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人野語

嘻嘻哈哈,嗚呼哀哉。
正文

[轉貼]孫逐明《漢語思維與漢語語法》

(2005-07-29 02:18:08) 下一個

第1環 契子:哥德爾的龍   本文研究思維和語法的關係,重點放在漢語語法身上。   這是一條“哥德爾的龍”[1],畫的是一條二維的龍在吞食一根從三維空間伸出來的尾巴,而這尾巴卻是自己從二維空間所伸出〔畫作者:荷蘭版畫家埃舍爾(M.C.Escher)〕。   “哥德爾的龍”反映的是一種自指現象。       語法的研究對象就是語言單位之間的組合關係,而這種組合是一種自纏繞關係;自指現象就存在於語法結構裏麵,漢語語法裏尤為明顯。    我們從漢語中的“詞素”問題上,可以即小見大地看出語言的自指現象。   漢語的詞素,往往集最小和最大於一身。   漢語裏除了極個別連綿詞〔如“蜿蜒”〕、專有名詞〔如“布拉吉”〕之外,一個字就是一個詞素。   但由於漢字造字法裏有“複合式”,即一個字由多個義符或義符加聲符組合而成,所以漢字裏還有內部結構,一個漢字本身就象是一個詞組;漢語的“詞素”背後還有“元詞素”,甚至“元元詞素”。   以“仁”字為例,“仁”是會意字,所謂“二人為仁”。這裏的“仁”是詞素,而“人”和“二”是“元詞素”;“二”本身又有兩個義符,即兩個“一”,“一”成了“元元詞素”。為什麽“二人為仁”呢?要解釋這一點,就要調動漢語形態裏許許多多觀念才能說清。雖然語音與漢字中的“仁”並非同一係統,可是語音中抽象性的詞素有類似的境遇。就這樣,漢語的最大和最小的語言層次在踟躕扭結接成了一個循環圈,語素成了它自己吞噬自己的尾巴。   語言裏的自指現象到處可見,特別是在漢語單詞的詞性與句法的相互決定製約關係裏尤為典型,這些我們將在後麵詳細探討。   我們還會看到,由於思維由語法而決定,故人類的思維也是一條哥德爾的龍。       注釋:   [1]庫爾特·哥德爾(Kurt G?del)(1906-1978),德國數學家,哥德爾不完備定理的作者。   第2環 思維和語法   人的思維是由語法決定的,什麽樣的語法就會呈現什麽樣的思維;同時,什麽樣的思維就會建立什麽樣的語法。   我們往往不是自己在思維,而是語法在思維,或者說是語法推動我們在思維;“我”幾乎沒有機會在自己思維,而是“我們”在思維。語法與思維是一而二,二而一,相互循環製約的。正因為如此,創造性思維是很難發生的,因為我們很難跳開自己習用的語法。   語言是一種由語言單位組合而成的網絡式的形式係統,它就象是一張“愛丁頓的魚網”[2];思維的過程就是漁夫撒網的過程;不僅如此,人類觀察到的世界就是愛丁頓魚網中的魚——你有什麽樣的網,據打撈起什麽樣的魚來。   本文所說的漢語思維不單指漢族人的思維,而是用漢語在思維的泛指。廣義漢語是一個語係——主要指漢藏語係。   漢語在過去基本屬於亞洲地區的一個語種,所以廣義的漢語思維泛指地理學上東方國家的思維。這當然不是一個精確的概念,並且我們也無法精確它。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暫時說:漢語思維是東方國家最有代表性的思維,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說成是東方人的思維方式;這不是一個民族偏見的說法,而是一個曆史現象。這樣命名同時也是為了行文上的簡便。   從地理的角度來區分思維的類型,在過去也許是可以的,因為漢語本來就是區域性語言。   從一個不知確切時刻的時間開始,地球被不自覺地、人為地分成了東西兩個半球,這兩個個半球的語言自發形成形成了迥然有別的語法係統乃至迥然有異的文字係統;受語法係統的製約,形成了兩種迥然有別的思維模式[2]。   西半球主要是屈折語法係統,歐語體係的英俄語為其代表,可稱之為“歐語語法”。受其製約的是“歐語思維”。   東半球的語言則以漢語為典型,可稱之為“漢語語法”。受其製約的是“漢語思維”。   從我們後麵的討論裏可以清楚看出,不同的邏輯係統就是語法係統不同造成的,是語法決定了思維方式,造就了不同的文明世界。東西方世界本身的成就、不足以及隱患全部都可以還原成“語言與語法問題”。   漢語語法本是世界上最簡易的語法,也最容易學;如果強用歐語來定義漢語,漢語的規律自然會人為地複雜化。漢語語法一直不成熟,就是這個原因。   自古漢語沒有專門的語法學,直到1890年才有馬建忠(1840~1900)從經、史、子集中選出例句,參考拉丁語法研究古代漢語的結構規律而著《馬氏文通》,這是中國首部語法著作。其後漢語語法新著疊出,雖不斷發展提高,總脫離不了歐語語法體係的陰影。   因此,我們必須根據漢語自身的特征來創立出符合漢語語言自身規律的簡易的新語法體係來。   可是,要達到這個目的,單純考察漢語語法是遠遠不夠的,因為語法決定了思維,我們對思維和語法綜合考察將是一個有效途徑,又因為歐語與漢語還有互補規律在背後起作用,我們勢必要對兩種語法係統進行相互比較。 注釋:   [1]“魚網”之喻出自愛丁頓爵士(Sir A. S. Eddington, 1882-1944)。愛丁頓是英國著名的天文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也是一位頗有成就的科學哲學家。愛丁頓在《物理科學的哲學》一書中借用魚網作了一個妙趣橫生的比喻 :   我們假定,一位魚類專家正想探究海洋中的生命。他舒臂撒網,而且捕獲了一定數量的海洋生物。他檢查了自己的捕獲物,……並由此作出了兩項概括:   (1)凡海洋生物皆長於5厘米。   (2)凡海洋生物皆有鰓……   捕獲物相當於物理學知識體係,網相當於我們運用的思維裝置和感官工具。撒網意味著觀察。“魚網”之喻旨在說明,我們的觀察到的世界,本質上是完全由我們的感官和思維機能的結構決定的。   [2]上述種提法與《藏山雷學》所說的“東西方思維”本質一樣,改換提法是為了適應語法研究的需要。在《藏山雷學》一書裏闡述並論證了這樣一個觀點:邏輯係統總是成對出現的,即:局域性邏輯係統和整體性邏輯係統。為了適應語法研究的需要,本文稱之為拆分式邏輯係統和整合式邏輯係統。《藏山雷學》是石銘先生和我合著的一本易學著作,1998年2月初版於台灣,1999年10月於大陸國際文化出版公司重新出版。   第3環 整合式語法和拆分式語法      語言是一種語言符號組織起來的網絡式形式係統,而語法則是研究語言單位的組合規律的一門學科。   漢語語法與歐語語法根本區別在於:漢語是一種整合式係統,歐語是一種拆分式係統。   我們可以從兩種語言的語音特色以及造字法談起,這樣就可以即小見大地初步領略這兩種語法的基本特點。      △在語音區分詞義的方式中,歐語是“拆分”,漢語是“整合”。   語音有四大物理要素:音質、音強〔輕重〕、音長〔長短〕、音高〔高低〕。   音質是聲音的性質,各種元音輔音就是不同音質所形成。這一點歐語漢語是一致的,區別在其它幾個要素身上。     歐語主要把音強拆分出來,利用重音的位置不同來區分詞義。例如英語中的“音樂會”和“協商”的音素都是“concert”,唯重讀位置不同,前者為[`kEn5sEt]後者為[kEn`5sE:t]。   漢語主要用聲調來區分詞義。   聲調不是單一的語音要素,而是音強、音長和音高三種語音要素的綜合體,漢語把這三種音素整合在一起,形成了漢語特有的聲調。   音高是聲調的第一要素,音高以及音高的升降變化決定了聲調的主要調值。以現代普通話為例,它主要有五種聲調——陰平(5→5)、陽平(3↗5)、上聲(2↘1↗4)、去聲(5↘1)和變調〔變調包括輕聲和語流音變,後麵再作詳細的介紹〕。   音長在普通話四聲中也略有區別。近代語音學家白滌洲根據浪紋計上的浪線計算:陰平為436σ,陽平為455σ,上聲為483σ,去聲為425σ〔1σ=1/1000秒〕。某些漢語方言還有“促調”,即短促的聲調,也是利用音長來輔助區分聲調。     輕重則是輕聲區別於四聲的主要因素。   正因為語調是多種語音要素的整合體,所以聲調的變化形式之繁複遠遠超過了歐語的音強;人類聽覺可區分的語言音強隻有“重”“輕”兩個類別,而聽覺可區分的語調之多是西方語言不可企及的,例如現代漢語方言中,廣州話的聲調竟達九種之多。      △歐語是屈折體係,可漢語也有極個別的屈折現象,不過歐語的屈折是拆分式屈折,而漢語裏卻有整合式屈折。   歐語依靠詞綴的形態變化來組織語法,它們的屈折現象是外在的拆分式。歐語詞根的音素不變,隻變化附加的前綴、中綴或後綴裏的音素,也就是說把詞的頭或尾拆分開來,單獨變動它們的發音,用來標示語法意義。   漢語也有極個別的屈折現象,這些屈折可以分成兩種情況:   1、外在的屈折現象:主要是表名詞的前綴“老”和後綴“子”和“兒”和表動詞的後綴“化”。這種屈折,屬於前綴和後綴,和歐語相類似,屬於外在的屈折。例如:   鼠,鷹,虎——老鼠,老鷹,老虎;   瓶,蓋,刀——瓶子,蓋子,刀子;   釘,錘,帽——釘兒,錘兒,帽兒;   四,科學,程序——四化,科學化,程序化。   2、內在的屈折現象:古漢語利用聲調的變化來區分不同詞類,而詞的音素是不變的。這是西方語言不具備的內部屈折語法手段。例如:   秦王目眩良久。(《荊軻》) 〔“王”名詞,wang平聲。〕   秦地盡可王也。(《鴻門宴》)〔“王”動詞,wang去聲。〕   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鴻門宴》)〔第一個“為”是介詞,wei去聲;第二個“為”是動詞,wei陽平。〕   君王為人不忍。(《鴻門宴》)〔“為”,動詞,wei陽平。〕   見其座有六尺簟,因語恭:……(《世說新語》)〔“因語恭”裏的“語”,動詞,yu去聲。“世說新語”裏的“語”,名詞,yu上聲。〕   現代漢語某些方言中仍然保留了這種屈折現象。例如:漢語方言陝西商縣話中的人稱代詞,音素全部相同,唯聲調不同:   我:聲調為53。 我們:聲調為21。   你:聲調為53。 你們:聲調為21。   他:聲調為53。 他們:聲調為21。   湖南衡山方言的前山話中利用聲調區分人稱代詞的所有格和非所有格,不過現在隻局限於後麵緊跟的詞是親屬稱謂:   我:聲調為33。 我的:聲調為34。   你:聲調為33。 你的:聲調為34。   他:聲調為33。 他的:聲調為34。        〔按:具體發音因缺國際音標符號而暫缺,它們的音素相同,唯聲調不同。〕      這種屈折方法,音素的音質不變,隻改變音節整體的聲調來區分詞類,屬於整合式屈折。於此可看出歐語的拆分式和漢語的整合式特點已經滲透到了細小的角落裏。   利用聲調屈折來區別詞性是古漢語裏特有的現象,隨著雙音詞的增多,漢語表達能力日趨精細,通用語言裏“聲調屈折”的現象越來越少了。倒是名詞加前綴和後綴的現象是近代逐步形成的,這兩種趨勢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歐語語法的最主要特點是拆分,漢語語法的最主要特點是整合。這一特點將貫穿在整個語法體係的各個層次之中;兩種語法的其它特點全都由此生發而出。   為此,我們可以稱歐語為“拆分式語法”,漢語為“整合式語法”。      兩種語法特點,也就決定了兩種思維方式。   △歐語思維對世界的理解的方法論特點也是拆分,對此,物理學最有代表性。   比如,物理學家認為,隻要把所有物質不斷拆分,逐層分析,最後都可還原為相同的幾種簡單的最小顆粒,這時我們就可以掌握所有物質了。   於是物理學家“看到了”分子,然後是電子、質子、中子……   △漢語思維則相反,它最大的特點也是整合,中國人認為:萬物是相待而起的,所謂“通天下隻是一氣”,世界隻是一氣的變化,它們是同一本體之化。比如,易學就認為,世界有共同的原型結構,即:“八卦”以及八卦的陰陽屬性與五行作用。   這種“拆分”和“整合”的對立互補,已滲透到了語言文字的每一個層次和角落。   我們以後將逐一分析。 附錄:     你請中醫和西醫看病,會有很大的不同。   中醫是“整合”,西醫是“拆分”。   西醫的分科嚴密,你是看內科?外科?兒科?神經科?五官科?……還是婦產科?可不能馬虎。如果一個小夥子貿然誤入婦產科看病,少不得要“請出”。   看病的方法也十分瑣細:量體溫,數脈搏,聽聽筒;化驗,掃描,透視……往往直到所有數據齊全了,醫生這才給你開藥。   所開的藥也分門別類:這是利尿藥,那是退燒藥,這是消炎藥,那是降壓藥……這個飯前吃,那個飯後吞,這個臨睡服;那個肌肉注射,這個靜脈點滴……   中醫〔尤其是古時候的中醫〕可沒那麽多的講究,一個郎中往往兼治百科雜病,簡直可以說就一個“郎中科”;無論什麽病,三根指頭往你手腕上一搭,望聞問切,馬上就可以開藥單子。   開的藥方也是同一種結構——君臣佐使,藥檢回來是囫圇一大包,一罐熬,一口吞……   中西醫都裏的人體器官也有這種區別,西醫的心肝脾肺腎是指胸腹腔裏拆分開來的的單一的器官,而中醫裏心肝脾肺腎各自是一種整合概念,如腎主要指內部生殖係統泌尿係統的綜合態,等等。   歐語思維的拆分方式還表現為各種學科的界限森嚴,各自的規律截然不同:   首先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對立;   社會科學內部也是門第森嚴:文學、哲學、曆史、經濟學……   文學裏則有:詩歌、散文、戲劇、小說、寓言……   自然科學裏的類別更加煩瑣:物理、化學、數學、生物……   數學下麵還有多層次的門類……      漢語思維裏各種學科幾乎是渾然一體的,社會自然不分家,文史哲共一體,連幾何和代數算術都有相同的計算方法……   漢文學史裏,散文戲曲小說裏麵時常出現韻文,有的還是地地道道的詩歌,韻文還滲透到任何體裁裏去,包括官府布告和中醫湯頭歌訣,以至於有人把中國文學史看成是一部詩史……      西方藝術裏也門派分明:歌劇、話劇、芭蕾、雜技……各不幹擾。   中國戲曲就大整合:唱念作打,詩歌、歌劇、話劇、舞蹈、美術、雜技、武術集於一身。   ……        西方人是一種拆分式思維,它從個體的角度思考一切。   東方人是一種整合式思維,它從總體的角度思考一切。   整合和拆分這兩種截然相反的方法,源自於觀察事物的兩種不同的感知角度。         第4環 一致性規則和纏繞性規則      語言本來是一個整體係統,欲把這個整體不斷井井有條地拆分開來,就必須采用一種一致性語法規則貫穿始終。語言還是一個自指性係統,有許多語言現象是並列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要想把這些矛盾的語言現象整合在一起,就得同時采用許多並列的甚至相互矛盾的語法規則相互纏繞、相互補充。   簡而言之,歐語語法采用一致性規則,漢語語法采用纏繞性規則。   本節我們仍然先從文字角度,即小見大地考察這兩種語法特點。      語言是語義和語音相結合的形式係統。作為記錄語言的文字係統,其記錄方式自然會有兩種邏輯取向〔庚午7〕,一是偏向記音,一是偏向記義。歐語選取前者,漢語選取後者。   △歐語拚音文字的造字法非常簡單,他把語音的最小拚讀單位——音素離析出來用固定的字母表示,然後任何語詞都一致性地用音素拚寫的方式記錄下來。   換言之,歐語造字法有一種一致性規則。     △漢字造字法則不同,它一共有六種造字法,它們就是六書——象形法、指事法、會意法、形聲法、假借法和轉注法[1]。也就是說漢字采用了六大類不同的造字規則,每一類造字規則裏同時還采用了多種靈活的變通規則,這許許多多規則相互纏繞著,有時互不相容,甚至相互矛盾。〔大家要注意,根據相互矛盾的規則是可以推論出任何結論的。[2]〕   以形聲字為例,形旁為義符,表示該字字義大致的類別,聲旁為音符,表示該字的大致讀音,可形符和義符的選用都沒有一定之規,具體所采用的規則五花八門。   先看義符。漢字的義符取用有很大的隨意性。例如,同是表顏色的合體字“紅橙黃綠黑藍紫”,“紅綠紫”取“糹”,橙取“木”,藍取“艸”,黃取“田”,而黑卻是會意字。根據什麽來選取是沒有一定的法規的。   次看作為音符的聲旁。大家都知道,漢語聲旁表音準確率不高,例如用“占”作聲旁組成的“站踮玷貼拈鑽砧沾苫”等九個字就有十一個不同的讀音。另外,相同讀音的字卻有不同的聲旁,如現代漢語裏讀陰平“gong”的形聲字“功、共、紅、攻、供、肱、恭、蚣、躬、龔、塨、觥”裏,其聲旁就有“共、公、弓、光、厷”不等。漢字之所以有聲旁同而發音不同以及發音同而聲旁不同的現象,除了古今語音發生了變化以外,還因為古代造形聲字時,有時同音字取用了不同的聲旁,有時缺乏同音字,取了發音相近的字作聲旁。換言之,古代造字之初,聲旁的取用也無一定之規。   再看聲旁和形旁的位置,它們也無單一固定的規則。主要就有六種形式:左形右聲、右形左聲、上行下聲、下形上聲、外形內聲、內形外聲。   據古今學者研究,形聲字的聲旁除了表音之外,還可以兼表意義。   宋代王聖美首創“右文說”,他說到:“凡字,其類在左,其義在右。如木類,其右皆從木。所謂右文者,如戔,小也。水之小者曰淺,金之小者曰錢,歹而小者曰殘,貝之小者曰賤。”[3][附1]   王聖美之所以能言之鑿鑿,就在於他在不斷更換概念[附2]:“水之小者曰淺”裏的“小”是指深度,“金之小者曰錢”裏的“小”是指體積;“歹而小者曰殘”裏的“小”是指程度,“貝之小者曰賤”裏的“小”是指價值。而更換概念實際上就是在不斷改變規則,如果采用歐語式的一致性規則,漢語中的“以聲求義”就不能成立了。   再看會意字。會意是組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表意符號以衍生新義的一種造字方法。會意字一般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表意符號組成的複合體。根據形體構造的方式,會意字主要可分為兩種類型:   一類是異體會意。這類字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的表意圖像組合而成的。又可大致分為三個小類:   1、表示人的行為動作,主要是動詞,這種圖像組合具有一種鮮明的動態感受,憑視覺便可看出其所表示的動作行為。如“休”字。   2、表示事物的屬性或抽象的觀念,對這類字不可拘泥於具體圖像,因其意義不在圖像本身,而是通過聯想去判斷詞義。如“武”、“仁”。   3、靠被拚合圖像的意義和相互搭配的位置表達詞義的會意字,這是比較晚起的會意字。 例如“忐忑”。   另一類是同體會意。這類字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相同的表意圖像組合而成的。如“森”“林”“晶”。   會意字除了有多種會意的組合方式以外,其會意的方法是“體會”,而“體會”是十分靈活多變的,更無一定之規。例如“人+木”除了可以體會成“休息”外,應當還可以體會為“植樹”或“搖動”……“手+牛”。除了可以體會為“牧牛”之外,應當還可以理解為“打牛”、“牽牛”、“趕牛”、“獵牛”等義。對這許多可能的會意途徑的取舍,是沒有任何固定法度可依的,它完全取決於造字者主觀心理感悟的取舍。   綜上所述,歐語造字,采用一致性規則,而漢字造字采用纏繞性規則,這些眾多的規則是多變的,相互之間可能互不相容甚至相互矛盾,這是在分析漢字造字規則時要注意的[附3]。   這裏雖然考察的是造字法,可上述規律已經一以貫之地滲透到了語法的所有層次之中。      注釋:     [1]關於六書。   象形:是照著事物的大致輪廓用線條描繪出來的造字法。如: 日 水 。   指事:遇到有些無形可畫的事理 (抽象意思) 時,就用一些象征符號,或用已有的象形字加上別的符,合起來去說明事物的特征。如: 上、 刃 。   會意:將兩個或以上的象形文的意思總合,去表達一個新的意義的造字方法。如:將“日”和“月”合起來便是“明”。如“步”字加上“水”旁,便成了徒步過水的“涉”字。   形聲:將形符 (表示意義的符號) 和聲符 (表示讀音的符號) 組合起來形成一字,以表示意義的造字方法。如 “河”、 “江”等都是形聲字、其中“ 氵” (水) 是形符, “可”、 “工” 都是聲符。形符表示這個字所指事物的類別或與此類別有關;聲符則表示這個字的讀音 (有些隻表示近似的讀音)。   假借:語言中有些詞有音無字,借用它已有的同音或近音字來代替。 如:“自” 原是 “鼻” 的象形字   (象鼻之形),假借來記錄“自己” 的 “自”。“莫” 原是 “暮” 字的會意字 (日在草莽中,以示太陽下山),借來表示否定副詞“莫”。   轉注:說法不一,一般認為是指形似、音近、義同的一組字彼此互相解釋。 如:“考”、 “老”兩字同在 “老”部,讀音相近,意義相通。“考”字的解釋是“老”;“老”字的解釋是“考”,所以是一對轉注字。   [2]羅素曾經指出:隻要你給出兩個互相矛盾的大前提,我就可以證明出一個女人從煙囪裏飛了出去!正因為漢字采用了多種相互纏繞的、有時是互不相容甚至相互矛盾的邏輯思路造字,所以漢字語義學最容易牽強附會。這是特別要引起漢語研究者重視的特點,不理解這一點,會經常誤入歧途而不自知。近代在“右文學”發展出來的“以聲求義”的文字訓詁學派裏,其中有一部分解釋就是牽強附會的產物。   [3]見沈括《夢溪筆談》卷十四。       附錄:     [附1]   王聖美在這裏所說的“金之小者曰錢”是很值得懷疑的。   我國古代用金屬鑄幣很遲,北京大學裘錫圭先生提交的《先秦古書中的錢幣名稱》,通過考察古書中有關錢幣(指鑄幣)的稱謂,認為“我國錢幣的最古名稱大概就是‘錢’。考古發現的商周時代銅貝,主要用為飾物,並非鑄幣。……後來‘錢’並成為所有錢幣的通稱”。“錢”字在詩經裏已經出現,《詩經·周頌》裏有:“命我眾人,庤乃錢鎛”;“《說文》裏注“錢”曰:“銚也,古田器,從金,戔聲。”錢是古代農具,似今之鐵鏟。後代借“錢”作“錢幣”的“錢”字是假借字。“小”並非古代農具“錢”的明顯特征,因此“金之小者曰錢”是說不過去的。王聖美之所以能夠順理成章地牽強附會,是漢語語法中的自指邏輯係統造成的。   另外,《說文》注“戔”曰:“賊也。從二戈。《周書》曰:‘戔戔。’巧言。(徐錯說:‘武器多則必然殘害人,因此因此該字用二戈表示。’)”可見“戔”的本義是“武器多貌".    自指邏輯的最大特點就是它允許相互矛盾的邏輯並存,從而可以拐彎抹角推斷出你所需要的任何結論。例如,我們仍然可運用自指邏輯,根據“戔”為“武器多貌”推導出王聖美所需要的任何結論。其推導過程於下:   ①“戔”者,二戈也,武器多貌;兩戈相向,戰爭也。   ②戰爭者,“歹”也,兩戈相向,必致殘也,故“歹戔為殘”。   ③“金戔”者,以武器爭奪金錢也;一切戰爭主要是為了爭奪金錢利益,故“金戔為錢”。   ④“貝”者貨幣也,“貝戔”者,武力謀求貨幣也;打仗的士兵主要是下民,故“貝戔為賤”。   ⑤“水戔”乃士兵持戈涉水貌,過河必涉淺水,故“水戔為淺”。   清儒和近代學者發展了“右文說”,創立了“以聲求義”的文字訓詁學派。   由於漢字采用了多種造字方法,每一種造字法所造出來的字都是很有限的,單純把一種造字規無原則外推就肯定出錯。可以斷定,在所有“以聲求義”的文字訓詁成果當中,肯定有一部分都是牽強附會的產物,這是因為漢語語法中的悖論邏輯為這些牽強附會提供了便當的武器。如何辨別“以聲求義”訓詁成果的真偽,是文字工作者必須認真研究的課題。      [附2]關於更換概念,有一則故事可作參考:   有三個秀才上京科考,遇卜者師徒二人,一秀才上前問三人之功名。卜者不言,隻豎一指示之。待秀才去後,徒弟問師父豎指之意。師父曰:無論秀才考得如何,我一定靈驗無比。徒弟茫然問其故。師父仍豎一指笑曰:若兩人下第,這是“一人獨中”;若兩人高中,這是“一人獨不中”;若三人俱中,這是“一概得中”;若三人皆下第,這是“一概不中”。徒弟聞之,恍然大悟,一笑莞爾!      [附3]近代時有“新說文解字”論述問世,其中牽強附會者更是多於牛毛。我在網上隨便搜索,就得到了下麵的例子〔薛意梅 《說文解字》1999.04.11見: http://www.chinesewaytogo.org/waytogo/phonetic/newwords/newwords.html〕   ①厭:房子破了,太陽月亮進來了,連狗也進來了,真討厭。   ②怎:從心從乍(忽然),心中忽然感到不知如何是好。   ③周:用口會意,經腦思考,善用嘴巴,說出話較周密。   ④昔:太陽下麵或上麵有水,勿忘過去洪水泛濫日子。   ⑤渴:太陽下把人關在盒子裏當然想飲水,張口自然是“喝”了。   ⑥聽:除了耳朵當家外,還得+目(眼睛)及一顆心,觀察+用心才是真正的“聽”。   ⑦盜:上半部即“涎”字, 看到器皿內的好東西流口水,起貪念,就是盜。   ⑧伏:人犬會意,狗擅埋伏。   這些所謂會意字,全都是牽強附會。例如釋“厭”簡直是胡編亂造。還有解釋“聽”,把西方數學中的“+”號都搬過來成了古人造漢字的根據,更是天方夜譚。其餘大抵如此,大家可以自行分析。   [附4]十八世紀,德國哲學家數學家哥德爾用數論形式證明了,任何邏輯係統都有破缺,它們必須在邏輯的一致性和完備性之間作選擇,熊和魚永遠也不可得兼。   如果選擇了邏輯的一致性,必定犧牲完備性,總會有正確的命題被遺漏出去。   如果選擇邏輯的完備性,必定缺乏一致性,所以冗餘信息大量湧入;而我們單純依靠邏輯本體是無法判斷這些信息的正誤的。   哥德爾不完備定律如下:    第一定律、任何一個相容的數學形式化理論中,隻要它強到足以在其中定義自然數的概念,就可以在其中構造在體係中既不能證明也不能否證的命題。 第二定律、任何相容的形式體係不能用於證明它本身的相容性。〔第二定律的另一種說法是:如果一個公理係統可以用來證明它自身的相容性,那麽它是不相容的。〕 不完備性的結論影響了數學哲學以及形式化主義(使用形式符號描述原理)中的一些觀點。我們可以將第一定理解釋為“我們永遠不能發現一個萬能的公理係統能夠證明一切數學真理,而不能證明任何謬誤”   從造字法裏和後麵的論述裏可以看出,歐語語法采用一致性邏輯,漢語語法則采用悖論邏輯。   語法與思維的決定關係,注定了兩種語言的邏輯特點會反映到思維方式之中去。對此,我們可以從科學和易學的邏輯特點裏得到印證。     物理學采用一致性邏輯,悖論是絕對不允許出現的;物理學總是在努力消除悖論;每一個舊悖論被消除的時候,物理學就進了一大步;曾經有好幾次,物理理論取得了大突破,以至於某些物理學家急不可待宣稱:隻要再解決一兩個小問題,世界就在我掌握之中!可就在物理學家躊躇滿誌的時候,天邊又飄來一兩朵烏雲——新的悖論又象幽靈一樣飄然而至……   就在上世紀,物質分裂到誇克層次的時候,波粒二象性的出現宣告了一致性邏輯可以最終把握宇宙的破產——這表明了自然本體到頭來可能就是一種自指係統,悖論將永遠存在。   易學采用的是自指性邏輯,它在同一係統裏允許相互矛盾的邏輯並存互補。這是一種典型的悖論邏輯。   我們隻要觀察易學的代表作《周易》對事物的解釋,就可以明白這一點。   大家可能看多了用《周易》為科學疑難“揭密”的大塊文章,在這些易學家的筆下,根本沒有《周易》解釋不了的難題。   大家隻要仔細分析一下,就可以發覺他們總是利用許多套邏輯來解釋同一問題的,其中很多根本就是相互矛盾的邏輯。常見的邏輯解說途徑就有:語義模糊的主卦卦詞和爻詞,變卦卦詞和爻詞,卦名,卦序,爻位說,體用說,卦氣說、互卦說……在此縱橫交錯的邏輯網中,自然可以推導出你所需要的任何答案。這些易學家們不明白,易學之所以“永遠正確”,並非易學比科學特別高明,是易學的悖論邏輯引進了冗餘信息的緣故,“能夠解釋任何疑難”隻是一種假象。   當然,漢語語法和易學還是有途徑擺脫自己設下的邏輯兩難的,對此我將在後麵結合語法分析予以說明。      第5環 客觀自然屬性和主觀心理感悟            歐語語法與漢語語法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歐語語法偏重客觀自然屬性的辯析,而漢語語法偏重主觀心理感悟。顯然,這一特點仍然是由整合式語法和拆分式語法派生出來的。   我們仍以造字法為例予以說明[1]。   人耳可分辨的語音非常有限,而人腦可區分的語義可謂無限;語音的區分主要決定於語音的客觀自然屬性的辯析,語義的辯析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言說者的主觀心理感悟。這些區別,導致了兩種不同的造字法。     △歐語的造字法采用的是拆分法,它根據歐語語音的客觀自然屬性盡可能精細地拆分成最小的音素〔按,實際上是“音位”〕,每一個音素用一個字〔字母〕表示。例如英語隻有26個英文字母,俄語有33個字母。也就是說,英語隻有26個字,俄語隻有33個字。歐語就是用這為數不多的“字”書寫而成。     △漢語造字法運用六書,其中象形法的基礎,其餘五法都是象形字的再利用。   象形法的主觀心理感悟作用是很顯然的。所謂“象形”,就是繪製出與事物大致相像的形狀,而是否“象似”,心理感悟就特別強烈。比如人的形體並不太像現有的“人”字,倒是更加像現有的“大”字;為何取“人”不取“大”,完全取決於主觀心理感悟。從狗的象形字是“犬”來看,肯定是造字之初強調了人是兩條腿的緣故,至於人的形體的客觀自然屬性僅僅處於從屬地位了。   由於象形法偏重主觀心理感悟,所以在甲骨文和金文裏,一字多形非常普遍。後代盡管對字形作了整理歸並,仍然留下了一字多形的尾巴。例如“水”與“氵”,“火”與“灬”等等。   指事法和會意字的主觀心理感悟作用更明顯,指事和會意主要構造意義比較抽象的字,所以更加依賴於主觀心理感悟的取舍   例如指事法的上字,是“一”上疊加“丶”,這裏的“一”可表的意義太廣泛了,可以是數目,可以是地麵,可以是地平線……如果理解為“地平線”,上麵加一點可以理解為“旭”〔太陽初起之處〕,也可以理解為“暮”〔太陽初落之處〕,等等。   至於會意法裏主觀心理感悟的取舍主導作用,在上麵所舉的“休”和“牧”裏已經說得夠清楚了。   形聲字比較接近表音文字,按理應當主要注重語音的客觀自然屬性的辯析,可是在形聲法裏仍然彌漫著濃鬱的主觀心理感悟作用。近代“以聲求義”派訓詁學就證明了部分漢字的聲旁兼有表義作用,這種表義的途徑大都采用主觀心理感悟起主導作用的會意法[丁卯4]。      正是因為兩種語法對於客觀自然屬性的辯析和主觀心理感悟的偏好不同,導致了東西方思維的自然客觀性和心理主觀性的區別。這兩種傾向在中西醫裏就特別清楚。西藥分析藥性,注重藥物的分子結構,而中藥完全根據“形、色、味”這些心理感悟極濃的因素判斷藥性。[附1]東西方給事物歸類方法的不同,則更加體現了這兩種相反傾向[附2]。     由上麵的分析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正是兩種語法係統決定了兩種思維方式。其中,易學的萬物類象源於漢字的象形造字法更加明顯。對此古人早已有了認識。許慎在《說文解字·序》裏就明確說:   “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偽萌生,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題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乂,萬品以察,蓋取諸夬。夬,揚於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於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也。 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於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體。封於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許慎的說法隻不過倒因為果罷了。按照常理推斷,語言的產生應當在文字之前,文字的產生也應當在易學理論成熟之前。應當是漢語語言的特點決定了漢字的造字法,是漢語語法以及文字造字規律導致了易學理論的形成。   在後麵的分析裏大家將看到,“象形法”在漢語的詞法裏,尤其是句法裏有重要的作用。 注釋:   [1]關於字”、“詞”、“詞素”的定義。   “字”是最小又自由的文字單位,它是文字體係中的基本單位。   “詞素”是語言中最小的語音和語義的結合體。   “詞”是語言中的最小的能夠獨立運用的語言實體單位。   在漢語裏,每一個“漢字”就算“一個字”,而歐語裏。每一個“字母”就算“一個字”。這裏的“字”是建立在視覺空間的基礎上的,它不考慮它的服務對象——語音和語義。   詞和詞素都要考慮語音和語義的,二者的區別在於能不能獨立運用。   在歐語裏,一個詞往往由多個語素組成,在這種情況下它自然會由多個字組成。例如俄語裏的動詞“讀”的未完成體“чтать”就有兩個語素,實素“чта”和虛素“ть”;前者為詞根,表達“讀”的指稱意義,後者為後綴,表達動詞的語法意義。“чтать”由五個字組成。   在漢語裏,除了連綿詞〔如“逶迤”〕和外來詞〔如“布拉吉”〕之外,絕大多數一個詞就是一個語素,同時也是一個字。    附錄:      [附1]西醫的自然性和中醫的心理性      長期以來,很多人有個重大誤會,以為科學最講道理,其實科學是最不講道理的的學科,它隻是描述現象,從來不解釋現象的來由。“萬有引力”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科學隻描述和計算萬有引力,卻絕口不涉及萬有引力的由來。   中國人卻經常解釋現象的由來,隻是西方人不大相信易學的解釋而已,西方人之所以不相信,是因為中國人的解釋太富於心理性的緣故。   我們可以從西藥和中藥的藥物學看出這種區別。     西藥主要分析藥物的物理的化學成分以及臨床試驗來判斷藥效。中藥主要觀察形、色、香、味等具有強烈心理色彩的性質,依此分析藥效,臨床藥效與藥理分析是齊頭並重,相互補充的關係。    比如說,人參為何大補身體?   西醫說:人參含人參總皂甙是人參的主要有效成份,含有Rb1、Rb2、Rb3、Rc、Rd、Re、Rr、Rg1、Rg2等多種單體皂甙……然後羅列大量臨床報告,最後下結論:經過大量臨床經驗證明,人參總皂甙對那些病有療效。至於人參總皂甙為什麽有這些療效是隻字不提的。   中醫的理由就多多了:人參味甘,甘入脾,脾為生化之源……人參微苦,苦入心,可養心安神……這些藥理分析自然同樣有大量臨床作為實證的。     中醫理論中最讓西醫接受不了的就是“象誰治誰”。諸如:核桃象大腦,所以補腦;人參其形似人,故大補人體……   尤其神奇的是,同是桂樹的皮,中醫認為桂枝在樹枝上,因樹枝條達,故桂枝主發散,散寒解表;肉桂在樹幹上,因樹幹敦厚,故肉桂主溫補,溫中驅寒;同是當歸,歸尾條達主散淤血,歸身瓷實主補血,全歸既補血又散淤血,故養血。   用這種用“象啥治啥”的原理治病,在西醫看來是很荒唐的理由,然而此法治病的確有效,治某些病比西醫更有效,這就讓西醫哭笑不得,不得不另眼相看。   中醫利用“相像”來治病的方法處處可見。   中醫診斷就四個字:望聞問切。望是望“麵像”、“舌像”。聞是聞病人“聲像”。問也是問“病象”。最神奇的是“切脈”,是摸“脈象”,根據脈象竟然能主要症狀說對十之八九。比如說,脈浮在外,因而是表證,脈沉在內,因而是裏證;脈快是熱證,脈慢是寒證……其中的芤脈更神奇,芤脈是“如捏蔥管,中空外實”,主失血導致的氣血兩虧;具體脈象是輕模可以摸到脈搏,稍重一點就摸不到了,再重一點又能摸到,象是香蔥式的中空管道一樣,這種脈象居然和“失血”的症狀如此“相像”,令人歎為觀止。   中醫的耳針、足部療法、手部療法,就是把一個人體圖繪製在耳、足、手上,根據人體模型圖上的髒腑器官的位圖來製定相應的治病穴位,居然療效神奇。其配穴方法仍然是“相像”二字。          [附2] 東西方給事物歸類的方法中的自然性和心理性。      化學中的門捷列夫周期表最能體現歐語思維的自然性以及分析手法。   它主要根據化學元素電子的層數以及最外層電子的個數來排列元素周期。顯然,元素在周期表裏的位置就完全取決於原素的物理構造,不隨人的心理意識而轉移。這種排列法得出的結論具有唯一性。   東方易學領域裏的“萬物類象”是漢語思維象形法的典型。   所謂萬物類象,就是根據“相像”的原則,給萬事萬物歸類。“相像”與否雖然也與事物是自然屬性的辯析有關——它們必須有相像的自然屬性的辯析,但事物的屬性是多角度的,取哪一種角度作為“相像”的依據,就具有強烈的心理色彩。同一事物,隨著觀察的角度不同,可以有千變萬化的歸類方式。   我們可以從下麵這個常見的萬物類象表裏看出這種歸類方式的心理性。   ————————————————————————————————     |卦名|乾  |坎  |艮  |震  |巽  |離  |坤  |兌 |   ————————————————————————————————    |自然|天  |水  |山  |雷  |風  |火  |地  |澤 |   ————————————————————————————————    |人倫|父  |中子 |少子 |長子 |長女 |中女 |母  |少女|   ————————————————————————————————    |顏色|赤色 |黑色 |藍色 |紫色 |綠色 |橙色 |黃色 |白色|   ————————————————————————————————    |性情|健  |陷  |止  |動  |人  |麗  |順  |說 |   ————————————————————————————————    |身位|右後方|後麵 |左後方|左  |左前方|前麵 |右前方|右 |   ————————————————————————————————    |方向|西北 |北  |東北 |東  |東南 |南  |西南 |西 |   ————————————————————————————————    |五行|陽金 |陽水|陽土 |陽木 |陰木 |陰火 |陰土 |陰金|   ———————————————————————————————— |天幹|丁 |丙戊 |乙 |甲 |癸 |壬 |辛己 |庚 |   ———————————————————————————————— |地支|戌亥 |子 |醜寅 |卯 |辰巳 |午 |未申 |酉 |   ———————————————————————————————— |八門|開 |休 |生 |傷 |杜 |景 |死 |驚 |   ————————————————————————————————   |形狀|圓形 |不定形|橫亙形|放射形|細條形|三角形|方形 |半圓形|   ————————————————————————————————    |天體|木星 |月亮 |地球 |金星 |火星 |太陽 |土星 |水星 |   ————————————————————————————————    |奇經|陽維 |任脈 |帶脈 |衝脈 |陰喬 |督脈 |陰維 |陽喬 |   ————————————————————————————————    |電子|負極 |三極管|電容 |二極管|線路 |變壓器|正極 |電感 |   ————————————————————————————————    |行為|震懾 |模仿 |禁止 |創造 |命令 |紋飾 |忍受 |羅嗦 |   ————————————————————————————————    |品性|崇高的|猥瑣的|靈性的|神秘的|脫俗的|誇張的|柔順的|純潔的|   ————————————————————————————————    |性質|剛性的|黏滯的|有機的|渾成的|柔韌的|空洞的|厚實的|易碎的|   ————————————————————————————————    |性質|充盈的|渾濁的|萌動的|爆裂的|反複的|豔麗的|穩重的|活潑的|   ————————————————————————————————    |感情|堅毅 |陰險 |憂鬱 |奔放 |優柔 |浮躁 |沉浸 |歡樂 |   ————————————————————————————————    |動物|鷹  |魚  |狗  |龍  |蛇  |孔雀 |牛  |鸚鵡 |   ————————————————————————————————    |地形|海天 |溝壑 |高山 |火山 |長河 |沙漠 |平原 |池沼 |   ————————————————————————————————      這個表說明了,隻要有某種相似處,一個卦象可以把許多似乎風馬牛不相幹的事物歸為一類。   另一方麵,同一事物可以因觀察的角度不同而類不同的“象”。例如:一個杯子上有缺口可類兌卦,其形圓可類乾卦,其把柄可類巽卦,其質地可類坤卦,靜止不動可類艮卦,敲上去叮當作響類震卦,盛有水(或能盛水)可類坎卦,其顏色可能類離卦,這得看我們從哪個角度上去觀察。   [附3]情景感知和作用感知     從邏輯上講,我們對於宇宙可以從兩個不同角度的時空觀來觀察測量,這兩種不同的宇宙觀就是定域性時空觀和非定域性時空觀。   所謂定域性時空觀是從拆分式的“點”的角度來觀察宇宙時空,而非定域性時空觀則是從整體性的角度來觀察宇宙時空。其實,這不過是一種“雙邊邏輯實在”在宇宙時空觀中的反映,它們不存在誰對誰錯,隻存在邏輯取用中的優先權。   所謂雙邊邏輯物理實在是指兩種操作範疇下的物理世界圖象。學過物理學的人都知道,物理學對於能量的定義及理解是從質量與速度等概念來表達的。可是大家如果認真分析這類表述建立的感知基礎就會發現問題:   如果在你麵前有兩個球體。大小一模一樣,顏色卻是一黑一白;欲分辮此二球體的能量大小,你可以有兩種分辨方法:其一,你可用雙手去抱一抱兩個球體,從你費力多少的感覺來分辨兩個球體的能量大小,如果其中有一個使你感覺“重”,你就會去尋求恢複這“重”的原因,如密度或加速度等等,我們可稱之為“作用感知”,這時你就可能根據其作用關係來建立一套物理學;其二,你還可以去區分球體的顏色(或大小、或左右、或上下等等)來判斷能量大小,顯然,這裏的能量大小的區分方式是“情景感知”,在此我們認為黑色的比白色“重”,如果有人想從此種感知去建立一套物理學,那麽他的第一作工作就是去尋求能量與各種情景感知的聯係。   這兩種感知都有可能建立起實用係統(如果把易學中的應用部分也稱之為科學係統)。在東方,使用“情景感知”,在西方卻使用“作用感知”。這兩類對立的感知方式就是不同時空觀的由來。至於邏輯不過是這兩類感知的符號外化而已(我們也可以看成是互變同構映射現象的體現)。我們可用下圖表示這種平行關係。      |作用感知|———|定域 時空論|———|科學數理邏輯|     |         |         |     |         |         |   |情景感知|———|非定域時空論|———|易 學 邏輯|      此表就是雙邊邏輯物理實在的象征圖,它表明的是:無論是從文化角度、數學角度、感知角度、邏輯角度、操作角度,還是其他什麽角度,都可建立相互對立的“雙邊”邏輯。而這一切邏輯都能發生的原因,是由自然本體的本質所給予的。   作用感知是歐語語法的感知方法。情景感知是漢語語法的感知方法。   情景感知和作用感知,分別與漢語思維的“心理性”以及歐語思維的“自然性”是同構的。   在兩種語法的每一個層次,都會看到這兩種感知方法導致的差異。           第6環 對稱性 對稱性是奠定西方科學和東方易學理論的基石。東西方對於對稱的理解和運用有很大不同,而這種差異實際上源於兩種語法結構裏的兩種不同對稱方式。在漢語裏是整體性對稱,在歐語裏是分裂性對稱。 我們首先可以從歐語詩歌和漢語詩歌對於音樂性中的對稱手法中,觀察兩種不同的對稱手法。   歐語詩歌和漢語詩歌都利用自身語音的特點,運用對稱規律來加強詩歌的音樂性,隻是手征性不同。   西洋詩無論句法也好,篇法也好,都是應用“平移對稱法”來處理詩歌的語音。   英俄語以輕重音為主要語言特征,故英詩俄詩為輕重律。例如英詩就有l兩大類四小類節奏律:   〔一〕輕重律〔asscending or rising meters〕。   1、一輕一重律〔iambic or iambus〕;   2、二輕一重律〔anapest〕   〔二〕重輕律〔descending or falling meters〕   1、一重一輕律〔trochee〕;   2、二重一輕律〔dactyl〕   古希臘於拉丁詩都偏重於長短,為長短律,同樣可以分成“長短律”和“短長律”。   所謂“輕重律”、“長短律”,在句法裏是把詩句處理成若幹音步,把同一音步的“輕重”“長短”格局反複平移遞推,從而形成鮮明的節拍感。在篇法裏也是把同一句的節拍格句反複平移遞推。   英詩“一輕一重”的“淹博律”為例:         x  a| x a| x a| x a   She walks in beauty, like the night   x  a| x a| x a| x a   Of cloudless climes and starry skies;   x  a| x a| x a| x a   And all that's best of dark and brlght   x a|x a|x a| x a   Meet in her aspect and her eyes:   x a|x a| x a| x a   Thus mellow'd to that tender light   x  a| x a| x a|x a     Which heaven to gaudy day denies.         ——SHE W ALKS IN BEAUTY        在句法上,是將“xa”不斷平移重複;在篇法上,也是將“xa|xa|xa|xa”不斷平移重複。      漢語詩歌則采用“對偶對稱法”來加強詩歌的音樂美。   漢語將聲調分為“平調”和“仄調"兩種,平調的特征是“揚”,仄調的特征是“抑”,平聲與仄聲之間是一種對偶對稱關係,這種對偶對稱是漢語語法中特有的對稱觀念。   我國古典格律體,就是在句法內部平仄遞推,句與句之間、韻與韻之間也是平仄遞推,自始至終運用了對偶對稱手法來構築房事特有的旋律美。以七言律詩格式之一為例:   就一句而言,是“△平”與“△仄”遞推,即按對偶對稱法展開構築律句。   “△平|△仄|……”或“△仄|△平|……”〔按:“△”表可平可仄。〕     就一韻之內的兩句而言,頓尾以及句腳平仄相對,形成對偶對稱:   △平|△仄|△平|仄,   △仄|△平|△仄|平〔韻〕;   就兩韻之間,也是頓尾平仄兩兩相對〔唯句腳例外〕,也是形成對偶對稱。   △平|△仄|△平|仄,△仄|△平|△仄|平〔韻〕;   △仄|△平|△仄|仄,△平|△仄|△平|平〔韻〕;   △平|△仄|△平|仄,△仄|△平|△仄|平〔韻〕;   △仄|△平|△仄|仄,△平|△仄|△平|平〔韻〕。      說到對稱,大家首先就想到幾何學裏的對稱圖形,其實,對稱原理遠比我們對這種對稱圖形的感性認識深刻得多。   對稱性的精確數學定義涉及到“不變性”的概念。我們要注意的是,在西方科學理論中所說的對稱,往往不單純指幾何圖形的對稱,它還指某種作用量的不變性;某種物理現象發生了變化,當其中某種作用量等價不變或協變等價不變,就被視為對稱,盡管可能幾乎看不到幾何圖形上的位移對稱。   我們平常在幾何圖形中經常運用到的“平移對稱”、“軸對稱”、“鏡象對稱”、“旋轉對稱”、“中心對稱”等等,也都是圖形發生變化了,但其中有某種性質保持不變,這就是對稱的本質。   由於語法模式的不同,東方人與西方人對於幾何圖形的對稱方式的認識也有顯著不同。   比如,西方的幾何圖形的對稱,是相同的構形的位移,最常見的有平移對稱,旋轉對稱,鏡象對稱,例如一正方形旋轉90°後就會出現自重合。而中國人心目中典型的對稱是一種“對偶”式對稱,中國人最常見的陰與陽、黑與白、冷與暖的之類對稱,如經典的太極圖中的黑白陰陽魚的對稱等等;這種對稱完全是以人類的心理感受作為其對稱的基礎的,它隻出現在人類的意識世界之中。所以強調物理事實而排除心理感受的西方經典物理學家們,曾經認為這種以心理感受為基礎的對稱缺乏物理事實的支撐,根本不承認這也是對稱性的一種。然而科學的發展最終證明,對偶式對稱在物理學領域裏有物理現象與之相應,這種現象使得科學家重新開始對這種心理性對稱刮目相看。   英詩與漢詩在對稱的手法上,除了有平移對稱和對偶對稱的區別之外,更加表現在拆分與整合的區別。   英詩的對稱單元是拆分出單一語音元素——重音和輕音,漢詩的對稱單元卻是各種語音元素的的整合——平聲與仄聲。也就是說,歐語中的對稱是一種拆分式對稱,漢語中的對稱是一種整合式的對稱。   把握了兩種對稱手法的異同,也就找到了理解兩種語法結構的入門之階,我們在後麵將看到對稱性在構築兩種語法中的作用。         附錄:     [附錄1]美學的對稱原理,是構建宇宙的法則。大至恢弘的宇宙,小至微茫的誇克,無一不受對稱原理的支配。能量守恒定律與物質不滅定律背後的數學基礎就是對稱原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證明了宇宙是對稱守恒的,這一切使人感覺到:上帝正是運用優美和諧的對稱原理構建了宇宙和萬事萬物。   美國的A·熱寫了一本科普作品,旨在探索現代物理學中的美,書名就叫《可怕的對稱》,其內容主要論述物理世界裏的無處不在的對稱現象,以及對稱原理對物理學理論的構建所起的重要作用。德國科普作家赫爾曼·威爾寫的世界名著《對稱》,也作了類似的廣博的精辟論述。   這裏我們無須引用太專門的論證,隻稍微提一提一些眾所周知的自然現象:天體運行、四季遞嬗、月相盈虧、晝夜交替、心律起伏、女性來潮……,它們都有周期,而周期就意味著對稱,由此可見對稱原理的普適性之一斑。   在中國天人合一的整體性邏輯思維觀裏,所謂“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周易》〕,世間任何大大小小的係統都是同構映射體。事實上也正是如此,宇宙學的美學基本原理,同樣也是所有學科的普適性基本原理。   在自然科學裏,對稱原理是自然科學理論構建的基本法則:數學的相等式,物理的方程式,化學的反應式,植物和動物的結構……哪一門學科離得開對稱?   人文科學裏的任何學科也離不開對稱原理。就拿藝術門類來說:美術的構圖、建築的設計、音樂的節奏旋律、詩歌的音樂美……其中的對稱現象不是顯而易見的嗎?   人為萬物之靈,人類的語言以及人類的思維,能夠離得了對稱原理嗎?   [附錄2]中國特有的對稱模式。      隨著物理學的發展,某些西方物理學家開始對東方式的對偶性對稱引起重視,並被稱為“超越常規的對稱操作”。這種對偶性對稱的推廣,是1930年由H·Heesch首先提出來的。在50年代以後,前蘇聯晶體學家許勃尼科夫(A·V·Shubnikov)對於包含黑白對稱操作的對稱群進行了係統的推導,為了紀念他的貢獻,黑白空間群被稱為許勃尼科夫群;後來,又有某些超弦理論已經開始嚐試引入“對偶”式對稱。   當然,對偶方式對稱的最早的係統化的研究者是中國人,在《周易》一書將對偶式的對稱操作稱之為“相錯”,而那種幾何旋轉式對稱則稱之為“相綜”,成語“錯綜複雜”就是這樣來的(附圖如下)。 -------------------------------- ▄▄ ▄▄--------------▄▄▄▄▄ ▄▄ ▄▄--相錯則成--▄▄▄▄▄ ▄▄▄▄▄ ------------▄▄ ▄▄ -------------------------------- ▄▄ ▄▄-- -------▄▄▄▄▄ ▄▄ ▄▄--相綜成--▄▄ ▄▄ ▄▄▄▄▄------ ---▄▄ ▄▄ --------------------------------   第7環[庚午] 手征性         討論對稱性,就不能不考察對稱的極性和手征性[1]。   在本文裏,我們把注重整合規則的漢語的極性定義為左手征〔或左極性〕,把注重拆分規則的歐語的極性定義為右手征〔或右極性〕。   我們可以從兩種文字對於音義的虛實處理,看出歐語和漢語手征性的對立性。      西方人也好,東方人也好,希望文字能夠全麵地表音表義是共通的心裏需求。事實上,屈折語的拚音文字和漢字都有兼表義音的傾向,隻不過手征性相反而已。這也是這兩種文字長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象形文字裏形聲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形符提示詞匯意義,聲符表音節的讀音;聲符雖然也表音,卻用聲符形式來表達,這種畸形的表音方式注定了它的粗糙性和不確定性。      屈折語文字的詞根表音素的讀音,詞綴表語法結構意義;詞綴雖然也表義,卻用表聲的形式來體現,這種畸形的表義方式也注定了它抽象性和模糊性。   漢字裏表義是主體方式,表音是輔助方式。與此相反,屈折語文字表音是主體方式,表義是輔助方式。   從漢語的主體方式角度看,表義“實”而表音“虛”;從屈折語的主體方式角度看,表音“實”而表義“虛”。其手征性的對立關係如下:      〔左手征〕漢字義符(義實)————→(義虛)屈折語義符(詞綴)    漢字音符(音虛)←————(音實)屈折語音符(詞根)〔右手征〕      不僅如此,兩種手征性在語法裏的相反規定已經滲透到了每一個法則裏麵,其對應關係如下:     |左手征|—|整體對稱|—|對偶對稱|—|整合式規則|—|纏繞式規則|—|心理性|……    ↑     ↑     ↑ ↑ ↑ ↑    ↓     ↓     ↓ ↓ ↓ ↑  |右手征|—|個體對稱|—|平移對稱|—|拆分式規則|—|一致性規則|—|自然性|……      受語法關係的製約,漢語思維和歐語思維的對稱坐標的極性也是相反的。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地理坐標。   歐語地理坐標如下:       +北    ↑    ∣    ∣    ∣0 -西 ———————————→ +東    ∣    ∣   ∣   ∣    -南     漢語坐標如下:      南陰 ∣   ∣   ∣   ∣中宮 東陽 ←——————————— 西陰   ∣    ∣    ∣ ↓    北 陽      歐語地理坐標橫軸是主軸,左負右正。    漢語地理坐標縱軸為主軸,下陽上陰。   由此可見兩種思維的手征性相反[附錄]:漢語的“陽”對應歐語的“負”,漢語的“陰”對應歐語的“正”。則有:      |左極性〔左手征〕|——|陽〔東方觀念〕|——|負〔西方觀念〕|    ↑        ↑ ↑     ↓          ↓ ↓   |右極性〔右手征〕|——|陰〔東方觀念〕|——|正〔西方觀念〕|       這種相反的手征性已經滲透到了各個學科領域甚至大量的生活細節之中[見附錄]。       具體就語法而言,歐語的手征性主要體現在句子成分的性屬格的的統一上,而漢語的手征性主要體現在語序之中。對此,後麵我們將重點分析         注釋:       [1]有對稱,就有對稱的坐標;有坐標,就有極性。手征性就是判別極性的一種方法。   具體來說,手征性是用來判別旋轉物體的運動方向的。   當一個物體作旋轉時,我們根據什麽標準判定它的旋轉方向呢?   人們常說“左旋”和“右旋”,但是若無參照係,這“左”與“右”就無法區分。   物理學家們采用了一種能夠不受觀察角度影響的普適於任何觀察者的判別方法。即用左手握住一個旋轉的物體,讓四個手指指向物體表麵旋轉的方向,我們就把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定義為物體旋轉的方向。      附錄:     相反手征性舉隅:      △ 西方物理學裏,電子帶負電,質子帶正電。按照易學觀點,輕為陽,重為陰;外為陽,內為陰;動為陽,靜為陰。電子輕且在外,旋轉運動,是典型的陽極性;質子重且在內,靜止不動,是典型的陰極性。   △ 西方化學裏,化學價是根據外層電子數目以及外層電子的得失製定的。化學元素每一層電子都趨向於八個,滿足八個便穩定下來。當外層電子數小於4大於0時,電子易於失去〔減少〕,為“正價”;當外層電子數大於4小於8時,容易得到〔增加〕外來電子,為“負價”。而在易學裏,“增加”為陽,“減少”為陰,即正價為陰,負價為陽。   △ 西方人崇尚左方,宗教繪畫裏,把尊貴的主體放在左邊;東方人崇尚右方,把尊貴的主體放在右邊,成語也有“可操右券”之說;   △ 西方人黑色象征喪事,東方人白色象征喪事;     △ 西方數學書裏,被除數在前,除數在後;分子在上分母在下。東方數學書裏,除數在前,被除數在後;分母在上分子在下;   △ 西方人的名在前姓在後;東方人姓在前名在後;     △ 日期的寫法,西方人個體單位在前,總體單位在後;東方人總體單位在前,個體單位在後;    △ 西方人繪畫藝術一開始就重形似,重自然性質,采用立體透視法;東方人繪畫藝術一開始就重神似,重心理感悟,是散點透視法;   △ 西方戲劇程式寫實,對應自然性質;東方戲劇程式虛擬,對應心理感悟;     △ 西方人左手橫握叉子吃麵包,右手扶盤子或持刀割肉作輔佐;東方人右手豎拿筷子吃飯,左手端碗作輔佐;   △ 打乒乓球,西方人善於橫拍,東方人善於直拍;   △ 西方人寫字橫向排列,一排之中從左至右,各排從上至下;東方人寫字豎向排列,一行之中從上至下,各行之間從右至左;   △ 西方人字體圓,東方人字體方;關於字體,還有一係列手征性相反的規定〔丁卯4、戊辰5、己巳6〕   ……   東西方極性規定相反至關重要,它是理解東西方所有理論領域的差別的一個關鍵,特別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任何一個形式係統的建立,首先就會碰到極性的選擇,西方選擇了右手征,東方選擇了左手征。語法係統當然也是這樣,這兩種對立的手征性已經滲透到了語法係統的每一個層麵個角落。這也是易學“萬物皆陰陽”的體現。本文各章各節的展開和每一個論點的確立,乃至所有論述論證都會看到它的作用,請讀者注意這個特點。           第八環[辛未] 對稱性自發破缺和互補邏輯         任何對稱現象中,一定有不對稱的缺口存在,我們可稱之為“對稱性自發破缺”[附錄1]。從造字法裏我們就可以看出不對稱的缺口是如何形成的。   拚音文字就是純記音文字,可是,它是不可能將“記音”的方法一致性地貫穿到底。普適於萬事萬物的對稱性自發破缺原理,決定了拚音文字的造字法也一定會出現邏輯缺口;這個邏輯缺口就在邏輯的起始點——字母的身上。      △拚音文字雖然是純記音文字,可記音的最小單元——拚音字母本身卻不能由記音的方式得出,必須采用與它相對立的方法——記義法。這是很明顯的,拚音字母本身的形式也是一種“象形字”,主要由“象形法”得出。例如“o”就象人圓嘴發聲,“B”就象雙唇閉攏發聲之狀,等等。      △漢字同樣也不能將其表義記錄法貫穿到底。   漢語造字有六種方法,象形是六書的基礎,漢字的字根全由象形得出,其餘五書是對象形字根的再利用。故漢字又稱為“象形文字”。   同樣,漢字的字根象形字裏也存在“對稱性自發破缺”。象形字雖然是義符,可不能沒有讀音,我們同樣需要給這些為數不多的象形字配上讀音;配上讀音之後,象形字根同時又成了形聲字裏的“聲符”。可見,在表義係統的邏輯起點上,所謂的“義符”字根不可能是純粹的“義符”,而是“義符”和“聲符”的統一體,這“配讀音”本身也就是一種“記音法”。      正因為表音法和表義法都有邏輯缺口,造字功能是不完備的。為了能夠完備地造出語言所需要的任何新字,兩種文字都利用相對立的邏輯來作自己的補充。對於這種情況,我們把兩種對立的邏輯稱之為“互補邏輯”。   就拚音文字而言,記音規則是主體規則,它同時還利用詞綴來記義——標示語法意義。這種記義的規則是輔助規則。   就象形文字而言,象形記義是主體規則,它同時還利用形聲字來記音——記音節的大致讀音。這種記音規則是輔助規則。      主體規則和輔助規則之間的關係如下:   其一:主體規則是係統建立的基礎,輔助規則起補充作用;   其二:主體規則和輔助規則有可能互不相容,當兩種邏輯相衝突的時候,輔助規則有優先權[附錄2]。   對於輔助規則的優先權,在漢字造字法裏就有體現。   這裏我們有必要對漢字的“以聲求義”作進一步考察。   一般認為,轉注就是就是形似、音近、義同的一組字彼此互相解釋,所謂“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就是指“考”與“老”形近且義近,可以相互解釋。   轉注得以成立的語言背景,就是漢語裏存在著“同音或相近音可以表達相近似的意義”的現象。正因為有這種語言背景,所以“以聲求義”訓詁派所考證出來的部分漢字,它們的聲旁的確能夠表達某種相類似的意義。例如:波、坡、陂、被、帔、破、披[1]……它們的本義都與“外表”〔皮〕有關聯。   可是,“聲旁可以同時表義”的法則是不可以無原則外推的,它的適應範圍是很有限的,並非所有的聲旁都可以“以聲求義”;這正如會意是漢字合體字的造字法之一,並非所有的合體字全都可以會意一樣。換言之,漢語采用多種規則造字,每一種造字法隻適應於自己管轄的那一部分,都不能無原則外推。   形聲字的聲旁就存在兩種規則,一是純粹表音,一是表音之外兼表義。顯而易見,這兩種規則有互不相容的可能。漢字裏表義是主體規則,表音是輔助規則,當這兩種規則相矛盾時,輔助規則便有優先權。   例如,在“波”字裏,“皮”字可以在這裏表音兼表義,並無矛盾,我們自然可以承認“水之皮為波”是正確的。可是,“滑”不能理解為“水之骨”,“骨”的表音和表義在這裏產生了矛盾;表音是輔助規則有優先權,表義的主體規則隻能讓位,於是我們隻能承認“骨”隻能表音,不能表義。   “主體規則和輔助規則有可能互不相容,當兩種規則相衝突的時候,輔助規則有優先權。”,這是一條很重要的原則,也是許多語言學家從來沒有注意到的原則,歐語語法和漢語語法經常會要遵循它來辦事。   由於歐語追求一致性規則,所以在歐語造字法裏,字母表音和表語法意義沒有發生矛盾,可是歐語的一致性規則是不可能堅持到底的,在句法裏這種矛盾將最終顯現,其時互補邏輯的原則將在此得到應用。    注釋:   [1]水之皮為波,土之皮為坡,“阝”之皮為陂,“礻”之皮為被,巾之皮為帔;破,是從外皮上破起;披也是給人穿外衣,所以這幾個字都與“皮”義有關。 附錄:    [附錄1]   西方哲學家數學家哥德爾不完備定理就是論述對稱性自發破缺的。   西方的破缺原理大致可以表達為:“數論的所有一致的公理化形式係統都包含有不可判定的命題。”即就是說,科學形式係統中,可證性總是比真理性弱。而中國人對形式係統中的破缺的理解與此正好相反,在中國人的形式係統中並不缺乏完備性,隻缺少判別真理的唯一性標準。換言之,易學形式係統中,真理性總是比可證性弱。   對於“對稱性自發破缺原理”,大家可以參閱《藏山雷學》上冊第一章,我這裏姑且作一不究竟的解說。   科學用分裂對稱方法觀察事物,是仔細觀察樹木。科學把樹木觀察得仔仔細細,然後用加法和乘法來推論森林;根據信息論原理,總體信息大於局部信息的總和,森林總是大於樹木之總和,歐語推導出來的森林總是小於實際的森林的,因此科學總是“隻見樹木,難見森林”。   易學采用整體對稱方法觀察事物,是整體觀察森林之後,然後用減法和除法推知樹木,所推導的樹木總是大於實際的樹木,所以易學總是“隻見森林,難見樹木”。   從後文的論述中,大家可以看到:對稱性自發破缺現象出現在歐語語法和漢語語法的每一個層次裏。      [附錄2]   輔助規則的優先權,在易學地支的五行生克和衝合刑害關係裏有運用。   五行生克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相互作用關係。   五行相生是:   金生—→水生—→木生—→火生—→土生—→金生……   五行相克是:   金克—→木克—→土克—→水克—→火克—→金克……   衝合刑害是不同於五行生克的另一種五行相互關係。   以六合為例:   子醜相合,寅亥相合,卯戌相合,辰酉相合,巳申相合,午未相合。   所謂“相合”就是“同一”關係。顯然,某些六合關係與五行生克是相矛盾的,例如子為水,醜為土,本來土是克水的,這裏子水和醜土卻同一了。   易學是怎樣處理這種矛盾的呢?   正如我們在前麵所說:主體規則和輔助規則有可能互不相容,當兩種規則相衝突的時候,輔助規則有優先權。在易學裏,五行生克是主體規則,衝合刑害是輔佐規則,因此子水和醜土隻論相合,不論相克。   歐語語法和漢語語法經常會應用這條原則,本小節隻是應用之一罷了。      [附錄3]   當代物理學家發現,宇宙在大部分情況下是遵守對稱性原理的,這就是各式各樣的宇宙守恒定理;但是,對稱的宇宙還存在一種“對稱性自發破缺”現象,它表現在楊振寧博士得以獲得諾貝爾獎金的“宇稱不守恒定理”裏麵。   A·熱在《可怕的對稱》一書中論述“對稱性自發破缺”時說:“終極設計者既要統一又要多樣性,既要絕對完美又要喧鬧的生機,既要對稱又要缺乏對稱。他好象在對自已提出一個不可能實現的要求。”   我們在《藏山雷學》裏,通過太極圖、洛書、和八卦圖中的“二八易位”規律證明了:對稱性自發破缺是由於邏輯有邊所導致。分裂對稱和整體對稱是一對相互對立相互補充的邏輯關係,它們都“有邊邏輯”,也是一對“互補邏輯”。由於任何形式係統都不可能同時保證邏輯的一致性和完備性,所以在分裂對稱邏輯中,整體對稱性必然自發破缺;在整體對稱邏輯中,分裂對稱性必然自發破缺。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看《藏山雷學》上冊第一章。           第9環 歐語的連續性和漢語的離散性         歐語和漢語在語符元的組織方式上還有一個顯著的不同,歐語語符串具有連續性,而漢語語符串具有離散性。這兩種組織方式導致了東西方人不同的時空觀。   我們先從文字的組織方式談起。   歐語拚音文字裏,任何詞都是采用若幹字母連續書寫的形式。以英語單詞encouragement〔鼓勵〕為例,它可解構如下之組合:      ———————————————————— |前綴 (prefix)| 字根 (root) | 字尾 (suffix)|   ———————————————————— |en- | courage | - ment |   ————————————————————      字根 courage (n. 勇氣) 為詞的中心,可以獨立存在。前綴(en- 使..)與字尾 (-ment 名詞字尾)本身雖具有意義,但一定要附加到字根上,為詞綴 (affixes)。   encouragement裏的這三個詞素,字根是實詞素,前綴和後綴是虛詞素,而虛詞素是不能獨立存在的,它們必須附著在字根上。所以歐語單詞裏的字和詞素必須采用連續書寫的方式。   漢字則不然,它的詞素也好,單詞也好,都是用離散性的方塊字書寫。單音詞且不必說,由一個詞素構成的多音詞也是這樣,如“逶迤”、“葡萄”、“英特耐雄耐爾”等即是;複合詞更是這樣,如“鼓勵”、“中華人民共和國”等等。   漢字的離散性不僅僅是方塊字的造型導致的,即使采用拚音文字,漢語多音字裏的音素同樣可以分散書寫,這是它們沒有詞綴的緣故。例如漢語“鼓勵”可以書寫為“gu li”,而英語“encouragement”卻不能書寫成“en courage ment”。   語符串的連續性和離散性還一以貫之地體現在詞組與句子當中。   △漢語裏的組詞方式是堆壘式,其語詞可以不附加任何條件直接堆壘在一起,組成各種語法類型的詞組。   例如“愛”和“你”可以直接堆壘為兩種方式:   1、她愛   主謂結構。這裏“她”是主語,“愛”是謂語;   2、愛她   述賓結構。這裏“愛”是謂語,“她”是賓語。   △屈折語中的組詞方式是榫合式。所謂榫合式是指語詞的詞形必需配套成龍,各成分之間的性屬格必需一一對應;任何一方的性屬格不合適,就無法組成合乎語法的詞組。   我們同樣以俄語“любить”(愛)和“она”(她)為例:   1、“她愛”的榫合形式:“Oна любит”。   這裏的“Oна”是主格單數形式,“любит ”是動詞的單數第二人稱形式。   2、“愛她”的榫合形式:“(Я) люблю ее”。   這裏的“она”變成了賓格“ее”,“любить”還要根據前麵主語的性屬發生變化,此例謂語是主語為單數的“Я”的配套形式,若主語變成其它人稱,謂語的後綴也要隨之而變化。   榫合式的語法意味著語法成分的單詞形式是相互製約、相互呼應的,必需連鎖式配套成龍,是一種連續性的組合方式。   堆壘式的語法意味著語法成分的單詞形式各自獨立的、互不幹擾,隻要語義有聯係就可以堆壘在一起組成詞組。這是一種典型的離散性組合方式。   榫合式和堆壘式語法,導致了東西方不同的時空觀   西方人是延續性時空觀,東方人則是量子化時空觀[1]。[附]      上麵我們大致歸納了兩種語法體係的主要原理,從下節起,我們將開始係統分析兩種語法和思維了。       注釋:     [1] 附錄   西方人是延續性時空觀。   西方人認為時間也好,空間也好,都是連續不間斷的直線。   西方的計時法是用無限細分法,采用“節點計時法”,一日24小時,一小時60分,1分60秒,1秒60微秒……如果需要,還可以無限細分。   西方計時法的起點為節點“0”,各個時間單位之間也是連續不斷的。   西方曆法裏,雖然也有四季概念,可是認為四季的遞嬗是漸變式,而非突變式,四季之間以及日與日之間都是平滑的過渡。   西方的空間也是一樣,例如平麵方位,也是無限細分法,先是粗分360度,如果需要。也可無限細分。其起點也是節點“0”度,各方位之間是連續過渡的。   東方人則認為時空是量子化的躍遷。   漢語用幹支計時計方位,這是一種“時段計時法”,它決定了漢語的時空觀是量子化的。例如一日為十二時辰,是十二個時段。它的起點不是某個節點,而是一個時段——子時;相鄰兩個時辰不是連續的,而是躍遷的,由前一個時辰突然躍遷到下一個時辰,中間沒有過渡。   空間計量也是一樣。漢語平麵方向有兩種等分法,一是八分法,按八卦把圓周分為八等分,一是二十四分法,即所謂“二十四山”,是把“八分法”再三分。其起點也是一個扇形。這種方位也是躍遷式方位,其間沒有過渡。   中國人的時空量子化計量法,不僅僅是一種名相上的表達方式,而是中國人對宇宙量子化的認識〔中國人給萬事萬物分類就是用的“八分法”——萬物類象,這也是一種量子化的分類方式〕。這種計量方式是有物理現實與之映射的。這種映射在中國人的季節觀裏最明顯。中國曆法對季節的交替區分特別嚴格,一年24個節氣,節氣的交接有嚴格的精密計算,這種節氣的精密計算來自古人精密的觀察,成了古曆法家的頭等大事。中國人認為節氣的鄰近有比較明顯氣候突變發生,指導農事尤為重要。我國南方農村水稻插秧最講究“趕秋”,就是必須搶在“立秋”之前一定要把秧插下去,否則會減產;而長期的實踐也證明了的確如此。中醫界有節氣前後24小時變天的說法,我和石銘觀察了好幾年,的確也是如此,很少有例外。在西方人看來,時間是圓滑連續的,節氣點是不可能作為氣候的分水嶺的,更不可能出現相應氣候變化。另外,大量經驗證明,股市每逢節氣的前後一日之內,股指往往有拐點出現。這一切可以證明,在宏觀世界裏,時空的確有量子化躍遷運動的跡象。   東西方的時空觀還有一個明顯的特點:   西方人重視空間,而忽略時間,科學總是用空間描述替代時間。   西方人重視空間,所以三大平麵幾何學都是西方人創造的。幾何學的嚴密性也體現了西方人的邏輯思維方式。   西方忽略時間,特別體現在物理學的能量守恒定律裏,這裏隻有空間的轉換,時間已經聚集成了“點”;能量守恒等式的兩邊是可以互換的,互換就意味著時間是可逆的。化學反應方程式也可以互逆,也有相同的內涵。這種隻有空間變換而沒有時間的特征已經引起了當代物理學家的反思。   東方人正好相反,重視時間,忽略空間。   東方人忽略空間的自然性質,對空間的描繪富於人文色彩。例如,中國人認為“天圓地方”,對中國地區的“九州分野”(注:)方式也是極富人文色彩。   《周易》最重“時”,以至於有的學者認為《周易》就是“時”的哲學。〔注:見山東大學哲學係教授王新春《周易‘時’的哲學》 〕   東方人雖然重視時間,可對時間的觀察同樣富於人文色彩:古代中國人一直認為地球是遇阻中心,日月星辰沿著“黃道”軌跡旋轉。   東西方的這種時空偏好,在命運預測術上尤其明顯。西方人采用占星術,把出生時間轉換為“星座”,根據“星座”論命,實際上就是按“空間位置”論命;東方人采用“算八字”,純粹根據“時間”論命。   歐語語法主要利用形體的曲折變化,這是“空間形態”的變化(  )。漢語語法主要依靠語序作用,這就是“時間次序”的運用(  )。這一點我後麵還要詳細討論。   不僅如此,兩種時空觀與語法對稱的現象,在每一個語法層次裏還有其它明顯的體現(    )。      [附錄2]   Lee Smolin: 量子化時空〔http://www.qiji.cn/news/ 奇跡報道〕   2004/08/26/09:29:54   【《科學美國人》中文版, 孫學鋒 譯,楊光 校】作者:Lee Smolin是安達略省滑鐵盧Perimeter理論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滑鐵盧大學的助理教授。他擁有罕布什爾學院的學士學位和哈佛大學博士學位,曾任教於耶魯、錫拉丘茲大學和賓州州立大學。除了在量子引力方麵的工作,他還對基本粒子物理、宇宙學和基礎量子力學有興趣。他在1997年出版《宇宙的生命》(牛津大學出版社)一書中探討了當今物理學和宇宙學發展的哲學內涵。   我們感覺空間和時間是連續的,但是如果令人稱奇的圈量子引力理論是正確的話,時空實際上是以離散形式存在的。   100多年前,絕大多數人和科學家認為物質是連續的。盡管自古以來一些哲學家和科學家曾經推測如果把物質分解到足夠小的塊,就會發現它們是由微小的原子組成。幾乎沒有人認為能夠證實原子的存在。今天我們已經得到了單個原子的圖像,也研究了組成原子的粒子。物質的粒子性已經是過時的新聞了。   在最近幾十年中,物理學家和數學家想知道空間是否也由離散塊組成的。它是連續的,就像我們在學校裏學到的那樣,還是更像一塊布,由根根纖維編織而成?如果能探測到足夠小的尺度,我們是否能看到空間的“原子”,它們的體積不能被分割成更小的形態?對時間來說,情況又怎樣呢?自然界是連續變化的,還是世界以一係列微小的步伐來進化,就像數字計算機那樣?   過去16年這些問題已經有了長足的進展。一個名字奇怪的 “圈量子引力”理論預言空間和時間的確是由離散部分構成。這個理論框架下的計算所揭示的圖像簡潔而優美。它加深了我們對黑洞和大爆炸等令人費解現象的了解。最棒的是它是可檢驗的。它預言能讓我們探測到空間原子的實驗在不久的將來可以實現,如果真存在空間原子的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