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男人眼裏: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手足不可斷,衣服隨時可以換。由此可見,女人在中國男人眼裏的地位。所以縱觀中國曆史,女人出現的頻率之少也就不足為奇。當然了在男人主宰的社會中,女人的角色也就是男人的玩物和傳宗接代的工具而已。對於在中國曆史書上有幾個出鏡的女人也被歸為了兩大類:狐狸精和禍國殃民的禍水。
狐狸精的鼻祖應該是商紂王的寵妃妲己。我之前已經說過了,商紂王本身就是被抹黑了的,而他的寵妃妲己自然也難逃被抹黑的命運。我的這個想法在網絡上的資料中得到了證實。
先說一下商紂王是怎樣被抹黑的吧。商朝的強盛到了商紂王帝辛的時候應該是最大的。據說那時商的領土已經被帝辛從中原擴張到江淮福建一帶。可以想象,他這樣做的功勞就像是古羅馬的擴張一樣是正麵的,因為他帶領的商朝在當時是先進的,商朝的擴張勢必也在傳播商文明。而且帝辛也未必是暴虐的,那就是他隻是囚周文王而不殺他的原因。當然這樣做卻是為商朝的覆滅埋下了禍根,而且也讓他因此一臭萬年。這大概是他沒有想到的。
再說一下商紂王這個稱呼:商人稱王為帝。商紂王的正式名字就叫帝辛。商紂王,或殷紂王,是周人侮辱、蔑視性的稱呼。這裏麵昭示著這樣一個事實:周人從未達到商人那樣的強力統治。周人滅商,是糾集所謂的“八百諸侯”的共同行為。這些夏、商兩代所封的諸侯隻是同盟軍,而非蕃屬,對於周王室的認同和忠心是有限的,周王室對其的控製力和約束力也是有限的,文王、武王隻是和他們相安無事,根本指揮不動。因此,終西周一朝,與這些諸侯的戰爭貫穿始終,並最終滅於諸侯。而周人本身,雖是諸侯中武力強盛的,卻與煌煌大商相差甚遠。周武王滅商後,因殷人眾多,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不顯亦不賓滅。”而徹夜難眠,最終導致英年早逝。所以周是有理由抹黑前朝的最後一個君王的。
在中國曆史上,曆史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官方出麵修的正史,代表著官方主流的意識形態和價值判斷;一種是野史,代表著民間的曆史認同和評判。但同一段曆史出現兩種正史,則是商周之際的獨特存在,是周王朝以小博大帶來的後遺症,是官方意識形態和民間意識形態勢力相當的結果:周王朝作為戰勝者的虛弱和商人作為戰敗者的不可小覷的盤杯錯節的龐大勢力。雖然周王朝官方意識形態在長期成為主流,成為正史,但商人記錄的曆史卻並沒有在周王朝的封殺和圍剿下消失,而是頑強地在各種史料中“留下自己的烙印”。而司馬遷在寫《史記》時所參考的正是周人寫的《尚書》。在該書中敘述帝辛罪狀的共有三篇,其中兩篇是戰前動員,唯一可信的是周武王戰勝後祭天的祭文《武成》。但孟子仍說“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
對於抹黑商紂王帝辛,春秋時期,孔子的大弟子子貢憤憤為紂王鳴不平,說:“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後世言惡則必稽焉。”意思是說紂王的種種惡行根本就是大家潑髒水的結果。中國曆來的傳統:破鞋萬人踩,破鼓萬人捶。所以看看曆史就會發現,所有的亡國之君無不如此不堪。
最後引用毛澤東對帝辛的耐人尋味的評價來做結語:“把紂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壞人是錯誤的。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曆史上是很有功勞的。紂王伐東夷,打了勝仗,但損失也很大。俘虜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虛進攻,大批俘虜倒戈,結果使商朝亡了國。”“當時微子是裏通外國。為什麽紂王滅了呢?主要是微子反對他,還有箕子反對他,比幹反對他。紂王去打東夷,把那個部族征服了。紂王是很有才幹的。後頭那些壞話都是周朝人講的,不要聽。”“紂王那個時候很有名聲。商朝老百姓很擁護他。紂王自殺了,他寧死不投降。”(《毛澤東讀書筆記解析》,P1157。
如果你是在做了研究之後這樣說,我就不說你什麽了。如果你還沒有去網絡上查一查吧,對你應該沒有壞處。知識是需要與時更新的,而且需要用自己的大腦去分析的。
我特別同意你的文革正麵的這個說法:比如批孔、除四舊之類的,可惜文革一結束,白搞了,全麵複古。
所以中國的曆史完全就是儒家的偏見寫出來。仔細分析一下很多都不合理呀。
我是屬於臨時抱佛腳的。易經沒看過。我知道周文王最有名的是有百子。這就是聖賢的王的功績:為中國古代人口作貢獻。:)
而且現在的人特別崇拜、留戀留辮子的皇帝們,做夢都想回去當他們的妃子。
而且現在的人特別崇拜、留戀留辮子的皇帝們,做夢都想回去當他們的妃子。
出處
“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此語出自《春秋公羊傳·閔公元年》,這是孔子編纂刪定《春秋》時的原則和態度。這一態度是儒家“禮”文化的體現。
案例
中國古代講求“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即避諱名字。為尊者諱,俗語“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是指避田燈的名諱;為賢者諱,古人把孔子的“丘”字念成了“區”;為親者諱,司馬遷把《史記》中所有諱其父的“談”字都去掉了。古時候有很多關於避諱的趣聞。
原則
孔子對於當時那些事件重大的,不好定論的史實,往往欲言又止,采取諱而不言的態度。即不明記其事,隻以三言兩語作蜻蜓點水的手法以褒貶,這就是所謂的“微言大義”,讀者自我體味,毋庸點破。而他所諱者是有原則的:“為尊者諱恥,為賢者諱過,為親者諱疾。”“諱莫如深,深則隱。”
所謂為尊者諱,簡言之就是對那些長者、有身份地位的人,他們的豐功偉績可以大講特講,而他們幹的過的不太體麵的事或者壞事不能提,不能講,否則就犯了大忌。對於最高統治者來說更是如此。如為李世民諱,當時書裏將“民”寫作“人”,這種情況叫做名諱。他們的缺點、錯誤、罪惡,不僅不能提,不能講,而且簡直成了碰也碰不得的禁區。誰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就有性命之虞。
影響
那些至高無上的掌權者,就是尊者。中國曆史上的每一次經過血腥戰爭所取得的立(複)國建朝之始,就是皇帝對開國大臣們實施削權罷官、驅逐流放以至殺戮之時了。何則?“權傾天下”、“功高蓋主”等等都可以成為理由。更重要的一條,就是知尊者之不足,知尊者之弱點,知尊者之隱私,一言以蔽之,知尊者之諱事!有失尊者體麵之事,知道的人越少越好。這樣的話,尊者就成了完美無缺的“至尊”者了。越王勾踐如此,漢王劉邦如是。故文種必死,韓信斬首就不足為奇了。而識得為尊者諱,急流勇退者,乃識時務之俊傑也。範蠡識趣,散發五湖,留侯識趣,辟穀學仙。唯吾不甚識趣,把此秘笈揭出來了。
(易經由遠古的伏羲氏開始的)
但是,周文王寫"易經"是有貢獻的.
(易經有伏羲氏開始的)
留心一下哈,中國曆史上幹實事,輕文人的英雄,帝王們全都沒有好名聲.反倒是乾隆之流的敗家子多獲聖主之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