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思

每天都發現一個新的自己
個人資料
小思維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國力剛剛老二,科技產量竟然老大

(2018-01-19 09:10:47) 下一個

本文根據最新自然(NATURE)的文章編緝。最新一期<<自然>>讓中國風光了一回,幾篇全麵介紹美國NSF數據統計和分析,2016年中國科研產出超過了美國。並且就中國科研領域的一些問題提出看法和探討,建議中國不能坐在功勞薄上歇息,而是再接再勵,才能達到和超過美國和世界先進水平。

去年中國成果累累。開放了第一個研究最危險病原體的設施(BSL4 or P4實驗室,注意美國有至少四個),也推出了一個世界領先的望遠鏡,並建立了第一個世界級的中子源。此外,中國還建立了一個神經影像工廠,使人類大腦的高度詳細的成像自動化。

中國政府在大力扭轉形象,處處亮劍,暴露了企圖在經濟和軍事上稱霸世界的狼子野心的同時,也注重科研。把大量的錢砸進科研和開發,因此成果不菲。

中國的人工智能(AI)公司也很有發展,國際投資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許,這是一個目前世界上競爭最為激烈的領域。去年,計算機視覺技術的公司吸引了10億美元以上的投資。南京名人(LEGEND)生物科技公司報道了一項CAR-T療法的臨床試驗,也是療效不錯,顯示在這一競爭激烈領域的影響力。研究人員將病人自己的細胞拿出來加工後重新注射到病人體內治療癌症。如此成就美國費城Horsham的Janssen兩個生物技術公司投入了3.5億美元,以便共同開發。

大家不妨查查科學出版物、專利和研究人員總數,數據表明中國似乎正在走上科學的主導地位,2016年科研論文的總量(426,000)已經首次超過美國(409,000),僅次於歐洲聯盟。以人工智能(AI)研究為例,中國發表論文數量超過了美國。但是質量上中國和國際大腕相比,還不是一個檔次。引用率低,次品也多。其實按論文引用率大佬不是美國(僅為第三),而瑞典和瑞士排第一和第二。關鍵是歐美人心底裏有些看不起中國人的文章,或者高度懷疑咱們科研的可靠性,真實性,因為弄虛做假比較多。

不過,如果川普繼續不重視科研和開發,而且對科學打壓,削減開資。那麽美國衰敗,徹底退居二線的可能比以前的估計還要早。是的,美國政府綏靖政策給中國政府和中國科學家帶來了很多機會。

中國科研發展不平衡,路漫漫,其修遠兮。中國的投資很盲目,一窩蜂往上衝。即使一個省級AI科技園一次就有數十億美元的投入,讓北京的大科學家咋舌。此設施修得十分豪華氣派,但是不一定管用。所以這不是一個好兆頭,因為它暗示了在不谘詢科學家的情況下行政行動不靠譜。資源浪費在花瓶似的基礎設施上的問題十分嚴重,大家你追我趕,好不熱鬧非凡。因此全國的科技領域發展必須統籌安排,新建項目最好得到專家的谘詢。

中國可能還要進一步加緊對互聯網的控製,不利於中國科學的發展。科學家可能會失去他們進入外國學術網站(如Google學術搜索)的可憐VPN機製。這將切斷國內外討論的機會,將中國的科研世界與國際社會隔離開來。

盡管中國論文數量第一了,以可以聲稱擁有科學超級大國的寶座,但中國的實際學術地位受到西方的詬病。其實,中國的中醫藥似乎還不如西方的研究先進涅,美國反而在過去兩年積極加強自然療法和替代療法(包括了中醫中藥)的研究。

缺乏透明的資助政策也會使中國稱霸世界科技的野心不能得逞。雖然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因為其公正性普遍受到好評,但規模較小。規模較大的項目仍然混亂不堪,後門現象嚴重。神經科學家們已經啟動了一個數百萬美元的國家計劃,意在與美國,歐洲和日本的腦科學項目相PK。但是到目前為止,中國這種大項目管理混亂。有關係或者是大顎,就可以拿大額基金。

中國的科學界確實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不免有些自吹自擂,水平不一定靠譜。

中國也有優勢,現在錢太多了。所以投入加大了,目前和美國差不多了。因此,財大氣粗的中國可以吸引歐美先進國家的科技人才,同時中國的政策也大力倡導國際合作。如此許多措施,對於中國發展成為世界科技強國必然有利,但中國科技需要傾聽科學家的意見,知道自己的短板。比如,中國人有急功近利的毛病,是一個世代相傳的不良傳統。要別人服氣,要西方相信我們的成果,必須徹底解決學術不端問題。中國人學術造假甚至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為了個人名利和地位而沒有底線的編造數據,而不是貨真價實的科學發現。

中共計劃在2049年即中國成立100周年之際成為全球科技王者,中國近年的引人矚目的科技成就不少。其最大成就要數2016年發射的世界上第一顆量子通信衛星,該衛星技術證明了量子原理,確保通信網絡不被黑克。其實這隻是中國許多大型研究項目之一,而且還是全國各地諸多科學家大力協作的成果。

中國還有其他空間科學世界項目。譬如:於2013年發射的無人月球探測器嫦娥三號,使中國成為第三個登陸月球的國家。2016年中國發射的長征七號,技術也是不得了的,可以向中國計劃的太空站供應原材料和給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