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看今天

星垂平野濶,月湧大江流
正文

從星洲的一碗白粥說起

(2013-09-11 08:25:40) 下一個
 仍然忍不住要評彈一下,說不上食評,隻是吃過以後的感懷而已。                                                                              
在星洲廈門街熟食中心吃了一碗白粥加魚生,先是衝著魚生而坐下來的,然後覺得不好隻叫一碟魚生吧,於是又加了一碗白粥。
小店鋪的門麵,兩位老伯慢條斯理地切著魚肉煲著白粥,對食客也是一副不緊不慢的模樣,點過食物之後等了近十分鍾才端上桌來。
魚生是鯇魚肉,切成手指頭大小的粒狀,配料的種類和刀工皆遠不及順德魚生來得精細講究,但配上的兩顆小小的青柑仔卻是點睛之作,將青柑汁擠出與魚生拌勻,獨特的風味油然而生,滿口散發出魚肉的鮮甜與青柑的清新香味。而白粥,粥麵上鋪就了油條片,炸花生,青蔥絲等,入口絲毫沒有寡淡的感覺,粥底熬的綿密細致,往粥裏撒上些許胡椒粉,拌勻,便是魚生的好搭檔。
看著兩位老人家悠然地在粥店裏料理著,又想起香港的連鎖粥店,節奏快得很,電腦落單收款機埋數,食客是一輪接著一輪。可是個人以為食物一旦沾上“連鎖”二字,成為流水線上的東西,就會風味盡失,隻淪落到填肚的材料而已,離“美食”二字就漸行漸遠了。
他們說連鎖店所有材料統一配送,確保味道如一,但食物講究的是新鮮製作,在統一加工運送到各分店的過程中,難免會接觸到鐵鏽味,某些配料會放多放少,烹煮的時間或過長或嫌短,等等。程序先後,甚至運輸容器的質材,那一個步驟做得不夠,都會影響出品,改都沒法改。
長久以往,就損了威望,敗了名氣。
在馬六甲,民宿的老板介紹我去某家店鋪吃雞粒飯,他自豪的說那家店鋪傳來三代,整整經營了八十年,他自少便在那裏吃。試想一家店鋪專心經營八十年,做同一樣的出品,再怎麽樣都不會是難吃的東西呀!
香港的報紙隔三差五就報道某家老店因租金狂升而不得不搬遷甚或結業,家傳幾十年的心血付諸東流,香港人的“集體回憶”終究敵不過“經濟繁榮”。我等一介平凡師奶,想吃一碗滾燙熱辣的白粥,就唯有自己下廚了。“煮婦”就是這樣煉成的。
一碗白粥,讓我重溫了坐在廣州街頭吃大排檔的童年回憶;而兩個老者經營的粥店,則用原始的味道留住了我的胃,也留住了我對他們的一份敬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