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齋雜談》,替罪羊吳三桂
(2004-06-15 00:27:53)
下一個
努而哈齊,皇太極數十年用兵,卻一直如虎狼囿於關外,難以攻破山海關。世傳漢奸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從此中國門戶大開,清兵長驅直入,勢如破竹,一舉占據中國數百年。今讀清史,乃知吳三桂雖然不冤,但其實不過明朝內政失敗的替罪羊。
當時,關外抗清作戰連連失利。吳三桂的舅父祖大壽被圍錦州城久突圍不破,其抗清之決心可鑒,作戰之勇猛實在可歌可泣。但是,援軍洪承疇總督十三萬大軍皆敗,將士或死或降,在東北抗清的明朝將領也隻剩下吳三桂一人。此時關外大片土地城池已盡為清軍占拒,山海關作為入關的門戶已經失去護翼成了一座孤城。如果沒有關內援軍,其陷落不過是時間問題。更嚴重的是此時李自成已攻破北京,稱帝大順,崇禎自縊,明朝群龍無首,名存實亡,再難征調支援。大順軍同時進逼山海關。作為明朝山海關總兵的吳三桂這時孤立無援,內有李自成大順軍進逼,外臨清軍強敵,實在是內外交困,朝不保夕。他如果不願為了一個連皇帝都沒有了的大明朝戰死,那麽隻有投降。然而,李自成逼死明帝,占據北京,是為明朝國仇和最大的敵人。吳三桂乃應招納降清軍,引清兵剿闖王李自成。清兵在一掃大順軍的同時也占領了北中國。吳三桂於是成為千古罪人。
其實,總兵吳三桂不過為一邊將,手中兵馬有限,鎮守也隻是一座山海關,而且山海關在內外大軍夾攻之下不過是破在朝夕的危城。大明江山綿延萬裏,如果不是另有原因,怎麽可能因為清軍占領山海關而盡失呢?大明一朝覆滅的根本原因是內政腐敗。兵臨北京城下,袁崇煥從東北馳援,6000子弟人困馬乏缺糧少衣,擋住10萬清軍在城外鏖戰。其忠心竟然還受懷疑,不僅不許進城休整,得不到任何補給,而且最終將袁將軍以通敵罪淩遲處死,北京民眾受蒙蔽竟然爭啖其肉。袁崇煥將軍的報國之心可與嶽武穆相比。如果不是50年後清史批漏其中反間計,袁將軍真的死的不明不白了。他的死就給幾年後明朝覆滅種下禍根。後來清兵橫掃關外,蕩平朝鮮,進逼關外最後一座孤城山海關。各地人民揭竿而起,李自成攻破北京,實在因為明朝朽木難雕,難以苟延殘喘。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是崇禎自盡,以至於明王朝在大敵當前之時失去領導核心,從此明朝在也沒有大規模的抵抗,北京以下清軍勢如破竹,很多地方兵不血刃。後來南明諸王在江南各立為帝,在抗清的同時卻因為正統之爭互相猜忌攻伐,最後落得被清軍各個擊破。這個結果與崇禎之死有直接關係。
倘若明朝自身堅如頑石,始終有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能夠像袁崇煥在東北剿清那時節節勝利,就不會坐視滿人羽翼日豐。大明朝就能不斷興兵支援東北作戰,吳三桂及其他抗清將士也不至於走投無路而降。由於吳三桂放棄了入關的最後一個門戶,明人便把亡國的罪名全部推咎給他。於是吳三桂成為明朝內政失敗以至亡國的替罪羊。可見內政之穩實在是治國之重。後來,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之策原來也是有出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