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商場如戰場 匯率作刀槍

(2014-08-08 09:06:29) 下一個

好幾年了,美國朝野許多有影響力的人一直糾纏人民幣匯率的事,說是“過分低估,美國吃虧了”雲雲。從喋喋不休到要動用立法、關稅等經濟手段乃至武力威懾,逼迫人民幣大幅度升值。聰明如美國人者也不想想:匯率作為經濟問題,直接影響國計民生;既然幣值上升或受到製裁都要付出社會代價,這個責任與其自己扛不如留給製裁者。應邀大幅提高幣值帶來的政治風險,就能變為被迫升值的民族屈辱;民間對中共執政能力的置疑則轉成對美國的新仇舊恨,進而化作政府的凝聚力。這是一筆明帳,沒有日本的前車之鑒也算不錯的。所以,中國幣值緩升,已經是讓利給麵子了。

 

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一直在鋪墊複興大業。篳路襤縷到如今,好容易迎來發展經濟擺脫貧困的新階段,能不全力以赴?常言道:商場如戰場。在這個八仙過海各顯其能的過程中,匯率隻是競爭的技巧之一,一翻曆史就知道,美國經濟也是這樣發展起來的。他們信奉“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土產哲學“實用主義”,但是說的很輕巧:I just try to do my best,做什麽、怎麽做都大言不慚。毛澤東做事有一個絕招,叫做“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仗”,不知道是不是跟美國人學的,反正美國人會用,而且下手極重,不在乎“殺雞用牛刀”之譏。比如動輒就把幾無還手之力的弱小民族“炸回石器時代”,每逢此種,還從來不提“遊戲規則”這幾個字。

 

與這樣的對手打交道,“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就是平等。做生意與別的事一樣,都得揚長避短。勞動成本、政府補貼、匯率製定等等,都是工具、技巧和方法,善用者贏。交易時,各式國際協議中形形色色的規則,各取所需自是常情。何況,那些規則還有前提不同、解讀各異、合理與否、自相矛盾等說法。在人類文明徘徊在民族國家的今天,哪國不奉行“民族主義”?誰敢無視國家利益?至於中國自詡的“負責任的大國”之說,也不是給人家討便宜的。首先要負的是本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之責,此乃中國的慘痛教訓。遠如中國曾經勒緊腰帶、真金白銀地送出去開展世界革命,冀望無產階級專政中國可以在“赤旗的世界”中代代相傳;不料,如今打社會主義招牌的國家已無二三;近如亞洲金融危機,中國堅持不趁人之危,放過擴展機會,博了個虛名。這次,斷不能為了維持美國人的消費水準,自已回歸節衣縮食。

 

至於操縱匯率,正是中國政府諸般所為中難得的好事。專製並非一無是處,有時候確有擇善固執、處事靈活、快出決定等功能。若是跟在討好西方學術界的專家和炫耀現代意識的學者後麵,聽他們雲山霧罩地分析、跟他們在不同標準下討論,隻會無所適從。國際貿易說是互利實為競爭,擂台上的選手不是按重量對壘的。那個小個子,若是不用點招術,永遠也排不上名次。

 

雖然人民幣升值對經濟做何影響還見仁見智,但中國經濟不能過度依賴出口則是定論。以往的依賴也不是決策錯誤,而是需要和不得已。組織外貿,使我們學習到了技術、積累了資金、開拓了市場、培養了人才;也為經濟發展的下一個階段奠定了基礎。國際形勢和國內狀況都要求我們利用經濟縱深、擴大內需。進可以使沿海和西部均衡發展,退可以應付國際形勢之便。當然,此事做到某個程度需要一些時間,而美國的製裁則可能明天就來臨。在拖延他們的同時,我們快點動手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