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阿留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三伏天說“三伏”的來曆

(2018-08-03 06:18:39) 下一個

最近國內熱得夠嗆,各種關於三伏的段子帖子紛至遝來,

比如帝都來電

“今兒北京高溫達40度,南三環一老人不慎被摩托車刮倒,老人二話沒說立馬爬了起來,一點都沒有碰瓷賠錢的意思。圍觀群眾議論紛紛:”老頭兒人不錯“”老頭素質真高“”老頭身體棒啊“”老頭是北京的驕傲“

老人說:”去你大爺的,你躺下試試?再不起來就火化了,要錢有個屁用?!"

重慶來電:

河北來電:

連東北銀也來電,解釋為啥三伏叫“伏”?

其實,雖然咱們是中國人,可是還真不一定知道“三伏”“伏天”這類詞的來曆。這個詞呢,其實要追溯到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他爹秦德公,並有可能證明“熱狗”的專利應該歸大秦

《康熙字典》對“伏”的解釋是這樣說的:

又三伏。《史記·秦本記》秦德公二年初伏。《註》六月三伏之節。始自秦德公。周時無伏。《釋名》伏者,金氣伏藏之日也。金畏火,故三伏皆庚。四氣代謝,皆以相生。至立秋以金代火,故庚日必伏。《註》夏至後三庚爲初伏,第四庚爲中伏,立秋後初庚爲末伏。

原來,史記記載,周朝時並無“三伏”的說法,這個說法是秦德公二年時候製定的。“伏”是按照陰陽五行,說盛夏時節“金”氣被“火”氣壓製而“伏藏”起來了。立秋以後,”金“才能翻身,滅了”火“,所謂”金秋“也。敢情古人的理論都是按照顏色溫度等性狀來滴。

當時,秦國都城在陝西鳳翔,而周的都城在河南洛陽。秦人自行製定“三伏”,並未經過周天子審批,估計是因為當時(公元前676年)陝西比河南熱吧?從竺可楨先生《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的圖表來看,當時中國年平均氣溫比可能比現在還高1.5度左右(見下圖虛線),又無電扇空調,這夏天是夠受滴:

再看維基“秦德公”的詞條,更有意思。

“前677年,秦德公將秦國首都遷至雍城(今陝西省鳳翔縣),[5]並用牛羊豬各三百頭在鄜畤祭祀天地,占卜居住在雍城是否適宜。占卜的結果是:後代子孫將在黃河邊飲馬。同年,兩國國君前來朝見。[2]

前676年,初次設立伏祭,在城邑四門殺狗祭祀,祛除傳播疾病的暑氣。[6][7]

秦德公有三個兒子,長子秦宣公、次子秦成公、少子秦穆公前676年,秦德公去世,葬於陽,長子秦宣公繼位。[8][9]

請注意,秦德公第一個設立了伏天的祭祀活動,而祭祀用的動物不是傳統的“豬牛羊”“三牲”,而是狗。為啥用狗,史記沒解釋,俺猜這是因為狗大熱天伸出紅色的舌頭,像火的顏色,正好用來祭祀“火”——咱們中醫不是說”吃啥補啥“嗎?那祭祀自然也要找顏色相似的。因此,俺認為,“熱狗”這一概念,專利應該歸秦德公哈,比米鍋銀早了至少2500年。

而秦德公恰好在同一年去世,是不是因為中暑生病,才決定做這個祭祀祛災的呢?反正,他的祭祀雖然沒能拯救自己,但是留下了一段至今近2700年曆史的傳統。他的三個兒子依次即位,小兒子還成為”春秋五霸“之一。雖然隻做了兩年國君(名義上是“公爵”),但一遷都而定大秦基業,也算牛人一枚吧!

而這些,都始於2694年前一個炎熱的夏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Dalidali 回複 悄悄話 "周朝時並無“三伏”的說法,這個說法是秦德公二年時候製定的。"
:)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