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就好

真實的故事,希望您喜歡。
個人資料
小百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法國小說《海的沉默》及其改編的兩部同名電影

(2020-11-01 16:00:47) 下一個

 

      60年代我讀中學時,看過一部短篇小說《海的沉默》Le Silence de la Mer, 作者維爾高爾 Jean Vergor(1902-1991),原名讓•布魯勒。1938年之前,他一直是一位和平主義者和書刊插畫家。二戰初期法國戰敗投降後他參加地下抵抗運動,期間寫下這本小說,並於1942年冒生命危險地下出版,首印350冊。今天它已被翻譯成72種文字。

     小說是以一位法國老人作為第一人稱的口吻寫的。老人和他的侄女共同生活,是一個中層的小資產階級家庭。法國淪陷了,他們二樓的一間房間被當局征用作為一個德國軍官臨時住所。軍官彬彬有禮,尊重他們。他說的第一句話是:“對不起。”麵對老人和少女的抗拒性的沉默,他露出了嚴肅的微笑:“對於那些愛祖國的人,我是十分尊敬的。”

     這不是虛偽的話。他盡可能不妨礙房主人的生活。他隻是在每個晚上找一點什麽理由到起坐間來,開始說幾句並不需要回答的客套話,然後開始了無盡無休的獨白,涉及他心裏存在的種種問題——他的祖國、法國、音樂……他談得很親切,很熱情。他尊重老人和少女的沉默,從不企圖從那裏得到一種回答,一種讚同,甚至於看他一眼。

    從他的這些獨白中,我們逐漸了解了他。他是生活在一個小城中的專門作曲的音樂家,脫離政治,也不喜歡國內的那些政治人物,然而卻相信了元首和那些政治人物的宣傳,以為他們占領法國是為了德法兩個國家的團結。

     老人和少女一直對他保持著沉默。後來,他們冰凍的感情漸漸溶解了,德國軍官誠懇的善意和熱情感動了他們,如同那個童話中的美人逐漸為獸所感動。然而,沉默卻保持著。因為,無論如何,他是一個穿著敵人服裝的軍官——一個獸。

     德國軍官到巴黎去了一趟。他久已渴望此行,他是興高采烈地去的。他返回後,一反常態,避免與老人和少女見麵。好幾天以後,在一個晚上,他終於來了。情緒沉重愁慘,在巴黎,他從高層獲悉:德國當局並不將法國當作朋友,而是策劃毀滅法國的文化。他感到震驚和憤怒,因此申請離開法國並得到批準。他是來告別的。他將參加一個正在作戰的師團,第二天就要動身到東方(蘇德戰場)去,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到地獄去”。兩位房東清楚地表示了他們的同情,姑娘輕輕地說了“adieu”(這詞不應譯為“再見”,而是“別了”的意思)。當時我讀到這裏,心裏想:假如姑娘對他說的是”希望你平安歸來“該有多動人。

       老人和少女並不是那種真正意義上的戰士。他們是普普通通的法國人,是資產階級文化傳統教育和熏陶出來的人。他們在不言不語和心照不宣中作出了一個決定:絲毫不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哪怕是一點點小節,對那個闖入者保持沉默,而且幾乎不看他一眼,就仿佛根本沒有他的存在,就仿佛他隻是一個魔影。這是在他們所處的地位所能表示的抗拒。這是人的尊嚴和民族的尊嚴的維護。這是有意的無視和漠視,因而也就是大的蔑視。魯迅先生說過:最大的輕蔑就是連眼珠也不轉過去。

      他們是手無寸鐵的老人和少女,是被征服者,是弱者;敵人是征服者,是強者。然而,他們是人,而敵人是喪失了人性的獸,在這個意義上,他們又是強者,而敵人是弱者。他們像大海般的沉默。海沉默著,而潛流洶湧。海沉默著,但預示著暴風雨和萬頃波濤……而作為人,他們的感情卻不可能是那樣單純的。

      這篇小說沒有曲折的情節。作為故事來說,它是太簡單了。隻有三個人物,沒有任何熱鬧的場麵。除了軍官的獨白以外,連對話也隻有簡單的幾句。它著重的是刻畫人物的內在感情,人物之間的感情的激蕩和衝擊。那扣人心弦遠遠超過了表麵的戲劇性,超過了表麵的矛盾衝突,而且它是真正感人肺腑的。

       我沒能在網上找到這篇小說的原文。這裏隻能憑記憶最後的兩句話是:“隔著濃霧看到一個陰暗的太陽,天氣似乎很冷。”

      1949年,剛步入導演生涯、後來的的大師讓-皮埃爾·梅爾維爾(Jean-Pierre Melville)將故事拍成黑白電影。小說《海的沉默》有著很難被改變成電影的困難成分。這不僅因為小說主要人物從頭至尾始終保持沉默,還因為小說本身有著一種微妙的分寸感,一旦把握不好尺度就會偏離方向,從而破壞了小說由沉默與獨白構成的一種恰到好處的內在平衡。然而根據網上的評論,梅爾維爾顯示出他對電影的驚人天賦,他第一次拍攝長片就選擇了這樣一部高難度作品,並且拍攝得相當完美。

         影片以一種不露聲色的內在對比顯示了梅爾維爾的控製影調的能力與智慧。它從一個德國軍人的個體角度來反映整個戰爭,暗示法國豐厚的文化底蘊保證了最終會成為這場戰爭的贏家。從一般的普遍性中抽取一個特殊個案(具有教養的德國軍官)來顯示人的內在的豐富性,對於個體而言,他(德國軍官)完全可以成為法國人的好朋友,但對於戰爭雙方,彼此間永遠是敵人。這是戰爭施加給個體的一種殘酷,也是人性遭致無情毀滅的一場關涉文明與野蠻的衝突。作為處在衝突雙方之間的個體,盡管彼此間有好感,卻隻能成為戰爭的犧牲品。德國軍官最後的選擇,正是證明了這一點。這是一出悲劇——戰爭機器並不顧及個體的感受,甚至他們的存亡。

     油管上可看到不足3分鍾這部影片的介紹: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VsunKIunss



      2004年皮埃爾·布特龍(Pierre Boutron)再次將該小說搬上銀幕。這次是彩色片,增加了好多內容,尤其是姑娘對軍官的愛情和群眾的不滿、地下抵抗運動等等。下麵是全片的視頻(93分鍾),我最欣賞聖誕夜兩人單獨相處的那一部分。軍官在鋼琴上彈巴赫平均律後,麵對姑娘背影的那幾秒鍾太精彩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NCfJaQL_a4

 

    以我十幾歲的年齡、閱曆、理解力,特別是長期受愚民教育形成的線性思維方式,隻會套用階級鬥爭的框框來理解這貌似簡單,  實則有血有肉、豐富多彩的人物內心矛盾和衝突。現在回想幼稚至極。

    文革時期以“反革命”罪名被槍殺的青年工人遇羅克也讀過這本小書。據他的好友葉式生的回憶,遇羅克和一位姓麻的青年朋友曾就《海的沉默》的主題思想發生激烈的辯論。可惜葉式生沒有詳細介紹辯論的內容,但我相信起碼兩人中至少有一個人是試圖想突破階級分析的框框去理解這部作品的。

    自由、自尊、自愛,是人性中永遠不會被摧毀的核心,盡管在特殊的環境中其表現形式可能被扭曲。因而我始終對中國的未來充滿信心。畢竟以當公公為榮者隻是極少數,不論東方或西方。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小百臉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XLD' 的評論 :
我有個問題:您是80年代初上大學時讀的這本書,那時的社會已有初步的開放,年輕人應該也比我們那時更成熟。那麽,您讀這本書是是否也像我60年代讀時,將這個德國軍官看成虛偽、狡猾、企圖誘騙房東侄女呢?
XLD 回複 悄悄話 八十年代初,上大學時看的。印象極其深刻!剛開始閱讀時,腦海中便有了清晰的畫麵感,至今依然。
小百臉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菲兒天地' 的評論 :
謝謝參觀,有空常來坐坐。
菲兒天地 回複 悄悄話 多謝介紹,看過電影,非常感人!
小百臉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老姐' 的評論 :
小說裏他們沒有戀愛。
老姐 回複 悄悄話 這二天正好看了2004版的電影。想要看英文版小說。小說裏男女主角相愛了嗎?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