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就好

真實的故事,希望您喜歡。
個人資料
小百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古戰場遊記之六十三:夷陵之戰主戰場釋疑(上)

(2018-11-04 17:10:35) 下一個
古戰場遊記之六十三:夷陵之戰主戰場釋疑(上)
宜昌市猇亭區的三國古戰場風景區大門:

      在遊覽三國古戰場之前,我的知識隻限於《三國演義》。演義之類的優點是有趣,如現在充斥電視機的連續劇如宮廷戲、長征抗日內戰一類的玩意。但若當作曆史來相信,那就有點滑稽。畢竟是將近2千年前的事兒了,靠譜一點的隻有陳壽的《三國誌》。他與諸葛亮同期,而且在蜀國當過觀閣令史。三國歸晉後任著作郎,期間才寫作《三國誌》。第一是他能得到可靠的資料,第二是撰寫前朝的史會客觀一些(曆史上凡本朝自撰的史書大都不太可靠,沒被公認為正史,道理不用解釋)。當然在西晉著三國史,司馬炎帝位是從曹奐手中“禪讓”來的,所以隻能以曹魏為正統。好在陳壽堅持中立立場,對這三個國家都不予個人褒貶,加以南朝裴鬆之為《三國誌》的注本,補充了不同的觀點,也為史家推薦。故本文以裴注《三國誌》為主要依據。
夷陵之戰過程示意圖:

      卻說公元219年,孫權乘關羽北上攻打襄樊,後方空虛之機,派呂蒙化裝偷襲荊州,擒殺關羽。220年冬,曹丕稱帝。221年4月(本文的月份都是陰曆),劉備也在成都稱帝並立即準備東伐孫權。7月,發兵4萬(《三國演義》說大軍70萬,而據考證當時全蜀國總人口還不足百萬)東征。8月到達白帝城,會合江州(今重慶)水軍,水陸並進。東吳邊境守將李異、劉阿抵擋不住,蜀軍攻占巫山、秭歸,222年正月抵達三峽口。
《資治通鑒》照搬《三國誌》,將曹丕稱為“帝”,而雖已稱帝的劉備卻隻是“漢主”:

    這裏首先討論夷陵之戰的主戰場猇亭究竟在哪裏。夷陵是這一地區的統稱,戰場在其外圍。假如劉備大軍主力要南渡長江,隻能在秭歸一帶渡。出了三峽口,就是東吳水軍的天下了。關羽本來有支不錯的水軍,有幾艘戰列艦。但荊州一失,全讓孫權吞了。蜀地不出水軍,征吳時恰逢三峽枯水期,隻有江州幾條小木船能通過急流險灘的峽區。劉備任命吳班、陳式分別為水軍正副統帥,也就運輸人員、給養勉強湊合吧。打仗,尤其要和陸遜強大且經驗豐富的聯合艦隊對抗,那是肉包子打狗。人家從周瑜在鄱陽湖開始創立起就是世界霸主,起碼十幾艘航空母艦。橫掃赤壁、珍珠港、中途島、萊特灣都無敵的。
宜昌三國古戰場風景區,遠處是宜昌長江大橋,其前方是楚塞樓(江邊)和英雄塔(白色):

楚塞樓近觀:

楚塞樓牌匾:
     自從偷襲荊州成功,宰了關羽之後,吳蜀聯盟徹底瓦解。孫權早就做好了蜀軍報複的準備。首先他將關羽首級送給曹操,想把禍水潑給曹魏。曹操沒有上當,香木厚葬關公(他們倆曾有一段挺不賴的私人交情哩)。接著孫權以臣下身份上表勸曹當國家主席,曹操又看穿了,說“是兒欲使吾居爐火上耶!”盡管如此,孫權也暫時減輕了北方的政治和軍事壓力。曹丕稱帝後,孫權接受了封九錫的優厚待遇,將都城從建業(南京)遠途東遷到武昌(今鄂州),拋棄了建業水而改食武昌魚,專心對付劉備。蜀軍攻破巫山一帶吳地時,孫權正在忙搬家,吳軍尚未集結吳蜀邊境。有後人說陸遜戰役開始階段采取退卻策略。其實那時陸遜剛拜大都督,所統五萬大軍還在夷陵一線呢,哪顧得上川東前線。直到次年正月,蜀軍前鋒出三峽穀口了,才有”黃武元年春正月,陸遜部將軍宋謙等攻蜀五屯,皆破之,斬其將。“  吳軍其實不弱,總兵力5萬(即使是陸軍也並不遜於蜀軍4萬),不然怎麽能關了營門就能避戰整整6個月。要是劉備真有70萬人,還加上當地苗族土家族沙摩柯的5萬蠻兵,亞馬孫密林中食人蟻般滾過來,吳軍什麽水軍步軍瞬間都成白骨了。
三國遺址內沒有任何三國遺址,忽悠你我的:

隻有一塊同治年間石碑:

   好了,現在我們可以開始討論夷陵之戰的主戰場在哪兒了。先聲明:這個發明權專利屬於我小百臉,不服的請別往下讀。
   戰爭開始, 蜀軍是主動進攻的一方。劉備的目標是江南的孫權, 所以他的主力遲早一定要渡江。越往下遊,渡江越困難。不過幾年前,曹操幾十萬大軍就過不了赤壁,劉備作為參戰者之一,印象應該很深的。何況假如夷陵之戰在江北開打,其北麵就是當時全國陸軍最強大、虎視眈眈的曹軍在後麵當黃雀。劉備必定要避開的,所以他先攻秭歸,從那裏南渡長江。秭歸的東麵就是長陽,即夷陵之戰的主戰場。作為防守一方的主帥,陸遜的主力必然也在江南。不然怎麽能堅守6個月?有謂蜀軍是夾江而下,水陸並進的。這我同意,但雙方主力均在江南,則無容置疑。請看裴注〔括號內的注音〕《三國誌》中先主傳:”二年春正月,先主軍還秭歸,將軍吳班、陳式水軍屯夷陵,夾江東西岸。二月,先主自秭歸率諸將進軍,緣山截嶺,於夷道猇亭〔猇,許交反。〕駐營,自佷山〔佷,音恒。〕通武陵,遣侍中馬良安慰五谿蠻夷,鹹相率響應。鎮北將軍黃權督江北諸軍,與吳軍相拒於夷陵道。“ 說得很清楚:劉備是在江南的夷道(今宜都)猇亭,在這裏他才能經過佷山(今長陽)去通武陵(今鄂湘邊界)的五谿苗族、土家族蠻夷。江北的蜀軍是鎮北將軍黃權指揮,與吳軍相持於夷陵道(現在的宜昌城)。
史載劉備攻吳的兵力隻有4萬:

    再看《三國誌》中黃權傳:”先主為漢中王,猶領益州牧,以權為治中從事。及稱尊號,將東伐吳,權諫曰“吳人悍戰,又水軍順流,進易退難,臣請為先驅以嚐寇,陛下宜為後鎮”。先主不從,以權為鎮北將軍,督江北軍以防魏師。先主自在江南。及吳將軍陸議乘流斷圍,南軍敗績,先主引退。而道隔絕,權不得還,故率將所領降於魏。“  黃權是劉備此東征戰中最高職位的將領。他的意見也是正確的:吳兵作戰不要命,我們的水軍可能會受挫損失。這樣吧:我作前鋒與敵軍接觸接觸看看,您在後麵統帥大軍會妥當些。可惜劉備不聽。反而派他擔任江北的蜀軍總指揮,劉備自己統帥江南的主力部隊。正因為劉備沒聽黃權的意見,後來”南軍敗績,先主引退“;主要將領張南、馮習、傅彤、馬良及沙摩柯陣亡,劉備僅以身免;黃權不得已投降曹魏(而不是孫吳)。劉備才會說“孤負黃權,權不負孤也”,待之如初。黃權的基本部隊沒有在戰場上損失,也有力佐證主戰場不在江北。
黃權傳:
 
(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