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飛的笨鳥

講文明,講禮貌,愛藝術,談幽默
(個人版權未經許可請勿轉載複製)
個人資料
越吃越蒙山人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衰退,對此我們無能為力

(2017-09-14 09:37:09) 下一個

九月初的那個長周末,我和幾個朋友帶著家人,一起跑到阿崗昆的雙河湖邊搭帳篷住了兩天。頭天晚上,大家圍坐在篝火邊喝酒吃肉,談笑人生。雙河湖的西北岸邊,是一片濃密茂盛的原生態鬆林,當夜幕完全墜落下來後,安靜和黑暗開始吞噬周圍的一切,這讓我隱約感到有一絲無助與畏怯。

 

那天很晚的時候,我陪幾個女生去百米開外的衛生間洗漱,當我們快要鑽出密林接近亮著燈光的房子時,年輕眼尖的朋友女兒突然壓低嗓音叫了聲,有熊!我們馬上停下腳步,凝神巡視,果然,就在前邊屋角處不遠,一隻黑熊正在蠕動著低頭尋食。我趕忙將手中的射燈轉向身後,低聲說,不能過去了,輕點回撤吧。夜裏,我平躺在帳篷裏,一直豎著耳朵聆聽外麵的動靜。午夜過後,天空開始下雨。雨珠打在帳篷上,劈劈啪啪地使人幾乎完全失聰。在這樣的淩亂裏,你根本無法分辨是否有野獸在悄然潛行接近你的領地,亦或就趴伏在這一片隔開的布牆之外。盡管所有的食物都已鎖在了車裏,可吃過燒烤的油嘴邊還泛著香味,沒能洗淨。那熊的嗅覺是極其靈敏的,隔著這層不透明的尼龍布,它哪裏知道這隻是餘味不是真的烤牛肉,要是一巴掌抓過來,後果簡直難以想象。。。我閉著眼睛裹在睡袋裏,感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對人類先祖的敬重,從內心極其深遠的地方,嫋嫋地升騰起來,駐留在我頭腦前方一尺高的地方,像是從篝火灰燼中複燃跳躍出來的一朵火焰,在濕冷的黑暗中釋放出一股溫暖,給人以勇氣。

 

生活在遠古時代的人類祖先,從個人生存能力上來講,比我們現代人類不知道要高多少倍。那時候,他們可以算作森林中真正的主人。無論白天黑夜,人類的祖先在密林中遊走巡視,他們不僅僅是在獵取野獸采集食物和生活原料,他們還在收集積累知識。他們需要把自己涉足領域的詳細方位地貌圖形儲存在大腦中,為了讓每日的采食狩獵活動更為高效,他們必須熟知其他動物的習性特點,植物的成長模式和細致的紋理形狀。他們知道哪種食物富含營養,哪種植物隱含毒素,哪種樹葉可以治療傷病。古人類知道季節變化的規律,天氣變化的征兆。他們會仔細觀察研究領地內每一條小溪,每一顆果樹,每一處熊洞,和每一塊礫石。那時候每個人都知道怎麽製作鋒利的石刀,他們能在幾分鍾之內找到一塊合適的礫石,打造出一個尖銳的矛尖。他們能聽到草叢裏極其細微的聲響,從而判斷出潛藏著的毒蛇;他們能從雜色紛亂的樹葉間一眼看到隱藏著的水果,鳥窩或蜂巢。他們知道如何麵對饑餓的獅子,如何套獵凶猛的黑熊(不然的話,我們就無從知曉熊掌美味的傳說了)。在那樣萬類競爭適者生存的環境下,古人類的每一個舉動都是擇優高效的,他們知道怎樣安全警覺地休息,怎樣無聲隱蔽地潛走,怎樣快速持久地奔跑。

 

總的來說,人類這一生存物種,是在幾千年前或上萬年前達到其個體能力輝煌的頂峰後,就一直走在緩慢退化的道路上,智力和體力均為如此。這是由近年來在基因、考古和神經生物學領域不斷湧現的研究成果所證實了的。遠古的人類比她們活在當世的後裔子孫,對於身邊事物的了解要深入廣泛得多。我們這些享受到工業化後工業化文明成果的現代人,可能並不知道自然界的那些常識,好像每天也能生活得舒舒服服。其實,我們的舒服是來自在全社會智力的集合與累積的結果,是來自全社會勞動的集合與協作的結果。在這樣的一個社會分工非常精細協作關係非常複雜的生存環境,每個人隻需要也隻可能深入地了解他在行的某個領域的某個專業。達芬奇式的全才已經在人類發展史上絕跡。

 

柏拉圖談話錄中講過這樣的一個故事。埃及神Theuth發明了數字和文字,他告訴埃及國王Thamus,一種新的人際交流溝通技術——書寫,可以使人們記住更多的東西,國王並不認可這種說法,他說,這將把遺忘植入人的靈魂中,人們將不再去運用他們的記憶力,因為他們會依賴寫下來的東西,這樣人們隻能從外部標識中去尋找那些理應被記住的東西,而不是從自身中招喚出來。古代哲人的智慧,使得他們看問題還真能聚焦在點子上。現在人類文明的發展似乎又來到,或者已經跨過,一個新的抉擇岔路口。電腦芯片技術的日新月異,海量儲存雲計算技術的廣泛應用,肯定是在加劇我們人類大腦的生物潛能退化進程。有科學家發現,自人類進入農業社會以後,大腦神經元與認知有關的基因突變,是以每代人平均25-65個的速度在發生。那麽到了現在這種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如果有人預計,對於我們這代iPad不離手的現代人來說,認知基因的退化突變可能會超過100個甚至更多,我也就絲毫不會感到詫異了。

 

所以,什麽事情都要與時俱進還真未必就是一件好事。這是因為到現在為止,我們並不能斷言,人類以前的進化發展過程每一步都是走對了的。曆史演變的本意並不是為了給任何人帶來好處,設想一下,當你站在某一個特定的位置轉身回望時,你會覺得我們目前的狀況既不是自然而然,也不是不可避免,那是曾經有過的許多偶然造就了今天的現實。但是,它既然發生了,就再也不能折返回去,對此,我們無能為力。也許,我們很快就會看到,人腦的蛻變或者說是相對遲緩,已經不可能完全適應急劇膨脹的社會需求,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的全麵上位,終將是不可避免。那時,當我們滿臉愁容地麵對全方位的就業災難,我們是不是還會心存希望,相信定會有救星橫空出世,他能以一己之力解決難題,按照我們美好的心願去扭轉乾坤呢?

 

 

圖1為晚上碰到的熊,圖2為第二天中午熊又來到我們的營地尋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FollowNature 回複 悄悄話 ..為了糊口
FollowNature 回複 悄悄話 感覺樓下多慮啦。 有了人工智能, 就解放了生產力, 人仍可用腦力及體力作自己喜歡的事, 比如, 旅遊, 體育, 音樂, 藝術。 現在的人們作的事大多都是為了。
luck86 回複 悄悄話 大大同意。特別現在在大談特談的AI,如果真要實現了,人類真的沒有存在的意義了,真要變成行屍走肉,屈從於懶惰和貪婪。
土豆發芽 回複 悄悄話 同意。現代社會科技進步太快不一定是一件好事。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