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有興趣的網友準備了以下的同性戀資料(ZT):
同性戀傾向。或稱同性愛、同性吸引等。男同性戀及女同性戀為性傾向的種類,是相同性別之間的個體產生愛慕、情感、性吸引及性行為吸引的現象。
同性戀行為。或稱同性戀生活模式。基於同性吸引,從而選擇這種包括同性之間的情感倚賴及性行為的生活模式。跟安樂死及死刑一樣, 這是一個極具爭議性的道德倫理課題, 特別是男男性行為(但不一定是肛交)。
同性戀運動。或稱同誌運動, LGBT(女及男同性戀, 雙性戀, 跨性別) social movements。 這是一場高度政治化的社會運動, 推動者未必有同性戀傾向或行為。自由主義者及性解放運動人士形容同性戀是一種自我身份認同和社會標籤,同性戀曾經被認為是一種性欲倒錯,但不被自由主義者認可。他們解釋,同性戀作為少數群體沒有被視為錯誤的原因,就像左利手一樣。但是就於社會的常態意識、傳統或者宗教信仰等方麵考慮,會認為同性戀是不可以接受的,過去及今天一些國家甚至對這一群體產生恐懼、排斥乃至憎惡,但仍有一班中間派人士,他們不恐懼及同性戀,但對其訴求有所批判及質疑,但在自由主義者眼中,他們仍然是恐懼同性戀。歷史上曾有過接受同性戀和壓製同性戀的時期,例如古希臘同性戀、古羅馬同性戀。部分國家,如北歐、西歐各國及美國數個州,最近幾十年的發展趨勢是增加同性戀的透明度、認同度、及提高同性戀者的法律權利,包括婚姻、領養、醫療保健等等。此外,動物同性戀現象、性傾向和生物學也是被社會、各界所廣泛注意到的議題。
在以上的三種定義中,社會人士有不同立場的組合: 如有人全都反對(如伊斯蘭教, 美國宗教右派及傳統中國文化); 有人不反對同性戀傾向, 但對同性戀行為及同性戀運動有保留或反對(如香港性文化學會及明光社); 亦有人雖然反對同性戀行為但仍支持同性戀運動(如左派基督徒); 亦有人認同同性戀行為但反對同性戀運動(如法國的Xavier, 他是反對同性婚姻的同性戀者);當然亦有人全都支持。
金賽在他的《男性性行為》(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Male,1948年)和《女性性行為》(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Female,1953年)中提到的實驗,金賽的試驗要求受訪者在一個由絕對同性戀到絕對異性戀連續變化的性取向譜中評估自己的性取向,然後對受訪者的自我評估結果以及受訪者的行為進行綜合分析研究後,金賽認為大部分人顯示出至少在某種程度上是雙性戀者。很多人都會同時被雙性所吸引,雖然通常他們更偏好於某一種性別,金賽以及他的同事據此認為,隻有很少的人群(5-10%)是絕對的同性戀或異性戀。
覺他們心底都很善良,也察覺到了他們內心對大眾的一絲絲抵觸,這應該也是源自於社會大眾的不完全接納。他們在穿衣打扮以及自身形象塑造上都很用心,也經常看時尚雜誌,他們會根據自身的經濟實力不遺餘力的打扮自己,盡管有時候看上去會有點娘,但不可否認,他們都有很朝氣、很時尚的陽光成分。
社會對於同性戀的認同感愈來愈高,歧視同性戀者反而會受到大眾的質疑。2011年,中國女明星呂麗萍在其微博上稱同性戀是“犯罪”,遭到了網友的強烈不滿和抨擊。盡管如此,本組圖片還是打上了馬賽克,希望不要幹擾到他們的日常生活,但願在不遠的將來,不再需要采用這樣的技術手段。
北京牡丹園的元大都遺址公園(在什麽地方?)是一個同誌聚集地,那裏經常會有“同誌”們自發的聚集在這裏.從社會學角度看,同性戀是一種自我身份的認同,即男同性戀者認同自己傾慕同性的傾向。樹叢裏經常可見到一對對的同誌,十指緊扣,心心相印。
孩子帶來的快樂遠遠超過一切。我隻希望我的孩子們不要選擇那些不要後代的生活方式。
生在當下的GAY族,我真心為他們感到幸運,不然一輩子都做不了真實的自己,那是多麽的痛苦。而且很多經受不了方方麵麵的壓力還會貽誤他人的幸福。
生為同誌,就是自然產物 ,就沒有誰對誰錯吧。
他們過他們的,我們過我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