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京的教學經曆之二十一
龐靜 二零一八年一月五日
聰明的孩子一定會給老師出難題。九歲的女孩子告訴我她喜歡當男孩子,喜歡打籃球,喜歡打仗,喜歡當兵,接著問:怎麽可以變成男孩? 哇!這一連串的喜歡,每一個喜歡都出自於英雄情結,其實和男女性別沒有什麽關係。編教材的時候,我想過這個題目,由於我自己還糾結許多結點,我沒信心給孩子們講明白。幹脆省了。(題外話:這也是自己編教材的優勢,隻放入自己能講的內容。)一廂情願的事通常會事與願違。這不,小丫頭直接提了問題。怎麽答?怎麽答?怎麽答?我拍著她的小奔頭,嘴裏嘟囔著小奔頭小奔頭,腦子裏已經轉了好幾個彎。沒有好辦法。幹脆說這些願望都出自於英雄情結。每個人都有天生的英雄情結,隨著後天的成長環境不同,發展程度不一樣。當英雄跟當男人女人沒太多關係。又追加一句:其實當女人很好。
幾個孩子已經湊上來了,七嘴八舌地問:怎麽好?怎麽好?
“你們太小,還是中性,跟男孩子沒區別。所以給你們講不明白。”
她們依然不甘心:怎麽變成男的?
“等你們長大了,我再給你們講。” 當時我真的窮於應付。
上次課堂上講人際溝通用符號,舉了一些符號的實例。其中有紅十字。孩子們連想到了醫院和救護車。還有孩子想到了教堂。我告訴他們基督教的十字架是吊死耶穌的,白色的,豎下來比較長。孩子們馬上問:誰吊死了耶穌?為什麽要吊死他?我說這不是咱們要講的題目。有興趣,你們課外自己去弄明白。一個孩子說她知道聖經的故事,講過耶穌。我沒忍住,告訴他們:要想了解基督教,了解耶穌,讀《聖經》不夠,應該去讀《耶路撒冷三千年》(《Jerusalem The Biography》)。再往下想說的話,我忍住了。
由於自己的私事,下個學期我沒法在北京給孩子們上課。我準備了一些寓言故事的小電影,也把已教過的英語視頻整理出來了,我打算下學期讓孩子們利用上課時間看。我把這個計劃跟學校談了。學校有顧慮。我把這個打算跟家長們說了。家長們很體諒我,同時他們也為下學期的課出了很多主意。有幾位家長看了電影樣品之後,主動報名擔任課堂輔導的職責。因為這幾位家長的擔當,學校也同意了這個計劃。
讓我感動的不僅僅是家長們的勇於承擔,還有孩子們的反應。孩子們非常自豪自己父母親的自告奮勇。他們在教室裏高興地跟其他同學說這事,很得意的口氣和神態。這種參與不同於日常教他們怎麽穿衣吃飯。孩子們對父母親這樣深度卷入自己的教育一定感恩一輩子。
每逢節假日,家長們都為孩子們安排了各種各樣的活動,幫助孩子們走出課堂,走入社會,接近大自然。這次元旦節日也不例外。最令我叫好的是一家人在 “2018的第一天,5:00起床,奔赴香山。6:00進入香山,月朗星稀,黑乎乎跟著別人的手電筒摸黑登山。7:00到了山頂,天光放亮,等待日出。寒風中凍的手指發麻。7:30日出東方,幾百人激動大喊,新年快樂!2018,早安!”(這裏引用了孩子家長微信報告,我隻添加了標點符號。)這家中大女兒是我班裏的同學,小妹妹還在繈褓之中。都市父母自己做山友的同時,也在拓展孩子們的心胸和眼界。
這星期,二年級的課講維生素。上節課英語內容是胡蘿卜的歌謠。因為胡蘿卜富含維生素BCDE, 我就花一節課的時間專門告訴孩子們人的身體為什麽需要維生素,它們從哪來,對身體做了什麽。我發現,凡是與身體有關的,孩子們都很有興趣。
三年級的課是細菌和病毒的英語科普內容。孩子們拓展詞匯的同時,也獲得了這方麵的常識。從而對為什麽要養成好的衛生習慣更有自覺性。
這節課許多位家長提前來到學校,在科學老師的幫助下學會使用顯微鏡。而且豫申媽媽還準備了各種樣品。家長們在課堂上幫助孩子們觀看顯微鏡下的樣品。直觀之後,我請孩子們敘述他們的觀察。亦辰能夠很細致地描述顯微鏡下的圖像如同一個一個的小蝌蚪。這對其他孩子們是非常好的啟發。
我本來想給孩子們講顯微鏡放大倍數,肉眼可見尺寸,以及 Germs 大小的關係。我琢磨了一下,應該給孩子們的智力發育留下更多的自由空間,所以我沒有講。
有幾個孩子看完顯微鏡之後說很惡心,不要再看了。我就給他們講了醫生發現胃潰瘍病原菌的故事。一位醫生為了證明胃潰瘍是幽門螺杆菌引起的,把這種細菌植入了自己胃中。我告訴孩子們從事科學研究需要專注,需要忘我的精神。
上節課給孩子們留了兩個問題:細菌和病毒有什麽一樣?有什麽不一樣?課堂上孩子們可以把一樣之處說出很多,但是不一樣之處卻不甚了解。這個問題是要培養孩子們獨立的觀察能力,辨別細節的能力。把答案給他們,他們會記住,但同時會失去培養自己觀察能力的機會。有一個孩子的回答已經沾了一點邊,禕禕提到了細菌和病毒的複製。她沒法更準確地指出細菌和病毒的區別,可能是由於他們的基礎常識還不夠。細菌有自己的細胞結構,而病毒隻是一個大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