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inier

A music and photography lover
個人資料
正文

貝多芬:C大調第二十一鋼琴奏鳴曲 Op.53 (華爾斯坦, 黎明)

(2017-02-27 17:05:09) 下一個

貝多芬 第二十一鋼琴奏鳴曲 Op.53

鋼琴:Daniel Barenboim

1. Allegro
2. Introduzione - Adagio molto (11:29)
3. Rondo (15:49)

第二十一鋼琴奏鳴曲 Op.53

第二十一號鋼琴奏鳴曲,由於題贈給非常敬重他的才能,從精神到物質都給了他長期巨大援助的華爾德斯坦伯爵,此曲又以“華德斯坦奏鳴曲”而聞名。這首作品作於1803至1804年,其時已進入貝多芬創作最輝煌階段,此作給人以一種輝煌與壯麗的效果。

這是部“重型”作品,並不是“悲愴”類的“重”,相反,這裏一掃沉悶、悲憤、哀傷等等壓抑的濃霧,而是暢快、開闊、爽朗的晴空,有人說這是部“潔白的奏鳴曲”,不知什麽人為這部作品起了個“黎明”的別名。說這部作品“重”,是它宏大的篇幅,交響詩般豐富的色彩,空前輝煌的鋼琴技巧。

樂曲共3個樂章:

第一樂章 生氣勃勃的快板 C大調 奏鳴曲式
第一主題清爽的“沙沙聲”很自然地使人想起早晨萬物蘇醒的音響。高音好象小鳥的歡鳴。後來還有小鳥的合唱,大地熱鬧起來。調性、力度不斷變化,有如閃耀不定的陽光。第二主題用了那個時期不尋常的調性,三度關係的E大調(C與E相距三度)。歡悅的曲調與和聲同步進行,產生管風琴的音色,也可以想象成大自然的風在歌唱,表現出在美麗自然中的陶醉。兩個主題都得到豐富多彩、引人入勝的發展後,才有力地結束。

第二樂章 慢板 F大調
第二樂章貝多芬以稍微朦朧暗淡的柔板樂章出色地使整部作品天衣無縫,十分嚴整。其中的甜美寧靜卻是貝多芬其他作品所少有的。 對這段音樂的理解,有的說它猶如“天使的微笑忽然被烏雲遮住一樣”,有的說表現了神秘的、非現實的氣氛,有的說是對黎明的期待,等等...總之,是幽深、靜謐的,這使得接下來的未樂章更為光豔奪目。

第三樂章 稍快板 C大調 回旋曲式
第二與第三樂章之間沒有停頓,所以也有人把第二與第三樂章歸化為同一個樂章。

這是個結構宏大的回旋曲。稍快板,C大調。人們這樣形容這個樂章:“寬闊無邊的原野,灑滿了陽光……好象一個夏日,這樣的日子永遠不會夠的!”主要主題的旋律有德國民歌風格,在溫暖的C大調分解三和弦的伴奏下,在清徹的高音區嫵媚、愉快地唱出來,一幅晴空萬裏的畫麵油然而生。

這個主題經過一段發展後,右手出現了長時間的高音D上明亮的顫音,然後在這個持續顫音上的更高的高音區,極其明亮地奏出主要旋律,與此同時,左手奏出上行連音的32分符和下行跳音的16分音符音階,這是喜悅的激動。這樣,音樂形成了三個層次立體上的結合:中低音區是快速音階,中高音區是顫音,更高音區是主旋律。三個層次的交相輝映,形成了無比燦爛、豔麗的交響畫麵。

從演奏技巧上講,這個織體是個技術困難的段落。但是,由於那無比光輝美妙的藝術形象的感召,鋼琴家們都樂於克服演奏技巧的困難。回旋曲的主要部分重複多次,每次重複之間又都插入新的對比的音樂。當主要部分最後一次出現時,音樂轉入極快板,情緒進入高潮,最後輝煌、宏偉地結束。貝多芬是在承受著命運的致命打擊下,寫出這樣沒有一絲陰雲的音樂,彰顯出他那超凡意誌的堅毅。

《黎明奏鳴曲》是貝多芬在大自然中的欣喜、陶醉。他暫時拋開了所有的不幸,隻感受生活中的光明和美好。

(根據網絡資料編輯而成)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