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山隴西郡

寧靜純我心 感得事物人 寫樸實清新. 閑書閑話養閑心,閑筆閑寫記閑人;人生無虞懂珍惜,以沫相濡字字真。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卡拉揚的眼睛卻是閉著指揮交響樂團

(2016-07-15 16:27:54) 下一個
作者:朱子峽 來源:中國科學報 發布時間:2013-7-19 7:21:19
選擇字號:

Uploaded on May 8, 2010

美國費城天普大學有119年歷史的浸信會教堂(Baptist Temple)重新整修後,日前舉行全球化音樂會(Temple University Globalization Concert),正式啟用。

當天包括南澤西華聲、德拉瓦州知音、新州幸福、賓州明德及來自新州及康州等七個華人合唱團體、140人演出「黃河大合唱」,並由60人組成Ambler Symphony Complimentary交響樂團現場演奏,該校主管國際事務的華裔副校長兼科技學院院長戴海龍擔任指揮。 (引自北美《世界日報》)


隻有華夏兒女才懂得裏麵的悲愴,那種將要爆發的力量,山河之美麗,兒女之俊美。

殷承宗的《黃河》,俞麗拿的《梁祝》;上芭的《白毛女》,中芭的《娘子軍》。那個時代的神作,後人學不了的巔峰之作。每個時代的氣質,造就每個時代的作品。

聽了以後,感覺回到了四五十年以前,那時候的國內交響樂團水平已經非常了不得!謝謝了樓主!

It sounded so far away, so distant past; however, the sound of the concert filled up my space, so powerful that  I's moved to tear welled up my eyes, rolling down my cheeks! Just for the moment of shocking, of feeling heavy, so heavy that I felt the air around was so thick, so hard to breathe in that heavy culture - Chinese came a long way to this point. I wonder why 卡拉揚的眼睛卻是閉著指揮交響樂團 - only closing your

eyes waking up your soul - only your soul can fly up, everywhere, around the globle, to the Heaven.

May the Lord bless a greater China. May the light of peace forever shine all over the earth!


 

The Red Detachment Of Women (ballet) 紅色娘子軍芭蕾舞

Prologue:
In his dungeon, Nanbatian, the despotic landlord, has imprisoned his tenants who are unable to pay their exorbitant rents. Wu Qinghua, daughter of a poor peasant, is chained to a column. Lao Si comes with the order of Nanbatian to sell Wu. Lao Si releases Wu from the chain. While Lao Si is in an unguarded moment, Wu kicks him, and he loses his balance and falls. Wu manages to escape while two other inmates hold Lao Si to the ground.
Act I
Immediately after the prologue. Night has fallen in the coconut forest and Wu Qinghua is desperately running away from Lao Si and his lackeys. She is soon recaptured. Nanbatian and his entourage arrive. The Tyrant whips Wu until she loses consciousness. A thunderstorm approaches, so Nanbatian and his followers leave and Wu is left for dead. Hong Changqing, the Commissar, and Xiao Pang, the Messenger, who are on a reconnaissance mission in disguise, pass by. They save Wu and point her the way to the camp of the Red Army.


Act II
In the camp of the Red Army beside the Wanquan River, a newly formed Detachment of Women is being trained. Wu Qinghua arrives to meet Hong Changqing and Xiao Pang, who introduce her to others. In a solo dance, Wu tells the Red Army soldiers the enormity of Nanbatian's crimes. She then ceremoniously receives a rifle and is accepted as a member of the Women's Detachment. With determination, they plan to liberate the peasants and slave girls under the oppression of Nanbatian.

Act III
In the luxurious manor of Nanbatian, an extravagant birthday celebration for the Tyrant is going on in the garden before his house. Mountains of gifts are brought in; visitors are arriving, Li girls are driven in with whips at their backs to dance for the guests.
Hong Changqing, disguised as a wealthy merchant from southeast Asia, arrives on the scene, calm and dignified, to congratulate Nanbatian on his birthday. Meanwhile, the members of the Women's Detachment have secretly gathered around the manor of the Tyrant. It has been agreed that Hong is to fire his gun at midnight as signal for the Detachment to break in to wipe out the Tyrant and his gang in one fell swoop.

Act IV
Back in the camp of the Red Army. Hong Changqing, the Commissar, is giving a lecture to the soldiers in the early morning. Wu Qinghua comes to grips with her mistake. Hong and the Company Commander are pleased to see Wu's progress. The Company Commander returns the gun to her, and together they practice marksmanship and grenade throwing.

The local people visit the Red Army and present them with doulis and lichees.

Suddenly, the sound of cannons is heard and Xiao Pang, the Messenger, arrives on horseback with the information that Nanbatian has assembled a large number of troops, and they are on their way to attack the base of the Red Army. The members of the Detachment immediately bid goodbye to their dear ones and set out to the battle field.

Act V
On the battlefield at a mountain pass. In order to annihilate the enemy's effective power, the main force of the Red Army strategically shifts to the rear of the enemy, and the Company Commander leads most of the members of the Detachment in moving away with the main force. Hong Changqing and a small group of Red Army soldiers and Red Guards form a covering force to divert the enemy. After a series of fierce fights, the goal is achieved. As they prepare to withdraw, the enemy starts yet another attack. Hong gives his portfolio to Wu Qinghua and orders her and other members to retreat while he and only two other soldiers stay behind to fend off the enemy. Hong's two comrades-in-arm are killed and he himself is captured.

Entr'acte
The main force of the Red Army is pressing forward with the momentum of an avalanche. Their group dance.
A memorable moment in the entr'acte is the precisely synchronized grand jete of members of the Women's Detachment crossing the stage in a seemingly endless line, vividly suggesting they are as fast as an arrow flying in the air.

Act VI
Hong Changqing is burned to death while the main force defeats the enemy and Wu Qinghua assumes command of the detachment and will continue their revolutionary cause.

  • +Barholomew Cubbins Because I know what will happen if any political comments are made. Very quickly the comment section would be full of idiotic and hateful comments about this country or that or certain political figures and it would turn into a big mess of ignorant points of view. This is a ballet and I wish for people to judge it on it's merits of dancing, choreography and music. I posted this video because I loved the dancing and the music not to make any political statement. I have also posted the movie version of The Red Detachment of Women and there is no restriction of political comments on that video as long as people keep it coherent.

力讚!!!毋庸置疑是世界芭蕾舞曆史的一顆耀眼的明珠,綜合效果達到了最高境界,包括天鵝湖、胡桃夾子等等,沒有一個能夠超越這個版本,因為它們當中沒有一個的劇情和表演技術是如此地複雜、生活化,而隻是平平和和地敘述幾百年前的與當今無關的故事,沒有衝突,沒有如此多的情節。特別是,在這裏看到的50年前薛菁華的舞姿和基本功可以和今天的世界級ballerinas媲美!
                     
 
海角瓊花——走近真實的紅色娘子軍 2015-11-01 16:55:56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楊麗娟 在“天涯海角”的海南島,平均年齡不足20歲的百餘名女戰士,在戰火紛飛中書寫了中國革命史上的一段傳奇——紅色娘子軍。 電影《紅色娘子軍》海報。   1934年,女子軍連幹部被押到“廣州國民特別感化院”(國民黨監獄)囚禁,一直到抗日戰爭爆發後的1937年冬才被釋放。她們在獄中保持了革命氣節,無一人變節自首。右起:龐瓊花、蒙漢強、黃墩英、王時香、馮增敏、龐學蓮、王學葵、林尤新。   在“天涯海角”的海南島,平均年齡不足20歲的百餘名女戰士,在戰火紛飛中書寫了中國革命史上的一段傳奇——紅色娘子軍。   她們的故事,是藝術作品中的經典。1961年,電影《紅色娘子軍》一經上映就風靡全國;1964年誕生的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至今仍是中央芭蕾舞團的保留劇目。   然而,這段傳奇的真實曆史,卻在長達二十多年的時間裏隻有一句話的簡單記載:“在中國工農紅軍瓊崖獨立師師部屬下有一個女兵連,全連有一百廿二人。”當電影《紅色娘子軍》創下全中國8億人口有6億人觀看的盛況時,健在的大多數娘子軍戰士,還在瓊島的家鄉過著最普通的農婦生活。   時至今日,所有的娘子軍戰士都已離開人世。關於她們的曆史細節和英雄事跡,鮮少有年輕人說得上來,而對娘子軍無中生有的汙蔑、對作品中反派形象的所謂“洗白”,卻吸引了一些人的“獵奇”眼光。   走近真實的紅色娘子軍,需要講述的太多。 一句話的曆史   “怎麽也沒想到,當年偶然采訪的故事,現在會有這麽大的影響力!”81歲高齡的劉文韶聊起尋找采訪紅色娘子軍的經曆,依然感慨不已。他所說的“當年”,距今已經將近一個甲子。   1957年8月,劉文韶的報告文學《紅色娘子軍》在《解放軍文藝》上發表,首次把娘子軍的故事從塵封的史料中帶到了大眾麵前,也第一次給這支女兵部隊命名為“紅色娘子軍”。   劉文韶1934年出生,1950年參加過解放海南島的戰鬥,後來當了海南軍區(海南軍區隸屬於廣州軍區,海南行政公署隸屬於廣東省)政治部宣傳幹事。   1956年,為了迎接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30周年,總政治部在全軍展開征文活動。海南軍區的征文組織工作落到了劉文韶的肩上。劉文韶當時20多歲,正年輕氣盛,自己也想動手寫一篇有分量的東西。他的構想很大,想寫海南軍區的前身瓊崖縱隊。   海南島是老革命根據地,瓊崖縱隊建立於工農紅軍時期,其中有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劉文韶想借著建軍30周年的征文,把瓊崖縱隊的曆史好好挖掘一下,於是開始查閱資料。   當他翻到一本32開的油印小冊子《瓊崖縱隊戰史》時,裏麵的一句話深深吸引了他:“在中國工農紅軍瓊崖獨立師師部屬下有一個女兵連,全連有一百廿二人。”   劉文韶當即眼前一亮。軍史上,女指揮員、女英雄都不少,但作為成建製的完整的女兵戰鬥連隊卻鮮有聽說。如果瓊崖紅軍中真有這樣一個連隊,那可真是值得一寫的好題材。沒想到的是,他翻遍能夠找到的瓊崖縱隊資料,卻再沒有發現任何女兵連的記載。他又詢問了不少曾在瓊崖縱隊工作的同誌,還是一無所獲。直到找到時任海南軍區副司令員的馬白山將軍。   “馬副司令聽了我講的意圖之後,非常讚成,他肯定當時確有一個女兵連,稱女子軍連,活動了兩三年時間。不過具體情況他也不清楚,建議我到女子軍連活動的樂萬老根據地找當年的女兵。”   馬白山是瓊崖縱隊的老領導,既然他肯定,那麽女子軍連的曆史十有八九是真的。隨後,劉文韶又找到了當時的海南區黨委書記蕭煥輝,蕭煥輝同樣肯定了女子軍連的存在,並交代相關部門對他的采訪給予幫助。   劉文韶聽不懂海南話,軍區政治部便安排攝影記者王學海和他同行,並當翻譯。倆人先找到了馬白山所說的樂會縣(今瓊海市)委。接待他們的縣委辦公室主任很熱情,可是向他打聽“女子軍連”,卻好像被潑了一盆涼水:從沒聽說過樂會有紅軍的“女子軍連”。   劉文韶有些氣餒,但不甘心放棄,他換了個問法:“縣裏有沒有女的老紅軍?”這一問才有了點眉目,樂會縣婦聯主任馮增敏就是一位老紅軍,隻是恰好下鄉去了。   第二天下午,劉文韶和王學海應約去婦聯,馮增敏如約出現。“高個子,大眼睛,齊耳短發,皮膚黝黑,一副風塵仆仆的樣子。”劉文韶回憶說,“我剛開口介紹完來意,她就哈哈大笑,‘我就是當年女子軍連的連長’……”   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劉文韶喜出望外,就這樣開始了在樂會縣長達一個多月的第一輪采訪。   “馮增敏的記憶力很好,也很健談,或許是20多年前女子軍連的往事長期埋在心底,不曾對人訴說,她很興奮,滔滔不絕,一口氣講了一個下午。”劉文韶清楚地記得,當講到女子軍連的英勇戰鬥時,馮增敏手舞足蹈,慷慨激昂;提起女子軍連姐妹壯烈犧牲的事跡,40多歲的大姐黯然落淚。   由於語言不通,事情間隔的年代又太久,弄清當時的情況並不容易,尤其是重要的情節、細節以及人名、地名、物名,即便有翻譯,理解起來也是相當吃力。有時,劉文韶隻能讓馮增敏寫出來,或畫圖解釋。比如,女子軍連攻打國民黨民團炮樓時叫“蒸團豬”或“燒豬窩”,反複詢問之後,才明白這幾個字的寫法和意思。原來,當時紅軍部隊的火炮、炸藥、手榴彈都少,攻打炮樓最常用的辦法就是火燒,而“團豬”就指民團一類的國民黨地方武裝。   馮增敏工作很忙,劉文韶的采訪大部分都是根據她的工作安排,擠出時間。再加上語言交流不便,僅女子軍連的曆程和主要事件就采訪了好幾個星期。   然而,劉文韶和王學海的發掘之旅才剛剛開始。他們需要尋找更多的女子軍,這是一件更加困難的事情:距離女子軍連成立已過去了20多年,何況,對於那個年代的人來說,每一天、每一年都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馮增敏隻能勉強記得一些姐妹住在哪個村子,昵稱或綽號是什麽,確切的名字和現狀幾乎一個也想不起來。   沒有別的辦法,劉文韶和王學海從縣委借了兩輛自行車,憑著馮增敏回憶起的簡單信息,沿著鄉間小路甚至稻田埂,下鄉進村,挨家挨戶問有沒有女紅軍。倆人花了十幾天時間,居然找到了10多個人,包括當年女子軍連的指導員王時香、排長龐學蓮、班長蔡親民和戰士馮錦英等。這些曾經的女戰士已是農婦模樣,白天勞作忙,采訪隻能在晚上進行,沒有電燈,煤油燈不舍得點,劉文韶的采訪幾乎全憑腦子記,偶爾借著灶火和抽煙的火才能記幾筆。   一個多月後,帶著滿滿的第一手資料,劉文韶和王學海返回海南軍區。為了解更多的曆史背景,劉文韶又輾轉專訪了當年瓊崖縱隊的負責人馮白駒將軍,並第二次前往樂會縣補充采訪。“前前後後曆時大半年,采訪的女子軍總有三四十人。”劉文韶說。   因為女子軍連事跡豐富,寫作時材料並不缺,所以報告文學中的事件、人物、地點和主要情節都是真實的,唯一進行文學化處理的就是大標題“紅色娘子軍”。   女子軍連的真實番號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二獨立師第三團女子軍特務連”,“特務”,當年隻是表示特別任務的中性詞,但到了劉文韶寫作的上世紀50年代,“特務”一詞已經演變成了與今天同樣的含義,即“間諜”“特工”。劉文韶想避開“特務連”這個名字,最初,他想了“瓊島英雄花”“永不熄滅的火花”等名字,但又覺得太文氣,不夠朗朗上口。苦思良久,他終於想到,中國自古就有花木蘭、楊門女將,一直都有娘子軍的叫法,紅色寓意革命,娘子軍可以包含女幹部、女兵,幹脆叫“紅色娘子軍”,既威武又響亮!   如今家喻戶曉的“紅色娘子軍”,自此為世人所知,已經塵封20多年的女子軍連曆史,從此徐徐展開。 瓊崖“小莫斯科”   女子軍連誕生的1931年,正是瓊崖第二次土地革命的高潮;女子軍連誕生的樂會縣第四區(今瓊海市陽江鎮),則是當時瓊崖革命活動最為活躍的“小莫斯科”。   瓊海市陽江鎮前文化站站長、娘子軍研究者龐啟江說,1927年國民黨發動“四•一二”反革命事變後,中共瓊崖地委書記王文明就帶領地委機關撤到樂會四區,並將瓊崖地委改為瓊崖特委,開展武裝鬥爭,建立紅色政權。原本偏僻的山區腹地,在白色恐怖的年代成了瓊崖工農革命的紅色中心:瓊崖第一塊革命根據地在這裏形成,瓊崖第一屆特委、第一個區級蘇維埃政府在這裏成立……   紅色的種子逐漸在樂會四區及周邊播撒開來,婦女解放協會、赤衛隊、少年先鋒隊、勞動童子軍等進步群眾團體如雨後春筍,“能頂半邊天”的婦女自然也不甘落後。據1928年的統計,全瓊女黨員有3000多人,女團員有1萬多人,婦女協會會員有7萬多人;在中共領導的群眾團體中,婦女人數占30%。   最早被劉文韶找到的女子軍馮增敏,就成長在這片被譽為瓊崖“小莫斯科”的紅色熱土。
 
近代中國文藝有三個時期:30-40 年代, 50-60 年代, 和八十年代。文藝需要對創作與表達的渴望 和 熱情; 需要從心底裏向外噴射的感覺和欲望。當藝術家處在悲苦,困惑,或欣喜的處境時,創作的欲望油然而生。我認為藝術是人類把思想以某種特定形式物化的實驗。中國江青時期的這個作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是中國一個特定時代的標誌。
?


 


 


 
 
 
戴海龍:執棒交響舞台的化學家
 
 

 
■本報記者 朱子峽
 
6月下旬,著名華人化學家、美國天普大學副校長戴海龍教授來到北京。和以往不同,這次來京,他是以音樂指揮家的身份出現在人們麵前的。
 
28日晚,戴海龍執棒的“難忘的旋律”世界名曲交響音樂會在北京音樂廳舉行。前來音樂廳的觀眾,除了欣賞音樂外,大多是想一睹有著科學家身份的指揮家的風采。
 
音樂會開始了,隨著戴海龍的出場,雷鳴般的掌聲響起。一曲熱烈的《卡門》序曲過後,呈現給觀眾的是優美的中國經典名曲《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接下來薩拉沙特的《流浪者之歌》則將觀眾帶入吉普賽人飄泊、哀愁、幻想與熱情奔放的世界……
 
曲畢,掌聲一次又一次地響起。站在台上的戴海龍麵帶微笑,接受著鮮花和掌聲。瓦格納的歌劇《紐倫堡的名歌手》中有句唱詞:“在春暖花開的時節,一切理應如此。”這話很適合此時的戴海龍。
 
曾經的糾結
 
有業餘愛好的科學家甚多,但像戴海龍這樣達到如此高造詣的則是鳳毛麟角。年過半百的戴海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幽默地說,自己是一不小心迷上音樂的。
 
戴海龍出生在中國台灣,父親是軍人,母親是老師。家庭背景與音樂本無淵源。一次,幼年的戴海龍無意中聽到收音機裏傳出的優美音樂,一下子被深深吸引,從此便癡迷不已。戴海龍至今對電台裏名為“音樂的話”這一節目還記憶猶新,“那個節目不僅播放古典音樂,還講一些音樂故事,另外還介紹一些音樂知識,告訴你什麽是巴洛克音樂,什麽是浪漫主義音樂等等”。
 
每天守在收音機旁聆聽音樂,這也漸漸激發了他內心深處的一個夢想——幻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成為巴赫、貝多芬這樣的音樂家。“我祖母當時也常說我有往藝術方麵發展的傾向。”
 
上學改變了戴海龍。“當我上學後,每個台灣學校教室的牆上都掛著四幅畫像:孫中山、蔣介石以及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楊振寧和李政道。當你坐在教室裏,你就會覺得科學很重要。我父親也想讓我成為一名工程師,所以我決定追求科學。”
 
雖然選擇了科學,但戴海龍還時常糾結於是否該學音樂。考上台灣大學後,他也曾想學音樂,但學校當時沒有音樂係。“許多音樂家都是從四五歲就開始學習,而我到了十六七歲才見到鋼琴。這麽晚的起步,隻能把音樂當作愛好。”
 
挑戰指揮
 
在台大,戴海龍帶著滿腔的音樂夢想加入校合唱團,如魚得水般興奮。“當時我們活動很多,花很多時間演出。演出似乎成了我們的主修課。”
 
大學期間,戴海龍一有閑餘,便猛啃音樂方麵的書籍,“音樂係學生看的書我們也看,隻是沒有機會像他們一樣坐在教室裏上音樂課。”久之,他在音樂專業方麵的知識絲毫不遜於音樂係的學生。紮實的理論底子使他在後來的音樂路上受益匪淺。兩年後,他被大家推選為合唱團的指揮。
 
1976年,戴海龍前往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讀研,開始了他的美國生涯。
 
“來美國後,我有幸與多位音樂家合作,拜師學藝。”很快,戴海龍的指揮才華在美國開始嶄露頭角。無論是在伯克利、波士頓還是現在的費城,都會有人邀請他擔當當地華人合唱團的指揮。比如擔任過波士頓華人愛樂合唱團以及費城華聲合唱團的指揮。
 
1995年,應費城市政府之邀擔任中國城125周年慶祝音樂會指揮,對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當了11年化學教授的戴海龍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近200人的合唱團,而樂團的成員大多來自費城交響樂團和費城室內樂團等專業樂團。第一次指揮如此規模如此專業的樂團,戴海龍和樂團的首次排練可謂一個“亂”字。“我發現他們有的慢,以為他們不熟,於是我也慢,我一慢他們就更慢,完全亂套了。”
 
回去後他特地觀摩著名指揮家卡拉揚的指揮,琢磨他的一招一式。這一琢磨使他豁然開朗。“我原本以為指揮時自己的眼睛和手很起作用,不同的樂器應該通過眼睛和手來示意他們可以進來,但卡拉揚的眼睛卻是閉著的。這時我明白了,實際上音樂應該首先在指揮的心裏麵,然後通過身體傳達給成員,去帶動他們。我應該讓樂團跟著我走。”
 
這一頓悟,使戴海龍的指揮有了質的轉變。再次排練時便順利許多。兩次排練後,戴海龍在費城音樂廳指揮的《長恨歌》和《黃河大合唱》大獲成功。
 
“這個挑戰對我來說,也是個很有意思的成長。”戴海龍說。
 
欣賞音樂如同品酒
 
戴海龍笑言自己是做不成音樂家才來當科學家的。
 
實際上,戴海龍的科學成就也頗為引人注目——他持有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學位,並在麻省理工學院做過博士後研究員;他於1984年加入賓夕法尼亞大學任教,曾擔任化學係主任、科學教師學院建院院長及化學講座教授。在他擔任係主任期間,賓大化學係科研經費在全國排名第6。他所創建的科學教師培訓課程被美國國家科學院選為樣板。學術上的成就使戴教授成為美國頂尖的“常春藤大學”中為數極少的華裔化學教授之一,並在2001年度獲得美國藝術與科學院的院士提名;在擔任賓夕法尼亞大學化學係主任的五年中,他在提升該係的學術影響和推動學術界麵向社會等方麵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貢獻。
 
對於科學和音樂之間的關係,戴海龍認為它們是不同的表達,“音樂更多的是一個調劑。就比如小孩子玩電腦遊戲,玩玩感覺沒意思了,去玩另一種遊戲,然後再過來玩就還好。”
 
在古典音樂中,貝多芬的交響曲是戴海龍的最愛,“音樂最重要的是有一個好的旋律,接下來才是效果。貝多芬的作品雖然數目不是很多,但都很精致。他的音樂用一個字表達,‘大’。”
 
不難看出,戴海龍是個偏愛嚴謹風格的保守派,“我喜歡保守的、能夠工工整整表現出來的音樂。”
 
對於欣賞古典音樂,戴海龍的感覺像是品紅酒,“一開始喝紅酒,好像還不錯,有種特別的味道;再喝起來感覺還有點酸酸的;後來喝多了,慢慢知道製酒的過程、聞起來的感覺、喝起來的效果等,於是便有了一種跨越。”和品酒一樣,對古典音樂的欣賞有了真正的跨越之後,便會更加喜歡和欣賞。“這也像我年輕時喜歡打橋牌和打網球一樣,隻有打到一定程度才會有感覺。”
 
如今,戴海龍在美國天普大學負責所有學院的領導工作,事務繁忙,自己還要搞研究帶學生發論文。雖然很忙,但他在音樂上盡可能抽出時間。2010年,他在天普大學指揮演出《黃河大合唱》震撼了現場的所有觀眾,60人的管弦樂團,140人的合唱團來自於美國5個洲7個華人合唱團。音樂會結束後,許多大陸學生找到他,說他們聽得淚流滿麵,說這是他們在異國他鄉聽過的最好最感人的一場音樂會!
 
對於中國的合唱音樂,戴海龍如此評價:“從我的觀點來看,中國合唱的歌曲有兩個大型經典之作,《黃河大合唱》和《長恨歌》。”
 
“特別是《黃河大合唱》,它的藝術水準,絲毫不遜色於貝多芬的《歡樂頌》。”但戴海龍感覺鋼琴協奏曲寫得不夠好,“我自己聽覺得雜碎了一點,沒有形式感,全部湊在一起。”他建議中國作曲家有機會能夠重寫一下。
 
《中國科學報》 (2013-07-19 第16版 雅趣)
 
相關文章
 
滄桑多於激情的戴版《梁祝》
 
■本報記者 朱子峽
 
6月28日晚,帶著儒雅學者風範的戴海龍站在北京音樂廳的指揮台上。他指揮時的動作如中國的太極,動靜相宜,含蓄而樸實。他頗具滄桑詮釋的《梁祝》令人耳界一新,比傳統的演繹手法更令人動容。
 
《中國科學報》:作為中國最著名的小提琴作品,《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從1959年問世到現在,已被演奏過無數次,錄音版本也數不勝數,廣大聽眾對梁山伯與祝英台這出愛情悲劇,以及陳鋼、何占豪創作此曲的經過已很熟悉。你怎麽想起演繹這部作品?
 
戴海龍:說起來,我對《梁祝》也是有著深深的情結。第一次聽到這部樂曲時是在台大,有一天我們學校有個工友在宿舍裏放,音量開得很大,一下子我就被吸引住了,實在是太美了!這麽多年來,我一直在聽,而指揮《梁祝》也成了我的一個心願。
 
《中國科學報》:2008年你在費城音樂廳就指揮過《梁祝》,能否談談當時的情景?
 
戴海龍:那時候我剛去天普大學當科技學院院長,當時學院慶祝成立10周年,別的學院成立10周年都是搞個酒會什麽的,我決定辦個音樂會。演出的樂團是地方的樂團,成員大多是愛好音樂的科學家、工程師等。那次和我們合作是在巴爾的摩交響樂團的小提琴家李青,演出相當成功。
 
《中國科學報》:我們都知道,指揮對樂曲的處理也是對音樂的一種詮釋和再創作。你這次和我國小提琴演奏家柴亮一起給我們帶來的《梁祝》有什麽新的詮釋?
 
戴海龍:我跟樂團開玩笑,柴亮年輕,是激情的《梁祝》,我這個年紀,是曆經滄桑的《梁祝》,沒有他的那種激情。不過,盡管速度不一樣,同樣覺得美,但慢一點的《梁祝》和快一點的《梁祝》更多來自不一樣的理解。
 
《中國科學報》:我相信你對《梁祝》的理解更為深刻。那麽你具體在哪些地方作了處理?
 
戴海龍:《梁祝》這首曲子大家都很熟悉。整首曲子我隻有兩處地方提了要求。第一處是在開場後不久。隨著幾聲撥弦聲和緊接著的長笛,序幕被揭開,小提琴奏出主題,祝英台出場了,優雅的身韻翩翩起舞,這個時候要像跳舞一樣,開始一定要慢一點,但是跳起舞來要快一點。
 
另一處慢則是在展開部。梁山伯和祝英台念完書各自回家,中間有處弦樂“嘭”的一聲。這個“嘭”應該有兩個意思,一是梁山伯突然警覺到祝英台是女的,自己是個呆頭鵝;另一個警覺是祝英台的父親要她和馬文才結婚。我感覺這裏不能太強,他剛醒悟的時候,一下子還不會跑得很快,還有點不明白,這時候得有點遲疑。後來越想越興奮,節奏就快起來了……
 
《中國科學報》:作為樂隊的靈魂人物,指揮指導整個樂隊的音樂演奏,使得多個聲部的演奏能夠成為一個整體。有人說,聽音樂,便可知指揮家的性情修養。我感覺,你的指揮樸實大方、簡潔而不浮華。我想正是這種自然不造作的風格,反而使你贏得了更多的聲譽。你怎麽形成自己的指揮風格的?
 
戴海龍:我是個喜歡中規中矩的人。我一直強調“不要看,用耳朵聽。”有些指揮家動作誇張,如此張揚的身體語言,在我看來是種多餘,音樂並不需要這些。我喜歡保守地、工工整整地把音樂表現出來。我認為隻要忠實地把作品表現出來就行。
 
《中國科學報》 (2013-07-19 第16版 雅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TJKCB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路邊的蒲公英' 的評論 : tell me how? thanks.
路邊的蒲公英 回複 悄悄話 能不能把題目的語法錯誤改一下。
TJKCB 回複 悄悄話 "文藝需要對創作與表達的渴望 和 熱情; 需要從心底裏向外噴射的感覺和欲望。當藝術家處在悲苦,困惑,或欣喜的處境時,創作的欲望油然而生。我認為藝術是人類把思想以某種特定形式物化的實驗。" some notetaking - read one piece linked to another - leading all the way to here!
TJKCB 回複 悄悄話 1970年,由中國芭蕾舞劇團演出的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電影在全國各地上映,劇中女主角吳清華的扮演者、一代芭蕾舞新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的薛菁華,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紅透國內外的“芭蕾舞明星”。如今身為香港菁華舞蹈藝術中心主席的她,雖已年過花甲,但依然活躍在內地和香港的芭蕾舞界,延續著永不停跳的舞步。

薛菁華圖片大全:薛菁華大圖:中央芭蕾舞團(組圖)

第二代"瓊花"薛菁華

薛菁華:芭蕾是我的生命

再一次向我心目中的藝術女神表示崇高
TJKCB 回複 悄悄話 1964年的首演

  《紅色娘子軍》是我國獨立創作完成的第一部中國題材的紅色芭蕾舞劇。在當時的曆史時期,這部舞劇是按照周總理指示“革命化、民族化、群眾化”進行改革的首次嚐試。1963年,周恩來總理在觀看劇團演出的芭蕾舞劇《巴黎聖母院》時說:“你們可以一邊學習排演外國的古典芭蕾舞劇,一邊創作一些革命題材的劇目。 ”根據周總理的設想, 1963年底,時任中宣部副部長的林默涵邀請有關同誌一起討論舞劇選題,最後通過了李承祥提出的改編電影《紅色娘子軍》的方案,並組成創作班子,根據梁信編劇的同名電影集體改編,由李承祥、蔣祖慧、王希賢擔任編導,吳祖強、杜鳴心、戴宏威、施萬春、王燕樵擔任作曲,黃準擔任主題歌《娘子軍連歌》的作曲,由馬運洪擔任舞美設計,梁紅洲擔任燈光設計。

  1964年9月《紅色娘子軍》在人民大會堂小禮堂首演時,周總理出席並邀請了柬埔寨國家元首西哈努克親王觀看。1964年10月8日毛主席觀看,稱讚《紅》劇的改革:“革命是成功的,方向是對頭的,藝術上也是好的。 ” 1965年2月5日,鄧小平同誌觀看了演出;1997年12月11日,江澤民主席觀看了演出; 2004年10月8日,胡錦濤主席觀看了演出。可以說,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伴隨著中國芭蕾的發展,得到了曆代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關懷。

  1992年的重生

  而《紅色娘子軍》的命運伴隨著中國政治時局的變化,也在那個特殊年代被深深打上了“樣板戲”的烙印,曾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成為一部沉入心底、不敢觸摸的傷痛。直到1992年5月23日,為紀念毛澤東同誌《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50周年,中芭根據1964年首演的原創版本複排該劇並演出。當“娘子軍連歌”在劇場響起的刹那,台上台下,多少人都不由自主地熱淚盈眶。從此,這部紅色舞劇開始續寫著她的輝煌、引吭高歌著中國芭蕾史話“向前進”的傳奇。

  《紅色娘子軍》的故事發生在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海南島,講述了從惡霸南霸天府中逃出來的丫環瓊花,在紅軍黨代表洪常青的幫助下,從一名苦大仇深的農村姑娘,逐漸轉變成一名有著堅定共產主義信念的娘子軍戰士的過程。這一句話的故事,變成舞台上六場芭蕾舞劇,不僅編導們在創作過程中,深入海南體驗生活,將中國民族舞蹈與古典芭蕾風格進行完美融合;演員們也曾赴大同某駐軍,接受了為期兩周的軍營訓練,在曆時9個月的時間裏,共同成就了這部謳歌中國偉大女性的首部中國芭蕾舞劇。 《紅色娘子軍》的成功,創造了中國芭蕾史上的神話,被評為“中國20世紀舞蹈經典”作品;2012年又獲得了“文化部第二屆優秀保留劇目大獎” 。盡管中央芭蕾舞團現已擁有了大量備受觀眾喜愛的保留劇目,但每逢“三八”婦女節、赴國外演出以及“下基層” 、“進校園”時,仍然要上演這部影響深遠的作品。50年來, 《紅色娘子軍》演出場次累計達3800多場,“娘子軍連旗”插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從黑龍江到海南島,從膠東灣到準噶爾盆地,“娘子軍們”的足跡“遍地生花” 。

  2014年的輝煌

  回望《紅色娘子軍》走過了五十載歲月依然能夠長演不衰,除了廣大觀眾對《紅色娘子軍》的厚愛,也來自該劇擁有的巨大的聲譽,以及在世界芭蕾曆史上不可否認的精湛藝術。2009年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應邀登上世界芭蕾藝術的最高殿堂——巴黎歌劇院演出時,受到了世界主流媒體及評論家的高度讚揚。 《法國世界報》曾這樣評價:“女兵們在軍旗下練習打槍,用阿拉貝茨和敵人搏鬥,用大跳表現勇往直前, 《紅色娘子軍》在芭蕾舞台上破天荒地塑造了英姿颯爽的穿足尖鞋的中國娘子軍形象,為世界芭蕾舞台增加了一朵奇葩。 ”法國《費加羅報》發表的貝爾特蘭德·聖萬桑的文章中提到“舞台上,這支充滿生機活力、英姿颯爽的‘穿足尖鞋’的中國娘子軍,臉上自始至終都流露著熱情洋溢的微笑,她們淋漓盡致地展示著中國民族藝術的魅力。 ”意大利著名曆史學教授瑪麗尼拉談到芭蕾舞《紅色娘子軍》時認為,它的價值和內涵,已經超越了時代和意識形態的局限, “令我們不得不關注它的存在,可以說《紅色娘子軍》已經成為了人類文化遺產的一部分。 ”

(文章來源:中國藝術報)
http://yule.sohu.com/20140102/n392800705.shtml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