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穀縣位於山西省中部,地處晉中盆地,始建於西漢,曆史悠久,文化商貿發達,是盛唐詩人白居易的祖籍地。境內有諸多晉商大院遺存,以曹家大院和孔祥熙宅院為其代表。
被“宋氏三 姐妹[1]”的作者羅比. 幽恩森稱為“中國華爾街”的華北金融中心太穀縣是著名的山西晉商發源地之一,經過大清王朝數百年太平年間長期苦心經營,到晚清末年時期已經是票號林立,商賈如雲,生活富足。故素有“金太穀,銀祁縣,銅平遙”之說。 1882年左右,美國奧柏林大學的史密斯教授組織了小分隊來到晉中太穀等地,傳播基督教義,同時開辦了診療所、戒毒所、兒童識字班和成人識字班等。在1900年(庚子年),中國北方發生了震驚中外的義和團運動。在清政府的默許下,義和團殘忍殺害外國傳教士和本地信徒,住在山西太穀的奧柏林大學校友小分隊,6名美國傳教士全部遇難。同時遇難的還有一些太穀本地信徒。
孔祥熙先生(1880-1967)是山西太穀西門外程家莊人,8歲時患重病被教會診所治好,出於感激,到教會辦的學校求學。他天資聰明,勤奮好學,12歲時就受洗為基督徒。在奧柏林的一位傳教士推薦下,孔祥熙小學畢業後到河北通州的一所教會中學讀書。在義和團運動前後,孔祥熙因為保護傳教士及後來協助清政府處理教案有功,被太穀基督教公理會選送到美國留學,先後在奧柏林大學和耶魯大學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1907年秋回國前建議奧柏林在太穀成立一間學校來紀念為紀念1900年在山西教案中殉難的奧柏林大學的傳教士。獲得奧柏林山西紀念協會資助,杜絕其他高位和大城市的高薪職位,孔祥熙在偏僻的山西太穀成立了銘賢學校,是一所包括四年初級小學和三年高級小學在內的完全小學。開始在太穀縣南門外的明道學堂舊址,二年後增設4年製初中班,因為明道學堂舊址狹窄,經過孔祥熙交涉,利用教案征地,1909年擴建遷入了太穀東門外的孟家園林,並且。銘賢學校的英文是“歐柏林Shansi Memorial School”。也就是如今山西農業大學的所在地。
“銘賢”二字係孔祥熙命名,“蓋取紀念庚子為道殉難中西先烈之意。繼承他們殺身成仁,舍身取義的精神”。銘賢學校的成立及發展雖然與基督教息息相關,但並不屬於教會資助和管理的學校。她 的辦學經費主要來源於奧柏林大學的《奧柏林山西紀念協會》(歐柏林Shansi Memorial Association)的募捐,其中最大的一筆捐款來自奧柏林校友,鋁金屬電解方法的發明人霍爾(CharlesM Hall),在他1914年逝世前捐贈奧柏林巨款中為銘賢學校撥出的一部分專款(75萬美元)。該辦學基金所產生的利息就是銘賢學校的主要日常資金來源。
孔祥熙為銘賢學校製定的校訓是“學以事人”[2]。就是要“創辦學校,作育人材,以期達到救國救民目的,符合淑世愛民的本旨”。“學以事人”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精神,有幾層含義。第一方麵是要育人,先學會如何做一個有博愛感恩之心,有奉獻精神,為人謙卑,而道德高尚的人,要負起曆史責任,關心民眾疾苦,是為德育。另一方麵要學習文化知識,開發智力,目的是學以致用。旨在理論深入聯係實際,解決具體實際問題,服務社會及普通民眾,是為智育。當然銘賢也十分注重學生體育運動,請了太穀形意拳大師布學寬為國術教師,並組織了各項體育活動和運動代表隊,是為體育。銘賢還有廣泛文藝、美術、和詩社等活動,是為美育。最後,銘賢還開設了勞作課,實習車間,試驗農場,提倡手腦並用,勤工儉學,特別為家庭困難的同學提供半工半讀的工作機會,是為勞育。銘賢之“五育”可謂獨樹一幟,真正做到全麵發展,學生不成材也難,多成為國家棟梁及精英。學校育人之道也可以從她的校歌中反映出來: 銘賢校歌 (賈麟炳校長詞)
高山仰止,太行東延,成仁取義,銘我前賢。
真知由力行,工讀無間,學求致用,誌務貞間。
國步顛連,民事維艱,建業更始,共負仔肩。
樂居天下後,憂在人先,“學以事人”,永矢弗諼。
龍誌後來之所以取得一些成就,得益於年輕時代經過多年熏陶,銘賢 的“學以事人”的精髓和“真知力行”真諦已經在他心靈中深深紮根,成為他精神和血液的一部分。爾後在龍誌生命道路上發芽、開花、結果則是順理成章的事。
在更高的層次和政治理念上來看,銘賢學校的辦學宗旨要體現出:“自由、平等、博愛、真理、服務、和正義”的“奧柏林”精神,也就是“美利堅”精神。鄧小平在他的政治遺囑(1992)中首先談到與之有關問題:“我們這個政體的名字叫中華人民共和國,但共和國最本質最核心的東西是什麽呢?應該是民主與法製,我們政體最缺的恰恰是民主與法製。”
“其實,解是存在的,就是向美國的憲政學習。美國成為一流強國,靠的就是這個東西。中國要成為一流國家也得靠這個東西。” “把中華人民共和國真正建成一個權力來源於人民,法製公平的憲政國家。這也是孫中山的夢想。”在談到中美關係時,鄧小平說:“我看了看,一百年來對中國欺侮最少的大國就是美國。退回庚子賠款讓中國學生去美國留學不說,八年抗戰美國人的援助比蘇聯多的多。”
事實上,近代中國第一流的科學家大部分是西方特別是美國人用庚子賠款及其他途徑培養的,所以近代中國科學、教育和技術方麵的成就和近年來掘起和百年來美國人的慷慨幫助息息相關。如此看來,銘賢辦學的最高宗旨和孫中山的夢想及鄧公的理想在理論上是高度一致的。
銘賢學校於1907年開辦時僅僅為位於太穀南關一所小學,從美國回來的孔先生自己既是校長又是清雜打鍾校工。經過校方多年的努力和辦學經費的逐步增加,於是又開辦了獨具特色的中學。銘賢學校有高中、初中、小學、和幼兒園,學校校址也遷移到了太穀縣東門外(現今的山西農業大學)。銘賢學校由於經費充足,所聘用的教師都是國內名牌大學畢業生,英語教學更是有奧柏林大學畢業的美國學生擔任。學校還有保送留美製度,每兩年送一名教師到美國留學。銘賢高中甚至實行分科製,設有工、農、文、理、商、師範教育等科,不能不說是高中辦學的首創。學校還建成了較完備的生物、化學、物理、無線電、工藝等實驗室,供師生研究和教學實習。學校還有工科工廠和農科農場供學生實習勞動。工科分紡織組、機械組和化工組,生產了鏵犁、水車、床、書架、蠟燭、肥皂、牙膏、汽水等產品銷售。農科分農作組、畜牧組和園藝組。農作組研究了山西土壤,引進了美國金皇後玉米、169小麥和6288穀子;畜牧組引進了美國巴克夏豬、蘭布列耶羊和來航雞用於改良本地品種;園藝組引進了美國蘋果品種,成功嫁接到太穀本地沙果樹上。大部分工農業技術都是山西首創,甚至國內首創。銘賢學校還在太穀貫家堡設立了鄉村服務部,推廣農業技術、普及衛生健康知識和文化知識。銘賢的工農專科的工廠和農場已經為開辦專科學校打下了基礎,1930年和1937年,銘賢學校曾經兩次試圖開辦大學和專科,由於種種原因和戰亂,不得不推遲到1940年。
銘賢學校的校址是原來的孟家花園,原為太穀縣名門望族孟氏的園林別墅,為清代中葉所建。因為主人陷入教案,1900年後被基督教太穀公理會占用,在裏麵興建了“仁術醫院”和“貝露兒女校”。經過孔祥熙先生交涉,達成交換校址協議,1909年農曆二月,銘賢學校由太穀南關遷移到孟家花園[3]。銘賢學校搬進時,學校的建築為以“崇聖樓”為中心的東中西三個錯落有致的中國古典建築院群落。孟家園林周圍磚砌圍牆,園內樓堂館所,亭台樓閣,店鋪書房,船舫遊廊,假山鍾樓,石橋水塘,林木扶疏,古樹參天,綠樹成蔭,鳥語花香,風景幽雅為辦學育人聖地。
銘賢學校圖書館
得到孟家花園校址後,孔祥熙先生開始籌集資金,在園內大興土木,一展宏圖。經過二十餘年發展,到1937年日本侵華戰爭“盧溝橋”事件爆發之前,校區南園主要由用於辦公、教學、實驗、圖書和教工、學生宿舍的中高層建築1號樓,2 號樓,3號樓,4號樓,韓氏樓,杭氏樓,圖書樓,田氏樓,尚德堂,校長院,石板院,花欄院,20號院,辦公院等中西式建築群;還有作為職工宿舍用的位於十家院,土牆院和南園東部的20幾套古西式單層洋房以及19座學生宿舍,總建築麵積達到一萬平方米以上 。
在銘賢學校外的北部還興建了發電廠,鍋爐引引擎和發電機由德國西門子製造,與學校的儀器、取暖、淋浴等設備一道,均在美國購置 ,經海運到天津口岸,再用馬車運回太穀。落成於1936年校園內典型的仿古宮殿式建築“嘉桂科學樓”和“亭蘭圖書館”遙相對稱,金碧輝煌,是建築大師墨非(HenryMurphy)設計,幾乎可以同燕京大學(如今北大燕園)的建築和南京的“美齡宮”相嬋比美。銘賢學校當年的辦學硬件和軟件均為國內一流,在華北山西更是首屈一指。
青少年龍誌於1930年春節之後到達太穀銘賢學校,時機正是銘賢學校曆史上的一個鼎盛時期,校內剛剛於1929年慶祝了20周年校慶(本應1927年,因故推遲),國民政府政要蔣介石先生和山西政要閻錫山先生等紛紛題辭祝賀。銘賢學校也由此威名大振,赫然成為華北和山西首屈一指的中學,甚至試驗招收了兩班4年製的大學生。在校內外一片喜慶氣氛中,更多的學生從華北和山西各地慕名而來,申請銘賢學校的人已經門庭若市。銘賢入學要經過嚴格的入學考試,其入學標準和學費也水漲船高。這個形勢對龍誌入學理想並不是很有利。
“物離鄉貴,人離鄉賤”。龍誌背井離鄉,來到人地兩生的太穀,困難之大,超乎想象。第一地處偏僻的榆林初中學的數理化教學水平與名校銘賢中學的有一定的差距。由於多年顛沛流離,龍誌在榆林中學的那點數理化基礎本來並不很強。第二銘賢有美國教師,許多科目用英文授課,但是龍誌沒有一點英文基礎。第三龍誌也缺乏必要的入學考試成績和其他正規入學證明材料和相關轉學手續。另外,新學期剛剛開始一個多月,中途入學的情況還沒有先例。所以學校並沒有馬上批準他的入學申請,而是讓他等待下一個學期才能考慮。萬事開頭難,龍誌開始僅僅是以一名掃地工落腳。
晚上龍誌躺在床上,想到自己曆經千辛萬苦來到太穀銘賢的目的不是要做一個掃地工糊口,而是要實現自己的入學讀書的奮鬥目標。但是,現在自己至少已經安安全全來到銘賢,並且有一個臨時棲息之地,已經是初戰告捷。自己必須再接再厲,絕不能坐等學習時機的到來,而是要爭分奪秒,如饑似渴地進入學習狀態。想到在私塾時先生關於“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的教誨,他忽然靈機一動。幼時曾經學過古人“賈逵隔籬偷學”的故事,自己既然已經來到學校,何嚐不去站在教室門外聽聽課,為下個學期打下基礎。
於是龍誌在打工之餘每天按時在教室門外麵聽講數理化課程。初春2-3月份的太穀氣候還寒冷,龍誌站在窗外,冷得搓手跺腳,手、腳和耳朵也長了凍瘡。授課老師連續幾天發現這個不尋常的情況,深深被他的勤奮好學的精神感動,便和藹可親地讓他坐進教室來暖暖手腳,聽聽講課。在了解到龍誌的入學困難之後,便親自到學校幫助他克服入學困難,辦理有關手續。本來按照規定,龍誌應當首先通過考試,然後到下學年9月份開學後入學,校方被他從陝北榆林遠道而來的刻苦求學精神感動。經過研究,決定破格讓他正式入學,但將根據本學期考試的結果最終決定是否留級。龍誌的精誠又一次感動上帝,終於如願以償,美夢成真,提前注冊入學。同時,他也被批準入住學生宿舍“韓氏樓”。
龍誌20歲在銘賢學校第一張留影(1930)
銘賢學校對學生管教甚嚴,每周有小考,每月有月考,學期有大考。不及格者責令降班或退學。龍誌雖然如願以償入學銘賢高中,從陝北遠道而來的他一下子要適應完全不同的學習生活環境,不僅要在名校跟上各科進度,還要和班上的好學生們一爭高下,困難之大,可想而知。雪上加霜的是,龍誌還可能是全校最貧窮的學生之一,身無分文,還要靠打工來交納學雜費用和維持生計。因為一年的花費是100多塊現大洋,簡直是天文數字。在別人每天上晚自習學習的時間,他必須去打工。學習時間自然比別人少。而自己年齡又大,起點又低,時間又少,隻能靠笨鳥先飛,將勤補拙。從那時起,龍誌就養成了珍惜時間,加班加點,爭分奪秒,見縫插針的習慣。常常學習、工作不分晝夜,甚至廢寢忘食。銘賢學校的作息時間很嚴格,晚上11點一定要熄燈,他隻能擠出其他同學課外活動和娛樂的時間來學習。龍誌沒有節假日,沒有娛樂及其他愛好,沒有琴棋書畫,甚至少有體育活動。並不是他不知道享受,沒有年輕人娛樂和玩耍,隻有讀書人寒窗刻苦。而是他能夠用雄心壯誌戰勝自我,持之以恒,逆流而上,點點滴滴,匯成大海,修成正果。這需要多麽頑強的毅力啊!
龍誌那時候常常是白天上課,每天晚上就在位於校北門外的發電廠打工,工作是輪回給發電機組的幾個零部件加機油。發動機的引擎是一個像舊式火車一樣的杠杆式蒸汽機,要燒煤驅動,來帶動輪式發電機放電。發電機容量為28千瓦,供學校200多盞電燈使用[4]。雖然機器隆隆作響,機器旁邊溫度也很高,龍誌的工作不是很重,但是時間很長,每天都要從傍晚工作到全校熄燈時分。龍誌就利用在一趟趟來回給機器零件加機油路上背誦英文生字,每趟一個單詞,一晚上能背誦幾十個。龍誌高聲朗誦英文單詞的聲音被淹沒在隆隆的機器轉動聲中,他那英俊的臉龐被爐火映的通紅,他的英文卻因此大有長進,他的同學們都大惑不解,隻有龍誌樂此不彼,自得其樂,一舉兩得。有一次加班加點下班太晚,學校大門已經關閉上鎖了,為了回到宿舍,他隻好翻牆而入,不慎將僅有的一條單褲子撕破,於是又不得不連夜在煤油燈下縫補褲子,以備第二天上課穿用。 那時太穀雨雪充足,冬天常常下大雪,天寒地凍,白雪皚皚,北風刺骨,氣溫急劇下降。龍誌哪裏有足夠的錢購置棉衣、棉褲、棉手套、棉帽和棉鞋。他又常常需要步行在戶外活動、工作、學習,於是耳朵、手和腳上長了許多凍瘡。凍瘡到溫暖室內會紅腫化膿,奇癢無比。特別是腳上生了凍瘡後,腳腫得很難穿入他那一年四季僅有的那一雙單鞋。千方百計穿上鞋後,踩在室外冰天雪地硬邦邦的路麵,才知道到自己那雙鞋對於數九寒冬是多麽單薄,不一會兒兩腳和耳朵便開始發麻發木發硬,好像不是自己的腳和耳朵一樣,暫時沒有了任何癢痛感覺。再回到暖烘烘的教室裏,趕快先去火爐上烘烤那一雙冰冷滿是裂口的的手,雙腳卻不便於烘烤,隻能不斷跺跺那已經沒有任何知覺的雙腳,讓其慢慢暖和過來,不一時腳上開始有了感覺,又脹又痛又癢,凍瘡開始流膿發癢,耳朵也嗡嗡地響起來,發燒發燙。勞作一天後,晚上回到宿舍,血水已經和襪子粘在一起,襪子脫也脫不下來,活生生忍痛脫下,腳後跟和腳小拇指也就露出了鮮肉,痛不可當,痛苦已經無法用語言形容。腳上,手上和耳朵生凍瘡的病根一經留下,就年年如此。冬去春來,龍誌咬牙堅持,硬是挺過了生活、身體和學習上的一道道難關。
除了他自己克服困難,又有誰能來問寒問暖,解決他的學費、生活、學業、病痛、憂愁和苦悶?每逢過年過節,寒假,暑假,學生們都放假回家。有時學生們也有就近的親戚朋友來學校探訪。龍誌的家遠在千裏之外,太穀附近也舉目無親。事實上,銘賢學校就是他的家。也就是從那時起,龍誌養成他自己凡事獨立思考,正向思維,自力更生,克服困難,戰勝逆境,解決自己問題的堅毅性格和協調能力。
“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奪誌”,龍誌不可能和別人比較享受和家庭的溫暖,隻能用優異的學習成績來暗暗證明自己。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自從到達銘賢開始,他連續三年被評為學校級“品學兼優”學生,榜上有名,成為名符其實的“寒門貴子”。
誌向遠大,刻苦求學的龍誌雖然非常喜歡銘賢學校自然美景與歡樂歌唱給他所帶來的歡欣鼓舞,卻沒有因為景色迷人而放慢他匆匆的腳步。據銘賢校友回憶,1930年代,龍誌和銘賢的幾個優秀學生的名字被刻在一個銅匾上,懸掛在小禮堂(後為圖書館閱覽室)外牆壁上[5]。當年銘賢學校還廣為宣傳龍誌的刻苦學習的事跡,他的那張20歲剛剛到銘賢,穿著新衣,在教室前的全身站立照片還被外籍教師帶回美國奧柏林大學保存至今。龍誌銅匾榜上有名是一個吉祥的預兆。無獨有偶,無人可曾料到,在大約70餘年後的2005年,龍誌先生的銅像被塑立在學校小禮堂附近的畜牧樓前,供後人瞻仰,此乃後話。 基於銘賢學校的宗教背景,基督教的傳播和活動也充滿了學校中的各個角落。基督教會和銘賢的外國教師也特別關心困難的同學。每當逢年過節,例如耶穌複活節、感恩節、聖誕節和中國春節,學校基督徒和外國教師都會邀請幾個象龍誌一樣遠道而來,無家可歸的學生到他們家作客。聖誕節會贈送小禮物、糖果、花生甚至衣物給他們,親如家人。龍誌參加了“安息日教會”,積極參加教會主日敬拜和小組查經聚會,也是教會其他工作的熱心參與者,因此被推選為學生青年團契主席[6]。他們每周日聽牧師講道,參加主日小組學習查經,組織學生基督徒和其他慕道友學習聖經,參與一些募捐及到附近太穀農村幫助窮人等慈善活動。每當星期日在教會敬拜神,唱讚美詩歌時,他常常感到神恩賜的愛和平安喜樂。他又感受到自己在神的慈愛、憐憫和保守下從榆林一路風風雨雨走過來,是多麽幸運,多麽感恩,多麽知足,多麽使命。 龍誌認識到,按照基督教義,神對人最大的誡命是要愛神、愛人。也強調認罪、悔改、饒恕、謙卑等等。
基督教信仰中的倫理道德觀雖然與與中國傳統的儒教、佛教和道教文化的倫理道德觀有很多相通之處,但其根源、目的、方法、側重又有諸多不同。基督教認為愛來於神,行善的目的是為了榮耀神,善行需要出於真心的愛。雖然宗教信仰在龍誌畢生的成長和人生經曆中起到了重要指導和幫助作用,但是他參與的宗教活動限於榆林中學和銘賢中學時期。到了後來,特別是解放之後,龍誌也幾乎沒有機會參加任何基督教活動了。所以龍誌基本上屬於半個有神論者,他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道德觀,他的思想境界和處事哲學也處處閃爍著傳統和外來宗教倫理道德觀的印記。
有詩為證:
【七律】《天道酬勤》
自古英才出少年,千裏求學赴銘賢。
窗外聽課注學籍,機旁夜誦英文關。
異鄉工讀千般苦,勤勞刻苦苦變甜。
布衣素食更無求,唯盼卑名上銅匾。
龍誌(左)與同學在銘賢學校校園(1930年)
[2]取自新約聖經馬太福音: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服事,乃是要服事於人。
[3]信德儉等:《學以事人真知力行》山西銘賢學校辦學評述
[4]信德儉等《學以事人真知力行》山西銘賢學校辦學評述
[6]張龍誌清隊日記(附件)1970年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