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飛的笨鳥

講文明,講禮貌,愛藝術,談幽默
(個人版權未經許可請勿轉載複製)
個人資料
越吃越蒙山人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從臭味相投說起

(2024-02-08 19:37:23) 下一個

上網交流寫字說話,看上去是一種在虛擬世界中的意識互動,實際上這裏所表現出來的行為特征和真實世界也有很多共同之處。比如說,物與類聚人與群分這樣真實社會中養成的癖好習性,在這城裏就發育得特別成熟充分,尤其是在政論不一有觀點爭執的時候,更是表現得淋漓盡致。

喜歡和自己相似的人接觸親近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本性,這樣可以相互抱團以對付異己。這種本性應該是從遠古時期發展演化而來的。那時候的古人類,為了生存,要對付比自身強大凶猛得多的野獸,必須聯手自己的血親同類協同作戰。什麽才算是血親同類呢?就是自己所在部落的那些族人,其中以和自己有直係親緣關係的最為可靠親密,然後是四分之一,八分之一血緣關係的,再後是旁係支係的,以此類推,等等等等。(我幾年前在《天生的善良與天生的邪惡》一文中,講到過的漢密爾頓法則就是解析這個理論的)。籠統地講,所謂的相似性,其實是說這些同類都是長相相似,語言相似,習俗相似,觀點相似,還有體味相似。

有個叫麥卡迪蒙特(Rose McDemont)的社會政治學家,曾經帶領一幫人做過一個很有意思的盲視實驗。首先,他鎖定二十一個實驗標本人。這二十一個人都是在政治波譜中觀點很極端的那類人。然後他用一個收集氣味的裝置在這二十一個人的腋下放二十四小時,接一些狐臭備用。接下來,他又召集到一百二十五名誌願人員,讓這些人蒙住眼睛,去聞前邊采集到的氣味,讓這一百多人根據自已的主觀意識來判別這二十一種氣味的誘人程度。最終得到的結論是:評判人覺得,異性以及與自己政治觀點一致人的氣味最令人喜愛,最有誘惑力。很難說這種測試是否真的具有科學嚴謹性和多高的可信度,但它起碼讓臭味相投這句流傳於中國市井幾百上千年的傳統俗話更上了點檔次。

按照有的人類行為研究專家的說法,人類的這種物以類聚的心理本性,在與異性配對擇偶進程中,也是占主導地位的。一般情形下的自然擇偶交配,青年人還是更容易傾心於和自身相似度高的同類異性,究其原因,當然主要就是相互看著順眼,有信任感。這種物以類聚(Assortative mating)的擇偶方式帶來的好處是,能強化後代的基因特質,當然不管是好是壞,它都給強化了。這就是我們以前聊過的俄國沙皇繼承人亞曆克西身上血友病的由來。而與物以類聚相反的那種來者不拒擇偶方式 (Disassortative mating),就能平衡和補償一下基因多樣性方麵的不足,帶有取長補短的功效。

但是,如果說相似性高最具有吸引力的話,那按照物以類聚的方式擇偶,總歸第一代的近親應該相互看著最為順眼了?可大家都知道的自然法則是,第一代近親的後代生存率很低,殘疾率高,所以,基本上所有的人類種族和民族都很忌諱亂倫的婚配。第二代,第三代有親緣關係的,他們較之上一代來說,還保留著相似性高的吸引力,後代又有不斷改善的成活率了。按照相關學者的說法,在足夠大的人口數量群中,用物以類聚的方式求偶配對,那麽這一對戀人如果是相互為第四代的表親,他們的下一代最有可能可達到基因特質強化。在以前傳統中國文化中,同姓大家族中也有相互結親的,但宗族長輩們對此一般會有一個出五福的講究。出五福,就是要求婚配的雙方血脈在家譜中必須是五代以前才可歸一。很顯然,這樣的婚配要求,一定是上古人類經曆了數不清的傷心懊惱之後,歸納總結出來的一條樸素實用的優生法則,然後代代相傳沿用至今。從這點看,傳統華夏文明也不是一無是處,至少在繁衍後代這件事情上,我們的祖先不犯渾,有很多先見之明。

其實,在自然界中,很多動物的社會行為準則都是對自己出身地盤的同類友好,因為他們可能就是你的兄弟姐妹;然後跑出去和非出身地的他族同類結親;這樣可以帶來基因的多樣性,有利於生命的延續。在這樣的情況下,接受和欣賞對方與自己的不同之處就變得尤為重要。這樣一種自然生存的實用法則能帶給我們的借鑒之處在於,人不應該總把和自己相異的東西看成是對立或有害的,從而仇視它們。恰恰相反,很多時候它們是有益的有補償價值的,所以我們應該嚐試著去了解甚至接受別人的這些不同。再有,除非是對醜陋和惡習的討伐批評,別那麽看不起或仇視自己出身地盤的同類,這是連動物都遵循的自然法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baladirk 回複 悄悄話 挺有意思。謝謝介紹。現在“臭味相投”也有“科學”依據啦。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