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63)
2022 (56)
2023 (134)
記錄一下,這也是最近這一兩年才慢慢理清楚的。不是不走,隻是不被裹挾著走。而且這篇文字是為了承接上一篇<人生的兩個問題>。要解決這兩個問題,必須具備一定的能力,否則最後還是沒辦法解決。
愛心、接納,也不是放縱。而是開發自己固有的智慧,能力,自尊、自主、自立。
說到自立,自尊,佛和普通人到底有什麽差別?
人活一輩子,到底“得什麽”?這個問題應不應該問?問這個問題是積極?還是消極?這樣“打破砂鍋問到底”會不會出事兒?
=============
1. 價值判斷的能力,知道什麽是最重要的,對誰重要?這個是智慧。
任何人跟我們談話,其實都涉及到一個問題:為什麽搞這個事兒?直接的回答肯定是,這個事兒好啊---也就是有用啊。不管是當下的高興,還是以後的解脫。肯定是多少要服務於某個目的。
有人鼓勵科技發展,有人鼓勵靈性修證,有人要兼修,有人要有先後。這方麵要想打破砂鍋問到底,他們都要回答一個“為什麽,這有什麽好?”
搞明白為什麽,會產生強大的驅動力。The power of why。
2. 專心的能力。
無論做世界的事,還是出世間的事,都要有持續專注的能力。這個能力的深入發展,就叫禪定力。製心一處,無事不辦。無論是佛坐在菩提樹下幾十天,還是馬斯克百折不撓放衛星。都需要專心不被幹擾的能力。不過,佛的專注能力應該是比馬斯克的專注能力“不知道要高到哪裏去了”:)。
無論事情大小,如果三心二意,對自己的心理健康都是不利的。
專心和安心好像互相影響。一個人為人安心,可能做事就更能專心。專心導致預期的結果,就更安心。也是一個良性的循環。
我們的體能和智力都不是可以無限發展的,人與人之間似有不可愉悅的界限,但是選擇和專心的能力卻是可以發展的。最典型的還是佛經裏周利槃特的故事。說明人的有些根本能力從來不會消失,隻有輔助的、並非根本的東西,會變化。
3. 寬容接納
想想宇宙這麽大,再加上輪回。每個人都不知道從哪裏來,到那裏卻。各人的選擇都是他生世習慣和願望的疊加反應。有些人小學,有些人初中,有些人大學、博士後。各人在學各人的課程。怎麽能比呢?怎麽能強求理解呢?
最好的理解,不一定是理解互相的內容,而是理解各自走在正確的路上和再合適的台階。
愛因斯坦不能因為一個小學生不理解他,不知道他,就覺得鬱悶。宗教就更複雜,更不是我們所能決定,最好的就是各自尊重各自的選擇自由。
雖然每個路我們都不能預判,但有些品質還是共通的。比如獨立進行價值判斷的能力,判斷什麽是對自己最重要的能力;專注能力。無論信什麽宗教,這些都是需要發展的能力。既然自主選擇,當然各自願賭服輸,也是拿得起放得下的意思。
桃花媽不要跟杏花媽比誰的孩子先開花。更不能強求開一樣的花。
===================
到了最後,不管是朋友還是陌生人見麵:還是像人生初見,你還是你,我還是我。這種感覺也很奇怪。我是誰,你又是誰?
專心的能力,如果按佛教的說法,那就是禪定力。四禪八定。
按說愛因斯坦思考時、馬斯克工作時都很專心,但是跟佛教的要求比起來,就不能比了。
初禪就出了欲界了。
我們要解脫,必須有基本的專心能力,才能深入了解內心。否則自己無法看清楚心裏出啦什麽事兒。
...
佛坐到菩提樹下,很多天,心一點不散亂(超越四禪八定),才能看清楚世界的根源,成為覺者。
清淨好。我覺得很多東西本來是真品,後來都被社會搞成贗品。比如“自覺”,比如“價值判斷”。
我說的價值判斷,就是佛和基督說的價值判斷,意思是人一輩子一定要找對自己最有價值的事情。不要糊裏糊塗給魔幻的社會打一輩子黑工,最後被人丟在那裏不管。
耶穌一直說,你是上帝的兒子,一定要知道這點,不要委屈了自己。“給你個世界、當個主席”,都不如“搞清楚這個身份”有價值。佛在法華經裏講的是同樣的道理。
其實就是認識自我。:)
寬容和接納,這一點我覺得自己很幸運。我天性寬容,與人交往從來都隻記得別人的好。很快很容易地忘記任何不愉快,也忘記自己對別人的好。
所謂人生所遇皆功課。。。
你那條貓有意思啊,也是喜歡琢磨事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