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故事,婦孺皆知。三國時期,魏蜀吳三方互相鬥法所形成的一些戰略思想和策略戰術,不僅影響到此後的軍事理論和軍事實踐,也深刻地影響到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麵麵。即使是當代社會,許多人在處理社會關係和運作商業競爭時,都自覺或不自覺地拿三國演義的故事來指導自己的行動。
三國演義,最重要的思想,其實就是:天時地利人和。如何恰當充分地利用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個因素,維護自己的生存和發展,並最後取得成功,是三國演義故事留給後人最大的啟發。而不僅僅是某些人所認為的三國演義的主旨,就是三國中的某一方,聯合另一方去消滅第三方。
天時地利人和,源於《孟子·公孫醜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孫臏兵法·月戰》也說:“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央(殃)。”《三國誌》吳書注:“易曰‘湯武革命順乎天’,玄曰‘亂不極則治不形’,言帝王之因天時也。古人有言,曰‘天時不如地 利’,易曰‘王侯設險以守其國’,言為國之恃險也。又曰:‘地利不如人和’,‘在德不在險’,言守險之由人也。”
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天時地利人和,是借諸葛亮來講的。
《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
(諸葛亮)言罷,命童子取出畫一軸,掛於中堂,指謂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圖也。將軍欲成霸業,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占地利,將軍可占人和。先取荊州為家,後即取西川建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然後可圖中原也。玄德聞言,避席拱手謝曰:“先生之言,頓開茅塞,使備如撥雲霧而睹青天。……”
可見,僅僅將三國演義的故事理解為三方之間的勾心鬥角,是膚淺的和不準確的。
在天時地利人和中,我們切不可忘記古人總結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重要思想。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也不盡如諸葛亮所說,魏占天時,吳占地利,蜀占人和。實際情況是,魏蜀吳均占天時地利人和,但不同時期,隨著形勢發展各有側重。
三國演義的故事,發生在公元220年~280年,是中國曆史上東漢與西晉之間的分裂對峙時期,有魏國、蜀國、吳國三個地方政權,爭奪對全中國控製權的鬥爭。是曹、劉和孫三家爭奪皇位的鬥爭。這個鬥爭,是統治階級之間的鬥爭,給當時的百姓帶來的,是深重的災難和無法訴說的痛苦。其鬥爭的結果,對人類曆史的發展,沒有什麽重要的意義。正如魯迅所說,隻是城頭變幻大王旗而已。
現在有人,不時鼓吹以中國三國時代的故事,來理解現代國際政治鬥爭,並建議以三國演義時的某些方法來處理當代國際政治的現實問題。首先,我不反對,甚至積極提倡對三國時期的鬥爭藝術的學習和在現代國際政治鬥爭中的靈活運用。但是,我首先強調:第一:準確理解三國演義。第二:準確認識現代國際政治鬥爭的性質和實際情況。
關於準確理解三國演義,前麵已闡述。下麵,主要論述如何準確認識現代國際政治鬥爭的性質和實際情況。
以意大利為代表,14世紀到17世紀發生在歐洲的文藝複興運動,是整個現代社會各種變革的起點。文藝複興,從各個方麵,奠定了現代人類社會發展的原則:人文主義。它主張一切以人為本,反對神的權威,把人從中世紀的神學枷鎖下解放出來。宣揚個性解放,追求現實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對等級觀念:崇尚理性,反對蒙昧。這些理想和主張,仍然是現代人類社會追求和奮鬥的目的。也是人類社會今後追求和奮鬥的目標。文藝複興運動,是人類第一次自覺地,有意識地,係統地把追求人的個性的解放和自由平等,作為一個人類社會追求和奮鬥的目標。這是人類對世界,對自己的認識的一個飛躍。文藝複興之後的人類曆史,不管有意無意,不管是由某種思想指導,或者是群眾自發的社會運動,都在追求著一個目的:反對壓迫,反對剝削,要解放,要自由。這與此前的人類社會,無論東方還是西方的改朝換代,是根本不同的。文藝複興運動,是新興的資產階級反封建反教會的鬥爭。這場運動,奠定了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社會的價值觀和道德觀,也是人類社會繼續發展的一個裏程碑。文藝複興之後的任何人類社會的發展,都是對文藝複興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文藝複興之後,追求人類個性的完全解放,追求一個社會中的個人自由,追求沒有等級的平等社會,是我們理解人類社會和各個國家不斷發生各種政治運動和戰爭的關鍵。不理解這一點,我們就會被複雜的國際政治鬥爭的現實所迷惑,隻見樹木而不見森林,無法正確應對變化莫測的複雜局勢。
我認為,現代國際政治鬥爭的性質,主要是兩點:
1.壓迫與反抗壓迫,剝削與反抗剝削的鬥爭。
2.如何取得人類真正的自由解放的不同路線的鬥爭。
無論是每個國家的國內政治鬥爭,還是國家或國家集團之間的鬥爭,都可歸屬於上麵的兩個鬥爭之中。這是一個客觀現實。
這就是現代國際政治鬥爭的性質。那麽,什麽是國際政治鬥爭的現實呢?
不同的人,不同的國家,從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出發,會有不同的理解。
我從我自己的觀念出發,從中國的角度觀察,加以闡述。
雖然目前世界的政治版圖,與上個世紀60、70年代毛主席提出三個世界的理論時相比,已經有了顯著的不同。但是,毛主席的三個世界的劃分,還是有現實意義的。目前的三個世界,我認為是這樣構成的:第一世界,隻有一個,那就是美國和以色列的聯盟。蘇聯或者俄羅斯,已不再屬於第一世界。第二世界,就是歐盟,俄羅斯和其他一些發達國家。第三世界,就是廣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是一個特殊的情況。單從經濟實力表麵看,按照人均的經濟實力,中國仍然屬於第三世界;按照整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可能已經超過第二世界,達到第一世界了。但是,從政治製度,文化、科學技術,人均經濟實力,等等全麵考察,中國仍然確定無誤地屬於第三世界。
從這個政治版圖,我們可以看到,當前世界的主要的政治軍事矛盾,是美以追求和維護霸權和世界其他國家反對美以霸權的鬥爭。這個鬥爭,從表麵上看,是國家利益的鬥爭。其實,深層次的鬥爭實質,第一是壓迫與反抗壓迫,剝削與反抗剝削的鬥爭;第二是如何取得人類真正的自由解放的不同路線的鬥爭。
現在,雖然沒有上個世紀冷戰期間兩大陣營的對抗,但是,東西方的對抗,還是可以清晰可辨的。當然,現在的這種東西方的對抗,又有著許多新的特點。其最大的特點,就是非敵非友,敵友難辨,時敵時友,難敵難友。中美關係是一個典型代表。
這種現象,不僅僅是中美關係的寫照,也是其他大國與地區與中美之間的關係的寫照。
由於普京再次當選俄羅斯總統,有人認為中國可以借鑒三國演義的做法,聯合俄羅斯來對付美國,我認為是不恰當的。原因如下:
- 1. 由於曆史的發展和現實的諸種決定條件,俄羅斯已不再是中國的敵人。這一點是非常明確的。我們如果以三國演義的故事來處理現實的中俄關係,將給中俄關係帶來包袱,帶來對雙方合作的認識和具體決定上的誤區,讓雙方在合作時帶來猜疑和桎肘,讓第三方有空子可鑽,製造中俄之間的分裂和鬥爭。中俄的合作,完全是一種互利合作,是不針對任何第三方的。但是,雙方會堅定地合作維護雙方的利益。
- 2. 中俄,美俄、中美之間,都有各自的特殊的利益。其中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完全取代任何另一方在第三方的利益。目前來講,中美之間的合作,對中國的利益遠遠大於中俄之間合作取得的利益。對俄羅斯來講,下一步如何發展與維護俄國和美國的關係,勢必是普京要考慮的頭等大事。
- 3. 由於地緣,曆史、文化、政治信仰等等的關係,中國和俄國在人類如何取得自由解放的道路問題上,有著比較大的一致性。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則有著比較一致的意見。東西方的鬥爭,是人類如何取得自由平等的道路之爭。
這是國際政治鬥爭的現實狀況。我們清楚了現代國際政治的性質和實際情況,我覺得,我們借鑒三國演義的經驗,第一,決不能簡單地甚至錯誤地理解三國演義。第二,決不能簡單照搬。
三國演義的借鑒意義,最重要的在於:一個國家要取得成功,在於綜合運用天時地利人和的各種條件;而且,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國目前的主要問題,不是俄羅斯的威脅,也不是美國的威脅,而是自己內部日趨激烈的各種社會矛盾。
時代變了,人類對自己,對世界的認識也變了。我們一定要認識到,文藝複興之後,人類不再是以前的人類。文藝複興之前的人類社會,人類的互相鬥爭,完全是一種盲目的受利益驅使的鬥爭。文藝複興之後,人類社會的鬥爭,雖然還是離不開利益之爭,但是,這種利益之爭的目的越來越明確:反對壓迫,反對剝削,爭取自由,爭取平等。
這是與以往不同的。
我們考察現實國際政治,必須要在新的高度以新的視角來觀察。我們處理現代國際政治鬥爭,必須有新的觀念和方法。
中美俄三國之間,比較天時,有利的排序應該是:中俄美。比較地利,有利的排序應該是:美俄中。比較人和,有利的排序應該是:美俄中。但是,這些條件不是一成不變的。比如,美國如果處理不好伊朗危機和經濟複蘇,則很可能很快出現比中俄都要嚴重的國內矛盾。
易曰:“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中國古代的思想與西方文藝複興的觀念是一致的。當然,周易的思想還是樸素的觀點,不能與文藝複興的係統思想相比較。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
毛澤東說:“實行又聯合又鬥爭的基本策略原則。對於統一戰線中的同盟者有聯合,有批評;對於各種不同的同盟者有各種不同性質的聯合,有各種不同的批評。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要堅持“團結-批評-團結”的公式,即從團結的願望出發,經過批評或者鬥爭,使矛盾得到解決,從而在新的基礎上達到新的團結。”
處理中美俄關係,有上麵三條足以。
牆外記---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