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tagiang.com

袁曉輝住在多倫多,擅長寫美加政論文章,及旅遊經歷。此外也提供於美加等地園藝知識。上袁曉輝博克可以欣賞到即時的政論,及遊記。
正文

歷史重溫-1812年戰爭

(2011-10-22 15:27:30) 下一個

一場不必要﹑又打得窩囊的戰爭

明年是1812年戰爭兩百周年紀念,加拿大政府希望提醒大家對歷史的重視,美加號稱是世界上最友好鄰居,這一次戰爭是怎麽開始的?

----------------------------------------------------------------

美加兩國一直宣稱是有全世界最長的﹑不設防的邊界。將近四千裏的邊境﹑沒有軍事防衛﹐兩國公民可以自由出入﹑不用簽証。(如果連上阿拉斯加邊界﹐還要再加一千五百裏。

不過,十九世紀初﹑雙方還打過一仗﹐持續了兩年多。是因為這一仗的無稽﹐才使到雙方認識到做鄰居之道是和平相處。

美國獨立戰爭在1783年正式結束後﹐美國官方一直認為必須收復北麵的加拿大﹐才算革命完全成功。他們認為﹐這是美國脫離英國祖家做得不夠徹底﹐留下了一大片英殖民地在北麵。而且在他們的看法﹐加拿大的英裔居民都是獨立戰爭時由美國逃上去的「保皇派」﹐他們與美國的感情應當是勝於與英國的感情。又假設當地的法裔居民不會願意受英國人統治。因此美國軍隊一進到加拿大﹑當地居民必然是夾道歡呼。美國總統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就說:「併吞加拿大….不過是行軍罷了。」言下之意﹑根本連仗都不須打。

此時﹐美洲土著印地安人與美國關係更是惡化。過去加拿大的法國人及英國殖民﹑都是以捕魚及皮毛生意起家。他們一來要向印地安人購買皮毛﹐二來必須由土著帶路﹐才能向西部廣大地區冒進。因此長期以來﹐與原住民建立良好關係。美國移民就不同。除了新英格蘭一帶是以貿易維生外﹐南方殖民區多數是以農業維生﹐因此佔領土地才是要務。一開始就不斷向西麵擴充﹑佔領土地。因此與印地安人之間一直有衝突﹐血腥戰爭不斷。

自從美國取得了密西西比河流域大片土地之後﹐土著更是無日不想收復失地。其中蕭尼部落Shawnee酋長德康瑟 Tecumseh 正籌劃聯合各部落﹐與英軍一起將中部地區收復﹐成為印地安國土。不過此時已經有一百萬以上的歐洲人在俄亥俄河穀一帶定居﹐是印地安人的十倍。

這些都導致美國的主戰派作戰的決心﹐要一次過將美國與英國祖家﹑加拿大﹑及印地安人間的問題都解決。

因此在1812年一月﹐美國第四任總統麥迪生James Madison就取得國會同意組織軍隊﹐並在六月十九日正式簽署作戰令。

不過戰爭一開始﹐維蒙特州就宣稱保持中立﹐並繼續將木材運到對麵的魁北克﹐賣給英國做造船之用。麻薩諸塞與康乃狄克州也都拒絕分攤建軍費用。連紐約州的農人都公開將牛隻運過邊界﹐拿到上加拿大省(Upper Canada﹐現在的安大略省) 出售給英國軍隊。

雖然新英格蘭公然反戰﹐美國聯邦政府並不在意。因為當時的戰爭部長William Eustis宣稱:「我們不用士兵都可以取得加拿大。我們隻要派軍官去就可以。當地人本來就對政府不滿﹐一定會夾道歡迎。」以現在的術語說,根本是市場調查錯誤。

其實當時不止是美國﹐連加拿大人都認為﹑隻要美國動兵﹑加拿大就會立即淪入美國手裏。因為當時美國已有七百五十萬人﹐而加拿大不到五十萬。其中大部份還是法裔﹐他們會不會抵抗﹑還是問題。而其他英裔人口﹑亦多數是美國上來的﹐有可能與美國站在一邊。更重要的﹐英國正與拿破崙打仗﹐根本不可能調派軍隊前來保護加拿大。

當時唯一有心理準備﹑並願意一戰的是上加拿大省軍事首領布洛克Isaac Brock將軍。在美國未宣戰前﹐他就試圖要省議會通過徵兵議案﹐大家反應冷淡。後來勉強通過﹐卻又因為是農忙時期﹐沒有人願意誌願參軍。加上大家都認為與美國是以卵擊石﹐更無心作戰。

其實宣戰之初﹐雙方都沒有準備。在尼亞加拉河上的喬治堡﹐英軍還在設宴款待對岸的美國軍人。這時正式宣戰的消息傳來﹐主客雙方都極尷尬。大家私下商量一陣﹐決定還是快快把飯吃完﹐明天再開始談戰爭的事。飯後﹐英軍還在門口和美軍一個個道別﹑見他們乘船離去才分手。

當時英國駐加拿大總督是普渥斯特Sir George Prevost。他勉強同意讓布洛克宣佈上加省戒嚴。這時布洛克手中隻有一千二百名英兵﹐另外有幾百名組織散漫的民兵﹐其中大多數還是美國人。

為了鼓舞士氣﹐布洛克決定先取下戰績。原來當時美國政府是用郵差派送開戰的消息﹐因此邊遠地區根本不知道戰爭已經開始﹑毫無準備。於是布洛克就先派軍去佔領蘇必略湖上的貿易關口Mackinac(美克內)。這裏一直是重要的皮毛交易貿易站﹐但布洛克隻派了幾條小船﹑及幾十名士兵就將貿易站取得了。

這一項勝利﹐大大振奮了加拿大人心﹐認為要對付美國軍隊不一定絕無可能。連印地安人都對英軍另眼相看。最大的一支土著依羅誇族原來要保持中立的﹐這時也決定與英軍並肩作戰。德康瑟手中亦有五百多名強悍的勇士﹐此時也表示要聽憑英軍差遣。

在英﹑美宣戰後的一個月﹐底特律的守軍由六十歲的赫爾William Hull將軍率領。他輕易越過邊界攻佔了三明治市(現今安省溫沙市)。他帶著軍隊在加拿大境內行軍﹐見到當地人就說:「你們見到朋友來了﹐應當高興﹑歡迎我們才是呀。」但是沒走多遠﹐德康瑟手下的士兵就呼嘯著出現﹐他們臉上畫著花紋﹑嘴裏高叫戰嚎﹐嚇得赫爾等趕快逃回美國境內。從此不敢有任何動作。

布洛克知道赫爾對印地安人有恐懼心理﹐就用心理戰術﹑派人對赫爾說:「我們這邊的攻擊行動是由印地安人領導﹐你還是快投降吧。」第二天早上﹐赫爾見到對方的陣營中果然是由土著領頭﹐就果真投降。布洛克放走了他手下的民兵﹐但是五百名正規軍就被俘虜。布洛克用鐵鍊將他們栓住﹑帶到上加省的每一個市鎮中巡迴遊街示眾﹐以振奮人心。

這是美國人公認最羞辱的一次戰役。但是加拿大居民就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從此對英國及本國軍人大為起敬。

因為此役﹐布洛克獲得封為爵士。然後他趕回尼亞加拉半島。他認為美國下一步就是由這裏進攻。果然﹐1812年十月﹐美國的小船載著一船船的士兵﹑在上加省昆士頓Queenston岸邊出現。

布洛克不等他的士兵由喬治堡趕來﹐就領著一批民兵上陣。包括依羅誇人﹑及當地誌願兵等。他依當時作戰傳統﹐一馬當先領軍攻擊﹐結果一出馬就被美國槍砲擊斃。

美軍中﹐年方二十六的史考特Winfield Scott負責監督士兵爬上懸崖。他發現不少士兵還未上岸就回頭上船離去了。原來他們都是民兵﹐他們誌願參軍時的條件是﹑隻在美國本土以內打仗。當他們聽見莫哈克(依羅誇的一支)部落發出的尖叫戰嚎時﹐都嚇破了膽﹐決定回頭。史考特承認﹐這是誌願軍的憲法權利﹑不能勉強。於是他拿出一條白手帕﹐向英軍投降。這一役美軍損失一千三百人﹐包括死傷及被俘。英軍隻損失一百人左右。

另一方麵﹐美國因為剛獨立不久﹐根本沒有像樣的軍隊。當美國宣戰時﹐國會授權戰爭部徵召五萬誌願軍。但是開戰之後﹐隻有五千人應徵。因此隻有盡量使用各州的民兵。這些民兵隻接受過一週數小時的基本訓練﹐根本沒有實際作戰經驗。另一方麵﹐這些誌願兵及民兵都在入伍時簽有合約﹐就是不在國外作戰﹑而且合約有效期一年。因此經常在戰爭進行的如火如荼之際﹑因為合約期滿而中途離去。証明他們從軍不是為打仗﹑報效國家﹐不過是想體驗一下軍旅生涯。

1812年戰爭之初﹐美國方麵負責進攻加拿大的統帥是狄本少將Henry Dearborn 。當時在聖勞倫斯河對岸﹑紐約境內﹐有一個港口奧登堡 Ogdensburg﹐是英軍與加拿大居民都慣於購物的的地方。開戰之後﹐每天都有士兵﹑或是家庭主婦手舉小白布﹑坐船﹑或穿過結冰的河麵﹐到對岸去買雜貨。連總督的私人勤務兵都受命到對岸買補給。

不久﹐奧登堡就因為位置險要﹐美國海軍將之做為海軍基地。使兩岸居民失去購物的方便。四月尾﹐美軍降領率領十艘船隻及二千海軍之眾﹐出發向上加省會約克港(現今多倫多)進攻。

當時約克港隻有九百居民及七百英軍。領軍的謝夫將軍認為是以卵擊石﹐因此下令徒步撤退到京士頓。撤退之前﹐他下令將建造中的軍艦布洛克號焚毀﹐以免落入敵人手中。同時他也下令將火藥庫裏的彈藥都引爆。當美軍的船隊入港時﹐五百大桶的彈藥都一起爆炸。飛落的石塊﹑樹木打死了四十多名美軍﹑兩百多人傷。

謝夫沒有回頭﹐繼續逃向京士頓。憤怒的士兵發現戰艦被燒﹐也沒有軍火可以俘獲﹐大肆搶掠。他們打開監獄將犯人釋放。並放火燒教堂及剛建好的省議會大樓。這種行為破壞了英軍打仗不搶掠的傳統慣例。

美國自然計劃收復底特律。換上前印地安那州長哈裏森William Henry Harrison做統帥﹐重整軍隊﹐準備奪回底特律﹑並進攻加拿大。哈裏森曾在一次戰役中擊退蕭尼部落﹐成為舉國英雄。這時有三十個美軍拖著受傷的身子回到營地﹐報告了其他俘虜的慘況。事件傳到美國﹐引起全國公憤﹐誓言報仇。普羅克特棄守後﹐哈裏森平白接守底特律。然後越界追逐英軍及加拿大民兵﹐一直追到(安省南部的)倫敦市。

但是德康塞向英軍力爭﹐堅持要戰到最後一人。因為他知道一戰敗﹐印地安人就會失去所有狩獵的地盤。1813年十月五日﹐英軍﹑蕭尼部落與美軍在Moraviantown (現今安省 Chatham)作殊死戰。蕭尼人從未試過在馬上作戰﹐這是第一次嚐試。哈裏森有將近一萬士兵﹐英軍與印地安人加起來才不到兩千。結果隻戰了一小時﹐果然是戰到大多數蕭尼人都陣亡。德康塞自己也遇害身亡。他的族人怕他被美軍剝頭皮﹐將他埋在一個不知名處。

德康瑟的死﹐使土著結盟﹑建立印地安人家園的夢想也隨之幻滅。

哈裏森獲得大勝﹐取得底特律堡。奠定了美國向西北擴充的基礎﹐(後來還因此當選總統)

在魁北克方麵﹐美方多次企圖攻進蒙特婁(滿地可)﹐均未成功。美方將領漢普敦Wade Hampton領有四千步兵﹑千餘民兵﹐駐在紐約境內。1813年十月﹐漢普敦派軍到蒙特婁對麵的夏陶桂Chateaugay伺機行動。他選擇夜間進軍。但因為地形不熟﹐士兵迷失在樹林中。天亮時﹐迎麵就遇到加拿大法裔軍人的大砲。加上依羅誇人的戰嚎聲﹐嚇得回頭逃走。美軍損失五十人﹐加拿大隻有五人死亡。

尼亞加拉地區交鋒更是頻繁。1813年十二月﹐英軍攻復尼亞加拉及喬治兩處碉堡。但第二年七月﹐美軍五千人渡過尼亞加拉河﹑攻佔紐約水牛城對麵的依利堡。兩天後﹐史考特將軍再進佔上加省的 Chippewa。七月底﹐史考特的美軍﹑與英軍再在Chippewa以北的Lundy's Land做殊死戰。這一次戰役持續整晚﹑死傷慘重。雙方各有一千多士兵死傷﹐雙方將軍也都受傷。結果是無分勝負。事後美軍撤回依利堡﹐美國要佔領加拿大的計劃終是未能實現。但是英軍也失去向美國進攻的據點。

 這時拿破崙在歐洲戰事節節失利。英國威靈頓公爵領軍在西班牙戰場獲勝後﹐攻進法國。1814年四月﹐拿破崙宣佈退位。英國終之可以將大批軍隊調往北美﹐結果是穩定了加拿大邊界。此外還計劃一舉攻下紐約﹑新英格蘭及俄亥俄等地。

這時英國普遍的存在反美氣氛﹐認為美國利用祖家與法國作戰時﹐在背後刺了祖國一刀。因此現在要給這不肖的兒子一個教訓。

英國當時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因此輕易的就封鎖美國的海上航運﹐並佔領了各大海港。然後英軍採取行動直攻華府。原因是美軍在攻擊約克(多倫多)時﹐違反傳統燒了約克堡新建的的省議會大樓﹐因此英軍有藉口到華府去燒國會與總統官邸 (當時叫Jemmy's Palace﹐還不叫白宮)

1814年八月﹐英軍艦隊開到Chesapeake Bay﹐四千多英籍正規軍沿著波多馬克河﹑向華府行進。因為戰爭部長一再向總統麥迪生保証英國不會﹑也不敢進到華府﹐所以毫無準備。另外,當時英軍軍火短缺﹐經常使用一種新的燃燒彈及照明彈,使到美軍中一些農家出身的民兵還以為英軍有秘密武器﹐見到後沒命的奔逃。英軍被迫在後緊追。當時氣溫是華氏八十多度﹐身揹幾十磅武器的英軍個個汗流浹背﹑幾乎中暑。後來美國人自己取笑這是一次「布來登堡大賽跑」。

這一程跑了八裏路。這些美軍跑到海軍一個空曠基地﹐全部體力不支的躺下睡著了。一直到第二天才醒。

這一役,英軍戰死兩百多人﹑傷四百多。美國士兵死四十人﹑傷六十。但是因為英軍人數眾多﹐還是在傍晚進入首都。他們發現首都幾乎是人去樓空。餐桌上還有總統家人沒吃完的午餐及酒。英軍自己享用之後﹐就著手將官邸燒了。不僅是總統官邸被燒﹐當時的國會﹐(內有最高法院﹑國會圖書館)﹑財政部﹑戰爭部﹑國務院﹑郵局等也一起被燒。(總統官邸經過這次被焚命運之後﹐重新裝修改建﹐並漆成白色。以後才有白宮之名。)

這把火不但燒了建築﹑家具﹐連文件﹑書籍﹑藝術陳設也都毀之一炬。英軍這種罔顧歷史的作風﹐不但引起美國人痛恨﹐連英國人自己都認為可恥。反美心情一夜間消失。戰爭打到現在﹐兩國人民都已身心俱乏﹐反戰之聲高唱入雲。

英國方麵更存反戰及厭戰之心,加上英國一些議員本身在美國有土地及投資,不想再因為加拿大搞出衝突,就在談判時一再對美國讓步。美方代表見到英方的態度後﹐立場轉硬﹐結果英國幾乎答應了美國所有要求。緬因州還給了美國。尼亞加拉堡及美克內堡﹐也都還給美國。西邊的疆界將(緬尼托巴)一個新開發的蘇格蘭社區腰斬一半﹐南麵都算入美國領土。雙方並在1814年聖誕節除夕簽署合約正式停戰。輸得更慘的則是印地安人,英國放棄了當初的承諾,沒有為他們劃出保留區的地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