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山隴西郡

寧靜純我心 感得事物人 寫樸實清新. 閑書閑話養閑心,閑筆閑寫記閑人;人生無虞懂珍惜,以沫相濡字字真。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莫言獲得2012諾貝爾文學獎。

(2012-10-11 13:38:48) 下一個

代表作品:

《紅高粱》《檀香刑》《豐乳肥臀》《酒國》《生死疲勞》、《蛙》

莫 言: ” 我是 1955 年生,出生在山東一個很荒涼的農村,家裏人口很多。我曾經說過,在五六十年代,物質生活很貧困的情況下,像我這樣的農村孩子,像小狗、小貓一樣長大。我上小學的時候正好碰上文化大革命,我不是一個安分的孩子,在學校跟人家造反,農村學校教室裏沒有玻璃,我們當時上房拆瓦,房頂上所謂的封建的雕刻全部拆光 ...... ”

“ 通過幻想和現實的混合物,曆史和社會的角度,莫言創造了世界讓人聯想到其複雜性,在威廉 · 福克納和加西亞 · 馬爾克斯的著作,在相同的時間找到一個出發點,在舊中國文學在口頭傳統, ” 瑞典皇家科學院伴隨著獎項說。

莫言( 1955 年 2 月 17 日- ),原名管謨業,生於山東高密縣,中國當代著名 作家 。香港公開大學榮譽 文學博士 青島科技大學 客座教授。他自 1980 年代中以一係列鄉土作品崛起,充滿著 “ 懷鄉 ” 以及 “ 怨鄉 ” 的複雜情感,被歸類為 “ 尋根文學 ” 作家。其作品深受 魔幻現實主義 影響,寫的是一出出發生在山東 高密 東北鄉的 “ 傳奇 ” 。莫言在他的小說中構造獨特的主觀感覺世界,天馬行空般的敘述,陌生化的處理,塑造神秘超驗的對象世界,帶有明顯的 “ 先鋒 ” 色彩。 2011 年 8 月,莫言憑借長篇小說《蛙》獲第八屆 茅盾文學獎 。 2012 年 10 月 11 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處女作:

《春夜雨霏霏》


Beijing hails Nobel Prize win by 'China's Faulkner'

By Calum MacLeod USA TODAYShare

1 Comments

3:26PM EST October 11. 2012 - BEIJING – China's long wait for a Nobel Prize that it is permitted to celebrate is over.

The Swedish Academy announced Thursday in Stockholm that the 2012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has been awarded to Chinese writer Mo Yan for the "hallucinatory realism" of his tales that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

Previous Chinese Nobel winners have won for work that challenged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dictatorship; thus, the awards have received little acknowledgment in China, save for criticism and official anger.

In 2000, exiled Chinese writer Gao Xingjian, by then a French citizen, won the Nobel for literature for works that included criticisms of China's communist government. His works are banned in China.

In 2010, jailed dissident Liu Xiaobo won the Nobel Peace Prize, which is handed out by a separate Nobel committee in Norway. Liu, an outspoken critic of the communist regime, helped draft Charter 08, a manifesto signed by numerous Chinese intellectuals that calls for more freedoms and an end to one-party rule in China.

Liu was not allowed to receive his Nobel and is a jailed political prisoner in China.

The awards to Gao and Liu were only mentioned by state-controlled Chinese media and only in critical terms. But Mo's win was hailed by Chinese media.

The state-run Xinhua News Agency had published reports this week that the "globally prestigious"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could go to Mo, and the win has been splashed across its website.

"This prize may prove China, with its growing strength, does not have only dissidents who can be accepted by the West. China's mainstream cannot be kept out for long," Hu Xijin, editor of the nationalistic Global Times newspaper, wrote on his popular microblog, a Chinese version of Twitter.

The win also prompted widespread excitement, and some criticism, among ordinary Chinese on social media sites. Even Chinese who had never heard of the honored writer until Thursday appeared excited by the news.

"I haven't heard of Mo Yan, but I know the movie Red Sorghum," based on Mo's writing, said Zhu Kexin, a grocery store owner in Beijing's Chaoyang district.

"I am happy to hear that. China has so many good writers, I'm surprised the prize came so late. But it doesn't matter, our history is longer than the Nobel Prize," said Zhu, 35.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will know more about China in the future as Chinese become stronger."

Some critics have blamed China's decades-long and ongoing censorship of the arts for the lack of earlier Nobel success. Although he has tackled sensitive topics, Mo and his award have renewed debate in China about artistic freedom of expression.

Mo is obedient to the party and "dances in chains," complained Hangzhou writer Yin Deyi last week. Mo told Phoenix TV after his win that "this is an era in which you can speak freely." Shanghai-based commentator Zhao Chu called him "shameless," as Mo lives in a nation that exiled or jailed previous Nobel laureates, and daily deletes many microblog posts and cancels accounts, Zhao wrote.

Han Haoyue, a columnist writing about culture and entertainment, wrote on his microblog that an editor had canceled Han's comment piece as the media can publish only "reports," not "comments," on Mo's win.

None of this will affect plans to make Mo's work more widely available to the public outside China.

Mo's two American publishers -- Penguin and Arcade -- said they are rushing to reprint six of Mo's sprawling novels that have been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Arcade Executive Editor Cal Barksdale says its stock of five novels by Mo sold out within hours of the Nobel announcement.

Arcade, which first published Mo's The Republic of Wine, about debauchery in
post-Mao China, in 2000, is reprinting 10,000 to 20,000 copies of each title. Penguin, which released Mo's best-known novel, Red Sorghum, in 1994, about a young women's life working at a distillery, says it's reprinting an additional 15,000 copies.

Mo, 57, has acknowledged the influences of previous Nobel Prize winners, such as William Faulkner and Gabriel Garcia Marquez, on his writing style. He has been called "China's Faulkner" and has likened the setting of much of his work, Gaomi county in eastern Shandong province, to Faulkner's fictional Mississippi county of Yoknapatawpha.

Jeannette Seaver, a consulting editor and co-founder of Arcade, says Mo "isn't a traditional storyteller," but "he's funny, in a wild and crazy and wonderful way."

He "writes a kind of fantasy and magical realism that's really hiding all the restriction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Chinese) regime," she says, "but it's never direct."

Seaver says Mo's writings were originally banned in China. He has since managed to avoid Chinese censorship and get along with the government, but "their relationship isn't a honeymoon."

Contributing: Sunny Yang in Beijing; Bob Minzesheimer in New York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TJKCB 回複 悄悄話 莫言講座——我們為什麽需要文學
來源: 悟空孫 於 2012-10-12 15:10:57 [檔案] [博客] [舊帖] [轉至博客]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193次 字體:調大/調小/重置 | 加入書簽 | 打印 | 所有跟帖 | 加跟貼 | 查看當前最熱討論主題


莫言講座——我們為什麽需要文學 精選


盧翔孟
本文是我2009年3月16日的一篇qq日誌。現複製粘貼於此。(講座是3月15日)





閑來無事,得知晚上是清華大學朱自清文學節開幕式,邀請了莫言做演講,題目是《我們為什麽需要文學》。於是吃罷晚飯騎個車就過去了。


進去後發現偌大一個報告廳竟然坐滿了人,看來清華的文學氛圍還是不錯的,不過也許來的都是像我這樣工科的學生是來聽個稀罕的。開幕式正式開始是7點,莫言大概在6:45就進了報告廳,一進門大家就自發鼓起了掌。莫言長的確實跟網上的照片一樣,其貌不揚,有點禿頂,頭皮泛著白光,穿了西服,褲子顏色卻與上衣顏色不一樣,穿了襯衣卻沒打領帶,套了一個灰色毛衣,嗬嗬說實話很像我高中的地理老師。走在大街上沒有人會注意到這是一個著名的作家。莫言剛剛落座,就有一堆人排隊過去找他簽名了。


7點開幕式正式開始,主持人是個清華的妹妹,是文學社的社長。首先展示了莫言為本次文學節的題詞“朱自清文學節”。然後是清華大學中文係主任劉石(音,不知是否有誤)致辭,劉石說:“今天是個特殊的日子,是北京真正春天來臨的第一天,相信同學們在來報告廳的路上都已經感受到了暖暖的春意,今天還是315消費節,相信同學們作為一個文學的消費者,莫言先生一定會讓你們覺得不虛此行。大家都認為文學是和中文係有關係的,中文係的全稱就是中國語言文學係,有文學兩字,因此中文係擔當了這次文學節的組織者,但是這裏有一個誤區,其實文學家一般都不是中文係的,中文係裏很少出文學家,朱自清先生就不是中文係的,魯迅也不是中文係的,曹禺也不是中文係的,錢鍾書也不是中文係的,文學家更多的是出現在學其他專業的人當中,文學家出現在各行各業。剛才有位老師讓我介紹一下莫言先生,我實在是難以擔此重任,也不敢擔此重任,我是搞文學史研究的,我們為曆史上的作家做介紹,有的作家是占一章的,有的作家是占一節的,有的是好多個作家占一節的,像司馬遷、李白、杜甫、白居易這些是肯定要占章的。如果介紹當代作家,如果隻有一個人要占一章,那也一定是莫言先生。好,下麵請莫言先生為我們獻上精彩演講。”


莫言上台,主持人指揮搬上桌子椅子放在講台中央,莫言已經站在了講台側麵演講台的位置說:“我還是站著講吧,長的太胖了,坐著也很不舒服的。”下麵起了一陣笑聲。看來莫言這人不擺架子,也比較有幽默感。接下來莫言開始了演講:


“我在電視上看到過好多外國元首在這個講台講過話,我作為一個農民,今天站在這裏感覺隻能用一個詞形容:惶恐。我的女兒是清華大學的學生,今天我來這裏也算是謝謝貴校對我女兒的培養。剛才主持人展示了我的題詞,我在家寫了好多遍,自我感覺很好,可是經過裝裱,在大庭廣眾之下展示,我才發現寫的是那麽難看!我不知道今天劉石老師也過來,劉石老師是啟功先生的高徒,早知道他今天要過來,打死我也不敢題這個字了,我哪敢班門弄斧啊。”


“今天的題目是我們為什麽需要文學,其實也可以這麽來講:文學能給我們什麽,文學有什麽功能。一個人可以沒看過小說,沒讀過詩歌,不懂天文地理,沒上過學,但他並不一定就沒有文學素養。我回老家的時候與老人聊天,經常驚歎那些老人不識一個字說起話來是那麽的幽默,別人嘴裏說起來索然無味的故事經他一說立刻鮮活起來。其實隻要你說話,就要有點文學修養才好,一個最直接的例子,文學在你談戀愛的時候很有用處。魯迅的小說《阿Q正傳》大家都看過,阿Q對於美好的愛情是有向往和追求的,曾經在一個‘月上柳梢頭’的夜晚,雙膝跪地向小寡婦吳媽求愛——‘我和你困覺。’眾所周知,這段愛情最終被封建製度下的階級壓迫所斷送,本來這完全可以是一個革命者追求純潔愛情的勇敢之舉,卻因為表達得過於裸露和直白,而被認定為性騷擾,除了公開向吳媽道歉,還典當了棉被來賠償吳媽等的精神損失。從此,也受到了未莊老少娘們的唾棄,阿Q心目中美好的初戀就這樣被活生生地扼殺了。究其根源,阿Q形象差一點是事實,但阿Q泡吳媽,最根本還是吃虧在不懂文學。假如換了徐誌摩,他就會說‘我是天空裏的一片雲,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那該是多麽浪漫溫馨的一個場麵哦,吳媽肯定會感動得眼淚鼻涕一大把,癱軟在啊Q懷裏緊緊握住阿Q的手,溫柔地唱道:‘你問我愛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


“文學的另外一個功能就是審美需求,可以讓我們有幸福感。我現在還常常想起我小時候在老家鄉下放牛的情景:天上飛著婉轉的鳥兒,花上有蝴蝶飛舞,草叢裏有各種的昆蟲,牛兒不時的低哞幾聲,現在盡管我在北京市中心有了一套房子,郊區還有一套房子專門供我寫作,但是我仍舊找不回兒時的那種幸福感了。去年我曾到湘西土家自治州采風,兩個土家的小夥子非要抬著我上山,我說不能讓你們抬,你們抬著我我就覺得自己是劉文彩了,他們說‘劉文彩是個大好人啊’,因為我讓他們抬了他們才能賺錢,於是我隻好答應了,當他們累的氣喘噓噓把170多斤肥肉抬上山,我把170元錢給了他們,他們竟然高興的唱了起來。那歌聲是如此的動聽高昂,我想他們那刻心中的幸福感是無與倫比的,後來我思考了一下他們為什麽唱的這麽好聽,原來他們的擔子太重了,以致於把脖子拉長了,因此氣流從脖子裏出來時就特別的動聽,這也讓我覺得有一個能培養出帕瓦羅蒂那樣高音的辦法:在脖子上帶個一百斤的枷鎖把脖子拉長!”


“文學的另外一個功能就是情感需求,為什麽現在人寫不出像古人那麽有感情的離別詩、家書?因為地球越來越小了,古人的一次告別很可能就是永別,而現代人沒有這種感覺了,我昨天剛剛從美國飛回來。離家的人也有電話可以聯係,有視頻可以見麵。因此現代人的感情其實是沒有古人細膩了,因此難以有好的作品出現……
……


另外莫言的一些觀點總結歸納如下:(包括演講中的觀點和回答提問中的觀點)


1.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每個時代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學形式,當今社會最適應的文學形式是什麽?是電視劇。當然要是那些精心拍攝有思想深度的電視劇,不能是那些無聊的戲說。


2.淨土文化,現代人很難找到我小時候的生活環境了,要求你們去體會我放牛的快樂也是不講道理的。現在的有錢人過的都是以前窮人的生活,現在的窮人過的都是以前有錢人的生活,我小時候的生活現在隻有最有錢的人才能過起,以前的富人大吃豬肥肉,現在的富人喜歡吃野菜。有一個辦法可以讓你們找到那片淨土,那就是讀一些好書。


3.網絡文化,現在的網絡文化使得全民作家成為了可能,以前你隻能像出版社或者報社投稿,期盼一個伯樂編輯能夠發現你。現在隻要你喜歡就可以隨時把寫的東西放網上,寫的再爛的東西也會有幾個粉絲的。


4.寫作方式,我現在放棄了用電腦寫作,重新拿起筆來寫作了。因為我自製力很差,我打開電腦就想:先瀏覽一下網頁吧,看看新聞吧,看著看著一上午就過去了,什麽也沒幹成。很浪費時間。


5.文學邊緣化、商業化。文學邊緣化是個好事,雖然喜歡文學的量人可能少了,但是質提高了,我覺得這是個好現象。商業化是個不可避免的事情,要出書就得和出版社聯係,出版社就要運作,既出好書又掙大錢當然是兩全齊美。一個作家的底線就是不能為了多掙錢而寫書,要堅持一些自己的東西。商業化不是寫不出好作品的理由。



當然莫言也有一些觀點我覺得有待商榷:


莫言認為當今社會人的許多需求其實是被物欲這個看不見的手驅趕的,其實許多東西沒有必要,電腦內存越來越大有什麽用?手機功能越來越多有什麽用?幾百個功能你能用幾個?要那麽先進有什麽用。他甚至認為金融危機是個好事,持續個10年才好。讓人類好好反省一下。


我認為科學家有種天然的動力追究理論上的完善,工程師有種天然的動力追究技術上的進步。這正是人類社會滾滾進步的原因之一。拿我的學習經曆以及我身邊的事情來說,研究鋼鐵的人總希望它抗拉強度更高、韌性更好、更耐腐蝕,研究磁記錄的人總希望做出的材料存儲密度更高、穩定性更好……這其實與文學家追求的“語不驚人死不休”是有相通之處的。莫言先生的這些觀點讓我覺得這也許是莫言作為一個“文科”人與理工科人的不同吧,就好比一個搞理工的人感歎:三國演義寫那麽多幹什麽?有這個必要嗎?不就話說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嗎?

TJKCB 回複 悄悄話 作家莫言饑餓寂寞中建立文學王國

發布者 guzheng 在 07-08-04 08:00

 請您惠顧讚助商

鼓勵其長期支持CND

Quality Brand!

CND Amazon

Cameras, Books...

                張潔平

經曆過中國的荒誕年代,從小靠閱讀社會大書成長的作家莫言,建立了一個屬於他自己的高密東北鄉文學王國。童年的記憶,鄉村的經驗,家族、左鄰右舍每一個人,堂而皇之地走進他的王國。

從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一九七八年改革開放,中國這三十年波瀾壯闊的曆史,遠比任何小說都匪夷所思。或許因這個緣故,這個時代的親曆者,無論是作家、導演還是藝術家,他們不僅在重要作品中留下了這一時代的烙印,有些人更終其一生,都背負這個時代的情結。

當作家莫言在高大華麗的香港會展中心講述自己直到十八歲才第一次吃飽、穿暖的鄉村經曆,當遙遠的山東高密在平靜的敘述中複活,當香港觀眾似乎真切地看到破舊的農村課堂上,老師和饑餓的孩子爭相啃噬煤炭的情景,也許你才能理解這一代作家的艱辛和獨特。

二零零七年香港書展,莫言與讀者分享自己的文學之路,開篇便講自己去台灣參加交流的經曆。他說台灣的作家五歲開始讀《紅樓夢》,而自己十五歲還是光屁股的農村放牛娃。但莫言從不以此為難堪,「我想我認輸的話,也對不起大陸這麽一塊廣大的國土」,他說,在中國荒誕的年代裏,「當你們用眼睛閱讀的時候,我在用耳朵閱讀。當你們閱讀經典,我在聽我們的鄉親們講各種妖魔鬼怪的故事,聽我的祖父、祖母講家族的傳奇,在集市上聽藝人說書,聽盲人唱歌。我們這一代作家讀的是社會這本大書」。

莫言出生農村,由於家庭在劃分階級成分時被定為「富裕中農」,因此便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利。莫言小學五年級便輟學,回家放牛、放羊。「許多孩子可以去上學,我被甩到這個群體之外,非常孤獨。有時候在田野裏,一天都見不到一個大人。整整一天,隻能跟牛羊交流,一抬頭,看見碧藍的天空上一群群小鳥,非常婉轉也非常淒?地叫兩聲。寂寞得不行,我就跟牛說話。有一段時間,我甚至感覺牛可以聽懂我說話,田野裏的樹木,地上的青草,都是可以跟我交流的 」。

孤獨而漫長的童年時代,在莫言的作品裏,留下深刻的影子。莫言說:「童年時代長時間的孤獨,培養了我和大自然之間非常密切的感情。很長一段時間,我對植物、動物的感情比對人的感情還要深厚」。「後來寫作,我寫田野風景的時候常常會流連忘返,忘記寫人。本來想寫一對男女的戀愛,站在一棵樹下,結果我寫樹去了,把男女忘掉了。回頭一看,寫了好幾千字後,愛情隻有兩百字」。

二十一歲時,莫言終於逃離農村生活,加入解放軍。用他的話說,部隊生活帶來的最大改變有兩個,一是終於可以吃飽了,二是終於穿暖了。

「我在農村生活了將近二十年,一直是半饑半飽。到部隊的第一頓飯,我吃了八個饅頭,我旁邊一個小老鄉,吃了十二個饅頭」。「在農村,十五歲以前,沒有穿過衣服。不是我們有暴露身體的癖好,而是沒有衣服可穿。上小學的時候,有一個從城裏下來的師範畢業的女老師,捂著眼睛跑掉了,跟校長哭著說我們耍流氓。校長說他們沒有衣服,所以他們不穿衣服,你要是不能教就離開吧。後來這個老師留下來了,也漸漸習慣了。她發現這些孩子雖然不穿衣服,但是靈魂都很幹淨 」。

一九八一年,吃飽、穿暖了的莫言發表了自己的文學處女作,一部名為《離婚》的六幕話劇。受革命文藝影響,當時的莫言認為小說應該是黨宣傳的工具,應該配合國家、政府的政治任務。比如要搞計劃生育了,小說就應該立刻寫計劃生育;落實知識分子政策了,就該為政策塑造典型人物。「我當時最大的困惑就是沒有素材可以寫作,挖空心思地編故事」。

一九八四年,莫言考進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係。八十年代思想解放的高潮也在這時到來,大量西方文學被翻譯出版。卡夫卡、海明威、卡爾維諾、馬爾克斯,閃亮的名字一夜之間出現在大陸文學青年麵前,「大陸的作家在那幾年是惡補,像一個長期饑餓的人,突然端上來一桌美食,雞鴨魚肉,不知道該吃什麽好」。莫言瘋狂地讀了兩年書,受拉美作家馬爾克斯影響尤大。

許多人評價莫言是中國的馬爾克斯。莫言自己也承認,撰寫了不朽名著《百年孤獨》的馬爾克斯對自己的影響是啟蒙式的。

「一九八五年冬天的一個晚上,我第一次翻開《百年孤獨》。讀了第一頁,就把書合上,拍案而起!第一,我非常遺憾,為什麽我沒有早想到,這樣的故事也能寫成小說!第二,感到非常不服氣,這樣的小說我也能寫!他描寫的東西在我的生活中有許許多多。過去我認為這是不可以寫成小說的,老百姓坐在一塊兒吹牛、胡編亂造的故事,聽著哈哈一笑而已,怎麽可以變成神聖的小說素材呢?讀了一頁《百年孤獨》我才明白,小說可以這樣寫」。

二零零八年二月,莫言與馬爾克斯即將在東京會麵,而其實,從第一天翻開《百年孤獨》,心裏的文學世界被開啟之後,直到今年七月三十日,莫言才真正完全讀完這本書。有人問,見到馬爾克斯會說什麽。莫言風趣地說:「我會說,你可把我們害苦了!你在中國有一大堆子孫,可惜種下的是龍種,生出的卻是跳蚤。」

由《百年孤獨》的閱讀經曆開始,莫言拋棄了政治宣傳話語。哪裏還用編故事?所有的故事,都已刻在生命裏。他開始建立屬於自己的高密東北鄉文學王國。童年的記憶,鄉村的經驗,家族、左鄰右舍每一個人,堂而皇之地走進他的王國。他說:「我在這裏得心應手、左右逢源。」

「饑饑與食物,是我小說裏最重要的關鍵詞」。刻骨銘心的記憶,莫言把它們留在自己的王國裏。「一九六零年我五歲,正是中國大陸最饑餓的年代,童年印象裏最深刻的,除了孤獨之外,就是饑餓。飯桌上擺著現在連豬狗都不吃的食物,草根、樹皮這一類的。村子裏所有樹的皮都被剝光了。我還記得有一次學校拉來一些煤炭,亮晶晶的,比較輕,有時能看到一些植物的化石,一個同學開始啃煤炭,還說很好吃,然後所有的孩子都開始吃。老師來了,問好吃麽,我們說好吃,結果老師也跟著吃。有一節課,老師帶頭,和學生一塊兒,每人拿著煤在啃」。莫言說,這樣的細節讓很多人覺得是胡編亂造,但這確實是真實的事情,「如果你不相信,可以找塊煤炭嚐嚐,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麽難吃,而是越嚼越香。」

讀過莫言小說的人都知道,他的小說很殘酷,但是永遠帶著幽默。和他的講座一樣,話題很沉重,但是作者語言輕鬆,言辭之間充滿黑色幽默,讓人聽完了笑,笑完了又心酸。

「幽默是農民的天性。苦中作樂是中國農民在艱難環境下的生存方式。累得動不了的時候,有人講笑話,餓得動不了的時候,也有人講笑話」。莫言做了二十年的農民,也真正懂得了中國農民的生活。他常常強調,希望自己能「作為百姓寫作」,而不是「為百姓寫作」,希望「在自己的生活和社會地位發生變化之後,還能夠從低的視角來觀察生活」。「總之,不要忘本,不要剛扔掉要飯棍,就痛打叫化子。」

莫言說,自己已經到了一個開始回憶前半生的年齡,他也打算用文學的方式對自己的過去進行清算、懺悔。有人問莫言,會不會像王蒙一樣寫回憶錄,莫言一聽笑了:「他是高官,今天大會堂明天中南海,發生的都是驚天動地的大事。我今天高粱地明天養豬場,寫回憶錄誰看啊」?

□ 《亞洲周刊》二〇〇七年第三十
TJKCB 回複 悄悄話 自1980年代中期起,莫言以一係列鄉土作品崛起,充滿著“懷鄉”以及“怨鄉”的複雜情感。雖然早期被歸類為“尋根文學”作家,但其寫作風格素以大膽新奇著稱,作品激情澎湃,想象詭異,語言肆虐。例如成名作《紅高粱家族》裏,不斷出現的血腥場麵中充滿著強烈的感情控訴,在“屎尿橫飛”的場景之間,是演義現代革命曆史。

  在經曆《紅高粱家族》的寫作高峰後,莫言繼續尋求突破,創作了大量中短篇作品及數部極具份量的長篇小說。其中,《豐乳肥臀》曾獲中國有史以來最高額的“大家文學獎”,《檀香刑》曾獲台灣《聯合報》讀書人年度文學類最佳書獎、第一屆鼎鈞雙年文學獎,《紅高粱係列》獲第二屆馮牧文學獎,《生死疲勞》獲第二屆紅樓夢獎,《蛙》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

  此外,莫言還曾獲法蘭西文學與藝術騎士勳章、意大利第三十屆諾尼諾國際文學獎、福岡亞洲文化獎等獎項,並曾位列第一屆中國作家富豪榜第20位,中國作家實力榜第一位。

  然而,莫言曾義正言辭地說,我永遠不會為了一個獎去寫作,不管是茅盾文學獎,還是諾貝爾文學獎。他始終認為自己的文學成就是“世無英雄,豎子成名”。

  迄今為止,莫言有三部作品被改編為電影。其中,由中篇小說《紅高粱家族》改編的電影《紅高粱》,曾獲1988年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由短篇小說《白狗秋千架》改編的《暖》,曾獲第十六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麒麟獎。而莫言自己卻認為,隻有《豐乳肥臀》可以拍成氣勢磅礴的巨片。

  國際上享有聲望被譽為亞洲和世界文學的旗手

  由於童年大部分時間在農村度過,莫言深受民間故事或傳說所影響。幼時在鄉下流傳的鬼怪故事,成為莫言許多荒誕小說的材料。如《十三步》中出現了神秘的南美洲魔幻寫實,《紅樹林》實現了小說題材的時空轉換和創作方法的探索更新。莫言的作品,帶有明顯的“先鋒”色彩,想象成為其最大特色。張大春在為《紅耳朵》作序時曾說:“千言萬語,何若莫言”!

  莫言創作於80年代中期的“紅高粱”家族係列小說,對於新時期軍旅文學的發展產生過深刻而積極的影響。很多人說,這是一部“強悍的民風與凜然的民族正氣的混聲合唱”,振聾發聵。馮牧文學獎曾評價說,他用靈性激活曆史,重寫戰爭,張揚生命偉力,弘揚民族精神,直接影響了一批同他一樣沒有戰爭經曆的青年軍旅小說家寫出了自己"心中的戰爭",使當代戰爭小說麵貌為之一新。

  莫言的《蛙》則折射出中華民族在生存鬥爭中經曆的困難和考驗。小說以新中國近60年波瀾起伏的農村生育史為背景,以一位鄉村婦產科女醫生的人生經曆為線索,重點回顧了“計劃生育”政策的深刻變化與影響,以多端視角呈現曆史和現實的複雜蒼茫,表達了對生命倫理的思考。

  莫言的文學作品不僅在國內影響較大,在國際上也已享有名望。法蘭西文學與藝術騎士勳章對其評價稱,您以有聲有色的語言,對故鄉山東省的情感、反映農村生活的筆調、富有曆史感的敘述,將中國的生活片段描繪成了同情、暴力和幽默感融成一體的生動場麵。

  福岡亞洲文化獎肯定了莫言對亞洲和世界文學的成就,認為莫言不僅是當代中國文學的旗手,也是亞洲和世界文學的旗手。據悉,莫言很多作品都被翻譯成各種文字出版。《紅高粱家族》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日文、西班牙文、希伯來文、瑞典文、挪威文、荷蘭文、韓文、越南文等;《豐乳肥臀》被譯為英文、法文、日文、意大利文、荷蘭文、韓文、越南文、西班牙文、波蘭文、葡萄牙文、塞爾維亞文等。
TJKCB 回複 悄悄話 莫言的爭議代表作品《豐乳肥臀》重見天日(圖)
文章來源: 南方日報 於 2012-10-11 10:24:18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打印本新聞 (被閱讀 20585 次)

 “這兩年年紀大了,脾氣也大了。”上周末,著名作家莫言做客東莞莞城文化周末大講壇,開講“文學照進人生”,一向平和的莫言在演講開始就表達了對“中國的馬爾克斯”這樣一個尊稱的“不高興”,在回答讀者提問的時候,又言辭犀利地批判高考作文判卷有“草菅人命”之嫌,這一番話引起了台下觀眾的熱烈反響。

  不過,在一頓猛批之後,莫言又把話兜了回來,“高考真是一個壞東西,但是沒有高考更壞。所以有才華的孩子還是克製一些,老子先混進大學再說。”說完,莫言自己帶頭笑了起來。

  正名:“我就是莫言,為何要說我是中國的馬爾克斯?”

  在中國的作家裏,莫言是被公認學馬爾克斯學得最像的,沒有之一,就連莫言自己也說,寫《紅高粱》時,開篇第一句話寫來寫去都像是《百年孤獨》那個著名的開頭。前不久,在《百年孤獨》中文版首發式上,莫言說當他第一次讀到這本書,他被震撼了:“我為什麽早不知道小說可以這樣寫呢?如果早知道小說可以這樣寫,沒準《百年孤獨》我可以寫了。因為戲法一旦捅破以後就很簡單。”

  即便是“簡單的戲法”,馬爾克斯也足以讓像莫言這樣活躍於上世紀80年代的作家們著迷。莫言說:“馬爾克斯也好,福克納也好,就好像兩個高爐一樣,煥發了灼人的力量,我們自己是冰塊,我們一旦靠近了就會被蒸發掉,什麽也剩不下,因此中國作家要寫出自己的小說來,每一個作家要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占據文學的一席之地,就要遠遠的繞開這兩個人,我想這幾十年來我就一直在千方百計地逃離他們。”

  但2005年在寫作《生死疲勞》時,莫言決定不再躲避馬爾克斯,“這個時候我徹底地放開了,我覺得躲他這麽多年,很多非常有意思的東西都沒寫進去,我把腦子裏麵積累多年的魔幻的資源寫進去了,但用了東方的情節。”到《蛙》的時候,莫言幹脆老老實實地塑造人物,回歸到了讀《百年孤獨》之前的狀態。“我搏鬥了20年,終於可以離開它了,但是我覺得我現在也終於可以靠近他了,因為我覺得我把中國的魔幻素材處理得和他不一樣,這個過程是如此的痛苦也如此的漫長。”

  也許正因為如此,當馬爾克斯曾經的“私塾弟子”莫言看著滿街懸掛著的“中國的馬爾克斯——— 莫言”這樣的橫幅時,第一次說出自己的“不高興”:“我就是中國的莫言,為什麽要說我是中國的馬爾克斯,當年大家這麽說我,我很得意的,這兩年年齡大了,脾氣也大了。”

  自白:“我把自己當成罪人寫,就像治病一樣把瘡疤切開”

  回顧20多年的寫作生涯,莫言說自己隻幹了兩件事:把好人當壞人寫,把壞人當好人寫。從《紅高粱》開始,莫言筆下的人物多少都有些反叛的意味,打鬼子的土匪、執行酷刑的劊子手,到最近的小說《蛙》時,一生堅持“計劃生育”的婦產科醫生卻遭到村裏人唾棄。在莫言的小說中,對與錯、好與壞的界限是模糊的。

  “所謂的革命現實主義是虛假的,真正的現實生活是存在於老百姓的記憶裏麵的,真正的曆史是在民間的。”當莫言說出這句話時,全場觀眾鼓掌。在莫言看來,“一麵倒”和“高大全”都是很“笨”的寫法,“在巨大的曆史變遷中,每個人就像一片落到大江大河裏麵的枯葉一樣,你不知道自己會被哪一朵浪花卷到哪裏去。”莫言說,“現在寫土匪抗戰沒有問題,寫妓女抗戰也沒有問題,寫國民黨抗戰也沒有問題了”,但莫言之所以成為作品被翻譯到國外最多的中國作家之一,與此不無關係。

  隨著年齡的增長,莫言說作家應更多地將目光由世界轉向自身,“一個作家假如能夠真正理解自己的人物,這個作家必須首先認識自己,首先應該對自己有一個非常清楚的剖析,隻有把自己分解明白了,才具備了描寫別人的能力。”唯有這樣,才能對筆下的人物寬容,“就像為自己治病一樣,把瘡疤切開,多想想自己不光彩的事情。”

  批判:“高考這個廟裏麵年年有怨死的鬼,這也沒有辦法”

  莫言從來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文學鬥士,他是平和的,沒有“筆墨當刀槍”的辛辣,甚至連叛逆也帶著一絲狡黠的意味。但莫言說,“現實生活當中不斷發現新的事件依然在刺激著我,也經常讓我怒發衝冠,經常讓我咬牙發狠,有的時候也讓我悲痛欲絕,生活裏麵發生了種種事件,無時無刻不在刺激著一個作家的神經,這些都是寫作的動力。”

  在東莞的這次講座中,當有觀眾提及高考作文的問題時,莫言“破例”辛辣了一回:“我對判零分的同學表示深深的同情,也對判卷的老師表示巨大的憤慨,因為你沒有必要這麽過度,如果我是判卷的老師,我肯定會給分數的,絕對不是零分。”莫言說,過去總認為判卷的老師是飽學鴻儒,都是有經驗的,後來才發現自己的碩士生會被租去做判卷人員,“他們的認識比高考的孩子高不到哪裏去,所以在高考這個廟裏麵年年有怨死的鬼,這也沒有辦法。”莫言在演講最後還勸有才華的孩子們在高考的時候克製一些,“你可以用甲骨文做一個作品,否則的話就克製一些,老子混進大學再說,別冒這個險。”

  ○對話

  現在寫不出《豐乳肥臀》了

  南方日報:您的《蛙》入圍了本屆茅盾文學獎,對這部作品獲獎有信心嗎?

  莫言:《檀香刑》和《四拾壹炮》都入圍過,《蛙》我就無所謂了,因為對作者來說,能否得獎是一件無法控製的事情,隻能順其自然。得了獎也未必說明寫得比以前好,你所有的作品隻有這個寫得最好所以得了獎?這個未必。你得了獎說明你比別的作家寫得好?這也未必。真的不要過度關注。

  南方日報:現在的創作狀態和以前有何不同?

  莫言:當年確實是有一股狂氣,敢於無視、蔑視讀者,我不管讀者願不願意看,也不管批評家怎麽說,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寫。現在寫的時候瞻前顧後,會想這樣寫是不是句子不通順、不優美、不典雅,這個細節是不是過分刺激、有點醜陋,沒有年輕時那麽一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大無畏精神。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再也寫不出像《豐乳肥臀》、《紅高粱》那個時期那樣的作品。這是一件好事還是一件壞事?現在還很難說。壞的方麵就是寫作的勇氣少了,沒有寫作的創新精神了;好的方麵肯定會寫得更加規範,毛病更少。但一部小說如果沒有毛病,很可能就是一部平庸的作品,有很多了不起的作品是有毛病的,並且毛病很多。這沒有辦法,隻能順其自然了。(

  《豐乳肥臀》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性”大書,是莫言進行民間史詩性書寫的成功試驗。作家傾情把母親描繪成一位承載苦難的民間女神,或者就是聖母瑪利亞的化身。但命運多舛,她生養的眾多女兒構成的龐大家族與20世紀中國的各種社會政治勢力和民間組織以及癲狂歲月下的官方權力話語發生了枝枝蔓蔓、藕斷絲連的聯係,並不可抗拒的被裹挾卷入20世紀中國的政治曆史舞台,而這些形態各異的力量之間的角逐、爭奪和廝殺是在自己的家庭展開的,造成了母親獨自承受和消解苦難的現實:兵匪、戰亂、流離顛簸、親人死亡以及對單傳的廢人式兒子的擔心、焦慮,而她在癲狂年代用胃袋偷磨坊食物的行為更是鳥兒吐哺的深情……

  母親是一種意象符號,是對他作品中“我奶奶”式女人的集合,同時也涵蓋了“作為老百姓的寫作”的莫言對民間苦難及其承受者的愛戴、同情和關懷。

  內容簡介  

  小說中通過母親,含辛茹苦、艱難的撫育著一個又一個兒女,並且視上官金童為生命一般重要,其用意在於說明:人永遠是宇宙中最寶貴的,生命具有無可爭辯的意義,是第一本位的,“種”的繁衍生殖(即上官金童的重要與受寵)自然就具有無與倫比的重要意義。生命的承傳、沿襲是人類賴以永恒存在的源泉。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因為有了生命的存在才顯示了自身的價值和意義。小說也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揭示了:人不僅是曆史的主體,也是美的主體、生命的承傳、延續是當最受到禮讚的。沒有生命的宇宙和世界,無論美與醜、純潔與肮髒、卑鄙與高尚,都不再具有意義。所以我們才悟得了《易傳》中“天地之大德曰生”的真正含義。小說或作者的深刻性也就在於將這個似簡單又普泛深刻的道理蘊含在母親率領兒女們的頑強的求生保種的生命過程中。

  那麽生命的創造者--母親無疑要受到尊敬與讚美。母親是無私,是愛,是奉獻,是生命的載體。對母親由衷的尊敬與感恩,也表明了人們對生命的終極崇拜和熱愛。由此我們似乎可以看出作者的母性意識或說女性意識在小說中起著主導作用。創造社會曆史的可能是男性為主,創造生命曆史的,或說人類曆史的卻是母親生命源初的女性。這裏似乎既體現了作家的心靈深沉著的戀母情結,而上官金童,作為作家思想意識的化身,他對母乳的依戀--戀乳症,在這裏也找到了情感的回答,它源出於作家本人的一種情結。

  莫言小說的女性建構——《豐乳肥臀》讀解

 


  莫言是新時期一位風格獨異、卓有建樹的小說家,縱觀他的小說,以其靈活多變的敘事、開放自如的結構、雜糅多樣的語言、奇異超凡的感覺顯示其個性化的風格。他建構了一個個充滿生命張力的人物形象,特別是他所建構的女性形象,是對於傳統的女性形象的顛覆,他通過自己所描繪的女性世界,重新敘述了曆史,言說了曆史中的女人。在《豐乳肥臀》中,莫言力圖重現女性身上的母性光輝,找回女性失落的曆史與自我,這是在男權曆史中被遮蔽的曆史鏡像,莫言將它真實而鮮明地呈現於我們的眼前。

  一、母係曆史的書寫

  上世紀90年代女性寫作風起雲湧之後,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母係譜係的梳理和母女關係的重新書寫。過往的曆史,都是以男性為中心,短暫的母係社會以後,女性生命的血脈被割斷了,女性譜係的書寫呈現為一片空白。女性作為人母,人妻,人女,雖有自己的姓名,然而是隱匿在父親或丈夫的龐大家族譜係的角落裏,看似有名,實則處於“無名”的狀態,一部人類的文明史,實際是一部男性的文明史。隨著“女人寫女人”時代的到來,女性作家試圖通過對女性血緣的重新清理,去尋找女性被割斷的曆史鏈條。在王安憶的《紀實與虛構》中,我們發現,王安憶隨著母親的“茹”性追溯的母親的族係,實則是一部母親父姓的家族史,而非“母親的母親的母親”的母親家族的曆史。幾千年的男性文明史,根本就沒有一個按母親姓氏排列的族譜順序。王安憶的女性史梳理顯然失敗了。在女性作家追蹤母係血緣深深失望的時候,莫言的《豐乳肥臀》則填補了這樣的空白。在這個文本中,莫言以母親上官魯氏的血緣鏈接了母親三代人的生命鏈條,在這裏,傳統的曆史被改寫了,他所敘述的再也不是男性英雄的曆史,而是一部普通女性受難的曆史。男性家族的曆史由於她法定丈夫的性無能而徹底斷裂,上官魯氏在借種中所生下的“雜種”兒女們徹底篡改了法定丈夫的家族血緣。父係家族不可避免地走向解體,同時,由於她所借種的非法丈夫自始至終都未取得合法的地位,所以他們的兒女們的父係曆史也不可能得到重建。事實上,在作者的敘述中,這些兒女們真正的父親是誰,隻有母親自己知道,其他人一概不知。重建父係家族沒有任何可能,在作者的敘事態度中,我們可以看出,重建父係曆史不僅沒有可能,而且沒有必要,所需要的隻是尋找一部母係家族的曆史。雖然母係家族的曆史不夠悠久,但它遠沒有結束。在這個家族的譜係中,我們所能找到的隻有母親,母親是最權威的家長,是這個家族的曆史源頭。莫言通過上官魯氏所建立的家族譜係,顛覆的不僅是曆史,而且是對曆史的敘述方式。

  在《豐乳肥臀》中,莫言不僅書寫了母係血緣的曆史,更重要的是肯定了女性在曆史中的作用和意義,將被男性遮蔽的曆史真相呈現於我們的眼前,引領我們對人類曆史文化進行深度的思考。《豐乳肥臀》幾乎全景式地再現了一個世紀的中國曆史,而這段曆史是通過“母親”——上官魯氏走過的一個世紀的生命曆程來建立和體現的。莫言用這一寓言形象,完整地見證了這個世紀的血色曆史,而“母親”無疑是“人民”的集合和化身。這一人物形象因此具有了結構和本體的雙重意義:她既是曆史的主體,同時又是敘述者和見證人。莫言十分匠心地將她塑造成了大地、人民和民間理念的化身。作為人民,母親是20世紀中國苦難曆史的真正的承受者和收藏者,她不但經曆了多災多難的童年和少女時代,經曆了被欺壓被淩辱的青春歲月,還以她生養的眾多兒女構成的龐大家族,與20世紀中國的各種政治勢力發生了眾多的聯係,因而也就被無法抗拒地裹卷進了 20世紀中國的政治舞台。所有政治勢力的爭奪和搏殺,最終的結果隻有一個——那就是由她來承受和包容一切的苦難:饑餓、病痛、顛沛流離、痛失自己的兒女,或自己身遭摧殘。“母親”在這裏是一個關於“曆史主體”的集合性的符號,她所承受的深淵般的苦難處境,代表了作家對這個世紀人民命運的概括和深切悲憫。

  二、女性形象的重塑

  莫言通過改變曆史敘事方式而重述曆史,與此同時莫言也通過改寫女性形象而顛覆傳統。莫言借助於《豐乳肥臀》中的上官魯氏這個女性形象,重新言說了曆史中的女人,賦予她以嶄新的意義,在這個女性形象的建構之上,表達了莫言反抗傳統的先鋒立場和女性意識,在女性建構的探索上比他同時期的女性文本更加深刻。

  在莫言“家族小說”中,我們不難看出這樣的寫作軌跡:即由男性神話的消解走向女性神話的膜拜。在《紅高粱》中,“我爺爺”與“我奶奶”處於平等的地位,都是我所崇拜的。而《豐乳肥臀》是莫言獻給母親和大地的書,他在題記中寫道“謹以此書獻給母親的在天之靈”。在這個文本中,爺爺和父親是以委瑣、卑微、懦弱的形象出現的。豐乳肥臀是人類生命之源,也是女性生殖力旺盛的標誌,對豐乳肥臀的崇拜,自古有之,人類遠古時代便有展示女性豐乳肥臀的雕像,這些雕像是孕育生命的女神造型,是人類對孕育生命女神的崇拜。莫言對豐乳肥臀的崇拜不僅是因為母親的生殖力使人類的生命得以延續,更因為母愛與博愛相連。他在小說中有意采用神話的結構模式,直接套用耶穌出生的神話,馬洛亞、上官魯氏、上官金童分別與上帝、聖母、聖子相對應。莫言賦予了上官魯氏極豐富的文化內涵,她既有傳統價值尺度衡量下的許多女性美德,但絕非傳統意義上的“賢妻良母”,這個具有地母一樣旺盛生命力的女人,一生受盡苦難,然而忍辱負重,養育自己的兒孫,在動亂的年代,她想方設法讓他們活下去,沒有任何力量摧毀她的母愛,百年來,母親總是一個人默默地、無怨無悔地操持一切,心甘情願地奉獻自己,兒孫們對她並不都是敬愛,可是母親不計一切地包容他們。在上官魯氏身上,體現出強烈的母性情懷,她是一個民族旺盛生命力的象征,是曆史的見證人,是一個民族精神的代表,上官魯氏隱喻著中華民族一個世紀的苦難曆史。

  莫言文本的意義不僅在於寫出了動蕩曆史中女人韌性的生命力和寬博的母愛情懷,對母性進行了熱情的歌頌,更具有文化意義的是在於他書寫了女性身上的叛逆精神和自主意識。上官魯氏對自己個體生命的主體把握上是任何傳統的女人無法做到的。莫言以他筆下女性充滿生命張力的身體敘事,顛覆了男權文化下的母親形象,而莫言對這些女人的熱情謳歌正是他的一種敘事策略,表達他對傳統和曆史的蓄意反叛和顛覆。上官魯氏嫁給了一個生命委頓沒有生殖力的男人,在受盡婆婆和丈夫對她實施的精神和肉體的雙重折磨之後,她大膽果敢地選擇了一個個男人借種生子,表達了強悍的生命意識和主體意識,對傳統的倫理和道德進行了大膽的反叛,對男性權威和尊嚴進行了無情的嘲諷,改寫了傳統的女性形象。

  上官魯氏的女兒們也個個顯得大膽潑辣,敢作敢為,這使得上官家族裏,女性理所當然地成了家庭

  的支柱,而相形之下,上官父子在小說中顯得猥瑣、卑微,上官金童更是表現出自私、貪婪的戀乳情結。莫言通過上官金童心理上的自閉和個人中心主義以及對母親的依賴性,表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負麵因襲,由於傳統的封建宗法製對男權意識的維護和過分溺愛,使得民族的文化心理人格發生了心理畸變,男性在漸漸弱化,女性也異化為隻有母性而缺乏妻性。魯迅先生曾在《而已集·小雜感》中說過:“女人的天性中有母性,有女兒性,無妻性。妻性是逼成的,隻是母性與女兒性的混合。”這是魯迅對中國女性的曆史進行了深刻的考察得出的結論,莫言的小說驗證了這一點。究其原因,不僅由於男權文化的迫害,也有女性的叛逆與反抗。莫言的文本,通過女性閃耀於前,男性猥瑣於後,形成了兩性間的差異,改變了傳統文本敘事特征,否定了漫長的男性(男權)中心文化的優越性。所以他的文本不是男女平等,而是用女性人格的輝煌反襯出男性的猥瑣,《豐乳肥臀》中的上官壽喜、上官金童便是集男性精神萎靡之大成的人物形象,這些形象身上體現出陰盛陽衰的生命痕跡,讓我們反思幾千年的中國男權文化的負麵因襲,重現遠古時代母性的輝煌,建立起更加和諧的兩性關係,消除文化中的不合理因素。

  總之,莫言賦予母親這個形象以多重的文化意義:一方麵她是生命與愛、付出與犧牲、創造與收藏的象征,作為偉大的母性的化身,她是一切自然與生命力量的源泉,是和平、人倫、正義和勇氣的化身,她永遠本能地反對戰爭和政治,因此她代表了民族曆史最本源的部分;另一方麵她也是人類學意義上的“大地母親”,她是一切死亡與重生、歡樂與痛苦的象征,她所操守的是寬容與人性,反對的是暴力和虛偽。她個人的曆史也是一部叛逆和掙紮的女性苦難史,充滿了在宗法社會看來無法容忍的野合、通奸、被強暴……但這一切並沒有損害她的形象,通過文本的敘事和受難的經曆反而更顯示出她的堅韌與不朽的母性創造力,使她變成了“生殖女神”的化身。

  莫言對母係曆史的書寫、女性形象的重塑和對中國文化的反思,顯示了一個男性作家視野的開闊和思考的深度,作為異性書寫,顯得更為冷靜和客觀。所以,兩性雖有不同的特質,但並不構成漠視與誤解異性世界的充分必要條件。因此,將男性作家排斥出女性書寫的領域是狹隘的,共同作為人類群體的一部分,兩性之間必有其相通之處。與此同時,即使是同一性別,麵對同一世界,其理解和感受也會千差萬別,莫言等男性作家參與的女性建構,他們以獨特的筆觸描繪的女性世界,表達了對女性命運的深切關注,也給女性主義的建構提供了別樣而深刻的文本。




•在線申請最實惠的信用卡 - 12個月開戶免息 + 5%現金返還 + 送裏程點數換回國機票!
•曼康皮膚病特效治療-濕疹,牛皮癬,白癜風,青春痘,脫發等
•許氏人參中特惠文學城網友,購滿$89送花旗參茶20包裝一盒。
•發龍藥業大回饋!美國專利骨膠原、活心素、燈盞素、排毒養顏寶購買兩療程免費郵寄中國
•美國專利[骨精華]消關節痛/骨刺,[心血通]改善心絞痛,[伊美寶]緩解月經不調/更年期症
•信用卡年底優惠:截至12/31,百貨,衣物,電器,旅遊,加油全部5%回扣!

224339 發表評論於 2012-10-11 13:25:59樓下這個keepdoing,

你這叫研究好呢,還是內心錯亂好。

一般人真是不會這麽,費勁,真是佩服。

雖然用的是繁體,好像台灣人,但,感覺是文革的遺老遺少。keepdoing 發表評論於 2012-10-11 13:20:18莫言獲獎讓人想起蘇聯的肖洛霍夫憑《靜靜的頓河》在196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莫言是中共黨員,中共領導的作協副主席,肖洛霍夫是蘇共黨員,並曾連任多屆蘇共中央委員,也當過蘇聯作協書記。中共認為莫言獲獎證明了自己得到了世界的承認,但肖洛霍夫獲獎並沒有換來當時世人對蘇聯的承認,相反,讓人們更加了解了蘇共的邪惡,關注蘇聯的問題,讓蘇聯最後難逃覆滅。歷史總是在重複,但生活在其中的人往往覺察不到,諾貝爾評審委員會現在就是在重複歷史,所不同的是,肖洛霍夫1965年獲獎,蘇聯1991年垮台,其間跨越了26年,莫言2012年獲獎,中共還能挺26年嗎?看看它這一年遇到的那些事吧,十八大能不能如期舉行現在又懸了,莫言獲獎很像是給它沖喜。jinhui20 發表評論於 2012-10-11 13:11:56諾獎從來都充斥著歐洲人的傲慢與偏見, yes!醒一醒吧 發表評論於 2012-10-11 11:58:32諾獎的最大功效是把歐洲人放在人類道德及科學的製高點上。 由他們來仲裁全人類的科學與道德進步。 諾獎從來都充斥著歐洲人的傲慢與偏見。 全世界都要來抵製諾獎。 取而代之的應是有全世界各國評委共同參與的國際獎項。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