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之謂

嬉笑胡謅,豬之謂也。切勿轉載,敬請諒解。
正文

默認值

(2015-06-26 13:58:22) 下一個
默認值
    有點忙,忙著調試新模型。
    與四階段模型相比,基於行為(activity-based)的新模型,結構更複雜。單就生成的信息量而言,新模型運行一次,就需要超過80G的儲存空間。所以,每當模型運行結束,須執行一個清空(cleanup)的程序,以釋放暫用的空間。
    在這一清空的過程中,恍然間,對原似高深莫測的佛門空論,一下子有所領悟。
    之前,對手機的重置(reset),也有過類似觀察。手機用久了,個人信息會自動留存。重置也是執行一次清空,使手機的一些屬性,回複到默認值(default)。
    信息社會,每人都有ID。每個ID都有許多屬性,這些屬性最初都設成默認值。一旦有了社會經曆,如家庭生活、學校教育、參加工作等,ID屬性的默認值,就開始改變。經曆越豐富,默認值就改變得越多。就是說,這個ID與其“初我”,已是漸行漸遠。
    默認值改變前後,一個ID對事物的看法,也許會不同。最初,ID分不清一壺水和一壺尿。有了經曆後,ID知道水是清潔的,尿是汙穢的。口渴的ID,取水解渴;種田的ID,取尿肥田。這些不同的行為,都因ID的屬性不同,或因其默認值的改變。
    不同的ID,有不同的經曆,默認值也有不同程度的改變。由此產生了不同的視角,不同的立場。進而有了對事物的不同理解,不同看法。於是,社會開始分化,爭執由此而起。民族與國家,戰爭與和平,曆史與現實,宗教與文化,… … 所有這些屬性,儲存的信息,越來越多,占用的空間,也越來越大。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麵對如此紛繁複雜,亦真亦幻的世界,當眼花繚亂而捉摸不定時,該怎樣重設默認值?用佛家的話說,怎樣做到“四大皆空”?
    從前,山間有一寺,寺裏住倆僧,一老一小。每天清晨,老僧喊起小和尚,去河邊衝洗尿壺。順便灌一壺清水,帶回寺裏,做一天飲食用。同一隻壺,夜間作尿壺,白天作水壺。轉換之間,僅清空一次,重設一次默認值而已。
    原來,佛家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從哲學層麵理解,並非空無一物。物是實實在在的,且本色不易(壺還是那隻壺),隻是色隨心異(水壺尿壺)。然色相之異,卻本屬虛空。所以,神秀和尚說:
        身是菩提樹(ID),
        心如明鏡台(default),
        時時勤拂拭(reset),
        勿使惹塵埃(cleanup)。
    至於惠能禪師所言:
        菩提本無樹(no ID),
        明鏡亦非台(no default),
        本來無一物(no reset),
        何處惹塵埃(no cleanup)。
這“四大皆空”,又是另一重境界了。

(注:慧根太淺的朱之謂,無緣佛門,卻十分感佩佛家哲學的精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