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上世紀初,考古學家已經發現了位於蘇培河穀的卡勞爾遺址,那為什麽幾乎一個世紀之後,卡勞爾才最終被確認為美洲最古老的文明,與兩河流域、古埃及、印度河流域一起躋身於世界最古老文明的行列呢?據說卡勞爾被發現以來,一直被當成年代不久的遺址,秘魯像這樣表麵被沙石覆蓋的沙丘、土丘有很多,所以卡勞爾開始並沒有引起考古學家的重視。直到1994年,秘魯考古學家謝迪(Ruth Shady Solís)來到卡勞爾,放眼望去,她被遺址的6、7座沙丘(金字塔)的規模深深震動。兩年之後,她先是帶領一些學生和考古工作者鑒定遺址的大致年代,他們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尋找陶器,想根據找到的陶器來初步判斷遺址的年代。可是經過兩個多月的努力,他們卻一無所獲,一個陶器碎片都沒有找到。謝迪憑著職業的敏感,興奮地意識到卡勞爾可能有著非常悠久的曆史,建於人類還沒有掌握製陶工藝的Late Archaic年代(Pre-ceramic,3000-1800BC)。考古學界的假設需要證據的支持,謝迪當時人手、經費嚴重不足,她開始尋求幫助,秘魯的士兵應征前來協助謝迪。他們首先對遺址最大的金字塔進行了發掘,清理覆蓋了幾千年的沙石之後,金字塔的樓梯、圓形牆以及牆上的彩色泥灰等暴露了出來,最關鍵的是在地基處發現了蘆葦編織袋,蘆葦是很好的放射性碳檢測材料。1999年,謝迪在美國開會期間介紹了卡勞爾遺址,一對考古學家夫妻,芝加哥Field Museum的喬納森·哈斯(Jonathan Haas)和北伊利諾伊大學的Winifred Creamer表現出極大興趣。2000年,喬納森夫妻倆來到卡勞爾,謝迪通過他們把幾個蘆葦樣本送到美國進行放射性碳檢測,檢測結果確認這些蘆葦有著4600多年的曆史,謝迪的假設得到了證實。2001年4月,他們三人聯合在科學期刊上發表了這一新發現,立刻在考古界引起極大反響,卡勞爾文明把原來已知的美洲文明向前推進了一千多年。
令考古學家們震撼的不僅僅是卡勞爾的悠久曆史,還有卡勞爾的城市規模和複雜的社會等級製度。蘇培河穀一帶總共有18個遺址,其中的10規模都相當大,每個占地超過60英畝,目前開放給遊客參觀的卡勞爾聖城(Sacred City of Caral-Supe)隻是其中之一,也就是謝迪最先發掘的這一個。卡勞爾的金字塔、廣場和周邊的住宅樓占地150英畝,最大的金字塔長500英尺,寬450英尺,高60英尺。30尺寬的樓梯從金字塔前方的下沉式圓形廣場,經過三層階梯形平台,通往頂層,這樣的規模至少需要上千的勞工來建築。起源於蘇培河穀的卡勞爾文明在城市規模、紀念碑建築、農業灌溉係統等方麵都是古文明中的佼佼者,有些考古學家認為卡勞爾文明是4000多年後雄霸一方的印加文明的源頭。
世界上很多文明的發展是與戰爭密不可分的,有些考古學家認為戰爭是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的動力。在卡勞爾卻沒有發現任何武器,也沒有城堡、受損或肢解的骨骼等戰爭跡象,謝迪認為卡勞爾是在貿易基礎上和平發展起來的。他們在卡勞爾每一個建築內都找到了大量的棉花籽,還發現許多產於異地的東西,如亞馬遜雨林的一種作為春藥的植物、安第斯高原一種蝸牛殼做的項鏈,還發現很多不同地域的魚骨頭,似乎秘魯各地的東西都匯聚在卡勞爾。卡勞爾農民通過挖溝把河水引入沙漠,建立灌溉係統,種植棉花、豆類和西葫蘆(squash)等。用棉花及棉織品與沿海漁民交換海產品,在卡勞爾聖城不遠的Aspero 遺址中發現了跟卡勞爾同樣古老的棉織漁網。卡勞爾通過貿易,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公元前2300-2200年進入鼎盛期,人口超過三千。公元前1800年卡勞爾被遺棄在沙漠中,為何這座延續了千年的城市最終被遺棄,目前尚未定論。
2001年,三人的文章引起轟動後,喬納森曾提出在美國申請經費,他們三人合作繼續發掘卡勞爾遺址,解決卡勞爾一直以來經費不足的問題,這本來是件好事。不幸的是,謝迪認為他們夫妻倆在隨後發表的文章和介紹卡勞爾遺址的過程中,有意忽視她的原創性工作,有“釣名沽譽”的嫌疑,他們之間的合作也就不了了之。近年來,卡勞爾的發掘、保護、修複工作得到了秘魯政府的財政支持。
我們從前一站的卡斯瑪乘大巴到巴蘭卡郊外的泛美公路下車,然後搭三輪突突車進城,來到LP上推薦的、當地最好的旅館Chavin Hotel。到那裏發現它對麵新建了一家旅館Hotel Plaza,同等情況下我喜歡新旅館,就進了新旅館詢問價格。前台的小夥子不會英語,但人很靈活,利索地用計算機和手機上的翻譯軟件跟我交流,我也用了自己手機上的穀歌翻譯,在無聲交流中,很快訂好了房間。我當然沒有忘記來這裏的主要目的,接著拿出了在瓦拉斯托前台小姐用西語寫的包車小紙條,小夥子看完後打了一個電話,很快也辦妥了包車遊卡勞爾一事。包車費是100索,我們來回總共花了4小時左右,路上單程是1小時左右。
午飯後司機準時來旅館接我們,當時旅館有一個大學生也搭我們的車,因為不影響我們的行程,我們也沒追究到底是怎麽回事。一路上大部分地段是鋪過的馬路,最後一小段雖然是泥路,可能因為是旱季,感覺路還算平整。司機最後插了近路,開過幹枯的河床,直接把車開到了卡勞爾遺址售票處,否則從正式的停車場走過來還要十幾分鍾。卡勞爾遺址售票處用竹子建了一排簡易大棚,其中有一間很小的博物館,外麵走廊上有很多介紹卡勞爾的展板,建築與景區很和諧。我們的門票是11索/人,另外我們三人還付了20索的導遊費,有一個西語導遊帶著我們參觀,可惜沒有英語導遊。卡勞爾遺址目前還在繼續發掘,所以必須有景區的導遊帶領參觀,不允許自己參觀。景區有三條線路可以選擇,每個建築都走到外加走到聖城邊緣遠眺的是Integrated Circuit(3:30小時),其次是7-8個建築的精華部分加上幾個住宅樓的Sacred City Circuit(2:15小時),最短的是7-8個建築的精華部分Value Circuit(1:20小時)。景區導遊帶著走的一般就是最短的路線,我們的導遊基本就歸跟我們一起來的大學生專用了,大學生能說一點點英語,開始的一、兩個建築他還等著給我們簡單說兩句,慢慢我們之間距離越拉越大,我們比導遊帶的多拐了些景點,後來幹脆看不到他們的影子了。其實這個遺址的路標和文字說明牌都做的非常好,每個建築的文字說明牌上不但是雙語對照,還有俯視圖和挖掘出來的文物照片,完全可以自己對著圖片慢慢看。非常喜歡卡勞爾遺址,這些金字塔、住宅樓雖然也是斷壁殘垣,但它整個城市布局都在那裏,建築剩下的部分也足以讓你領略這個古老的城市曾經有過的輝煌。
1. 卡勞爾遺址
2. 卡勞爾聖城地圖。我們走的是圖中的粉線外加部分黃線,從右下角的售票處進出。
3. 卡勞爾聖城俯瞰,最下麵帶圓形廣場的是劇場神廟(Temple of Amphitheater),左上角帶圓形廣場的是最大的金字塔。
卡勞爾以一條東西走向的主路分為兩部分,南部是下城區,北部是上城區,售票處在下城區。上城區是卡勞爾統治階層所在地,重要的公共建築和大型住宅基本都在這個區,包括6個紀念碑建築(如大金字塔)和兩個圓形廣場。下城區除了劇場神廟外,還有一些規模小一些的建築物,包括住宅區。從劇場神廟開始,沿順時針方向走過的另外6個紀念碑建築分別是:采石場金字塔(Quarry Pyramid),中央金字塔(Central Pyramid),大金字塔(Greater Pyramid),小金字塔(Lesser Pyramid),畫廊金字塔(Gallery Pyramid)和日晷金字塔(Huanca Pyramid)。
4. 劇場神廟東側的建築,有一個祭壇,有樓梯跟神廟相通,僅限於神廟管理人員使用。
劇場神廟,下城區最重要的建築群,由三部分組成,前麵是一個細長的平台,中間是下沉式圓形廣場,後麵是帶圍牆的建築群。圍牆內有四周帶庭院的主樓,東邊是點著聖火的祭壇,西邊還有房間。主樓有前廳、舉行儀式的大廳,頂層有最高統治階層的房間,樓裏還有其他上等階層的住宅。劇場神廟也是通往上城區主路上的一個控製點。
5. 劇場神廟圓形廣場,後半圈有階梯式座位,前後各有一個進出口。
在劇場神廟發掘出來一些樂器,包括32支禿鷹、鵜鶘骨頭做的長笛(Flute)和38支鹿、羊駝骨頭做的短號(Cornets),說明音樂在卡勞爾宗教和社會活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這種傳統作為安第斯文化遺產的一部分一直延續至今。
6. 部分長笛。這些長笛上都刻有圖案,是擬人化的猴子、貓科、蛇、鷹和禿鷲等動物。長笛演奏的時候,吹入中心孔並覆蓋左、右孔。(圖片來自網絡)
7. 未烘烤的黏土雕像(unbaked clay statuette),好幾個金字塔中都發現了黏土雕像。(圖片來自網絡)
8. 鋸齒形的廢墟是劇場神廟北麵的走廊
9. 采石場金字塔,最早是采石場,後來改建成金字塔。
10. 中央金字塔,卡勞爾第二大建築。有一組平台和一個圓形廣場,是卡勞爾舉行重要的公共儀式的場所。在這裏出土了一個帶有寶石項鏈的兒童墓葬。
11. 采石場金字塔和中央金字塔之間的圓形廣場(Integration Plaza),還能看出當年在這裏舉行宗教儀式時留下的腳印。
12. 大金字塔,卡勞爾規模最大、最重要的建築。它坐北朝南,在南麵有一個下沉式圓形廣場,是卡勞爾舉行祭祀儀式的重要場所。大金字塔麵向中央廣場(Central Plaza),很容易從這裏監控整個城區的活動。頂層有三個舉行儀式的大廳和祭壇,以及帶有壁龕的房間。
13. 遠眺大金字塔
13a. 大金字塔前的文字說明牌
14. 上城區
15. 景區內路標
16. E2-E3上等階層住宅樓,位於大金字塔和小金字塔之間。
17. 小金字塔,跟卡勞爾其他一些建築一樣,經曆了不同時期的改建。原來朝北的正麵和樓梯,改建成朝西,與E2-E3住宅樓一起形成卡勞爾東北麵的小區。祭司們在頂層會見負責建築維護工作的社區代表,協商日常管理事宜,協調和舉行宗教祭祀儀式。
18. 畫廊金字塔,卡勞爾第三大建築,因頂層的一個地下畫廊得名。畫廊金字塔經過幾個時期改建,正麵也改成朝西,並加高且加建了樓梯。在這裏出土的文物包括一個結繩記事的奇普(quipu)、4個排簫(panpipe)以及一條羽毛製作的項鏈等。
19. 畫廊金字塔前方石頭上蝕刻的奇普岩畫(Petroglyph)
20. 卡勞爾奇普岩畫,螺旋圖案,連續性的象征,簡單又寓意深遠,今天成了秘魯的徽標(logo)。(圖片來自網絡)
21. 日晷金字塔,是以方形金字塔前廣場上一塊豎著的石頭Huanca(The Standing Stone)命名。考古學家認為,這兩米多高的立石用於天文觀察,確定一天的時間,特別是用於標記夏至和冬至。通過測量立石與日晷金字塔的位置關係,發現它位於金字塔的正北方向。
22. 日晷
23. 遠眺
24. 金字塔
25. 下城區
25. 周邊沙丘
26. 卡勞爾周圍的綠洲
27. 博物館展品
28. 蘆葦編織袋示範,用於加固金字塔的石牆。
29. 靠近巴蘭卡的泛美高速公路
30. 泛美高速公路(卡斯瑪-巴蘭卡之間)
卡勞爾遺址交通:
1.跟團:利馬很多旅行社組織卡勞爾一日遊,優點是可以找到英語導遊的團。
2.自助遊:從利馬北上或特魯西略等城市南下,都有大巴到泛美高速公路巴蘭卡或蘇培的路口下車,搭三輪突突車進城,從這兩個地方包出租車去卡勞爾。從蘇培鎮也有中巴、小巴去卡勞爾附近的村莊,如果有足夠的時間、又會西班牙語、願意走些路的話,這也是可行的方法。巴蘭卡的住宿條件比蘇培好,如果過夜,LP推薦住巴蘭卡,兩地之間也就二十多分鍾車程。
卡勞爾官方網址:
http://www.zonacaral.gob.pe/
謝謝鼓勵!祝你早日成行!
是太平洋,這些古跡離海邊不遠,我們住宿的城市在海邊。
你這個頭像好可愛!
都是你在後麵催呀,腦細胞S傷無數,哪天一定找個時間上小米廚房補一補:)
說的沒錯,秘魯北部這一帶跟埃及很像,也是沙漠地帶,隻不過這裏的沙漠還是有不少小河穿過。車過之處,時不時冒出個沙丘/土丘(下麵是古跡),讓我想起埃及。天上是好地方,天堂不也在那裏嗎?有意思的是不管是埃及、秘魯還是中國,那些統治者們都想著他們的下輩子能夠延續上輩子,恨不得把可以陪葬的東西都埋進去,人性使然?
卡勞爾遊客確實不多,大多數是從利馬過來的一日遊。這個景點還比較新吧,我們在巴蘭卡大街上逛了半天都沒看到一個像遊客的。
啊哈,你還真含蓄,"sky's the limit"怎樣?
天涯,倒數第二張,水天一色的很美。 海嗎?
南美的古文明的確好像是被遺忘的一個篇章,但是和埃及的古文明又有著那麽多相似之處,不覺得幾千年前那兩地人民有啥來往哈。很有意思都不約而同地造了“金字塔”,是不是都有reach the sky的欲望啊?
公路很壯觀,看著路況也很好,看你的照片上好像也沒啥遊客,是不是去那裏的人就不多?那個小泥人的雕像萌萌噠。
給生活MM上茶!不好意思讓你等啊。希望不會爛尾。
新周快樂!
拉丁美洲您才是專家,我這兩年才開始走南美。謝謝鼓勵!
天天進來看更新沒,還是錯失沙發。天涯慢工出細活,寫的文字耐看。我不著急,你繼續慢慢寫,但別爛尾啊。
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