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山隴西郡

寧靜純我心 感得事物人 寫樸實清新. 閑書閑話養閑心,閑筆閑寫記閑人;人生無虞懂珍惜,以沫相濡字字真。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楊振寧助我

(2015-07-30 10:29:55) 下一個
楊振寧助我博士論文答辯

 2015-7-30 09:22 |個人分類:Thought Leader|係統分類:教學心得    推薦到群組

楊振寧助我博士論文答辯

 

A PhD thesis defendant couldn't answer some questions raised by a faculty member. This faculty member went to explain that our department held a sysmposium on the concept, how couldn't you say you haven't heard about it?


 

That reminded me of my time for thesis defense. That professor asked me a question on a topic I heard only in a seminar hosted by that professor. I vaguely remember it's the field of his interest - I said so even pointing out his hypothesis/theory - he's so happy that he said something very kind in public. I've asked him to write me the letter of recommendation.


Thinking of that, I own a thank-you to 楊振寧:


"振寧說:大凡學習方法,無非是滲透讀書按部就班的常規式讀書中國傳統的教育體製按部就班。我見很多中國留學生,在美國不愛聽科學研討會。問他們為什麽,他們說聽不懂。我告訴他們,聽不懂沒關係,一些有價值的啟示,也許正產生於半通之中。禪宗最高境界,頓悟。創新要靈感,靈感來自頓悟。采用滲透性學習方法,當我們專心學習一門課程或潛心鑽研一個課題時,如果有意識地把智慧的觸角伸向鄰近的知識領域,會使我們的視野開闊,思路活躍,大力提高學習的效率。"


Thus, I went to seminars even though those seminars were out of the field of my interest. Step by step, those memories play a role in the thinking of the area of my own interest. In my thesis defense, I didn't know anything about that professor research except I went to the seminar he hosted - that knowledge helped me when needed.


That's so true in the end: 楊振寧助我博士論文答辯 - 滲透讀書 is closer than you think, to your answer to any questions raised in your thesis defense.


No excuse, go to seminars !


 

***************************************************************************************

聽諾貝爾物理學獎楊振寧談頓悟與創新                            

已有 3913 次閱讀2013-1-23 13:52|個人分類:Scholarship|係統分類:人物紀事|關鍵詞:u 頓悟 initial white 創新                        推薦到群組

那年,聽諾貝爾物理學獎振寧講演:【規範與對稱之美】-- 米爾斯規範場理論-我不知道他在說什麽。

最後,有人問了我還記得的問題,如下:


你為什麽研究理論物理?有人問。


振寧說:當年西南聯合大,儀器少,我弄歪一個。後來吳大猷先生和王竹溪先生引導我走的兩個方向———對稱原理和統計力學———一直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


如何讀書?如何創新?有人問。


振寧說:大凡學習方法,無非是滲透讀書按部就班的常規式讀書中國傳統的教育體製按部就班。我見很多中國留學生,在美國不愛聽科學研討會。問他們為什麽,他們說聽不懂。我告訴他們,聽不懂沒關係,一些有價值的啟示,也許正產生於半通之中。禪宗最高境界,頓悟。創新要靈感,靈感來自頓悟。采用滲透性學習方法,當我們專心學習一門課程或潛心鑽研一個課題時,如果有意識地把智慧的觸角伸向鄰近的知識領域,會使我們的視野開闊,思路活躍,大力提高學習的效率。


年前回國開會,老同學何君,盛邀遊南昆山。何君說佛五祖與六祖的故事,如下:


大師兄神秀提偈詩:

 

"身為菩提樹,心為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The body is the wisdom tree. Your heart is the stand of mirror bright. Frequently wipe it.  Don't let it be dusty.'  

 

小師弟惠能對偈詩曰: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There is no wisdom tree; nor a stand of a mirror bright, Since all is void, where can the dust alight?'

 

神秀強調時時勤拂拭拂塵看淨,稱之為漸修派

 

而惠能的這一首,是對神秀偈的徹底否定,直接把握住見性成佛的關鍵,被稱為頓悟派理須頓悟,乘悟並銷,事資漸修,因次第盡。

佛五祖弘忍傳鉢給六祖惠能。後有:北派神秀,南派惠能。 

可是不要忘了,惠能後來還是避居在獵人隊中,由悟後而修持了十五年的經過.《楞伽經》中是頓漸並舉,禪宗是頓漸並兼,猶如《楞嚴經》上所說的:“理須頓悟,乘悟並銷,事資漸修,因次第盡。”頓漸並重,嚴謹修持工夫的層次存在,不落在空談或狂妄自是上。


對於世間的事情,萬物,需要一顆寧靜的心,去麵對這一切。對於修證佛法的人來說,佛法是讓人悟得本性的,從而對萬事萬物沒有迷惑,不是理解,不是文字,執著於文字,用文字猜度佛法,永遠找不到本性,“理須頓悟”。禪宗,修證需要極高的慧根。現代人,慧根普遍低,禪宗明理即可,不適合修證,修證要從神秀的漸悟入手,最後到慧能的頓悟,兩者缺一不可。

正是:“翱翔於天際之間,看大海蒼茫,俯視芸芸眾生,得日月精魄,悟世間萬物相諧之理”(excerpted from internet articles)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47277-655944.html  此文來自科學網李勝文博客,轉載請注明出處。
上一篇:我知道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的智慧
下一篇:老同學說了很多人和事: 同學的慧語

 
更多收藏分享修改|刪除|當前推薦數:8推薦人:王鋒王善勇戴德昌李宇斌柏舟蔣永華孟浩XY

推薦到博客首頁

發表評論                        評論 (9 個評論) 刪除回複  [9]李勝文  2013-10-16 11:39“我的父親是中國最早一代留美並研究數論的學者。他在清華大學、西南聯大、以及後來的雲南師範學院做了很多年的工作。”楊振寧在揭幕儀式上這樣評價他的父親:“他是一位智慧的父親,也是最優秀的數學家”。

“生活在今天,你們是很幸運的。我希望你們每一個人記住這句話的含義,以及自己所能在在曆史上扮演的角色,我希望你們每一個人都能夠努力,為自己、為民族、為國家創造一個非常好的未來。”楊振寧說。
楊振寧攜妻出席父親塑像揭幕儀式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10/283874.shtm刪除回複  [8]李勝文  2013-10-5 09:37作者:曹海揚 陳典 易玨 來源:人民網 發布時間:2013-10-5 11:51:43 選擇字號:小 中 大
楊振寧談人生中的遺憾:基本物理學領域未盡全功



9月24日,當代知名物理學家、香港邵逸夫獎評審會主席楊振寧教授做客人民網香港直播間。談到人生的遺憾,楊振寧表示,在基本物理學領域未盡全功可以說是一種遺憾。但他還說,科學的發展永遠是還有問題、還有更新的問題、更難的問題,這也是科學研究必然的一個規律。

當主持人問道是否有人生遺憾時,楊振寧說:我想不應該說是遺憾吧,我們所做的基本物理學裏頭,最近這幾十年有了長足的進展,可是未盡全功,還有沒有解決的問題。沒有解決的問題,像我這一輩的人希望解決,可是沒有達到。這些領域裏頭,想要解決,到現在為止沒有解決的問題,以後二十年、五十年會不會能夠有大的發展?我對它也沒有很樂觀的信心。換句話說,我覺得我們做了一些工作,有一些成就,可是最後最困難的東西,我現在一時對於很快的能解決不太樂觀。是不是一種遺憾呢?也可以說成是一種遺憾。不過科學的發展,我想永遠沒有達到百分之百的完全圓滿的解決,所以,科學的發展永遠是還有問題、還有更新的問題、更難的問題,我想這恐怕是科學研究必然的一個規律。

在談到與李政道的關係緣何漸行漸遠時,楊振寧表示很遺憾兩人沒有機會再在一起合作。他說,李政道比我年輕4歲,我們是在1946年在芝加哥最先認識的。那個以後合作得非常的成功,後來到1962年我們徹底的決裂了,這個以後又有很複雜的一些經過,不過到了今天,李政道也快90歲了,我們現在對這個比較放鬆了。將來,到底是我們中間發生了什麽事情,我想一定有人去研究。所以,也可以說是已經不是我們自己所關注的事情。

楊振寧回憶西南聯大在昆明念大學時的感情經曆,說道,我是16歲的時候進西南聯大念大學一年級,到大學二年級的時候,我是在物理係,數學係來了一個女同學,叫做張景朝,她很容易使人注目,很漂亮,又很活潑,因為她是數學係的學生,我的父親是數學係主任,所以那個時候的辦公室很簡陋,所以這些同學常常到位置選課這一類的事情到我家裏頭找我父親,所以張景朝有時候到我家裏頭來,所以我就認識了她,我父親母親也都認識了她,後來過了幾個月以後,我記得很清楚,有一天跟我自己講張景朝沒來之前,我記得很清楚,我當時心境像一個很平的湖水,我知道她來了以後,以後幾個月波濤洶湧,使得我心裏頭很煩燥,我那天想了想,我說這個不好,這對我的前途不好,所以,我就決定,說現在不是我交女朋友的時候,我現在還是應該集中注意學習的工作。

楊振寧繼續說道,這時候是17歲的時候。做了這個決定以後,我是貫徹這個決定。怎麽貫徹這個決定呢?當然不是和張景朝說絕交吧。可是,我不大去注意她,或者不大去找她講話,就盡量的把關係變得平淡下去。從今天看起來,我想我有一定的成功,為什麽呢?我看了一下我同時代的人,他們寫的自傳,我就知道西南聯大很多男同學都在那裏追女同學,沒問題,是受了很多的紛擾。事實上我剛才講我17歲的決定,不止是到17歲,因為後來我在西南聯大念完本科生,念完研究生,到美國去念博士生,我是一直到1949年,就是我27歲的時候,才開始去找女朋友。在那以前,我是有意識的我不去交女朋友,因為我當時應該最好的對於我的前途是集中來做我的學習工作。我想這個決定維持了十年,與我後來的學術成就有直接的關係。我講這話並不是說,我這個辦法是人生最好的一個辦法,我隻是講出來,這是一個經驗,尤其是今天我看見了很多我同時代的人自傳和別人寫他的轉,像我這樣,能夠維持那麽久的一個處理交女朋友問題的原則很少。這對於我後來的工作有多麽大的影響,說是有影響,是沒有問題的,有多麽大的影響,是不是應該效尤,我想每個人的決定都是不一樣的,我隻是講出來我自己的經驗。一般講起來,我的思想,你說比較單純也好,或者說是比較理性,克服了感情也好,不管怎麽樣,這與我人生整個經曆有重要的影響。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係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刪除回複  [7]李勝文  2013-7-26 13:30一定要“不懂裝懂”才能成功  精選
已有 4071 次閱讀 2013-6-8 03:10 |個人分類:生物技術創新創業|係統分類:教學心得|關鍵詞:生物技術 創新 創業

不知道你是否有這種體驗:看現代電影,比如Inception(中文翻譯成《盜夢空間》),非常難懂,而看那些老電影就比較容易看懂。為什麽?

因為老電影的情節展開都是線性的,一個情節不結束,下一個情節就不開始。新電影就不同,常常是幾個情節穿插進行,直到看完電影,你才(可能)了解整個故事情節。碰到這種情形,如果我們不跟著導演的思路走,不把電影看完,我們就不能知道故事的結局。

學習一個新東西和看電影一樣,簡單的知識容易理解,邊看邊懂;複雜的東西一時很難掌握,在學習的過程中就一定要“不懂裝懂”,硬著頭皮看下去,最後才能達到全懂的目的。

我最近又在學習電腦編程,Python語言。說“又在學”,是因為這已經是第無數次下決心學習了,可是以前都沒有堅持下去,中途種種原因放棄了。就像人家開玩笑說戒煙容易,“我都戒過十多次了!” 一樣,開始的次數和成功沒有什麽聯係。

不過這次學習和以前不同,有了點“感覺”,這個感覺就是悟到了以前失敗的原因:我以前太叫真了,每個章節一定要“懂了”才繼續往下學,不敢跳躍式前進。在不該認真的時候太叫真,在該加速的時候加勁,就是失敗的原因。

其實,我們學習什麽東西都一樣,都要敢於跳躍。因為當你到了上麵一個層次的時候,許多以前難懂的,不懂的東西就變得非常好懂了。試圖在低層次上完全搞懂,可能要花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更重要的是,試圖在低層次解決難題,你會覺得處處碰壁,結果是打擊了自己積極性,喪失自信心,導致過早放棄,最後以失敗告終。

所以,“不懂裝懂” 不是壞事,而是掌握複雜知識所必需的,必要的。掌握了這個學習要領的人才更容易成功。

學電腦語言如此,學英語等外語的過程也是如此。那些“英語沒學好”的人,多半都是在初學時按步就班啃書本,記單詞的人。而那些學得好的人,多半都是聽得多,說得多的。因為多聽多說,單詞語法自然就熟悉了。一開始就花大量時間記單詞,學習的興趣很快就磨滅了,放棄的幾率就高。

好的老師,能隨時提醒你“現在不懂沒關係,以後就知道了”!而不好的老師不但不能指導你如何升華,反而會纏住你,在你在不懂的時候刁難你,使你在低水平上徘徊。

當然,我不是真的鼓勵大家不懂去裝懂,而是說:“不懂沒關係”!那些懂的人,都是看完了整個電影才搞懂的。大不了,再買一張票,再看一場。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0052-697756.html刪除回複  [6]李勝文  2013-6-25 13:45楊振寧的歉疚感  精選
已有 12608 次閱讀 2013-6-25 12:49 |個人分類:人物紀事|係統分類:人物紀事|關鍵詞:楊振寧 中美庚款 清華大學 留學 鄧稼先 費米 泰勒 葉企孫 梅貽琦 原子彈

引言:網上一篇比較楊振寧和鄧稼先的文章流傳很廣,文章對楊振寧的攻擊失之偏頗,

本文以嚴肅的物理學史研究,描述這段故事。



楊振寧放棄實驗物理時所表現的焦慮、不安和失望事實上是一種失約和愧對師長的歉疚感的自然流露。

楊振寧得到這樣一個偏離最初設計的博士學位,便難以按照預先的計劃啟程回國了。  

1949年發生政權更迭,1950年他與國民黨戰犯杜聿明的女兒杜致禮結婚,回國的念想就此了斷。

事實上,按照葉企孫等人的設計,鄧稼先肩上的這付擔子在很大的可能上會由楊振寧去擔負!





左起:楊振寧、鄧稼先、楊振平,1949年,芝加哥大學

中美庚款留學考試恐怕是史上最難的考試,全國選拔,一屆隻錄取20來人。中美庚款留學考試考了6次,抗日戰爭前有4次,分別於1933、1934、1935、1936年舉行;抗戰期間2次,分別於1940、1943年舉行。第六屆考試錄取21人,楊振寧是其中之一,同屆錄取的還有洪潮生、鍾開萊、吳仲華等名家。中美庚款留學是我國唯一一個完全針對國家需要和填補學科空白而精心設計的留學計劃。由於準備充分,措施得當,主持人得力而獲得了巨大成功。就物理學及其相關學科而言,中美庚款留學造就了一批學科帶頭人,如:龔祖同(考選科目為應用光學),顧功敘(應用地球物理),蔡全濤(真空管製造),吳學藺(鋼鐵金屬學),熊鸞翥(彈道學),王竹溪(理論流體學),趙九章(高空氣象學),錢學森(航空),張宗燧(天文),王遵明(金屬學),馬大猷(電聲學),王兆振(實用無線電),胡寧(金屬學),楊振寧(高電壓實驗),洪朝生(無線電學)等。

中美庚款留學考試嚴格設定留學生研習的方向,這些方向的確定非常認真:先由清華大學各學院院長征集各係專家意見提出建議,然後由校務會議對各院的建議進行討論和歸納,擬出選派計劃,最終報評議會審議通過。評議會議決的計劃,還要報教育部審核通過,教育部往往征集實業部、社會部、農林部和資源委員會等有關部委的意見,對計劃提出修訂。例如1934年實業部就曾要求在考試門類中增加“工廠檢查”一門,1941年教育部也曾根據社會部和農村部兩部部長的意見,將清華大學報送的第六屆留美公費生應考學門做了修改,刪掉了原計劃中的英文、政治學、法律、工業經濟4學門,改成醫學(注重肺病治療)、製藥學、造林學、紡織工程4門。

楊振寧是第六屆中美庚款留學生,他考取的科目是“物理(注重高電壓實驗)”,留學預備期間,他的指導員是趙忠堯和王竹溪。(按照《清華大學公費留美生章程》的規定,錄取各生出國前要由二三位指導員指導,就擬習科目開展調研和實習工作半年至一年,以獲充分準備,並明了國家需要。)兩位都教過他,對他的能力和特長非常了解,為了人盡其才,他們曾給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寫信嚐試改楊振寧的科目為核物理理論,信中有這樣一段:“前奉函囑對留美公費生楊振寧之研究計劃加以指導,經與楊君數次商談以目前美國情形高電壓實驗較難進行,可否略予變通以應時宜?查高電壓實驗研究之目的在研究原子核物理,查楊君對原子核物理之理論尚有門徑,赴美深造適得其時。研究此門學問以普林斯敦大學較宜”。梅校長掌校時的清華大學素以製度嚴明著稱,評議會的決定是無法更改的,如果不是事關重大,兩位熟知清華校規的指導員也不會提出此議,但這是無補於事的。

最終楊振寧不得不按計劃去美國跟大物理學家費米做實驗物理,而不能按照自己和導師的意願去普林斯頓這個理論物理的聖地深造。費米是美國原子彈工程的最大功臣之一。

從1946-1948年間,楊振寧做了20個月的實驗,在芝加哥大學“協助艾裏遜教授建造了一個40萬電子伏的柯克羅夫特-瓦爾頓加速器,並用它做核物理方麵的實驗”。

楊振寧後來多次提到自己不擅長實驗,他到哪個實驗室,那個實驗室就會遭殃,實驗室流傳的笑話是“Wherethereis bang,thereisYang!”(哪裏有爆炸,哪裏就有楊振寧)。

中美庚款留學期限為2年,特殊情況可申請延遲一年。即便實驗不順利,楊振寧還是要硬著頭皮去做,而不便轉到他擅長的理論物理方向去。因為有約在先:在《清華大學留美公費生章程》中規定,公費生在留學期間,每逢2月、8月需向學校提交修習情況和學習成績證明,如未按規定科目研究或成績不佳,即被取消學額。因此,改變研習科目是不容許的。楊振寧同屆的張燮考選方向為造船工程,學習過程中感到不合自己興味,曾請求改學戲劇,但未獲批準,張亦不願委曲求全,遂提前回國。

眼看2年過去了,試驗沒有太大進展,楊振寧苦惱不堪,最終迫不得已,接受泰勒教授的建議,放棄實驗,轉向理論。

做這一決定意味著對清華大學的失約,相信楊振寧在作這一決定時,一定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楊振寧回憶道:“有一天,泰勒來找我,他問,你做的實驗是不是不大成功?我說,對了。他說:‘你不必堅持一定寫出一篇實驗論文。你已寫了理論論文,那麽就用一篇理論論文作畢業論文吧。我可以做你的導師。’我聽了這話很失望,因為我確實是一心一意想寫一篇實驗論文的。我說需要想一想。想了兩天,決定接受他的建議。做了這個決定以後,我如釋重負。”(楊振寧.讀書教學四十年.寧平治等主編.楊振寧演講集.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9,p.121.)

最終,楊振寧以一篇原始長度隻有3頁紙、後來按照泰勒要求擴充到10頁紙的理論文章,獲得了博士學位,楊振寧的文章被泰勒稱作自己指導的最短、最優秀的博士論文。這個泰勒被稱為美國氫彈之父。楊振寧得到這樣一個偏離最初設計的博士學位,便難以按照預先的計劃啟程回國了。1949年發生政權更迭,1950年他與國民黨戰犯杜聿明的女兒杜致禮結婚,回國的念想就此了斷。



中美庚款考選的許多科目,如應用光學、儀器及真空管製造、兵工、飛機製造、硫酸及硝酸製造等,都是非常專門的技術,考生很難對其發生興趣,而且,許多專門技術在大學或研究機關根本學不到的,需要削尖腦袋去一些公司或工廠去探密,困難重重。因此,如何使留學生按既定目標工作,而不至於因為誌趣不合或學習不易中途改行就非常很重要,這是保證這項留學計劃收到預期效果的關鍵。我們看到,製度上的保障措施是一方麵,更重要的是使命感、師生情誼和道德力量在維係這項計劃的實施。

梅貽琦和葉企孫是這項留學計劃的主要主持者和推動者,從這批留學生在留學期間給梅貽琦和葉企孫的信中,我們看到,他們在這些學生身上已深深地植入了一種責任感和義務感,使他們千方百計推進擬定的計劃,完成肩負的使命。這些學生大多能牢記師長們的矚托,尋找各種機會去專業工廠實習,以求成為“學技兼具”的人才。考上彈道學門的熊鸞翥利用兵工署派驗收團到德國萊茵炮廠監造並驗收375px榴彈炮的機會,請驗收團代為介紹進萊茵廠實行,結果得以在Dürseldorf研究彈道,並在Unterlüss實行射擊測驗。兵工署致清華大學函中,盛讚他工作努力,“學得實際上之學術頗多”,“大部絕非課堂上及書本中所能求得者”。考上應用光學門的龔祖同則從原來在國內偏於理論研究,轉入應用技術。他於1934年7月到德國,初擬入耶納(Jena)大學,後覺得如入耶納大學,不過是做一篇研究,考一個哲學博士,對國計民生毫無裨益,因而改入柏林高等工業大學。在柏林高工他完成了幾種光學鏡頭設計,“此種設計在光學工廠裏最為重要,通常目的為取得專利權,很少發表的”。1936年6月,他接到兵工署函,獲悉由於商務關係,可以為他提供一個去Hensoldt光學工廠實習6個月的機會,他當即中斷了在柏林高工按部就班,以學位為目標的學習,進了該廠。在致梅貽琦的信中,他寫道:“中國技術人才太少,尚未可如德國那樣精細的分工,因此生所學亦不得不稍廣,以免回國後隻知其一,不知其他,而有無從著手之苦。但對偏於一小方麵窮年累月的做論文,以求得學位工作,則現在不得顧及”。

從熊鸞翥與龔祖同兩人的身上可以看到這批學科開拓者們的精神,沒有強烈的責任感、義務感和犧牲精神是難以膺此重任的。

也正是這責任感、義務感和道德約束力,把楊振寧綁在他不擅長的實驗物理上長達20個月,幾乎等於全部的法定留學時間。

楊振寧放棄實驗物理時所表現的焦慮、不安和失望事實上是一種失約和愧對師長的歉疚感的流露。

楊振寧寫過一篇紀念他的同鄉、同學、室友鄧稼先的文章,感情真摯,令人動容。

鄧稼先1950年獲得博士學位後立即回國,在中國原子彈和氫彈的設計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因受輻射傷害罹患癌症去世,被國家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據說鄧稼先在原子彈和氫彈試驗成功後,僅各獲得10元錢獎勵。楊振寧稱他“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1971年楊振寧第一次回國訪問,曾問鄧稼先,中國的原子彈工程是不是有外國人幫助設計,鄧稼先沒有馬上回答。結束訪問前,上海市領導人為楊振寧送別,在宴會上,楊振寧收到鄧稼先遞來的一張紙條,楊振寧讀了淚流滿麵:中國的原子武器工程沒有任何外國人參加!楊振寧在文章中寫道“事後我追想為什麽會有那樣大的感情震蕩,為了民族的自豪?為稼先而感到驕傲?——我始終想不清楚。”

不管楊振寧是否意識到,他的這種強烈的感情震蕩,其實也是埋在心裏多年的歉疚感的一次宣泄。事實上,按照葉企孫等人的設計,鄧稼先的這份擔子在很大的可能上會由楊振寧一起去肩負!

楊振寧與鄧稼先,學業同樣優秀,人生旅途卻迥然不同。



楊振寧放棄試驗物理、選擇留在美國,最終成為出色的理論物理學家,並獲得諾貝爾獎,是世界物理學事業的榮幸,也成就了他本人的光榮。他曾說,他的最大的貢獻,是“幫助改變中國人自覺不如人的心理”,這個巨大貢獻應該可以消弭他的大部分歉疚感吧。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80214-702556.html
[34]contemplator  2013-6-25 21:47
那些播撒者總愛以片麵的,不透徹的東西去欺騙,占據人的理性。人一生的鏡頭並不少,人一生不可能無過無功,故而我們可以斷章取義的解讀任何一個人的人生,讓他身敗名裂,亦可如此使之名垂青史。不幸的是有些人“被認為過失”的鏡頭太受關注,以致讓人激起感性的東西,被教化了的東西而失去理性。
就楊的事而言,放小來看,大概就是兒子忤逆父母的意願,走了自己的道路吧?追求自由,確真不易。放大看來,就是蜚語所謂的叛國,無恥。
的確,楊留在美國的真正意圖,隻有他自己知道,但倘若他真是為了物理,為了科學界,為了真理,這又有何不可?土壤是為適宜它的植物栽培的,故去中國的土壤,是為那些熱切報國的人而設的,而非為那些渴求真理的人設的。退一步講,楊若真是貪享美國的富貴與優越,眾人口誅筆伐又確鑿不過。
但就公允的事實來看,楊確真是為科學作出重大貢獻的。又他縱然取嫩妻,卻兩廂情願有何不可?又縱使你說他老而歸國不過貪圖榮華,你卻可把證據道個實在?就此看來,我們妄加評判,會否是受了某些偏見的誘使?我想,大概是那所謂之“愛國”又在作祟了吧?這”愛國“,可真是“愛到骨子裏“去了,不分青紅皂白,不顧顛倒黑白,去愛國!我倒以為,有時候愛世界,未嚐不可?如果能對世界作出貢獻,對探求真理作出貢獻,何必拘泥在國界裏?究竟是愛國還是羨恨,已經很難分清了。不能說因一個國籍而將人治以叛國罪,更不能妄顧事實便唾棄他人不忠不義。
小說可以塑造一個人,流言也可以塑造一個人,仆以為,評價一個人,若要擺出什麽事實,請先將依據攤上,對那些偏激的句子,更是要如實道來,莫要信口那麽幾句,毀了別人清譽。刪除回複  [5]柏舟  2013-1-25 22:11心理學揭示,”頓悟“產生於右半腦,它與藝術與形象思維有關。我們現在的學校教育完全忽視了藝術等與形象思維有關的課程,所以我們的學生少有頓悟和創新。錢學森之問的答案就在這裏。刪除回複  [4]趙峰  2013-1-23 19:29你標題,連姓氏的打錯了,還有什麽可寫的博主回複(2013-1-23 19:53)謝謝! 也謝謝支持!!刪除回複  [3]湯敏騫  2013-1-23 19:20楊說什麽,我都不喜歡聽,因為討厭這個人。刪除回複  [2]駱小紅  2013-1-23 16:45一門深入,長期熏修,即是持戒,持戒方可得定,得定便能開智慧。
理事圓融,漸頓無礙。
菩提無樹也有樹,
明鏡非台亦是台,
本來無物生萬物,
一念無明現塵埃。
參破萬法唯心造,
不怕念起怕覺遲,
念念彌陀甚深禪,
往生極樂般涅槃。博主回複(2013-1-23 20:08)世事洞明! 徹悟! 高 ! ! !刪除回複  [1]馬德義  2013-1-23 16:05菩提本是樹,明鏡亦稱台。時時勤拂拭,刻刻落惹塵埃博主回複(2013-1-23 19:55)多元定向,見仁見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47277-909458.html  此文來自科學網李勝文博客,轉載請注明出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