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虞師傅 大廚三部曲之三

(2014-04-16 16:22:30) 下一個



    小虞師傅年過四十,之所以被冠了個小字,是為了不跟餘師傅混了名頭。他唇紅齒白,眉眼間流動的不知是春水還是秋波,身長玉立,係上條油裏麻花的圍裙竟也能有幾分倜儻風流。這樣子明明是來誘惑眾生的,沒料到是伺奉了眾生的口福。一廚子長這麽好的相貌,有點虧了。倒不是菲薄廚子,而是小虞師傅大可不必這麽起早貪黑辛勤操勞而吃香喝辣。他唱得一口好錫調,拉起胡琴來曾讓省錫劇團貶來的反動派琴師喝彩。如果不是被老爹逼著承繼祖業當了廚師,他應當是台上的角兒,專迷師奶師太。

    在日本鬼子占領江南的時候,他還是首屈一指大餐館天味坊的小學徒。日本官員也有帶眷屬的,也會對水鄉的菜肴垂涎。他去給日本人家送菜,被孤寂的日本婆娘一見鍾情,吃菜之餘把送菜人也一並吃了,大大的銷魂了幾日。照理講,這床笫之事上不了台盤,得悶聲大發財,可他偏偏嘴不緊,茶間飯後當做抗日的偉業吹了出來。所以,他來五七幹校時,頭上有頂自找的帽子:漢奸。倒也名副其實。

    經了文革熬煎,他老實得低眉順眼,再不敢和女人多話。但人之初性本擅,大家對花邊故事特別關注,說出來名聲卻總是欠佳,他少不得讓五七幹校領隊及眾牛鬼蛇神們斜了眼看。他又比較年輕,廚房裏的髒活累活都交給他幹,他也從不抱怨。

    小虞師傅做菜慢性,讓他備菜,剝下來的菜葉會比別人多出一半,連豆角兩頭掐去的都更長。食堂裏的張師傅和餘師傅都不太待見他,背地裏說他的手藝叫“堂子菜”,就是舊年間館人們精雕細刻,用來款待恩客的菜肴,吃了大概就能逍魂。解放以後眾生平等,堂子菜早已湮滅無案可稽,不過太湖上的船菜仍能令人垂涎千尺。平素他炒的菜都是中規中矩,看官你想,大食堂裏用五尺方圓的大鍋一人長短的鐵鍬炒出來的菜,該是什麽味道,就是什麽味道。

    南方人苦命,割早稻種晚稻雙搶之際,連食堂的人都得輪流下地幹活。雙搶結束,人人都累得打晃。放了兩天假,食堂幾個大師傅決定湊錢打牙祭,好好地吃上一頓。張師傅做了梅菜肉包,餘師傅做紅燒烏魚,而小虞師傅做了一道菜膽扒裙邊(說俗了叫菜心煨甲魚邊上的軟殼,那時候甲魚多便宜啊),從此後讓人再也不敢小覷。別看盛菜的搪瓷臉盆豁了瓷,那菜膽色澤青碧,如環城湖般托著顫顫巍巍半透明的玉色裙邊(別問我,我真不知道怎樣讓甲魚殼脫色,而且這菜我也沒吃著),頂端點綴著幾許黑石耳和蔥絲,似在城頭觀山景的高人和小僮,湯汁清澈如水,但盛入碗中竟能高出半分而不溢,入口醇濃鮮香毫不油膩,居然還有荷花氣息,吃得滿桌叫好。當然次日小虞師傅照舊去揮他的鐵鍬炒大鍋菜了。

    他命中缺水,不旺妻室,娶過兩房妻子都早早去了,連個孩子都沒留下。到了幹校,第二年他又成了家,新媳婦是鄰村漁民守寡的妹子,帶來一個兩歲的女娃,細眉大眼,很招人疼。常看見小虞師傅在渡口接她們娘兒倆,然後牽著孩子慢慢走回家。夏間夜晚,偶爾也會傳來幽幽的胡琴聲,低得若有若無,和著更為響亮的蛙聲蟲鳴,日子就這樣慢慢的過去。

    聽說小虞師傅現在仍活著,也是八十多歲的老人了,早已不理廚藝。不過他的繼女倒是在太湖邊開了一家餐館,名字好像叫回味坊,專營河鮮,頗有點名氣。


 



餘師傅 大廚三部曲之二 blog.wenxuecity.com/myblog/62018/201403/19343.html

張師傅 大廚三部曲之一 blog.wenxuecity.com/myblog/62018/201402/25991.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