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書單

(2017-07-14 14:17:59) 下一個

近期讀過的幾部好書推薦

 

從學校畢業後,似乎很能找到大段的時間來讀書。從學生到社會人的角色轉變讓讀書成了一件可有可無的事。畢竟,讀書不在乎是本職工作了。就這樣年複一年,日複一日。忽然某一天,隨意翻了本書。成年後的讀書,因為少了考試答卷的功利心理,讀起來更加隨心所欲,反而有了獨特的樂趣。所以就想推薦個書單。

 

我喜歡蘇童的黃雀記和我的帝王生涯。黃雀記的手筆細膩,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哪個女作家寫的。我的帝王生涯寫得有點調皮,又有點憂傷,好像剛開了頭,你就可以預料到結局是個悲劇。即使是悲劇,你還是要順著往下看,因為悲劇也是有很多種的,有純粹悲慘的,也有壯烈而美好的。

 

楊絳的我們仨,文筆平實,語言樸素,但是句句都是真情流露。讓你覺得是一個麵目慈祥的老人對著你把往事娓娓道來。錢鍾書說,從今往後,我們隻有死別,沒有生離。而她說,我陪他走得愈遠,愈怕從此不見。這種感動,不是韓劇中男主女主動不動癌症晚期的痛哭流涕,而是紮到你心尖的真實的離愁。

 

王安憶的長恨歌。把一個上海女人的成長史和那個時代的都市人物風情描寫的淋漓盡致。書中有一些是大段大段的描述,比如關於流言那段。流言是上海弄堂又一景觀,它幾乎是可視可見的,也是從後窗和後門裏流露出來的。流言是故事的要素,王琦瑤的一生在流言裏兜兜轉轉,最後也因為流言而死。

 

講到長恨歌,又讓我想起了張愛玲的半生緣。我雖然愛她的文字,但不敢自稱張迷,實話實說,她的文章讀了幾部,並不精通。後來,去找半生緣的電視劇,林心如演得好,隔了近一個世紀的愛情故事,看起來還是會淚眼婆娑。多年後,曼楨和世鈞再次相遇,曼楨說:我們都回不去了,是嗎?讓人感歎,造化弄人,半生的緣分,多一點都強求不來。

 

劉心武的鍾鼓樓是部好書,但是書裏麵的人物,做事,種種腔調都帶著那個時代的鮮明特色。幾個年輕人聚在一起聊天。北京精英男女荀磊和馮婉姝對著一個鄉下姑娘郭杏兒,打探鄉下的情況。隻是,她們三人的對話裏政治味道濃厚。不知道當時的人是不是都這樣講話的。

 

嚴歌苓是我很喜歡的一個作家。隻要是她的書,我都會想去讀一讀。但是因為她的書太多了,對她的期望值又高,作品和作品一比較,就難免會生出差異來。特別喜歡的有她的護士萬紅,小姨多鶴,誰家有女初長成,補玉山居,扶桑。一般般喜歡的有她的灰舞鞋,媽閣是座城,寄居者。還有幾部書開了個頭,沒有讀下去。

 

也有些書是很有名,卻實在沒興趣讀下去的,比如挪威的森林,追憶似水年華,南方有嘉木。我想是我的修養還不夠高,希望有一天,我能真正讀懂這些思想家們到底要說些什麽。

 

寫這些也不算是讀書筆記,拋磚引玉,有讀過其他好書的也給推薦推薦。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