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所以能知道陝西戶縣農民畫,是因為在文革時期藝術比較單調,大部分繪畫作品不是水粉宣傳畫大搞革命運動,就是國畫山水花鳥。油畫是西洋的要批判的吸收,斷臂維納斯幾乎是黃色的毒草不可以到處擺放。我曾與高中美術老師學過繪畫,但天性不夠畫得不怎麽樣。1974年後戶縣農民畫名噪一時,讓我開了眼界。那麽一個偏僻的農村地區也能湧現出一批身手不凡的畫家,盡管作品多是歌頌革命幹部和群眾政治題材,但我們整個的都是洗過腦的。隻要作品清新爽朗,俗話說的好看就行。下麵摘編介紹戶縣農民畫,也給經曆過文革的45歲以上的朋友一個溫馨的回憶(對不起,由於帖圖能力不夠,請朋友們多多發揮您無窮無盡的想象力吧)。
戶縣農民畫孕育於傳統的剪紙、刺繡等漢族民間藝術,誕生於50年代,從70年代開始,不斷的提高、創新、升華、成熟,逐步走出戶縣,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成為全國影響力最大的農民畫鄉之一,被視為中國農村文化建設的典型。1988年,戶縣正式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
經過四十餘年洗禮,戶縣農民畫經久不衰,生機勃勃,成果豐碩,累計創作作品30000餘件,戶縣農民畫《洗布》(雒誌儉作)是經典作品之一。其中1500餘件作品在國家級刊物發表,428件在國內各美術展覽中獲獎,4500多件應邀在48個國家和地區展出,18700餘件被國際友人和國外博物館收藏。戶縣農民畫走進了中國的千家萬戶,走進了人民大會堂,走進了國外的許多家庭和公共場所,甚至作為禮品饋贈給外國元首。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戶縣也許是得益於古城西安久遠的曆史文明,生長在這塊土地上的民間藝術也得天獨厚的受到其滋養,並且吸收了外來文化的精華,一麵世就顯得格外富有生命力,在戶縣農民畫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戶縣農民畫以“誇張變形、對比強烈、浪漫稚拙,構圖飽滿以及重樸實、講神似、民族民間風情強烈,鄉土生活氣息濃鬱,地域特征明顯”為主要特點。作品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表現手法靈活多樣,內容形式完美統一,具有濃鬱的時代性、地域性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這些農民畫反映了不同時期北方農民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真實感受,以及積極向上,追求幸福,全麵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精神風貌,有很高的藝術品位和審美價值。
戶縣的農民不是用雙手在畫畫,而是用他們的心靈在畫畫,其構圖、色彩、造型、圖案、紋樣可以清楚的看出戶縣農民畫不僅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而且更具有現代藝術氣息,還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收藏價值。戶縣農民畫與優美的西部民歌一樣,它抒發中國農民對新生活的熱愛與追求,它歌唱著自己日新月異的美麗家鄉,它洋溢著三秦農民淳樸、善良、和豪邁的感情本色,閃耀著現實的美好與理想追求的絢麗色彩,她所取得的榮耀聲譽和巨大成果凝聚了多少畫鄉人的汗水和心血。
戶縣農民畫的出現是一個奇跡,他以其獨特的魅力征服了成千上萬的人,無可厚非的在中國現代文化殿堂裏占居了一席之地,他是中國西安戶縣文化史上空前輝煌的一頁。如今,戶縣農民畫以更加熱烈濃鬱的色彩、大膽豐富的想象、簡潔明快的風格、寓教於樂的特性和貼近普通。戶縣農民畫《爺孫仨》(劉知貴作)表現出百姓的特點而享譽海內外,並在“講文明樹新風”全國網絡公益廣告大賽上廣受關注。首批展出三幅畫著重反映民族精神、弘揚傳統美德的農民畫《爺孫仨》《耕讀傳家》《粒粒盤中餐》率先在中國網絡電視台“中國範兒·講文明樹新風網絡公益廣告”欄目進行展播,並入選此次網絡公益廣告作品庫。全景式農民畫公益宣傳廣告作品《幸福路·中國夢》更是發揮了豐富戶縣農民畫在傳播公益,提升農民畫的在外影響力和知名度的作用。
《爺孫仨》(劉知貴作)
創作題材豐富:戶縣農民畫所畫內容多取材於人物、動物、花鳥等題材,勾畫出戶縣美麗的自然田園風光;采用白描形式,構圖簡潔而飽滿,想象大膽豐富;注重色彩對比,以大紅大紫的色彩,誇張化的描述,追求強烈的直觀效果,講究裝飾性;風格浪漫稚拙,怪誕抽象,渾厚質樸,氣韻生動。粗獷裏蘊涵細膩,濃豔而不失淡雅,古拙中流露天工。以剪紙、繪畫、刺繡、編織等傳統藝術和工藝技術傳世,曆史悠久。
藝術地域特色:戶縣農民畫的表現手法有著明顯的地域特色,它以大紅大綠的色彩,誇張化的描述,寓意深刻的主題,簡潔明快的風格勾畫出了畫鄉戶縣美麗的田園風光,栩栩如生的農家生活,氣氛熱烈的勞動場麵和歡天喜地的節日慶典,充分體現了現代漢族民間藝術的特點。
戶縣農民畫的特點之一在於“寫意”,注重傳趣、傳情、傳意,並不完全寫實。作者憑借著對農家生活豐富的體驗和飽滿的熱情、大膽的想象力,以及在長期的民族藝術活動中形成的民間審美情趣,創造出了屬於自己的獨特藝術風格。如王景龍(陳王京龍)的《大棗豐收》中,紅棗比人頭還大,《磨豆腐》中驢耳朵比身子還長。另外,戶縣農民畫的藝術風格新穎,種類又非常多,在農民藝術家的長期創作活動中,形成了壁畫、年畫、宣傳畫、水粉畫、水墨畫、裝飾畫、連環畫、版畫、剪紙及其他藝術形式,既保留了民間傳統的藝術特色,又吸收了當代藝術的繪畫技巧。
發展過程: 從上世紀50年代誕生至今,戶縣農民畫已走過半個世紀的滄桑。2008年正月,戶縣農民畫迎來50華誕。作為聞名遐邇的民間藝術瑰寶,長期以來,戶縣農民畫一直是陝西人的驕傲。
早 期——誕於民俗繪畫寫實生動。
戶縣農民畫曆史悠久,起源於民俗繪畫,與當地戲劇、民間社火、龍燈等民間藝術一脈相成。從戶縣出土的古老石器、彩陶、青銅器中,都能窺見這種古老繪畫藝術的蹤影。
早期的戶縣農民畫,是1958年“大躍進”的產物。當時在戶縣,農民創作的積極性非常高,真可謂城鄉戶戶五顏六色,村村落落壁畫滿牆,一街兩行成了天然畫廊,景象極為壯觀。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的早期農民畫,以反映農村麵貌、農民生活為主,如著名的《公社魚塘》《大隊養雞場》等作品受當地民間藝術影響,戶縣農民畫基本采用寫實手法,畫風淳樸生動。畫麵裏的人物、動物、植物構圖簡潔飽滿,想象大膽豐富,色彩以誇張的大紅大綠為主,視覺效果強烈。在一幅名為《高原打井》的畫作中,畫麵隱約露出一小片藍天,剛剛冒出的水用綠色渲染,厚厚的沙土占據了大部分畫麵,真實反映了農民用水的艱難。《春鋤》則展現出男女社員在綠色的田野上鋤去禾間雜草的景象,洋溢著濃鬱清新的生活氣息。這些出自普通農民之手、以農村生活為題材並充滿樸素美感的畫作,一推出就受到美術界的關注。西安美院教授、著名美術理論家程征曾這樣評價早期的戶縣農民畫:它具有原始藝術的粗獷浪漫,民間藝術的樸拙自由,以及漫畫的幽默誇張,充分體現了當時農民的樸素情感和願望,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經過早期的藝術實踐,戶縣農民畫的藝術特征已經初步形成,為農民畫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農民畫的藝術表現手法以單線平塗為主,構圖飽滿,色彩豔麗,人物造型純樸稚拙,表現形式浪漫誇張,主題思想淳樸真摯,其傳統的民間美術特征十分明顯。
1970年—1980年,戶縣農民畫在專業美術家的指導、輔導下,藝術風格基本界定在國畫、年畫等範圍內,在政治大環境的影響下,文革特征較強,構圖追求“高、大、全”,人物造型準確精練。在“畫記憶、畫現實、畫理想”樸素創作思想指導下,農民畫作者以自身的民間美術積澱,畫出了有情節、有場景,反映農民生產生活、思想感情和理想追求的中國鄉村曆史畫卷,她表現和再現了一個時代農村、農民的曆史進程,其曆史文化和社會學意義不言而喻。
1973年10月“戶縣農民畫展”與“全國連環畫、中國畫展”同時在中國美術館展出,得到各方麵的好評。隨後國務院文化組決定在全國八大城市巡回展出。1974年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斥巨資再次拍攝了專題片《戶縣農民繪新天》。1974年—1977年,國務院文化部和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等單位專題組織了戶縣農民畫到日本、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英國、瑞典、法國、挪威、丹麥等國展覽,農民畫家李鳳蘭等六人代表戶縣出國訪問。1976年政府投資200多萬元,建成了全國第一座縣級農民畫展覽館(麵積7388平方米)。更加錦上添花。1973年12月—1974年7月140幅戶縣農民畫先後在哈爾濱、合肥、上海、南寧、昆明、烏魯木齊、太原、西安巡回展出,曆時八個月,參觀總人數200多萬人次,展覽取得巨大成功。
同期,戶縣農民畫相繼被作為郵票、年畫在全國出版發行。在戶縣農民畫的影響和推動下,全國有數以千計的地、縣開展了農民畫活動。也可以說,沒有這一時期戶縣農民畫的輝煌,就沒有後來方興未艾的中國農民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