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就好

真實的故事,希望您喜歡。
個人資料
小百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古戰場遊記】之79:歪打正著的軍事工程都江堰

(2019-06-21 08:51:36) 下一個
【古戰場遊記】之79:歪打正著的軍事工程都江堰

世界遺產都江堰:
 
 
從玉壘山上遙望都江堰魚嘴、內、外江: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重用商鞅,采用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衡和建立縣製等一整套求新變法措施,國力迅速膨脹。大將司馬錯提出建議,先攻占南麵毗鄰的蜀國,利用蜀國占據長江上遊的優勢,順長江而下,吞並當時惟一能和秦國相抗衡的楚國。
  繼秦孝公位的惠文王采納了這一策略,在公元前316年興兵滅掉了蜀國。公元前280年的秋天,司馬錯從岷江上遊出發順水進入長江,南下攻擊楚國,然而軍隊因為糧草缺乏補充,在今天的涪陵、重慶一帶陷入癱瘓。
  這次戰爭的失敗,暴露了秦圍利用蜀國作為攻楚跳板的缺陷:因為當時訓練士兵、打造兵器、集結軍隊主要是在蜀國的中心成都,可是造船和啟運卻要在岷江上遊進行,兵馬從成都到岷江的運輸碼頭至少要經過50多公裏的陸路,這樣一來就很難在作戰中及時補充兵援和物資。
  於是,公元前272年,惠文王任命陝西眉縣人、精通水利的李冰,到蜀郡擔任郡守。秦王計劃把岷江改道,使之經過成都,從而成為一條真正的戰爭補給線,這個計劃的實施最終落在了李冰的身上。
 
岷江、都江堰及其周圍地形的穀歌地圖:
 
 
 
      李冰就任後經過詳細調查,發現岷江水量很大,自發源於岷山後一直在崇山深穀中激蕩。在距成都西北100多華裏的灌縣一帶突然掙脫山嶽束縛進入平原地帶(請大家參閱上麵的兩幅穀歌地圖)。每當夏秋洪水季節常常造成泛濫,衝垮堤壩、淹沒農田。而旱季時江水卻白白流入下遊,無法用於灌溉。假如能將江水一分為二,將其一部分分流進成都平原,那麽不但能滿足秦王的戰略需求,而且將會變水害為水利。
  
寶瓶口,其左側為玉壘山,右側為建在離堆(玉壘山被劈開後的另一部分)上的伏龍觀:
 

         但是,岷江寬闊洶湧,而且在灌縣這裏卻有一座玉壘山橫在岷江和成都平原之間。怎樣能讓岷江分流,部分江水經過成都,使航道暢通,同時在發洪水時控製水,不使其泛濫平原? 這應是李冰苦苦思索的問題。我相信他必定谘詢了無數治水專家的意見,甚至讓他們討論和爭辯。公元前270年,方案終於提出:選擇在山區和平原的交界點上扼住岷江的咽喉,建造既能引水又能防洪的水利工程,這個工程是這條戰爭補給線能否形成的關鍵。
  
             秦王批準了李冰的計劃,派兵10萬,支持這一建設。
    人們用竹片編成籠,籠內裝滿卵石,然後用渡船拋至江心。如是4 年,在岷江河道間出現了一個類似於大魚嘴的江心壩,岷江江水被魚嘴一分為內外兩江。漲水期內、外江水占4 :6。枯水期內、外江水占6 :4。此外,在古代還使用榪槎來人工改變內外兩江的分流比例。榪槎是一種以數根圓木為骨架,外覆竹席,內灌泥沙的截流物體。當需要時,隻要在一側的江麵放置若幹座榪槎,便能減少該側的水量。一般在春季來水較少時使用這種方法截流外江,增大內江的水流供給,待春耕結束水位上漲後,再撤去榪槎,使水流恢複正常。1974年以後,在外江口建造了永久性水閘,從而取代了榪槎來實現圍堰和泄洪。

竹片編成籠,籠內裝滿卵石,然後用渡船拋至江心成為魚嘴:
 
 
用來擋水的三腳木架,叫榪槎:
 
 
 
          另外,在玉壘山內彎點上開出一條水道(寶瓶口),將內江水引入成都平原。
 
魚嘴:
 

      玉壘山是一座花崗岩石山,要在其中鑿開一條通路談何容易?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生產工具的局限使得人們隻能使用棍棒和鐵錘把大山鑿開。這時,工匠們想出了一條妙計:先用火燒岩石,直燒到岩石發紅,再用冰涼的江水澆在滾燙的岩石上,岩石在熱脹冷縮中裂成碎塊,這時民工們再用棍棒和錘子鑿開石壁,工程的進度就會快得多。在技術手段缺乏的古代,用這種辦法對付堅硬的岩石的確十分聰明,因而東漢虞詡在甘南開運河、唐李齊物在三門峽鑿開元新河時都用了這個辦法。
  曆經8年時間,玉壘山山體上終於劈開了一條寬為20米、長80米的水路,岷江水進入了平原。因為這個進水口形似寶瓶,後這個進水口稱為“寶瓶口”。水流進寶瓶口後,順應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勢沿大小各支引水渠不斷分流,形成自流灌溉渠係,灌溉成都平原上一千餘萬畝農田。屯積的糧食使蜀郡成為當時秦國最大的糧倉。 公元前256年,世界水利史上的驚世之作都江堰竣工。本來是為戰爭目的開辟的軍事工程,轉化為兩千多年來利國利民的水利工程。甚至到抗日戰爭期間,成都平原在我國後勤和兵源地位的重要性無可比擬。

引水渠不斷分流,形成自流灌溉渠係  ,幹流直通成都成為錦江:
 
     
        除魚嘴、寶瓶口外,都江堰的第三組成部分是飛沙堰。它建於約一千年後的唐高宗龍朔年間(661~663),是內江中段的泄洪排沙通道,故名。溢洪道在魚嘴分水堤尾部與人字堤間。堰口寬240米,順溢方向長120米,飛沙堰壩頂平均海拔728.25米。飛沙堰主要功能有三:一是枯水季節導水入堰,保證灌區用水需要。二是豐水季節排泄進入內江的多餘水量。內江流量越大,飛沙堰的泄洪作用也越大。三是排沙。魚嘴分水後,岷江挾帶的大量沙石排入外江,在飛沙堰對麵鳳棲窩段彎道處,因彎道環流引水原理,多餘沙石經飛沙堰排出,進入寶瓶口的沙石占岷江總量的8%左右。  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況,它還會自行潰堤,讓大量江水回歸岷江正流。上遊帶來的泥沙和卵石,甚至重達千斤的巨石,從這裏拋入外江(主要是巧妙地利用離心力作用),確保內江通暢,確有鬼斧神工之妙。
 
飛沙堰:
 
 

       至此,“深淘灘,低作堰”成為都江堰的治水名言(它不是李冰的總結)。淘灘是指飛沙堰一段、內江一段河道要深淘,深淘的標準是古人在河底深處預埋的“臥鐵”。歲修淘灘要淘到臥鐵為止,才算恰到好處,才能保證灌區用水。低作堰就是說飛沙堰有一定高度,高了進水多,低了進水少,都不合適。
 
“深淘灘,低作堰”六字箴言:
 
 
      我在文革串聯時到過都江堰玩。那時破四舊正在高峰期,但紀念李冰父子(這兒子李二郎好像沒有曆史文獻支持,倒是《西遊記》把他安為活捉孫悟空的英雄二郎神)的二王廟沒被破壞。門口豎起大幅的毛主席語錄“水利是農業的命脈”。
 
紀念李冰父子的二王廟:
 

伏龍觀:
 
 
 安瀾橋:
 
 

(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1)
評論
兵團農工 回複 悄悄話 好文!

以前被告知的很簡單。
小百臉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李聽' 的評論 :
您這說法有點太偏激了吧。中國也是聯合國的一部分。都江堰工程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被世界人民承認為遺產,我們為之驕傲理所當然。怎麽是心理扭曲陰暗呢?
李聽 回複 悄悄話 扭曲陰暗的心理,古人的成就,非得被洋人認可,還要立個牌坊,奉天承運,教科文詔諭,都江堰乃當時國際領先水平...
欲千北 回複 悄悄話 好文。講的很清楚。
小百臉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polar_bear' 的評論 :
好像一開始李冰們的工程還比較原始粗糙(當時已屬相當偉大了),後來才逐步完善的。特別是飛沙堰建好後,基本每年隻需要維護便可正常、有效地運行。1974年遷建安瀾橋清理積沙時還挖出一個石人(據說是李冰雕像,背上鐫刻有“建寧元年”字樣,證明為東漢建寧年間所造),為觀測水量所用。現在置放於伏龍觀。我在倒數第二張照片裏有它(進門的玻璃罩裏)。
polar_bear 回複 悄悄話 這是一個超大型的PID模型,如果能實測一下,可以把它的數學模型建立起來的
翹搖 回複 悄悄話 讚一個!
小百臉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二胡一刀' 的評論 :
謝謝光臨,我也是抄來的,不過加上現場觀察和體會。
小百臉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路邊的蒲公英' 的評論 :

不是瞎編,都江堰工程一開始就是為的軍事目的。
路邊的蒲公英 回複 悄悄話 軍事目的是您瞎編的吧?
二胡一刀 回複 悄悄話 你寫得真好,比都江堰景區的解釋詳實易懂多了。
夏天站在都江堰城裏水渠旁邊,可以感到岷江水陣陣涼氣襲人。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