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芷傷寒蒂 蛾眉憂晚花

山西土窯洞裏住了八年的北京知青,“老三屆”中老大哥,網上人見人恨的“朱老忠”就是在下我。“疏雨”是本人另一個網名,出自唐詩“疏雨過中條”。
正文

生存關

(2015-06-10 15:47:28) 下一個
當初有這樣的說法:上山下鄉知青要過“生活關、勞動關、思想關”。這樣的“三關”,混淆了插隊與兵團的區別,混淆了老三屆插隊與七十年代以後小知青的區別,甚至混淆了上山下鄉知青與支農學生的區別。撇下後兩關暫且不論,對“生活關”談些看法。
“生活關”的提法對於插隊知青、特別是對老三屆插隊知青而言,過於輕描淡寫了。人生總會有多次生活環境的改變,每次都可以叫做“生活關”。尚未成年離開父母,過起集體生活,這當然稱得上是“生活關”。對於兵團知青來說,在兵團第一次離家過集體生活的夥伴,就是最親密的戰友。不過有的高中老三屆兵團知青,上學時就已經住校,提前就過上了離家的集體生活,他們最親的就是高中同學。而對這些人而言,基本上就沒有什麽“生活關”可言。
可是插隊知青就完全不同,不管你是哪校哪屆,都要過這關,非過不可。因為這不是簡單的“生活關”,而是“生存關”。
不同於插隊,兵團知青是有後勤的。兵團知青一去,就和領導以及老兵團戰士們享受同樣的後勤。即便成家,也仍然有後勤可依賴。插隊知青雖然和當地老鄉一樣沒有後勤,卻無論如何也沒有和當地農民一樣的經驗和條件。不是如何生活的問題,不是生活質量的問題,而是如何生存的問題。
沒人負責沒人管,這毫不奇怪,管理人員是要有收入的,誰能為插隊知青的管理者提供收入?兵團有專職的後勤人員,不必參加創造價值的第一線生產,國家就能發給他們工資。生產隊是自負盈虧企業,插隊知青沒人提供後勤,隊裏派來做飯大師傅不在第一線勞動,就不掙隊裏工分,工分要由知青分攤。但他隻交灶上有數的口糧,卻可沒有限製地吃和拿。所以還不如知青自己管自己,無論集體大灶還是分開小灶,橫豎都是自己負擔後勤。
自己管自己,就必須適應農村日常生活的一切,從挑水拾柴,到磨麵碾米,到燒火和麵,到蒸饃炒菜,這些日常的以外,還要有糧油的儲存保管,盤爐砌灶等等。無論出多大力,流多少汗,也是沒有任何收入的私活。上述一切都離不開專用的工具和設備,這些工具設備同樣要自己配備、管理、維護和使用。
自己管理自己,管理的水平各個知青點就很不一樣,生活水平當然就又有差別。老三屆插隊知青年齡跨度大,離開父母的插隊知青到底有多大的獨立生存能力,在這時就突出體現出來。
為生存而掙紮,這才是插隊知青真正的狀況。“生活關”僅僅適用兵團知青和支農學生,插隊知青則是真正的“生存關”。
論到這裏就完全可以理解:為什麽漂流海外隻有“洋插隊”卻沒有“洋兵團”?因為和插隊一樣的沒人管,要過一樣的“生存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