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裕彬

個人臉書主頁:https://fb.me/yubinwood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國的次貸風暴和雷曼兄弟

(2014-03-11 17:32:01) 下一個

 

 

原文發表於【IT經理世界】雜誌

最近發現中誠信托旗下的“誠至金開1號”信托計劃的窘況已經“院內開花院外香”,引起了歐美主流財經媒體的關注。
金融時報說:“銷售方中國工商銀行拒絕為誠至金開1號兜底,而這款產品的兌付危機將成為影子銀行最大的一次考驗。中國的影子銀行產品有可能麵臨一場擠兌危機。”聳人聽聞吧?此外,華爾街日報經濟學人福布斯也做了同樣令人憂心的報道,筆者建議熱衷購買理財產品且心髒不太好的投資者不忍卒看。

 

在“誠至金開1號”之前,信托業流轉著一個“剛性兌付”的神話,就是信托產品到期後,信托公司必須支付投資者本金以及收益,當信托計劃出現不能如期兌付或兌付困難時,信托公司需要兜底處理。事實上,我國並沒有哪項法律條文規定信托公司進行剛性兌付,這算是信托業一個不成文的規定。據說這個神話到目前為止,依然是不敗金身,年前外媒說這個不敗金身到了年三十晚上可能就要破了,因為彼時“誠至金開1號”將到期而且支付無著。幸運的是,“誠至金開1號”的兌付問題在最後時刻得到了解決,但是下一次還有這樣的幸運嗎?信托產品就像擊鼓傳花,到最後總有人要砸在手裏。

 

有錢不存銀行,買“誠至金開1號”這樣的信托產品,這不是自尋煩惱嗎?但眾所周知銀行存款利率隻是可憐的個位數,而像“誠至金開1號”這樣的信托產品卻往往能支付兩位數的利息,且有“剛性兌付”的神話保駕,對此不動心的人才有問題不是嗎?而且這種機遇也不是誰都可以爭取的,往往有最低身家和最低認購資金要求:比如身家要在一千萬以上,且最少認購一百萬的理財產品等等。隻是許多求財心切的人犯了選擇性遺忘症,忘了高收益和高風險是雙宿雙飛的,不懂風險隻懂收益可能是致命的盲點。

 

那麽信托產品的風險在哪呢?不懂的投資者以為“信托產品”和存款差不多,就是利息高很多而已。其實“信托產品”是企業融資的一個手段,用金融學的術語,就是“信貸資產證券化”。“信貸資產證券化”聽起來很玄,其實解釋起來很簡單,就是A企業投資需要融資X億,金融機構B就把這X+Y億的債務(也可以美其名曰“信貸資產”)打包成理財產品,然後交給銀行C來銷售。銀行銷售得來X+Y億,Y億作為金融機構B和銀行C的金融服務費用,剩下的X億就交給A企業投資。顯而易見,這東西風險遠遠要比存款大,因為A企業的投資收益如果彌補不了本金和利息支出,那麽這款產品到期就隻能黃了。

 

讓我們把“誠至金開1號”當麻雀來解剖一下。這是一款由中誠信托在2010年發行、經銷商是中國工商銀行,總額達30億元的理財產品。該產品所籌集的30億元主要交付予山西煤老板王平彥名下的振富集團進行股權投資30.3億元,用於該公司在資源整合過程中煤礦收購價款、技改投入、選煤廠建設等,整合完成後的振富集團將變身為一個年產達到360萬噸,開采煤種涵蓋焦煤、動力煤、無煙煤的大型綜合煤礦集團。估計很多購買這款理財產品的投資者並不關心煤炭行情,他們也不知道他們購買產品的錢其實是用來做煤炭生意的,他們更不知道王平彥從多年前就開始涉及“高利貸”。如今,王平彥已因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被拘捕,身上背負的債務可能高達50億元。而振富集團也可能要破產清算,遑論成為大型綜合煤礦集團的宏偉藍圖。

 

說到這裏,筆者想將中國這邊的情況和美國當年的次貸危機做個比較。何為次貸?次貸全稱為次級抵押貸款,指一些貸款機構向信用程度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貸款,這些貸款主要被用來買房。美國的金融機構又把這些風險極高的次貸打包成了各種按揭抵押債券(MBS)和資產支撐證券(ABS)來賣給渴求高收益率的投資者。假如煤炭行情好,“誠至金開1號”會是一筆極好的投資,同樣的道理,假如美國的樓市一直往上漲,次貸產品也會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美好結局,08年的那場驚天地泣鬼神的金融危機就不會爆發。

 

看官讀到這裏,是否有一種為中國經濟深深的擔憂?美國有次貸,咱們也有次貸,隻不過美國是拿MBS和ABS去忽悠貪利的投資者,而我們是用包括信托產品在內的各種理財產品。而這些花樣翻新,利誘動人,風險無窮的產品在一起就匯成了影子銀行的海洋,在其中徜徉的有煤礦企業,房地產企業等等昔日商界驕子。一旦海水退去,我們就會知道誰沒穿衣服在遊泳。

 

2013年底,中國信托資產規模已高達10萬億,而包括信托在內的影子銀行規模則占據了社會融資總量的30%,且增勢凶猛。雖然“誠至金開1號”兌付危機懸崖勒馬,但剛性兌付”的神話已經岌岌可危。

Dropshots

作者:公民經濟學家吳迪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