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70年代末進入大學,當時剛剛打倒四人幫。別說聖誕,由於多年閉關鎖國,我們連資本主義,西方社會像個啥模樣心中一點沒數。畢業時還沒有和女同學拉過手呢。
80年代中期讀研究生,已經開始跳交誼舞,但是對聖誕仍然認識不清。不過很傻的我倒是被人忽悠一回。小思樓下有人找,一個同學告訴我。我二話不說急匆匆的走到9層樓底層樓。東張西望好一陣,沒見張三李四王麻子。 原來那天是4。1號。第一次知道了帝國主義的愚人節,我成了地地道道的“漁”民。
研究生畢業幾年後在大學任教,常常看到學生們組織聖誕舞會,但沒有其他的與聖誕傳統有關的慶祝活動。後來漸漸地,有些人會裝飾燈,送聖誕卡等等禮物。留學生多的大學活動越來越多,比如聖誕,情人節等等西方節日。
再後來我出國,盡管20年了,仍然沒有把聖誕當作那麽正式的節日。在西方長大的兒子,其他不圖,禮品得正規的包裝,並悠哉悠哉慢慢扯開。吃飯也很重視,甚至比新年還要正規涅!不過,我自己也不例外,俗話說常在河邊站哪有不濕鞋?現在我最大的進步是在聖誕時節聽甜美而溫馨的聖誕歌曲,令人耳不暇接。12月末往往在工作時也把聖誕曲子作為背景音樂,盡情欣賞,從不厭倦。由於在班上,久而久之,我們對自己的春節也不太在乎了。
不過,當我看到目前國內對聖誕的狂熱,我隻有用“驚詫莫名”來形容。據悉,今年平安夜衡陽市解放路進入全城狂歡,激情高漲的人群給市區衛生環境、交通安全帶來了很大的幹擾。警車也無辜地遭到了市民的“攻擊”,使安保工作無法順利進行。有些市民甚至隨意“侵犯”警車。
更為令人不安的是,狂歡後噴雪空瓶占領了整個街道和馬路,現場一片狼藉,人和車輛寸步難行,還不停地有人滑倒。幸好還有一些“雷鋒”似的好人,甘當誌願者就地取材使用簡易的“衛生工具”清理現場。
如果上帝下凡親自看到這樣的平安夜何以平安?可憐的基督一到中國就看到喧鬧的垃圾場。 看看人家西方的平安夜,那井然有序的場景縈繞著優美安詳的樂曲,形成鮮明對比。 中國人過西方的節比4。5清明孝敬祖宗還積極。為何自己不是基督徒,連聖誕節是什麽意思都搞不清,就如此瘋狂的瞎鬧。
沒錯,洋為中用。其實老中學得不像,聖誕前夜沒有聖誕卡,沒有彩蛋,沒有聖誕老人和聖誕樹,沒有床頭的聖誕襪,沒有火雞蛋糕和布丁。但有人卻用蘋果在握平安果,放一毛錢和一個花生進去,叫“一生平安”!這就是中國人的稀奇古怪的聖誕節?
在西方國家,聖誕是感恩節一樣的,居家過日子的重要時刻,一家人幸福的團聚就是最好的。看電影,聽音樂,撕開禮物的包裹,彼此驚異,僅此而已。聖誕色是紅、綠、白三種明亮的色調,這段日子也是電影迷最高興的日子,一年裏好萊塢最熱鬧的電影都在這時候上映。更重要的是,西方的聖誕是一種懷舊,它包含著對親情的細細體味和對往昔歲月的重溫,而我們老中的聖誕是一種怪誕的向往。聖誕應該是年輕的,具有親切感,充滿骨肉衷腸的柔情。聖誕是一隻包孕著奇妙神秘的蛋,是孩子們成長的記憶,童年和這隻蛋孵化的過程緊緊的連在一起。
國人過聖誕節,其實和聖誕節本身的由來和內涵沒多大關係。主要是隨著改革開放,洋文化開始盛行東方,西風東進。聖誕節又是西方大節日,在國內普及程度極高,濃厚的節日氛圍逐漸滲透到每個人的生活,商家的敏銳判斷力也加速了聖誕節中國化。此外聖誕老人的形象不僅討喜,也讓大家多了收禮物的期待。加之國人本就愛熱鬧愛過節,在平安夜聖誕節的繽紛糖衣炮彈下,感受到了美好的寓意(平安)。 其實這不算什麽壞事,喜歡過節就去過唄。但是狂熱,喧嘯之後,一片狼藉,遍地垃圾,就不對了,沒有起碼的社會公德。
但是讓祖宗難堪的是:“外國的節日搞得比國內的某些傳統節日還要隆重好嗎?我們那麽多優秀文化你們視若無睹”。除了清明沒有被進犯,外國人的節日在中國大行其道。中國聖誕另一個特色是轉化為購物節的節日。於是聖誕節這種既能為購物節服務,又能很好的解釋為情人節的節日,商家好賣,情人約會忙,哪有時間陪陪父母?
其實由於中國毛澤東時代的管製,文革前沒有開放的可能。而且我的一位大學老師在解放前與一個教徒打了招呼,文革期間作為罪證被嚴格審查,過不了關。所以毛澤東那個統治,最好不容描述。
有爭議的是耶穌不是在12月25日出生的。他出生的日子可能在10月1日左右。12月25日原來是波斯太陽神(即光明之神)密特拉(Mithra)的誕辰,是一個異教徒節日,同時太陽神也是羅馬國教眾神之一。這一天又是羅馬曆書的冬至節,崇拜太陽神的異教徒都把這一天當作春天的希望,萬物複蘇的開始。可能由於這個原因,羅馬教會才選擇這一天作為聖誕節。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0001/2015-12-25/BBM6HLVP00AP00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