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跟著驢兄長學問,原來伶人不識字

(2013-10-03 12:20:16) 下一個

跟著驢兄長學問,原來伶人不識字

• 故事是鄉野傳說,劇本唱詞是不識字的伶人師徒相傳的,還要怎麽民間? -FarewellDonkey18-給 FarewellDonkey18 發送悄悄話 FarewellDonkey18 的博客首頁 FarewellDonkey18 的個人群組 (0 bytes) (1 reads) 10/3/13

我不知道啥是“伶人”,也不知道伶人不識字,上網搜了一下,很可惜,“自由的百科全書”沒有關於這個的網頁,隻找到百度百科,大家湊合看吧

“優伶,現在多稱伶人,所指的是具有身段本事凸出的演藝人員。古漢語裏優和伶都是演員的意思。現在伶人或伶多指戲曲演員,有時中文裏也會把外國傳統戲劇演員稱為“伶”,如日本能劇、歌舞伎演員,西方歌劇演員等。“優”很少在現代漢語中指演員,但日語到現在還是把演員稱為“優”,如俳優(演員,中文“俳優”本意為滑稽演員)、男優(男演員)、女優(女演員)、聲優(配音演員)等

伶人(líng rén)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黃帝時期。史載,黃帝時伶倫造音樂後稱樂伶官,後來也將演戲為生的藝人包括進來,將他們統稱為伶人。伶人亦作冷人,如在《左傳成九年》中就有“晉侯見鍾儀問其族對曰冷人也”這樣的記載。

人們常說“婊子無情,戲子無義”,充分地說明了在中國的 傳統文化意識裏,伶人的社會地位之卑下。舉個例子,我國自古就有“樂戶”製度,也就是說伶人都必須列入專門的戶籍,且他們的後代世世代代不得為良。清朝的 時候,還有專門的規定禁止伶人參加科舉。可以說,除非唱成名角,否則作伶人就意味著沒有社會地位、政治地位、經濟地位,永遠要抬頭看人,受人欺辱。就連著 名京劇藝術表演家梅蘭芳的夫人福芝芳都曾經感慨地說:“幹咱這一行,唱好了是‘戲飯’,唱不好了是‘氣飯’。”

我還搜了一下”字“,整個網頁沒有”字“字,看來驢兄說的伶人不識字是對滴。

網頁上還有經典:《伶官傳序》——歐陽修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誌!”莊宗受而藏之於廟。其後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方其係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於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於人歟?
 
《書》曰:“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舉天下豪傑,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神馬?!

契丹與吾約為兄弟”?!

好在居然還有翻譯:

“唉!國家興盛與衰亡的道理,雖然說是天命,難道不是由於人事嗎?推究莊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說晉王將死的時候,拿三枝箭賜給莊宗,告訴他說:“梁國,是我的仇敵;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來的;契丹與我訂立盟約,結為兄弟,他們卻都背叛晉而歸順梁。這三者,是我的遺恨;給你三枝箭,你一定不要忘記你父親的願望。”莊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廟裏。此後出兵,就派隨從官員用豬、羊各一頭祭告祖廟,請下那三枝箭,用錦囊盛著,背著它走在前麵,等到凱旋時再把箭藏入祖廟。

當莊宗用繩子捆綁著燕王父子,用木匣裝著梁君臣的首級,進入太廟,把箭還給先王,向先王稟告成功的時候,他意氣驕盛,多麽雄壯啊。等到仇敵已經消滅,天下已經平定,一個人在夜間呼喊,作亂的人便四方響應,他匆忙向東出逃,還沒有看到叛軍,士卒就離散了,君臣相對而視,不知回到哪裏去。以至於對天發誓,割下頭發,大家的淚水沾濕了衣襟,又是多麽衰頹啊。難道是得天下艱難而失天下容易嗎?或者說推究他成功與失敗的事跡,都是由於人事呢?《尚書》上說:“自滿招來損害,謙虛得到好處。”憂慮辛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閑享樂可以使自身滅亡,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當莊宗強盛的時候,普天下的豪傑,都不能跟他抗爭;等到他衰敗的時候,幾十個伶人圍困他,就自己喪命,國家滅亡,被天下人譏笑。禍患常常是從細微的事情積累起來的,人的才智勇氣往往被他溺愛的事物困擾,難道隻是溺愛伶人才如此嗎?”

原來是“契丹與我訂立盟約,結為兄弟”的意思。

看來不僅薛平貴娶了西涼國公主代戰女,婚姻就算是家國不分,也是成人的選擇,晉王還跟契丹結為兄弟哪!

原來中國古代社會不僅有跨國婚姻還有跨國兄弟姐妹概念,看來中國古代社會和文化還是挺普世的嘛,跟著驢兄就是長學問啊,哈哈哈

現在我終於明白了驢兄看古戲的用心,是在發掘中國古代大眾文化裏的普世價值呢啊

這下又給文革提供了一個理由,醬缸文化,不革行嗎?

我說驢兄,你還是說點過去的文化的好吧,不然的話你就是在給文革提供理由和借口了,雖然這肯定不是你的本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