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對人生充滿希冀,總感覺時間過得很慢,人生路途漫長,來日方長。到中年時,感到青春急速而過,知道生命短促,需要珍惜時光努力奮進,盡快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也開始感悟人生,思考生命的真諦。認識生命會有盡頭,生有時,終有期。人生總會有一天走到終點。但這一天的到來,既可能突然降臨,又可能慢慢老去。由於無法預測,因此不去深思,也並不在意。到老年退休,回歸家庭。雖然說老有所養,老有所樂,但也清楚老有所終。而離人生終點越來越近。希望健康長壽,而又難以預知在人生邊沿能走多遠。國人大多不信宗教,對來世也無所寄托,又回避和忌諱這類話題,於是就更加迷茫,焦慮,甚至恐懼。由於在乎,所以痛苦。這大約也是不少老年人的心態。
人生有限,有始有終。生命就像一個倒計時牌,時間在無形中流失,倒計時牌上的數字也在不停的跳轉中慢慢減少。早年時,人們並不在意它的存在,即使認識到也認為跳轉緩慢,終點還遠,並沒有緊迫感。當有一天,突然有個倒計時的提醒,在驚恐之餘,才會頓悟。意識到光陰易逝,人生苦短。需要愛惜生命,珍惜時光。麵對人生倒計時的提醒,一些人會恐懼絕望,失去繼續生活的勇氣。一些人會看破紅塵,皈依宗教,尋求解脫。而更多的人會麵對有限的時光,想到自己人生的心願,承諾,責任。按輕重緩急妥善安排,完成一些想辦而未辦的事,使走到人生終點時心中不至遺憾。
人在大病之後往往會考慮離人生終點還有多遠,常常會問醫生類似人生倒計時的問題。然而不管醫生如何回答,這基本是個難題。往往也得不到滿意精準的答案。但生命有限是個不變的真理,人生終點既然是必然,不如心裏坦然。如果太在乎,就會更痛苦。
我62歲退休,由於感覺自己精力不錯,於是退而未休,還在原職業軌道上忙碌,想幹件過去想幹而未能完成的事,這樣就又幹了三年多。2005年66歲時突發心髒病,做了搭橋手術。手術三個月後複查,大夫認為恢複的不錯。老伴不放心,就問大夫:“手術效果能保持多久”?大夫很認真地回答說:能保十年。我當時認為,老伴的問題很難準確回答。難道一個外科手術也能有個類似物品的保質期?原以為大夫會模棱兩可的含糊應對,不會斬釘截鐵不留餘地的回答。因為預期很難準確,也不會為此負責,然而老伴信以為真。我雖然疑惑,但又想,這是北京阜外醫院,是全國最具權威的心血管專科醫院,不會隨意亂說,或許還
真有點根據。思想處於一種半信半疑的狀態,並沒有認真對待。況且,如果真如大夫所說,十年後自己的年齡也達到國人的平均壽命,也該知足了,所以心裏也坦然。
我一向重視自己的心髒健康,年輕時就出過問題,再加家族遺傳的因素,自知遲早會有不測。心髒是身體循環係統的總動力,是身體最重要的器官。決定壽命長短的不是身體最健康的部分,而是最弱的部分,短板才是關鍵。因此維護好心髒這個的短板,就是自己健康的重點。同時也悔悟,當年自己總把事業作為人生目標,為事業而透支了健康。直到大病初愈才真正認識到如果沒有健康,人生的一切都會歸零。所以從此就決定把健康放在首位,換一種活法。
由於認為十年的倒計時不一定確切,時間也足夠長,所以起初也並沒有緊迫感而作個十年計劃。然而已經意識到這個倒計時的存在,也有意識地分輕重緩急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以滿足心願,讓日後的生活過的舒心充實,不會有太多遺憾。至今這個倒計時已經超過原來十年的預期,自己也已經到耄耋之年。回頭看這十年,自己順應心願也還辦了不少想辦而且有興趣有意義的事,不能說是虛度年華。人生已無什麽遺憾。
這些事大體可以歸納如下幾點:
1.
2005年和老伴商定,病愈後放下所有與原職業相關的事,即使半途而廢也在所不惜。把健康放在首位,力所能及地辦些自己心意許久的事。
2.
在手術一年後的2006年,借女兒定居紐約的條件,決定做一次美國文化為主的深度遊。過去雖然去過美國,隻是走馬觀花。這次美國行參觀了大都會等一些博物館,觀看了百老匯幾個經典劇,參觀了哈佛等幾個著名大學,還有幸進入白宮和國會內參觀。並去西部參觀了好萊塢,賭城,大峽穀等。對美國有了些深度了解。另外退休前就計劃去張家界等幾個需要體力的國內遊,但一直沒有機會。78歲時才和女兒一起去了張家界,而且全程安全走下來,雖然有點冒險,但還了一個多年的心願。
3.
2007年阜外醫院和英國牛津大學合作,開展一項他汀調脂的臨床實驗。自己以患者身份加入,連續服藥,每三個月監測一次,跟蹤監測了五年。由於有醫生指導,病後即時服用新藥,醫療效果較好,十年來心髒保持良好。如今他汀作為一種心髒病的有效藥已經普遍推廣。自己較早介入,受益匪淺。
4.
徹底脫離職業軌道回歸家庭,有了更多空閑時間。常住北京,也沒有什麽社會交往。於是決定讀一些喜歡的書,彌補自己讀書少的遺憾。十年補讀了些國學經典,也讀了些近現代作家的作品。讀書的同時也寫點雜感和回憶之類的文章,2012年出了一本書“我們這代人”,近五年來又寫了一些文章,準備再出一本書。文字總計已超過20多萬字。讀書寫字聽音樂豐富了自己的生活,學會獨處,減少孤獨。
5.
近年來老伴有病,難以承擔家務。自己這個多年的甩手掌櫃就變成個幹活的夥計。於是成了裏裏外外一把手,而且學有所成,尤其用理工思維研究創製一些少鹽少油無糖的烹飪方法,做出幾個自己的拿手菜,還比較受歡迎。另外也慢慢學會網上操作,解決了購物繳費等事務,日常生活基本能自理,盡量減輕孩子們的負擔。
到如今,自己也已到耄耋之年,並已經超過醫生說得十年保質期。十年保質期就像本金,本金已收回,今後的日子就是利息,這是額外的收益。知足者常樂,自己已經沒有更多奢求,隻求健康無憂地過好今後的日子。至於來日長短已並不在意,順其自然快樂地活在當下,也有勇氣走好人生最後一段路。
人生也像跑馬拉鬆,起跑階段類似人在年輕時,爭先恐後,奮勇向前,力爭盡快進入參賽的第一梯隊,成為領跑者。到賽程中段類似人到中年,竭盡全力競爭,但由於多種因素,彼此的差距逐漸拉開,並形成不同層次的群體。而領先的精英越來越少也更加領先。到賽程末段,類似人到老年,人已精疲力竭。除了少數精英為名次競爭外,大多數已經不太在意名次,隻求穩定順利地跑完全程。在馬拉鬆的終點前,往往都有標記,顯示離終點的距離。提醒要合理安排體能和速度,做到心中有數,順利完成全部賽程。這個標記也類似於人生的倒計時。人生倒計時的作用,就是警示人要愛惜生命,珍惜時光,讓餘生過的快樂而有意義。能坦然地走向人生終點,而沒有太多遺憾。
近來作家李敖自曝得了腦瘤,醫生說“最多還能活三年,有什麽想做想幹的抓緊”。麵對這個生命的倒計時,他計劃三年內再寫三本書,把“李敖大全集”出齊。另外還親筆寫信,想和親人,友人,仇人再見一麵,做個話別,見證他人生的謝幕。李敖狂放一生,樹敵不少。臨終特意邀請仇人話別,我推想實際是想和解。這種人生的謝幕別出心裁,很有戲劇性,也符合他的性格。我認為他對人生的倒計時是一種積極的心態。
當然不是說每個老人都要預設一個倒計時,隻是說如果醫生給出一個倒計時也不必悲觀失望。能像李敖那樣以積極的心態麵對,抓緊最後有限的寶貴時間,完成一些自己想幹的事,過好剩餘的時光。隻要有個積極樂觀的心態,人生的倒計時也會過的有意義。
夕陽無限好,何懼近黃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