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鄉愁

本博客文章除非注明轉貼(ZT)之外的,版權均為作者所有。若要轉載,請通知博主。
正文

憲政往事——北美最偉大的神學家:喬納森·愛德華茲

(2016-03-17 09:21:12) 下一個

“我深切地感受到,自己內心的邪惡和不道德,比我皈依之前要大得多……當我還是一個年輕的基督徒時,我自己內心的邪惡、驕傲、偽善和欺詐就深不可測,而我對此卻一無所知,想到這一點真是令人感動。”

——喬納森•愛德華茲

和 南美洲相比,早期的北美洲移民要艱難的多。北美的氣侯相當嚴峻,又沒有南美洲的金銀礦產。初到北美大陸的早期英國移民靠的是對基督教的堅定信仰,和對新大 陸的信心。這一時期的英國政府相當明智,給予了北美大陸的新移民以自治權。北美大陸的新移民因此獲得了相當大的自由。為了在北美大陸生存下去,新移民中產 生了宗教寬容。在自由和寬容的背景下,北美大陸出現了一大批的宗教思想家和改革家,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本文介紹的喬納森•愛德華滋(Jonathan  Edwards)。

喬納森•愛德華滋,於一七零三年十月五日出生於康乃狄克州的溫莎(Windsor),十一個孩子中排行第五。父親是公 理會牧師;母親是北安普敦(North Hampton)影響力很大的所羅門•斯托達(Solomon Stoddard)牧師的女兒,他自幼受到虔誠的 宗教熏陶。

愛德華滋十三歲進入耶魯學院(Yale College),接受嚴格的人文學科訓練。這些課程包括拉丁文、希臘文、希伯來文、和自然科學。神學方麵,愛德華滋深受牛頓(Issac Newton)和洛克(John Locke)的影響。

十七歲時,愛德華滋從耶魯畢業後,留校研讀神學,同時擔任紐約(New York)一間小教會的長老。這期間他提出了一套本體思辯哲學。一七二三年一月十二日,他立下七十條誌願,把自己一生獻給了神。

一 七二四年畢業時,愛德華滋的成績名列全班之首,出任耶魯助教。愛德華滋因此有很多時間去思考哲學,去探索上帝在人們心靈中的工作。一七二六年,愛德華滋成 為馬薩諸塞(Massachusetts)州北安普頓的公理會首席牧師他外祖父,所羅門•斯托達的助理。一七二九年斯托達德逝世,愛德華茲成為該教會的首 席牧師。

一七二七年七月廿八日,愛德華滋與撒拉•皮爾邦特(Sarah Pierrepont)結婚,撒拉的父親為詹姆士•皮爾邦特(James Pierrepont)牧師,是紐黑文(New Haven)的著名牧師,耶魯學院創建人。他們有一個溫暖的家庭,育有十一名子女。

愛德華滋是許多美國曆史名人的祖先。他的外孫是美國第三任副總統阿倫•伯爾(Aaron Burr)。羅斯福總統夫人(Edith Roosevelt),作家歐亨利(O Henry)都是愛德華滋的後代。

愛 德華茲的身體很弱,經常因不健康而受折磨。但他每天要在辦公室裏渡過十三個小時以上,研究《聖經》、寫作、祈禱。特別是一七三四年大覺醒運動(1st  Great Awakening)後,教眾聚集在他的周圍,囹聽到他的忠告。愛德華茲唯一的消遣是每天騎馬;他喜歡寧靜的森林,它為他的思想提供了豐厚的 基礎。他身上總是帶著紙筆,以記下沉思的內容。騎馬時,他會記下一些思想,回家後,把它編成日記。

愛德華茲在北安普頓的公理會布道了二十 多年,同時堅持寫作。他始終保持著青年時代記下沉思內容的習慣。他把這些記錄稱作“雜記”,共九卷,一千三百六十個條目。他原本想把這些未經過加工的思想 寫成一部巨著,題目定為《基督教宗教嚐試的重要學說的理性說明》(A Rational Account of the Main Doctrin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Attempted)。但是,這一加爾文宗(Calvinism)的《大全》並沒有完成。

愛 德華茲的思想滲透著加爾文宗教義,即上帝至高無上,人無法憑借自己的工作得到救贖。一七三一年,他在波士頓(Boston)的一次著名的題為“人的依賴性 即是上帝的榮耀”(God Glorified in Man‘s Dependence)的布道中,反對阿明尼烏主義(荷蘭神學家雅各布斯•阿明尼烏 (Jacobus Arminus)提出的教義,稱人們能通過善舉和事工獲得救贖。)

北美曆史上有名的宗教複興動——大覺醒運動中,愛德 華茲的作用舉足輕重,該運動始於一七四零年代,運動席卷新英格蘭(New England),該運動把宗教推到了狂熱的程度。愛德華茲在《信仰的深情》 (Religious Affections)一書中,描述了他在這期間形成的宗教體驗這一概念。

因為教義嚴格,又不夠審慎,使愛德華茲 與他的教民失和。一七五四年,他被教區解職。愛德華茲不得不來到馬薩諸塞州的斯托克布裏奇(Stockbridge)教區,為那裏的印弟安人部落和一些白 人布道。在那裏,他有充分的時間寫作,主要著作《論意誌自由》(Freedom of the Will,1754)捍衛他的加爾文宗的人類自由說。在續 篇《真美德的性質》(The Nature of True Virtue, 1765)中,他把美德置於激情中,而不是理智中。他最後的著作《上帝創造 世界的目的》(Concerning the End for Which God Created the World)是一部思辨性的神學著作,討論 了上帝創世的目的。

在斯托克布裏奇,愛德華茲開始創作一部神學巨著,《救贖功德史》(The History of the Work  of Redemption)。該著作,因他於一七五七年當選新澤西學院(Colledge of New Jersey)(普林斯頓大學前身)院長而中 斷。當選為院長的第二年,愛德華茲在普林斯頓逝世。

愛德華茲是哲學化的神學理論家。他熱愛宗教,他的著作都是關於是神學的,他沒有純哲學 著作。但他的神學著作中充滿哲學沉思,它們被用來闡釋、捍衛他的神學命題。在愛德華茲那裏,藝術、科學和哲學的理想狀態與神學沒有區別。他說,當藝術、科 學和哲學趨於完美時,“它們就流入神的美德之中,並與之相符,成為神的美德的一部分。”愛德華茲說過:“神之所以為神,並高於所有生物,在於他的神性美 德,他的美德高於其他一切美德”。一切形式美德中,神的美德是最高形式的美。

愛德華茲的認識論,源於他在耶魯學院受到的清教柏拉圖主義訓 練,這一思想來自英國劍橋的柏拉圖主義和彼得•拉米斯(Petrus Ramus)的柏拉圖主義。愛德華茲試圖把這種基督教柏拉圖主義,與英國的經驗主義 ——洛克、牛頓的哲學思想綜合起來。清教柏拉圖主義教導他,隻有屬靈的世界是真實的,現實世界是它的影子或意象。在神的美德照耀下,它會把心靈引向上帝的 意識。愛德華茲的神學,吸受了洛克和牛頓的經驗主義。當時,這些人的學說在北美產生著積極作用。他同意洛克的“一切觀念源於感覺”的學說,還有牛頓的空間 概念,認為那是神的美德的感官係統。要真正領悟並理解這個世界,首先要領悟神的美德。

愛德華茲關於存在的思考,來自巴門尼德 (Parmenides)的存在的必然性。他認為絕對虛無是不可能的,因為它是矛盾的、無法想象的。由於純虛無不可能,因此他認為,沒有這樣的時間,在那 裏,沒有絕對存在(Being)的存在。絕對存在是永恒的。絕對存在無所不在,無論在某個地方,還是在許多地方,我們都無法思考純粹虛無。因此,存在具有 必然的、永恒的、無所不在的、無限性的等神的屬性。

愛德華茲還推論出了存在的屬性是無形的、空間的。他說,形狀與其它形狀處於對抗之中。 因為存在之外,沒有其它的存在,因此,存在本身或者神,不可能被想象為形狀。因此,存在或神與空間同一。愛德華茲用不可能發現空間的不存在證明了這一點。 我們能抑製空間中的一切,但無法抑製空間本身,空間是屬神的。愛德華茲追隨劍橋柏拉圖主義和牛頓,認為上帝的心靈是事物在空間中存在的場所。

愛 德華茲關於心靈的觀念深受洛克的影響。從洛克那裏,他學到了心靈有能力、理智和意誌之分。在愛德華茲那裏,理智即為能力,靈魂因它發現、思索、判斷事物。 理智的最初的運用方式是感覺,因為,沒有感官活動,就沒有進一步的心理活動。心靈需要感覺,來形成它的觀念。感覺客體不是物體真正的屬性,它是上帝賦予我 們的印象和觀念。愛德華茲接受洛克的見解,認為第二性質,如顏色、聲音、氣味等,不是物體固有的,隻是心理印象。愛德華茲說,顏色不在物體之中,疼痛不在 針裏。

愛德華茲的觀念論超越了洛克。他認為,從第一性質——形狀、廣延、形象和運動等方麵來看,它們隻是一種阻力。而第二性質沒有真實 性。形狀是一種阻力;形象是阻力的終點;廣延是形狀的一麵;運動是阻力的傳遞。可見物不是由真實性質組成的,而是由觀念組成的,其中有顏色和阻力等。阻力 不是物質,而是“上帝天威的運用”。因此,現實世界是一種精神存在。它存在於上帝的心靈中,由神的自由意誌構思出來。它也存在於我們的心靈,通過上帝把相 互聯係的、有序的觀念傳遞給我們。

愛德華茲認為知識的獲得,不能僅僅被動地接受來自自然的感官觀念,要通過大腦主動地把感官觀念條理化, 使它們在頭腦中呈現出它們與世界的關係。因此,不是大腦將這一關係強加給感官觀念,是大腦的理性活動把感官觀念和現實世界聯係了起來。愛德華茲認為,大腦 通過重複體驗將感官觀念聯係起來進行觀察,進而獲得了將某些觀念聯係在一起的習慣。大腦進一步將這些感官觀念條理化為因果關係、和諧關係和時空關係,當不 同的人產生了相同的觀念聯係後,這些聯係就具有了普遍性和一般性。

愛德華茲的觀念論和貝克萊(George Berkeley)幾乎沒有區別。但在他把自己的觀念論係統化時,耶魯還見不到貝克萊的著作。他有可能聽過貝克萊有關觀念論的講座,但是,絕大多數研究者認為,他的觀念論是他自己的結論。

愛德華茲的哲學裏,心靈隻是存在的影子。真與美和它存在的強度成正比。心靈因此是善的、是美的;現實世界隻是完美的影子。它的價值是把心靈的愉悅和神的善與美聯係起來了。

愛 德華茲的創世說認為被創世界的存在,完全取決於神。神自由地創造了宇宙,不斷地維持它的存在。宇宙是從神出發的,就像光是從太陽發出的一樣。經過神的工 作,宇宙成了神的心靈給予被創造心靈的啟示。它是影像的全景,展現了神的心靈與意誌。愛德華茲在他題為“神的影子與肖像”(Images or  Shadows of Divine)的布道詞中,說自然是上帝的象征。神向他默示了《聖經》、現實世界和人的靈魂,它們在神的肖像中形成。要在被造世界 中正確地解釋上帝的象征,人們必須在神的啟示下淨化心靈。而任何崇高和快樂,都無法與發現和沉思上帝在自然中的足跡相貔美。

愛德華茲認 為,皈依者在懂得了自然是“神的影子與肖像”時,神的知識和美德便在時間和空間中得到了延伸。神創造宇宙萬物的目的因此而實現,這一目的就是在時間和空間 中重現神的榮光。神的外在生命也因此得以實現。人們對上帝在自然中的足跡的發現和沉思,就是神創世的目的,人們也因此參與了神在時空中的自我擴展。神在時 空中的這一事業永無止境。

愛德華茲認為心靈的第二種官能是意誌。意誌是很重要的。因為,愛是激情和感情的首位。在他那裏,一切激情都來自 愛,都是它的目的。愛是心靈的美。他認為,一切人類活動,尤其是宗教活動,都來自感情。感情“是一切真正宗教的生命和靈魂。”宗教的本質在於對上帝聖潔的 愛。他的宗教體驗說受虔信派影響,他在布道中也借助情緒,但他堅持用清教徒的節製來描述他的理論,而避免大覺醒運動特有的官能主義。他主張宗教的核心是 “恩遇感情”,這種感情來自對神的認識。

愛德華茲認為,通過某種超自然感受,人能通過神的恩遇成為上帝的選民,宗教體驗是可能的。這種體 驗與五官的感覺不同,它通過恩遇而再生,賦予人一種全新的感覺,人能從上帝那裏得到神的觀念和真理。憑借某種感覺經驗,選民在上帝那裏享有內在的甜蜜和喜 悅,它把人與神聯係在一起,其緊密程度超出人的一切理性知識所能。通向上帝之路是心靈之路,不是理智之路。

那麽,人腦對的觀念進行條理化的活動是什麽?在愛德華茲那裏,想象是大腦條理化感觀觀念的活動,想象使神的美德的被人心靈和大腦所感悟。想象與理解和感情一樣,是大腦的習性。當一個人產生感官觀念時,他的感情就融入到了對接收神的美德的喜悅中了。

愛 德華茲認為,意誌和理智一樣,是一種消極力量。意誌消極地從神那裏獲得印象和觀念,所以,意誌愛好一致,排斥不同。意誌不是自我決定的力量;因果關係決定 它的活動。隻有神能左右自己的意誌,隻有上帝有真正的自由。從因果關係出發,一切事物都有其原因,人的意誌作用於被造物,就是因為因果關係。意誌是由動機 或道德因果關係來推動的。動機通過理智向意誌表明,意誌的運動由它們的最強者決定。

愛德華茲反對阿明尼烏派,他們把人的意誌歸於人的內在 的自發性和自我決定的力量。愛德華茲則認為,這一自由是神的特權;人沒有這種自由。它的活動和肉體無關,是由道德的必然性決定的。即使動機向人顯示,人也 無法策動意誌為所欲為。動機來自上帝,人的意誌活動,完全在神的掌握之中。

愛德華茲否定人的意誌有自我決定的自由。但他同意,某種意義上,人是自由的。他和洛克一樣,認為自由是人的一種能力,能做意誌喜歡讓人做的事。自由就是沒有活動障礙。同時,他也認為人是墮落的,人生的一切都是注定的。

愛德華茲否定人類活動的功利性。他說,美德是無私的仁愛;它是人的內心氣質,是內在美。善行,不是因為利己或利他,而是因為它來自意誌美。美德是精神美。其它活動以自愛為基礎,因此,不符合真正的美德。

愛德華茲不認為,人天生就會有美德。他認為,人有原罪,人總體上是墮落的,放縱自愛。隻有神的遴選和恩遇,人才能從“可怕的”狀況中解放出來,從事有道德的活動。若是沒有神的援助,僅憑無私的感情,天然的愛,都會有自愛相伴,因此就不是真正的美德。它們隻是美德的影子。

愛 德華茲是是美國曆史上最天才、最雄辯的神學家和哲學家之一。他在捍衛美國清教運動時,曾遭受挫折。但他畢生為之奮鬥的自由神學最終取得了勝利;他提倡的自 由神學,在十九世紀統治了新英格蘭的文化。後來的超驗主義者們,反對一切係統的神學,但他們倡導的個體神性,就是愛德華茲首創的北美特有的神學觀念,同時 認為神與自然是合一的。

愛德華茲認為信仰就是實際感受或理解基督的善與美。同時,他還將信仰實踐看作是參與基督在時空中擴大其內在美的活 動,他的思想賦予曆史以神學意義。在他眼裏,世俗世界和曆史並不低俗,它們是基督的善與美的擴大與延伸。愛德華茲認為自然是基督的善與美的象征,他讓人們 懂得了解並熱愛自然的重要性,同時給人們提供了一個了全新的、深刻的看待大自然的神學視角。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