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簡評2018奧斯卡之最佳影片

(2018-01-30 11:53:37) 下一個

又是一年頒獎季的尾聲, 一直在考慮今年要不要像前三年那樣圈兩部, 似乎我的喜好跟專業評委間總有一線之隔,每次圈的兩部,總是我認為次好的,拿了當年的大獎,15 年我選了用時間潤物無聲的BOYHOOD,最後中標的是一鏡到底的BIRDMAN。 16年我更喜歡技術上新穎的黑色喜劇 THE BIG SHORT, 最後勝出的是更符合學院派口味的THE SPOTLIGHT。17年挑了口碑票房雙贏的LA LA LAND, 烏龍一把後,最後的贏家是文藝低調的MOONLIGHT 。所以再三思量後,決定今年就押一部,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 嗯,就它了。

Ebbing 本意有衰落,褪去的意思。這個片中虛構的小鎮 (Missouri 倒曾有一個已不存在的TOWN叫Ebb)如它的名字一樣,處處透露著破敗, 彌漫著一股喪氣, 給整部片子奠定了一個沉重的基調。Three Billboards是故事的引子,女兒被殘酷強奸並燒殺,等了七個月案情毫無突破,急怒與絕望的母親Mildred決定租下三塊廣告牌,直接叫板當地威望頗高的Willoughby警長,來要個說法。導演兼編劇Martin McDonagh是繼Quentin Tarantino 和Coen brothers後又一個非常會駕馭黑色題材的天才,善於在反傳統與秩序的各種衝突裏,尋找人性與人生的真相。Three Billboards是Martin McDonagh的第三個長篇,結構緊湊,衝突密集,環環相扣。在情節的重重反轉中,成功塑造出非常豐盈的人物,近乎偏執的Mildred並非冷血到想逼死警長,被噴到血的她在安慰Willoughby ”It’s OK, baby”時透出了善良與同情。她偏執的根源是與女兒最後一次的爭執間接導致了女兒慘死。這是一個母親無法直麵的傷痛與自責。表麵衝動又暴力的警察Dixon一直用強勢掩蓋內心的柔軟,但在他對警長的敬意和對母親的照顧,及他耳機中流出的ABBA的Chiquitita,愛爾蘭詩人Thomas Moore的The Last Rose of Summer無不顯示人物細膩溫柔的一麵。粗口連篇的Willoughby警長並不以勢壓人,雖然被挑戰了權威,他但卻是全鎮最能理解Mildred的人。他的三份充滿愛,理解,與鼓勵的“雞湯”信,也是導致故事由暴力仇恨走向希望與救贖的關鍵。除了三個主角,其餘的人物在影片中也各有出彩的瞬間,如表麵窩囊,但見情況危險,立刻拔刀護母的兒子,如表麵軟弱任人欺負,但內心寬容,不計前嫌救助火中受傷的Dixon的侏儒,等。導演透過一個有家暴前科的前夫和他的傻白甜女友說出了全片的點金之語“anger begets greater anger”也暗示了導演對人性的信心, 很多時候人們並不是不懂,而是被憤怒和仇恨蒙了心。很多人討論這兩人到底去殺了人沒有。影片留了開放式的結尾,但當Mildred坦誠是自己放火燒警察局時,被燒傷的Dixon的那句充滿寬恕的戲謔“who else could it be”讓Mildred唇邊抿出一縷微笑,如當時的陽光一樣燦爛,配上平和鬆弛的美國民謠Buckskin Stallion Blues與片首薄霧蒙蒙中的破敗及 Celtric 風格The Last Rose Of Summer的背景音樂形成強烈對比,我感覺導演是讓兩人走 向了寬恕與救贖。除了破案與複仇,導演還在其中點綴了各種矛盾話題,包括家暴,青少年反叛,恐同,警察虐待黑人,少數人群(黑人/殘障)歧視,宗教醜聞,海外軍人犯罪等,但難得的是,故事節奏與主線從來沒有被其他矛盾影響或帶偏,那些矛盾幫助交待人物背景,也讓這個虛構的故事和小鎮與當下美國的大環境有了自然的過渡的銜接。 這些問題也是我們社會中的各種矛盾起源。如何解決這些矛盾一直是各個文藝作品討論的一大命題。 如Three Billboards的走向,與其不斷挑釁,抗爭與互相傷害的困局中打轉,導演在建議也許愛,冷靜,與寬恕是一條更有效的出路。


 

除了這部,我個人在提名中也很喜歡The Shape of Water, Call Me By Your Name,和 Lady Bird.

 

The Shape of Water的導演Guillermo del Toro非常善於拍攝奇幻類的故事,我個人也非常非常喜歡他的另兩部作品,Hellboy和Pan's Labyrinth。這個唯美的愛情故事發生在冷戰時期,美國軍事研究所偶爾捕獲了被AMAZON當地人奉為神的兩棲人,並試圖通過對他身體結構的研究,來提升人類的極端環境下的生存能力。啞女清潔員Elisa自幼被棄水邊,她本身對水有迷戀,在與兩棲人的接觸中,產生了愛情,決定幫助兩棲人從研究所逃走。這部被很多人諷為追捧人獸戀的作品,在我看來倒是在揭示什麽是愛的真諦。如片尾所講,愛如水,可以包圍你,無所不在。在片中真正有同情心,實施救助的都是被邊緣化的人,兩個被視為空氣的清潔工,一個同性戀畫家, 一個不被重視的科學家,這群人以極大的勇氣來對抗當時美蘇強大的政治力量,為朋友,為愛人,為真理,兩肋插刀。這是無私的愛所賦予的勇氣。美蘇的政治角力,並不是追求共贏,而是毀滅,如果我沒有,你也別想有,如果我不好,你也得倒黴。而其中的代表上校Strickland更是滿口聖經,自覺高人一等,俯視眾生,且殘暴極端,心靈狹隘。物欲是他明確地追求,對不明事物,他不僅保守,而且恐懼,意圖毀之,最終卻毀了自己。比之11年前,光怪陸離,色調灰暗的Pan's Labyrinth,這部則更為溫暖柔情,墨綠偏藍的色調配上華麗的豎琴風笛,加之黑白歌舞片,充滿懷舊的文藝氣息。


 

Call Me By Your Name改變自作家安德列艾席蒙(André Aciman)的著名同名作品,是一部拍得極美的愛情散文。因為涉及同性體裁,也許很多人不會喜歡。但在我看來,這是一段講述初戀,愛情,友情,與親情支持的故事。愛的試探與張力排的非常真實。與多年前,李安的同性經典Brokeback Mountain裏,兩人的情感必須與自己,親人,世俗,社會來對抗截然不同,雖然也發生在排斥同性戀的年代,但因為周遭更自由的小環境,Elio 與Oliver得以無障礙地經曆,全心的體會愛情,從而讓這段感情的描述,從產生,發展,到結束,有極高的完整性。片中最讓我感動的是Elio 的父母對兒子這段經曆的理解與寬容。父親在兒子與戀人分開後,回家時的一段對話堪稱情感溝通經典。對話的情景設定並不僅限於同性戀,而是普遍意義上的失戀。父親Elio話語巧妙,充滿愛與包容,首先坦白了他早已知道這段感情,也分享了他自身的過去。他讓Elio知道真摯感情的重要性,那些經曆,哪怕是碎片,也是成就獨一無二的個體的一部分,值得珍視。對於感情無可奈何的失去,需要學會承受而不是選擇逃避。 影片結束時,有一長段Elio得知Oliver要結婚後,在壁爐前哭泣的鏡頭。從難過到釋然,這段精彩的表演呼應了Elio對父親智慧之語的理解.


 

Lady Bird是一部打破時空,文化壁壘,極接地氣的青春片,記錄經曆反叛與自我認識的成長過程。住在加州首府“三塊饅頭”的高中女生Christine,一心想離開小鎮,她向往東部更有文化的城市生活,與無數同齡人一樣,看不慣生活中的一切,給自己取聽上去很COOL,很貴族的名字,Lady Bird,認為隻要擺脫原生家庭的束縛,自己就能自由飛翔。逃學,撒慌,結幫派,拍大姐大馬屁,惡搞老師,背叛友誼,盲目戀愛,獻身,跟母親頂嘴,Christine身上青春洋溢的自私和虛榮是如此熟悉,即便不是生長在美國的我們,即便不是我們自己,也曾經曆過或在身邊見過。而也就是這些真實至極的瑣碎,能如此打動人心,因為每個人都經曆過青春的躁動。與母親緊張的關係,那些明明好意,偏要貶低著,打擊著說的話語,那些永遠對不了頻,隻會火上澆油的溝通也是每個人曾經曆過的代溝。與很多著名的青春成長經典片, 如講早孕的JUNO,講幼年性侵陰影的The Perks of Being a Wallflower等不同,整部片子沒什麽聚焦點或戲劇化衝突,但因為導演超強的掌控能力,把大量的瑣碎拍成了一種讓人極有共鳴的雋永留影。


 

今年有兩部與敦刻爾克有關的影片入圍。一部講台前,一部講幕後,倒也是難得的巧合。現講講大神Nolan的Dunkirk。 Nolan本人是當世最會使用電影語言講故事的大師之一, 而且難得的是票房與口碑齊飛。他涉及的影片類型極廣,包括科幻,劇情,懸疑等。在我15年的評奧獎係列中提過,他的超級英雄The Dark Knight如此成功,以至於當年因該片無法入圍奧獎而引發了大討論,並最終促使奧斯卡從10年82屆開始由原來的5部提名影片增加到了最多可提名10部。 Dunkirk是Nolan首次嚐試戰爭體裁,果然一出手,讓人耳目一新。雖然非線性敘事不是Nolan 的新手法,但確是第一次把三條不同的時間線放到陸海空三個不同的緯度。在給予每個緯度同等敘事量的同時,讓時間線在影片結束前20分鍾相交,達到高潮, 即把龐大的戰勢全方位立體的呈現給觀眾,也十分明晰易懂,獲得提名實至名歸。


 

講幕後的Darkest Hour是記述丘吉爾初登首相位的傳記片。跟去年獲最佳女主提名的Jackie類似,這部傳記片沒有在丘吉爾的政治生涯上展開,而是截取了最困難的片斷:當時納粹德國橫掃歐洲,英國岌岌可危,丘吉爾5月10日臨危受命,到6月4日到下議院發表力挽狂瀾的演講,最終確立英國對德作戰,至死不降的決心。取材精到,演員出色,這片子不成功也很難。雖隻是不到一個月的片斷,但在這樣的大事件麵前,更容易顯露人物個性。當時的局勢可謂內焦外困,國王的不信任,同僚的不看好,美國的壁上觀,都讓嘴上強硬的丘吉爾,私下整夜不眠,焦慮不堪,甚至自我懷疑。每個人都經曆過或正在經曆生命中的黑暗時刻,對前途未卜的慌張與無奈並不是普通人的專利。Gary Goldman傳神的表演,拉近了這位偉人與普通觀者的距離。地鐵一段雖是杜撰,但丘吉爾的確在下議院調查過民意。 他與希特勒都是非常善於演講的政治家, 也都非常強硬,和希特勒極其自律清減的生活相比,丘吉爾的嗜酒與雪茄更顯他在個人生活上,崇尚享樂。但正是這樣生活工作中缺點多多的領袖,把握了他政治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點,他傾聽了人民的聲音,而不是用自己的意誌去綁架和煽動人民, 所以才有無數業餘水手,私人船主應召而來,駕駛著超過850艘民用船隻,穿梭海峽間,奇跡般的救回33.5萬日後在諾曼底登陸反攻的生力軍,也所以才有在此後一年的不列顛戰役中,英國軍民同心同德抵禦住德國空軍大規模的空襲。 影片截至丘吉爾在下議院發表的著名的“我們永不投降”的演說,至此,雖然英國,歐洲,世界前途依然一片黑暗,但事實上勝負已分,一如片尾最後引用的丘吉爾的一條名言:success is not final, failure is not fatal: it is the courage to continue that counts。


 

The Post是入圍影片中最中規中矩的一部,再現了著名的“五角大樓文件”泄密案。1971年,一名國防部官員將美國政府卷入越南戰爭的機密文件通過《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媒體曝光, 而媒體工作者頂住各方壓力,決定發表文件。 在此我不想評片子有多好,本來嘛,斯皮爾伯格導演經驗豐富, 兩位老戲骨演員也穩定發揮,再怎樣也有一定品質保證。 我隻是想借機吐槽一下剛看的“奇門遁甲”! 名導就是品質的基本保證,這句話似乎對中國的電影人非常不適用。在看“奇門遁甲”時,我無法相信,這部的合作者,曾拍出過黃飛鴻係列,徐克監製過“新龍門客棧”“東方不敗”“倩女幽魂”,袁和平也武指過“臥虎藏龍”“駭客帝國” “功夫”。這部新拍的“奇門遁甲”跟82年袁八爺導的那部同名影片都沒法比。本來以為“霸王別姬”與“無極”的差距夠大。這部算是創出了新高。在對比之下,才看出,名導一生能保持基本水準也許的確是不容易的事。


 

頂著Daniel Day-Lewis 封刀之作的Phantom Thread一直以來就備受關注。故事講述上世紀50年代,倫敦高訂裁縫Reynolds Woodcock以精湛的技藝和嚴謹苛求的工作態度享譽上流社會,一衣難求。 一次度假,他偶遇女招待Alma, 心生憐愛,又因Alma的體態完美,成為他的新繆斯,兩人開始了一段戀情。導演Paul Thomas Anderson與Daniel Day-Lewis之前合拍過一部口碑之作,There Will Be Blood,講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西部石油工業的史詩級作品。那部作品讓Daniel Day-Lewis拿到了他人生的第二座奧獎男主。這次的合作題材完全不同,但依然精彩。故事節奏緩慢,但反而有時間讓觀眾體會片中人心理的較量和掙紮。 兩個背景相差極大, 興趣個性完全各異的人能否攜手一生,很多文藝作品都討論過。而這部的處理相當別出心裁。 結尾的出人意料是具有顛覆性的。 編劇兼導演的Paul Thomas Anderson沒有讓故事流俗, 成為一部愛情懸疑或虐戀之作,而是讓雙方都看到問題所在,在沒有任何一方強勢的基礎下,做出自己的選擇。這種對人性的挖掘與反轉是在最近幾年的美國電影作品中常見的,這不一定符合常理,但不合常理的,恰恰提供了一條解決困境的新思路。對這種不合理情況的反思和討論, 我認為,從長遠而言,對促進人對自身的了解,與社會的寬容進步,都有一定積極意義。


 

最後是本屆最大的黑馬Get Out. 我不否認這是一部可看度非常高的懸疑恐怖片。講黑人攝影師Chris與結交四個月的白人女友Rose相約去Rose父母鄉間的住所度周末, 在經曆一係列可疑事件後,Chris發現這次度假之行的目的並不單純。 被選為白人靈魂容器的他能否逃出生天…  這部腦洞大開的小成本影片,從17年年初發行以來,一直牢牢占據票房排行高位,火到了頒獎季,並受到各大影展的青睞,實在是一部神作。但我個人認為就恐怖片角度而言,它本身並不比那些類似的前作,如The Skeleton Key等高明多少,隻不過是因為成功借了流行的 種族元素的殼, 因而受到了異常的矚目。但把種族問題這樣誇張極端地表現出來真是件好事嗎?我個人持不同意見。過分誇張的詮釋固然有一定的新意但是並不讓人舒服。(尤其片中在與黑人的對立麵裏不僅有白人,還有一個亞裔角色,雖然隻有一個,也沒有交代那位是不是被容器了,但是歐美的奴隸製,亞裔沒參與啊。 在種族隔離製度時期,亞裔也屬於被歧視,被隔離的Color一族。莫名在片子裏被放這麽個角色實在奇怪。)相比較而言,同涉種族歧視的另一部,本屆獲最佳女配提名的Mudbound倒更是誠意之作。如果Get Out這部能拿奧獎,那我會對奧獎委員會的水準和品味大失所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bjszh 回複 悄悄話 提到的九部我還有Phantom Thread和Dunkirk沒看,非常佩服博主的影評,確實是內行看門道。我也覺得三塊廣告牌應該得最佳影片獎,但極不喜歡宣揚隨意性取向的Call Me By Your Name。
Chang_Le 回複 悄悄話 謝謝你的影評! 雖然有的影片我還沒看過,但覺得你說的有道理,有水平,對理解和欣賞電影很有幫助。
talian 回複 悄悄話 喜歡看你寫的,水平高,我也喜歡看電影,看熱鬧,謝謝你的文章,分析。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