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梅

這是老年人的回憶,往事曆曆在目,讓人了解過去也充滿信心走向未來。
個人資料
bobby41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蘇州評彈為什麽沒落了

(2016-10-04 16:49:11) 下一個

 

蘇州評彈曾經是受到長江三角洲千萬聽眾喜愛的地方性傳統藝術節目。

太平天國之後的上海成為人們欣賞評彈藝術的第二個中心,到清末民初則出現了蘇州評彈繁榮昌盛的第二個高峰。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有多種多樣的:多年的戰亂,使得有錢的蘇州人攜帶細軟跑到了上海的租界做起了寓公。再則,上海的大型遊樂場也高待遇聘請蘇州的響檔藝人來坐莊。蘇州評彈卻在上海這個十裏洋場有了長足的發展。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中葉的私家電台,為蘇州評彈的推廣和發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也不能被忽視。另外,上海這個海納百川的地方所具有的兼容性,各種藝術在這裏形成自己獨特的海派藝術。於是蘇州評彈的兩足鼎立也促使了藝術上的競爭。

 

蘇州評彈進入上海之後,書場、電台和有錢人家的堂會等等使得成了名的藝人的演出日益繁忙,藝術上的競爭促進了藝術上的發展,隻要能在上海站穩腳跟的藝人,到各地也備受歡迎。行會組織的分化也促進了藝術的發展和競爭。蘇州評彈的中心已經從它的故鄉蘇州移至到海納百川的上海,包括蘇州的很多骨幹(所謂的響檔名家)大多都坐莊上海,僅在年底的才回蘇州過年,年末的蘇州評彈會書也形成蘇州上海兩地同時進行的格局,很多成名的蘇州評彈藝人因為常年在上海討生活,有的幹脆把家都安在了上海。蘇州的聽眾想念他們,反而尋至上海懇請他們回蘇獻藝,於是就有了魏玨卿等少數絕頂名家每天坐火車日夜兩場往返於蘇滬兩地的佳話。

 

新中國成立之後的五十年代初,組織起來的蘇州評彈藝人們就積極參與、熟悉生活創作新的作品。這在當時看來都具有進步而又積極的意義。但是領導在對待傳統書目和傳統習慣上等問題上還是存在著過激的行為,這種過激的行為到了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中葉越演愈烈。現在人們在回顧過去的時候,都比較注重強調十年浩劫對評彈藝術的摧殘,其實很多理論和行動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就開始了的,蘇州評彈界的所謂“斬尾巴”運動(即禁止說帝王將相、兒女私情的傳統書),說穿了和文革時期的“破四舊”在行為和指導思想上沒有什麽兩樣,後者隻不過在程度上更激烈些。。

 

比較聰明的蘇州評彈藝人如蔣月泉等人受到京劇界大腕成立國家劇團的啟發,也向當時的文化局方麵提出申請,要求成立國家劇團,很快就有了蘇州評彈有史以來的第一個正式的劇團――上海市人民評彈工作團(後改名為上海市人民評彈團,即現在的上海評彈團)。當年同時加入上海市人民評彈工作團的十八個藝人放棄了個人的高收入自覺投入社會主義改造,不管是不是含有投機的成分,榜樣作用不可否認。後來蘇州、常熟和上海各區縣紛紛成立了集體性質的評彈團體,隸屬各自的當地文化係統由於縱向體製的束縛和頻繁的政治運動,長篇演出的荒廢和對傳統書目的挖掘整理的乏力等等,都為今天的蘇州評彈走進了死胡同埋下了不良的根。

 

文革之後更行各業都在提倡改革,所謂的大鍋飯製度的弊病越來越明顯,以過去名家林立的上海評彈團為例,很多大牌藝術家沒有演出卻需要支付很大一部分的薪水,在事業單位自負盈虧,國家不再包辦的形勢之下,上海評彈團缺乏區縣小團體的那種 靈活的包幹做法,唯一的出路就是憑借自己的資料優勢――這裏的資源是被壟斷的國家體製上的優勢,從改革開放年起,幾乎年年都去香港抓錢,這為後來各種各類各級評彈團不再立足江南城鄉碼頭書場而將評彈藝術晉京或者去香港。長江三角洲,從城市到農村,蘇州評彈能夠演出的場地越來越少,聽眾隻限於老年人,真正是在走向沒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