和 WH 這倆大牌明爭暗鬥互相較勁,絕不會為了合作一首歌花上大把的時間排練磨合。能夠配合得如此行雲流水天衣無縫,是拜她們從小的合唱訓練所賜(當然還有厲害的 錄音師)。合唱 / 伴唱,和獨唱是完全兩個工種。伴唱高手唱獨唱一般不會差,而沒經過合唱訓練的獨唱歌手給人唱伴唱,通常會砸鍋。因為最需要合唱或伴唱歌手具備的能力就是聲 音準、而且沒特點,能像一件樂器一樣,融合在別人的聲音裏,融合在整個音樂裏。整場的嘉賓和歌手都算上,隻有兩三個懂「讓戲」,完全沒人試圖讓自己的音色 和對方融合。

此歌裏最讓我感動的細節,是導播切換的塗惠源老師與黃綺珊的特寫。當年的樂壇伉儷如今勞燕分飛,舞台上下兩隔,我心裏隻剩下《剪愛》這首他寫給她的虐心怨曲,繞梁不絕。

七、鄧紫棋 & 方大同《春天裏》

汪峰原唱 E 大調,B2 - B4,鄧紫棋在 G 大調,按原曲旋律平移過來後音域應該為 D3 - D5,方大同低音唱到 D3,鄧紫棋的音域從 G3 - G5

男女同唱一調的悲哀。汪峰這歌音域本身就寬,整兩個八度。一般歌手唱下來都費勁,哪還有餘地?

鄧 的表演從原調的 E 大調升到 G 大調,上移了一個小三度。看起來好像是在鄧方二人間折了中,實則二人都沒法單獨完整演唱旋律,誰都不舒服哪頭都沒占上。上來主歌部分方大同唱得很輕鬆,唱 完了交到鄧紫棋手裏,旋律位置對於鄧紫棋過低,音量根本上不來,造成整體情緒出現了個大落差。而到了副歌部分,鄧紫棋倒是舒服了,可對於方大同就高了,更 要命的是,方唱的還是旋律上方三度和音。第一遍副歌方大同完全就是在飄,自己的內心音準已經完全沒有了。鄧紫棋也被越帶越拐,唱得越來越低,第二遍副歌整 段都低了將近 25 音分,簡直是災難。

鄧的 R&B 轉音其實不多,總體算規矩且克製,而且她還一度受到「唱歌沒情感」的質疑,就和她的裝飾音方法略顯單一有關。而方大同則徹底是個不轉不舒服的主,各種花樣 各種變化。轉多了,一是容易音不準,二是容易拍子卡不準。其實方大同的一手 Blues 彈得挺漂亮,估計平時自己開個演唱會,稍微跑了,就用顫音一掩飾,然後彈間奏的時候跟著自己的琴就找回來了。可這回別忘了還有鄧紫棋呢,倆小年輕,沒啥經 驗,倆人你看我我看你,一個走神就一起拐溝裏了。

本季第二場鄧紫棋唱了首《存在》大放異彩強勢奪冠,選個情緒風格都相似的《春天裏》,可以理解。但鄧紫棋能演繹好不代表方大同也能,更不代表這倆能一起演繹好。好好的一個翻盤機會,就這樣被自己搞砸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