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母親剛離家,2002 (圖)

(2012-03-02 12:17:24) 下一個

  目送母親和先生的身影消失在候機廳內,心中一陣發慌,離別的滋味真的是酸酸的。     

回到家中,忽然覺得房子太大太空曠。四周靜靜的,餐桌上還攤放著母親用完的餐具,臥室內還堆放著母親用過的被褥,母親的金魚還等著我去喂,母親的花草還等著我去澆。靜靜地坐在母親的房間裏,此刻什麽也不想做。

 屋內,仍彌漫著母親的溫馨;宅中,仍保留著母親留下的痕跡;耳邊,仍回響著母親的叮嚀;眼前,仍浮現著母親的身影。。。。。。

 母親來到美國一年了。家有老人的滋味真好!

 清晨,迎著朝陽上班去,母親總是要打開車庫大門,將我送至路邊,並約定左手揮動是安全倒車,右手揮動是一路平安。那份認真儼如一名真正的交警,那份溫情終日溫暖我心。

 黃昏,披著彩霞歸,母親又打開車庫大門迎候著我們。陣陣暖流撲麵而來,一天的勞累頓時消失了許多。

 有時,工作上延誤些時間我們便會急忙電話稟報,因為我們知道:冬天,一雙焦慮的眼睛就會在窗前張望;夏天,一位慈母的身影就會等候在路旁。

 八旬老母至今耳不聾,牙不缺,背不彎。眼睛雖有些花卻仍然喜愛看書看報看新聞聯播,尤其愛看人物傳記。古稀之年的她記性依然很好,說來讓您見笑,有時我忘記東西放在什麽地方就跑去問她,還別說,大部分情況下她都能告訴我在哪裏。她一生喜愛整潔,有條不紊,哪裏有她哪裏就衣櫃整齊,窗明幾淨,纖塵不染,神清氣爽。周末花晨月夕,母女清茶一盞,對坐窗前,縱談往事,閑話當年,真乃天倫之樂也。母親善於勤儉持家,西瓜皮能炒出冬瓜的味道,普通的原料到她手裏也能變成美味佳肴。自從有她替我管家,免去了內顧之憂,除專心工作外暇時尚能塗抹,幾篇散文問世,皆離不開母親的功勞。母親熱衷於養魚種花。自她來後房前屋後便多了不少的花卉。前不久買來一盆扶桑,幾日後便花開花落十分的熱鬧。雖然花期太短,令人感歎;好在新花層出不窮,競相開放。母親養魚也十分有趣,她不僅精心照顧且常聽到她與金魚聊天兒,猛一進屋還以為她在與孩子交談。
照相,也是我們的樂趣之一。母親應該算是世界上最隨和的“模特”,無論我選擇什麽樣的內景和外景,無論我建議她以什麽樣的姿勢,她都欣然接受。為她的相片題字作詩更是非我莫屬。記得國慶節,許多老兵身著當年的戒裝,英姿颯爽地列隊表演。休息期間,他們非常和藹地接受了邀請與母親合影。十來位老兵排成一排,留出中間位置給母親。“夫人與老兵”便記錄了這感人的一幕。在哈佛大學,母親也照了不少相片,其中一張是摸著巨大的哈佛銅像的腳照的。“觸摸過哈佛腳的老人將青春長駐,學海無涯”的題字或許會給母親一點激勵,當然這個學是指生活,情趣與消遣的豐富。此外還有“喂鬆鼠”,“溫柔的查爾斯河”,“隻緣身在鬆林間”,“ 老炮手 ”,“從此網上常相見,笑聲常伴八旬人”。。。。。。一年下來竟照了幾百張相片。我想,等有一天母親走不遠,玩不動的時候,相冊將會是她親密的夥伴,張張都能帶來美好的回憶。

 母親最大的特點就是對任何的事情都表現出極大的興趣,這也就激發了我們為她安排活動的熱情,也使得我們許多看似很平常的家庭活動憑添了樂趣。打乒乓球,她是熱心的裁判,有她在場,比賽便顯得生龍活虎,超常發揮;打氣槍或扔飛鑣,她是熱情的觀眾,偶爾也會參與一下,盡管命中率很低仍然興致勃勃;“拱豬”是她從未玩過的一種撲克牌打法,幾盤下來居然打的有模有樣;打麻將可是她的強項,為調動我們的積極性,尤其是外孫的參與熱情,常常是甘做人梯。母親年輕的時候不僅漂亮且多才多藝,唱歌跳舞彈鋼琴樣樣在行,有時我們唱卡拉OK或彈琴的時候她就靜靜地聽,偶爾也小聲的唱,那一刻的她,嫻靜安祥,全然不象是一位八旬老人。最暇意的活動莫過於周末或飯後的散步,漫步在鮮花綠草樹叢之間,隨意地聊著家常,悠哉,悠哉!天冷的時候我們便會到附近的商店去閑逛,琳琅滿目,隨意觀賞,加上顧客不多,真是冬季散步的好地方。

 浪跡天涯多年,逢年過節常有一種寄人籬下,淒涼寂寞的感覺。於是,便省去些中國傳統的節日,倒也省去了些惆悵。自母親來後,所有的傳統節我們都要過:春節,圓霄節,清明節,中秋節。。。。。其實吃什麽並不重要,那份歡樂和溫馨真的是使人“酒不醉人人自醉”。細細品來,家有老人最讓人欣喜的是那份家的感覺:上有老下有小,三世同堂,和睦親切。這,才象一個完整的家。

 雖然我早已步入中年,在母親麵前,卻仍可象個孩子:撒一點嬌癡,說幾句傻話,做幾個與年齡不符的嬉戲。母親那真心的撫慰,實意的熨貼,帶著愛憐口吻的責備,衣食住行的規勸常如涓涓小溪,甘露心田。當我們約定下年回國與她共度春節時,她是那樣的欣喜,不僅現在就開始為我們設計食譜,等待我們的日子也進入了倒計時。

 當然老人也有糊塗,絮叨的時候,同樣的事情能講幾遍,也曾有過生香腸切上一盤便上桌,饅頭在微波爐中熱成了“石頭”。不過我想,等我80歲時若能有母親這樣,該是心滿意足,笑眯眯地與孫兒們話當年了。不過“家有老人是個寶”能否引起他們的共鳴?隻能試目以待了。

 

曾發表於波士頓美洲時報200292026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