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山隴西郡

寧靜純我心 感得事物人 寫樸實清新. 閑書閑話養閑心,閑筆閑寫記閑人;人生無虞懂珍惜,以沫相濡字字真。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教育: 尋找自己為人做事的原則、信念乃至方式

(2016-05-02 15:43:24) 下一個

教育: 尋找自己為人做事的原則、信念乃至方式

[轉載]教育,應該關注人的情感品質——朱小蔓、朱永新二人談

已有 274 次閱讀 2016-4-29 17:44 |個人分類:博視坊間|係統分類:觀點評述|文章來源:轉載    推薦到群組

 教育,應該關注人的情感品質

  朱永新:小蔓教授,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最近我國一所名校連續發生了幾起學生跳樓事件。那些年輕的生命之花,在瞬間就凋謝了。你也一定為那些動輒對他人施暴,甚至鋌而走險殺人的年輕人的行為驚愕不已。你認為,其背後的原因是什麽呢?

  朱小蔓:原因當然很複雜。可能每個人的情況不同。但是,與我們的教育隻關心分數、考試,隻關注學業方麵的成效和成就,較少關注人的情感培育、價值取向與心靈成長有很大的關係。

  朱永新:也就是說,我們的教育有點“忘情負義”,情感、價值觀方麵的關懷在我們的教育中缺位了。在中國教育界,你是較早關注教育中情感缺失的學者,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我就讀過你的(《情感教育論綱》等著作,你不斷地從教育學的立場、視角提出和呼籲重視人的情感品質,建構了從情感切人關懷人的身心協調、創造興趣以及道德、審美等精神發育的一套情感教育思想理論。

  朱小蔓:二十年過去了,以新中國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為標誌,已經在課程標準中體現出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關注,這讓我很欣慰。但直至今日,現實情況卻一點也不能減緩減輕我們的擔憂。應試模式的教學和育人方式依然盛行不衰。學生的創造活力不強,許多孩子對學校裏的學習不那麽感興趣,學習和自我教化的內在動力不足。

  朱永新:你是說,他們並沒有表現為積極的情感狀態,情感品質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的確,情感狀態和品質對於人的精神成長非常重要,無論是知識的真正掌握,還是心靈的豐富,離開了情感都是不可能的。清代學者戴震就曾經說過:“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

  朱小蔓:人與生俱來就有探索創造的衝動,有與人聯係、交流的欲望,有對秩序、格局的敏感,這是人眭的潛能,它在兒童身上很容易自然產生,而且像一個原始完整的胚胎,具有無限分化發展的可能。如果我們注意嗬護它,在不斷學習新知的過程中分化、整合,循環往複,就會積澱為飽滿的,具有生產性的精神情感。反之,就會產生負麵的、破壞性的情感,如自殺、暴力、倦怠等。你這—二十年不斷倡號嘰童和教師閱讀,我覺得,你所推崇的通過閱讀促進精神發育的理念與情感教育的主張是內在一致的。

  朱永新:是啊,起初我寫我心中的教育理想,後來我想用行動一點一點實現教育理想。我希望學生、教師的情感狀態是積極的,他們的學習、工作是內心情願的、享受到勞動快樂的,這樣他們才會感受到幸福。

  朱小蔓:人的情緒發生有原始自然性、早發性,對個人具有很強的動力、動機性。教育要做的主要是為個人提供條件和支持。可是我們現在強加的、一廂情願的事太多。外部人為強加的東西反倒容易泯滅和消解人性深處的一種潛能。

  朱永新:問題在於,情感似乎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你能夠從科學的層麵講—下情感發育對人的作用嗎?

  朱小蔓:我不是心理學者,即使心理學術界,對情緒、情感的研究都還有大量分門別類需要長期深入研究的東西。對於教育學者,我們更多的是要不斷反思、追問教育的方向、教育目的以及追求的價值取向是否端正和健康。我們需要盡可能運用一切研究人、研究社會的各類知識豐富、改善我們的教育觀。還有,就是像你,像教育學術界其他一些學者一樣,通過教育實驗,從教育第一線獲取真實的資料研究教育,並且用行動去推動教育的實際改變。

  朱永新:你在一九八九年給情感教育下過一個定義:情感教育,就是關注人的情感層麵如何在教育的影響下不斷產生新質、走向新的高度,也是關注作為人的生命機製之一的情緒機製,如何與生理機製、思維機製一道協調發揮作用,以達到最佳的功能狀態。後來,又進一步明確:情感教育是指在學校教育、教學中關注學生的情緒、情感狀態,對那些關涉學生身體、智力、道德、審美、精神成長的情緒與情感品質予以正向的引導和培育。

  朱小蔓:在國外,有個歐洲十幾國參加的情感教育合作共同體,其倡導人之_皮特朗先生給出下述定義:情感教育是教育過程的一部分,它關注學生的態度、情感、信念及其情緒。它包括關注學生的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以及他們的自尊,或者正如法語中表述得更為確切的,關注每個學生能夠“Je suis bien dans sa peau”(感到身心愉悅)(一九九五)。

  我把情感教育比喻為兒童教育之根?這可以從多角度、多學科論證,僅從腦發育的根據看,腦的發育有一定的時序,比如零歲開始的安全和依戀,日本腦科學家小泉英明稱其為“心靈教育的開端”;一到兩歲秩序感出現;兩到五歲“他心想象”(即別的孩子是獨立於自己的另一個“我”的存在)出現。據腦科學最近研究報告,“他心想象力”所在的區域——“前額葉”被激活的同時,還激活了前額葉腹側和扣袋回之間的一個區域,後者與“社會認知”密切相關。也就是說,隻有在“他心想象”的基礎上,關於“社會”的意識才可能發生。他心想象力,人類獨有。這很有意思啊。

  還有,人類在長期演化中,有兩種記憶被保存下來,一種是“語義記憶”,一種是“場景記憶”,後者給人“時間”的感受,把人們帶到“過去”,更貼近人們的私已經驗。當我們從事社會認知和道德判斷時,我們腦的上列部分被激活,於是就意味著我們在情感方麵的卷入,也可以說,社會認知與道德判斷幾乎總是情感生活的一部分。它們是一種基於直覺的智力活動。以往的教育學、心理學對其缺乏認識和重視,而更多地看重“語義記憶”、邏輯認知形態的智力活動。現在我們知道,創造性活動和真正的“理解”離不開情感活動,甚至激情。今天,腦科學告訴我們,創造性思維所激活的,恰恰是自我意識、他心想象和場景記憶這三種功能所在的腦區。這些,從腦科學上證明我們的教育假設:優質的情感是孕育人性真善美的種子。

  朱永新:也就是說,情感教育並不是隻關心情感,不關心認知的教育。它反對以認知發展為名,忽略、犧牲人的情感有正麵的保護和建設。所以,我理解你主張的情感教育是對人全生命的關懷。人的生命既是感性物質的,又是精神超驗的,不管怎樣的生命形態,都會以情緒、情感表征出來,關注情感質量也就是關注生命質量。因此情感教育不但不是忽略認知的教育,相反,它是從情感嗬護與建設人手,達至全生命的全人教育。

  朱小蔓:是的。現在認為,人類有兩種認知形式,即冷認知和熱認知,情感被稱為“熱認知”,根據前麵的解釋,“熱認知”對道德發展必不可少,對認知發展也極其重要。當我們自覺使用情緒情感作用機製時,知識學習過程不僅作為信息傳遞的過程,而且伴隨有情感動力機製。情緒展開的過程有一個“動量”存在,構成為一個“場所”,在這種時刻,不同學科的知識與方法容易引起交融。可以設想,如果學生的情感、心靈沒有因為對學業的厭惡、拒絕而閉鎖、僵硬,那麽開放的、自由活潑的心靈便是一塊播種並生長真、善、美人格品質的豐茂綠地。

  新課程改革:重視情感、價值觀教育

  朱永新:二OO一年,中國政府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以下簡稱為“新課程”)規定各門學科的課程標準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分別列為課程目標,即所謂三維目標,要求在課程實施中將它們統整起來。這是一次重要的變革。可惜我們仍然沒有真正發現這次變革的意義,沒有真正理解把情感態度價值觀放進教育目標的深刻含義。作為這次新課程改革的政策製定者之一,你怎麽看待這一進步?如何解讀這一緯度的教學目標?

  朱小蔓:盡管對課改三類目標的設定和描述,教育學術界仍有不同認識,但培養積極、良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大家是認同的,它有助於扭轉、匡正過去比較單一的、過於重視知識傳遞的課程功能觀。新課標中各門學科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麵的目標大體包括以下三類要求:第一類是期望學生產生對該學科的興趣、愛好,對知識的好奇、驚異乃至美感,以及把學習看做智力勞動的愉快過程的情緒情感體驗,這些本身即是人的積極情感品質,是情感教育的重要目標。如:數學學科一至三年級“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事物有好奇心”;化學學科“保持和增強對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學習化學的興趣”;地理學科“初步形成對地理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的興趣,初步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地理審美情趣”;生物學科“樂於探索生命的奧秘,……”音樂學科“培養音樂興趣,樹立終身學習的願望”。

  第二類是將不同學科中所蘊涵的豐富的價值觀以積極的情緒情感為表征列作為目標,如:曆史學科“逐漸了解中國國情,理解並熱愛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形成對祖國曆史與文化的認同感,初步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曆史責任感和曆史使命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生物學科“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環境保護意識”;音樂學科“豐富情感體驗,培養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態度,通過音樂學習,使學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起對親人、對他人、對人類、對一切美好事物的摯愛之情,進而養成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態度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與追求”。它們是學科中蘊涵的生命意識、生態關係,愛國情懷,是高尚的人性美以及客觀、公允、嚴謹、求實等價值觀。

  第三類,要求通過特定學科的內容與方法培養獨立思考、批判質疑、合作分享、樂於助人以及克服困難的堅韌意誌等,如數學:四至六年級“在他人的鼓勵和引導下,體驗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過程,相信自己能夠學好數學”,七至九年級“感受成功的快樂,體驗獨自克服困難、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具備學好數學的信心”等;科學學科“在科學學習中能注重事實,克服困難,善始善終,尊重他人意見,敢於提出不同見解,樂於合作與交流”。

  朱永新:是啊,我不由得想起了英國學者沛西‘能所說的一句話:“如何眾多的教育努力的相對無效性主要是相對忽視了作為每個人的能量的最近來源的情感,它是教育發展的真正動力,不論在學習方麵還是情感方麵。”新課改設立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並要求統整,這給德育、美育很大的施展空間。你主張的情感教育,我大力提倡的閱讀都在課改中找到了具體的載體和路徑。

  德育,應該關注心靈與精神成長

  朱永新:現在的德育效果不好,原因當然很多,但我—直認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沒有按照德育的內在規律,沒有把閱讀和遊戲,把兒童的交往與自主學習作為德育的重要渠道,而是過分重視了外部知識的堆積,外在紀律的束縛以及形式主義的措施。我一直認為,德育,就其本質,是影響人的價值係統,是關注人的精神成長,是首先做心靈上的工作。

  朱小蔓:我完全同意你的觀點。傳統的道德教育立足於教育者及其經驗中所體現的社會道德價值,試圖通過改變價值信息提供的數量、質量、途徑和呈現方式來提高道德教育的實效性,而較少慮及道德教育的過程也是受教育者學習道德的過程,較少關注學習者特有的生活境遇、已有的道德經驗和自主的學習活動,因此難以真正獲得對於一個真實個體有具體意義的效果。學校道德教育必須轉向以學習者為中心,為學生生命成長服務。

  朱永新:我們很少認真思考:每個人的精神是怎麽成長起來的?個體精神成長的曆程是怎樣的?如果把精神成長與軀體成長做個比較的話,軀體的成長更多是受遺傳和基因的影響,個體的精神成長卻不完全依靠基因和遺傳,而與後天閱讀息息相關。個體的精神發育曆程是整個人精神發育曆程的縮影。每一個個體在精神成長過程中,都要重複祖先經曆的過程。這一重複,是要通過閱讀來實現的。人類的曆史有很多的精神豐碑,要達到或者超越那些精神高峰,閱讀和思考是唯一的途徑。隻有通過閱讀,通過與孔子、孟子等先賢達人的對話,才能達到他們那個時代的精神高度;隻有通過閱讀,通過和文藝複興時期的大師們交流,才能達到他們那個時代的思想境界。更重要的是,人類那些最偉大的價值、智慧和思想,都在那些最偉大的著作裏。閱讀,對個體的精神成長至關重要。

  朱小蔓:是啊,人的心靈成長與精神發育永遠也離不開閱讀。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讓盡量多的人和物進入童年期的精神生活,造成少年教育困難的原因之一恰恰在於童年時期的情感——道德財富喪失了,而童年時期的情感——美感領域往往比較狹小而又貧乏,形式主義給教育工作帶來極大的危害:兒童們和少年們做的許多事情沒有觸及到他們的內心,而僅在意識表麵上爬行(例如,有時甚至連幫助殘廢者和病人也變成輪流值班的‘措施’,並逐漸成為用打分數來評定好壞的‘課程’……很難找到比這種做法更扭曲兒童心靈的事情了)。”他這裏所說的要讓盡量多的人和物進入童年的精神生活,並在整個少年時期在情感領域中—直保存著這些人和物的迷人的吸引力,當然是包括那些偉大的圖書裏出現的人與物。

  朱永新:為此,我們新教育研究院專門組織專家為中小學生精心選擇了一些最經典的兒童著作,作為中小學生的基礎閱讀書目。我希望,這些精心挑選的書籍中所蘊含的一些基本價值,包含著和平、尊重、愛心、寬容、樂觀、責任、合作、謙虛、誠實、樸素、自由、團結、專注、想象、寧靜、勇氣、敬畏、熱忱、虔誠、感恩、紀律等,它們保持著文化的“經典意義”,將編織出一張美麗的網,嗬護孩子在漫長的旅途中保持著純真、快樂與勇氣。我希望,這種經典文化蘊含的價值觀不要被時下的物質文化、商業文化消解。

  朱小蔓:你們推崇的這些價值的確很重要,我們的社會不能想象沒有這樣一些價值觀而能夠構成天、地、人之間的合理關係。此所謂義與道。但這些價值觀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情緒感受和情感品質為基礎、為支撐,因為情感,可以說是一個人所信守價值觀的標示器。

  朱永新:你是不是說,要培養某種價值觀,除需要一定的知識、認知條件外,更重要的是情感?有人說,真理主要訴諸知識,而價值觀和信仰主要訴諸情感。

  朱小蔓:而且,其中有些情感體驗和情感品種是最基礎性的、不可缺少的。比如:俄國文化人類學家索洛維約夫認為,“羞澀、憐憫和虔敬這些基本情感,把人對低於他、等於他、高於他的生物應有的道德關係包括無遺了。超越物質的情感、對有生之物的同情和自願服從超越人類本原——這就是人類道德生活的永恒牢固根基。”“道德生活一切其他現象,一切所謂美德,都可以被視為這三個根基的變式,或者它們與人的智力相互作用的結果。”索洛維約夫稱它們是道德的原始材料。當然,個體的道德長成僅依憑作為類的存在而可能有的道德材料是不夠的,它還需要一種支撐性的情感係統,比如:依戀感、安全感、歸屬感和自尊感等。

  朱永新:烏克蘭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情感是不能命令的。情感培養,要有一定的情感環境。人與人之間交往關係是否平等、友善,相互信任就是重要的情感環境。人缺少彼此的依戀和安全感,缺少人與人交往的美好感覺,缺少愛和被愛的感受,道德的種子就不會蘇醒和萌芽。人如果沒有自尊,沒有起碼的尊嚴,不能獲得社會認同,他就不能悅納自我,不能獲得自我的同一感和整體感,相反,內心巨大的撕裂感和衝突感將使他喪失打開心扉、與人溝通的勇氣。

  朱小蔓:是的。有關研究表明,所謂道德情感是由社會性情感和認知性情感兩個基本方麵構成的。社會性情感由生物性的親社會情感(主要是依戀,它由期待和愛的需要產生),經過不斷接受社會環境的挑戰,積累社會經驗,向更高級的社會性情感發展而來;認知性情感的生物學基礎是個體的獎懲係統,人受物質環境的挑戰,不斷發展認知,產生和不斷成熟具體化了的認知感。在原始的社會性情感基礎上發展心理支撐性情感,並進一步發展為道德情感,這是一個不斷遞升的過程,其中最重要的是形成一種人道主義關係,它包括愛、互相信任、尊嚴,沒有這些,道德是很難生長的。遺憾的是,社會轉型時期的浮躁吞噬了道德成長所需要的那種心平氣和。我們常常沒有時間去等待、去玩味、去感受、去理解,我們天天都在忙著評估、追求外顯效果,天天都在急於求成、要求開花結果,這恰恰違反了道德教育的內在規律。其實,道德的成長、精神的成長需要一個長期、漸進、不斷積蓄的過程。

  朱永新:還有,人與人的交往,孩子與孩子的交往,孩子與父母的交往,以及其他社會實踐活動,與閱讀具有同樣的價值。我們的教育,較少關注到孩子們的各種交往關係,我們大部分學校,缺少真正的遊戲、戲劇、團隊活動等。什麽是真正的?我認為,是在其中可以產生規則感、角色承擔意識,還有關切心的活動。公民意識怎樣培養?就是要在不斷擴展的交往中積累、強化。

  朱小蔓:米德的研究是,自我意識(即“主我”)是和他心想象(即“賓我”)共生演化的,也就是說,缺乏與他人的交往,不可能有自我意識。

  教師成長,情感素質不可或缺

  朱永新:現在關於教師專業發展的理論和實踐,往往比較強調教師在學科知識與技能意義上的“專業性”,強調教師職業生涯必須追求專業發展。其實,我更加喜歡用“成長”而不是“發展”的概念,因為成長更多是針對一個生命體而言的;發展,有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等,雖然也有人的發展,但是畢竟沒有那樣強烈的生命感。

  朱小蔓:我讚成你從生命體角度認識教師專業化。如果沒有教師本人對所教學科的摯愛甚至癡迷、執著的情感,沒有經常性的對勝任該學科教學的自我肯定的積極體驗,不但他自己是走不遠的,而且也無法影響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在學校裏,知識是不可能冷冰冰地毫無感情地從一個腦袋裝進另外一個腦袋的。他常對教師說,你不是教物理,而是教人學物理。這句話看似平凡,其實是他的人道主義教學觀、教育觀的表達。

  朱永新:是啊,教育是培養人的事業。人是物質與精神的統一體,人不同於其他動物的重要特點是人的精神性。人的精神性注定人不僅僅是為了當下而活著,支撐人活著的往往是理想,而人的生命價值,也往往與理想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一個優秀的教師,首先就要有教育理想。教師走上工作崗位以後,必須為自己設置一個一生為之奮鬥的目標。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天生不安分、會做夢。對於一個優秀的教師來說,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的內涵和主題都不一樣。教師隻有具有強烈的衝動j願望、使命感、責任感,才能提出問題,才會自找“麻煩”,也才能擁有詩意的教育生活。詩人是要有靈感、悟性和衝動的。真正的教育家也應具備詩人的品格,永遠憧憬明天。衝動停止,教育就會終結。當生活沒有夢時,生命的意義也就完結了,教育就沒有了意義。

  朱小蔓:你還是那樣充滿激情,充滿理想主義的情懷!你帶領的新教育實驗團隊裏,還有我這些年因推動情感教育結識的不少教師都有這類情感性特征。另外,教師的情感交往、應答能力很重要。教師的情感觀察能力、敏感性,情感理解與表達能力也很重要。這些既有技能技巧性的,更有來自人文素養本身的。

  朱永新:我們都是理想主義者。我記得你在一個讀書會上說:“人活著太需要支撐我們生活的東西,太需要為我們每一天的生活得到鼓勵和依據的東西,所以我們需要尋找自己為人做事的原則、信念乃至方式。”對教師來說,這個“支撐我們生活的東西”、這個“為我們每一天的生活得到鼓勵和依據的東西”,不就是我們的教育理想和信念嗎?

  朱小蔓:是的。我們經常把理想信念看成是虛幻的、脫離實際的東西,其實它本身是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一部分,隻有用實實在在的而又豐滿的情感支撐起來的價值觀才是比較穩固的,具有人格魅力的。

  朱永新: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已經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作用,讚同三維目標及其統整的課改理念。但是對於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教師成長過程中究竟如何發揮作用,及其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如何運用,還缺乏清晰了解。其實,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並不是遊離於教學活動之外,生硬貼加上去的。

  朱小蔓:是的。這一目標的實現就在教學活動之中。首先是教師本人要對所教學科有摯愛甚至癡迷、執著的情感,有對勝任學科教學的自我肯定的積極體驗,這對學生有情緒感染與教育作用。教師的學科水平不僅通過其知識傳遞真理的力量,而且對學科深愛的情感伴隨其生命能量具有信念和信仰的力量。

  朱永新:對!我們新教育實驗就明確提出,希望我們的老師成為匯聚在知識篝火邊的一群探索者,成為所教學科的虔誠的傳教士。沒有這樣的精神,是難以真正讓知識複活的。更為重要的是,這些知識本身不是遊離於情感之外的。數學家、教育哲學家懷特海說過,價值鑲嵌在事實之中。優秀教師往往也以其知識學養背後的情感與價值觀吸引著年輕人。

  朱小蔓:也正因為如此,教師應該敏於發現與捕捉、善於挖掘與主動建構學科知識中廣泛蘊含的具有情感教育價值的內容,結合學科史實與栩栩如生的人物進行延伸和拓展性介紹,將其自然而藝術地呈現與表達出來。那些富有價值含義的傳遞不僅是客觀陳述的、說明性的,也是敘事性的、人文解釋性的,富有個人感情色彩,特別吸引人。對於教師而言,它們已不僅是學科知識,也不僅是一般的教學法,它可以歸入斯坦福大學舒爾曼創造性地概括出的“學科教學知識”,也可以歸人格羅斯曼所分類的教師個人化的教育知識。教師的這類能力,與個人的價值觀相關,與其生活史、閱讀史以及道德悟性相關,是有一個積累、修煉過程的。

  朱永新:是的,教師應該以多樣化的教學活動過程,創造對學生有意義的、大大小小具有情感色彩的教學事件。如何把日常的教學活動變成生動活潑的師生共同探索過程,如何在教學過程中讓發現的愉悅、智慧的挑戰成為師生共同的慶典,是好的教育必須努力追尋的目標。我們新教育人一直在追尋這樣的目標,努力讓知識、生活和生命融為一體、深刻共鳴。

  朱小蔓:我關注到你們的實踐。我認為你們正在用自己切實的、不斷創造的行動撰寫一本中國的《實踐教育學》。的確,知識,隻有與生活,與生命產生深刻的共鳴,才能夠成為學習者自己的東西。此外,教師對教授學科的方法、方法論嫻熟,教會學生學會不同學科的學習方法,這也與培養人的情感、價值觀相關。因為不同學科具有某些特定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學科本身固有的規則、紀律即構成不同的、特殊的秩序與規範的約束和訓練,善於引導學生經曆這個學習過程本身也是一種情感、意誌的訓練,是道德價值觀教育。

  朱永新:我注意到,你把學習活動中積極的情感事件分為兩類:一類是學習者個人與所操作對象的關係,在與操作對象的關係中產生,比如說學習引發的興趣、快樂,獨處的寧靜,自由支配學習方式的從容,學習成功的愉悅等;第二類是在交互性的學習活動中產生,它包括學習者同伴之間的合作順暢感,包括同情、移情、分享、尊重、寬容,也包括對他人的關愛、接納、助人、利他等。你認為這些情感內容對於學生的發展具有何種作用?教師應該如何積極引導呢?

  朱小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起來的這些情感,是指向一個和諧、公正的社會秩序最為重要的仁慈與正義這兩類基本情感品質的重要來源,千萬不能小視啊。傳統課堂教師主講、學生齊練的局麵現已有很大改觀,自主學習有助於個人自我感的增強,合作學習則有助於社會認知感的增強,這對培養現代公民素質很重要。課程改革重視學習者的主體作用,又不意味著放棄教師的引導,但是這一引導作用不僅指知識、技能意義上的,還在於調動情緒和興奮中心,引發學生的學習“注意”,尤其是產生對學習對象的“重要感”體驗、對自己的“有力感”體驗,從而出現身心投入的情感狀態。當然,學習過程同時也會有冷漠、倦怠、無助、焦慮,甚至恐懼等負性情感出現。它們既可能隨著知識傳遞過程產生,也可能隨著教學的活動組織及人際應答過程產生。因此,教師的情感交往、應答能力很重要。教師的情感觀察能力、敏感性,情感理解與表達能力也很重要。這些既有技能技巧性的,更有來自人文素養本身的。

  朱永新:新教育提倡做幸福教師,幸福感產生固然需要客觀條件,但最終隻能在職場中通過自己的調整、錘煉而獲得。教師重視自身情感品質提升很重要。在推進現代學校製度、實施新課改的背景下,我們提倡新的學習方式,重視學生自學、先學,以學定教,就需要更多采用師生、生生間的討論對話,就需要教師善於尊重和傾聽學生的意見,具有民主精神與敞亮的人文情懷。

  朱小蔓:由於課程不再是靜態的,知識也不是既定的,教學過程是師生相互學習的過程,我覺得,教師個人情感的開放性,以及坦誠、真實、自然、謙遜的情感態度更受學生歡迎。教師自我不斷學習、終身學習的積極心態也顯得更加重要。

  朱永新:今天中國中小學教育的普及,需要為每一個孩子成長提供適合的教育,加上人口流動,學校中學生人群結構的異質化加劇,對教師是否具有關愛、關懷、仁慈、公平、正義的情懷也成為時代新的呼喚。

  朱小蔓:很高興我們能在情感、價值觀這個話題上有許多共識與共鳴。教育的情感與價值觀問題確實非常重要。

  朱永新:總體看,這些年來我們並沒有真正的重視,做得不夠好。而“忘情負義”的結果,自然會導致教育的低效、無效,甚至負效和扭曲。希望有機會我們再繼續討論。

  (來源《讀書》)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946-973831.html  此文來自科學網蔣永華博客,轉載請注明出處。
上一篇:[轉載]朱小蔓教授資訊——來源:北師大教育學部網站
下一篇:曆史學家照亮人生,讓世界更美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