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就好

真實的故事,希望您喜歡。
個人資料
小百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金沙江畔之一:我的嶽父嶽母(上)

(2015-10-11 18:18:18) 下一個

金沙江畔之一:我的嶽父嶽母(上)
 
     本文是我計劃中明後年才開始的第二個係列:《金沙江畔》中的一篇,為了紀念剛去世的嶽母提前寫的。我老婆評說:"我媽可說是天下身體最累、心中最苦的女人。"《金沙江畔》(我的雲南情結)係列將述及1970年代我在雲南省工作、生活7年的回憶,也介紹雲南的風土人情。本篇寫的是兩個最卑微、最勤勞、但也最窮苦的農民,也介紹雲南省農村風情。

2009年嶽母和兒女們,站立的兩個是外孫女:

      將我嶽父認得的字和我嶽母認得的字加在一起,總數大約是零。扁擔橫放在地上就是"一"字,他們大概不懂。我妻子讀小學一年級起,就要幫她母親識別布票(這是鄉下人唯一和城裏人平等享有的福利),什麽顏色的票是多少尺等等。
     嶽父叫趙成才,1932年生於雲南省元謀縣苴林鄉。苴林鄉位於元謀盆地西沿,土質肥沃,水源豐富,氣候炎熱。全鄉約有4千多人口,雜姓,鄉內通婚頗多,七八十年前近親結婚的危害尚未為村民所知。不過嶽父母卻沒有任何血緣關係。假如不是來了共產黨,他這個地主家的長工做夢也不敢想娶個富裕中農家如花似玉的閨女做老婆。

嶽父嶽母1994年在家門口合照,這是他們一生中的第一張照片。那年嶽父62歲,嶽母60歲:


     嶽父出生時家裏還是自耕農,有5畝地。父親忙農活,母親做家務,照顧他及一個姐姐和兩個妹妹。他曾對我講述:家境雖貧寒,但每頓都能吃飽,逢年過節時有肉。但在他8歲那年,父親得了重病,多方治療無效,撒手西歸,留下一大筆債務。全家頓入慘境。
    他母親將3畝地典了出去還債,自己和十來歲的大女兒忙活剩下的2畝地。8歲的他經親戚介紹到山背後一家大地主家放牛,沒有工錢,隻管吃住。孤兒寡母的日子可想而知有多艱難。幾年後,窮怕了的母親竟做了一個災難性的決定:她把16歲的大女兒許配給外村的一家富人家當兒媳婦。這家人隻有一個孩子,是個天生的傻瓜,見了人就伸出舌頭傻笑,一邊淌口水。
   大姐堅決反對:媽,我不嫁。我跟你吃糠喝粥,一輩子捱苦受罪心甘情願!母親苦苦地勸:兒哇,媽是沒法。你去了好歹這輩子吃穿不用愁,還能幫媽和你兩個妹妹,我們實在是過不下去了哇!16歲的女孩拗不過,勉強嫁過去了。三天後第一次回娘家的夜裏,用一根繩子結束了年輕的生命。
    懊悔莫及的母親唯有哭,白天哭晚上哭,幾年後竟瞎了。1975年我第一次上嶽父母家求婚,老人家雖隻有六十多歲,卻已瞎了二十多年。我替她檢查。是因為沙眼及疤痕導致倒睫,睫毛反複揉擦角膜混濁。除了角膜移植,別無他法,可那時沒有角膜移植的條件。
    姐姐自殺時嶽父已14歲,不再放牛,長成強勞動力了。他健壯、勤勞、忠厚、有悟性,老地主很器重他。幾年後把他提為長工隊中的領班。文革前的四清運動中,這老地主來苴林趕街,嶽父還悄悄地招待他吃飯。那時我妻子已有十來歲,稍懂點事了。客人走後問父親:"XX伯不是地主嗎?"嶽父說:"他雖是(地主)份子,可人是好人。從不拖欠工錢。在他家做,吃的比現在咱家裏吃的好多了。那時你大姑媽自殺,咱家一個銅板都沒有,全靠人家出錢幫著料理後事呢。你可別說出去,工作組知道可不得了。"(假如我是鄧力群胡喬木,我就會幫嶽父階級分析:老地主是看中你的剩餘價值,讓你一輩子為他賣命呢!可惜嶽父沒有那理論水平。"四清"中像嶽父這樣的生產隊幹部是清查重點。他雖然沒有經濟把柄讓人揪,卻有"缺乏階級鬥爭觀念"的辮子。比如說,他把生產隊裏老弱勞力全編入菜園隊勞動,其中也包括生產隊全部4名四類份子。工作組說這是照顧階級敵人,嶽父辯解說:"他們都五十來歲了,幹不了重活,會拖大夥後腿。在菜園隊還能發揮他們種菜的經驗,是不是?"(四清結束後,這4名四類份子還是留在菜園隊,而嶽父繼續當他的生產隊長)。

1994年嶽母剁豬菜,她背後的八仙桌是土改時分的:

   1950年雲南省和平解放時嶽父18歲,土改中家裏分了5畝地,加上自家原有的2畝,一共就有7畝。還分了一些農具和一張八仙桌,還有三份之一頭牛。土改工作隊說:三家共用一頭牛不方便,你們可以把它做個價,分三份,由一家買下來。於是三家協商作價84萬人民幣(舊幣,等於後來84元)。嶽父買下來,付另外兩家28X2=56萬元的"牛份",三年還清。這56萬元"牛份"讓嶽父嶽母後來付出兩個孩子的生命。
    翻了身的嶽父也該成家了。媒人介紹的諸多候選人中,他和母親都中意上村裏楊家的大閨女楊有芬。
      楊家地多,忙的時候會請短工,但夠不上富農。他家還做點小生意,日子過得挺滋潤。楊有芬1951年17歲,比嶽父小兩歲。不但長得標致,還能歌尚舞,會唱花燈(一種雲南省地方歌舞)。2009年嶽父去世後我們回去看嶽母。她那年76歲,是村裏廣場舞的主力,舞著一把一公尺長的大紅紙扇,那投入的神情可令人欣賞了。
      上楊家提親的媒人可就海了去了。她父母有心計,在眾多候選人中篩了又篩,最後剩下兩個:周家和趙家,讓閨女自己決定。可見鄉下人也有思想滿開通的。
     周老師是苴林小學的國文先生,人斯文、客氣,又是領公家薪水的,嫁過去就是秀才娘子了。可周老師年紀偏大了一點,身子骨也顯得單薄些。2009年我們回國探親,有天傍晚去看三舅,經過一座大宅,恰好大門開了,一位老者走了出來,見了我老婆就問候:"寶蓉回來啦?這位是......"老婆畢恭畢敬地回答:"周老師好!這位是我愛人,叫XXX。"周老師說:"原來是百醫生,請進家來坐坐。(看來周老師還不忘舊事,對嶽母家現況也很了解)"老婆回話說:"我們這陣得去三舅家,改天再來。"告了別離開了。路上對我說:"可進不得他家,明天全村都會傳遍的。"
     趙成才家現在是窮了點,小夥子健壯、正直、靠得住,剛分了田地,日後生活會慢慢好起來的。但未來這幾年你得吃苦,要跟他一起打拚。就這兩家,跟誰過你自己掂量吧。
    大概在一個17歲健康活潑的少女心中,男人胸前的鋼筆總不如壯實的身體更attractive。楊有芬毫不思索便作出了多年後令她自己腸子都悔青了的決定:嫁趙家!這是2009年我在嶽父墳前親自聽她嚎啕哭訴的:"我怎麽就那麽瞎了眼挑了你這冤家!周老師那樣不比你強......."

2009年嶽母在嶽父墳前嚎啕哭訴:


    就這樣嶽母過了門。那時嶽父的母親眼睛還勉強看得見,煮飯操持家務不成問題。小兩口加上兩個妹妹起早貪黑地下地幹活,恩恩愛愛的日子過得挺美滿。嶽父的莊稼活全村聞名,產量最高、賣餘糧最多,年年都是縣裏的勞動模範。戴大紅花,領獎狀、搪瓷口缸、毛巾,還和縣長握過手......很快他成了村裏最早的共產黨員之一。那時的趙成才,年青上進、意氣風發,前途光明著呢。
     他的二妹也交上了真正的好運:村裏一戶劉姓兄弟,1947年被抓了壯丁。到昆明後哥哥逃了回來,弟弟則被送到中原前線打仗。被劉鄧大軍俘虜,又當了解放戰士,參加過淮海戰役,進軍四川江津時已是連級幹部。回家探親時父母為他說親事,看中了趙家二妹子老實孝順。嫁過去後侍奉公婆兼幹農活,眾口誇獎。幾年後老公升官,把她接了出去,沒文化竟也當了公家人,在部隊托兒所看小孩,生了四個女兒。60多歲因高血壓偏癱,離休了的老公盡心服侍了她7年直至她去世。

嶽父的二妹一家:

     最小的妹妹和我嶽母處不來。嶽母脾氣本就不太好(有錢人家的小姐嘛!老婆為她辯解說:"我媽是苦煩了,動不動就向我們幾兄弟姐妹發脾氣,不像我爹常耐心給我們講道理。"),加上婆婆眼睛逐漸變瞎,好多家務事都得她幫著,常對老人家發火。小姑子當然幫自己媽,常一幹起仗來就沒完沒了。嶽父毫無辦法,兩邊不討好;直到小妹出嫁,這家才算安靜了點,全靠老太太忍功好。
    但有一點是誰都承認的:那就是雖然嶽母出身家境不錯,田間活計和家務勞動卻都是好手,吃苦耐勞,勤儉持家。在她(和嶽父)的計劃中,隻要兩人同心合力,幹個十年八年的,這家也就墊下底來了,老公孩子熱炕頭是她最高的理想,看來似乎也很現實,可後來實踐起來卻比共產主義還海市蜃樓呢。

1994年嶽父家的全家福:

(待續)

下接:金沙江畔之一:我的嶽父嶽母(中)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