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就好

真實的故事,希望您喜歡。
個人資料
小百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古戰場遊記之二十三:長平之戰,白起坑趙卒處(上)(照片恐怖,慎入)

(2015-03-02 14:15:51) 下一個

古戰場遊記之二十三:長平之戰,白起坑趙卒處(上)(照片恐怖,慎入)


長平之戰屍骨坑博物館看板:


       古長平春秋時稱泫氏,戰國時改名長平。這裏是中華民族原始文明的發祥地,相傳中華民族的始祖,中華第一大帝——炎帝就活動在澤潞盆地,逝世後就埋葬在羊頭山東南的莊裏村,是為炎帝神農氏的先塋。高平三麵環山,溝壑縱橫,地形險要,曆來為兵家必爭之地。長平之戰遍及現在大半個高平市,涉及到的山嶺、河穀、關隘、道路、村鎮五十多處。丹河發源於高平市西北角的丹朱嶺南坡一個叫李家村的小山莊旁,幾乎是筆直地朝東南方流淌過高平全境,境內全長41.75公裏,最後在河南省沁陽城北匯入黃河的一級支流沁河。

長平之戰在這條河兩岸展開:


丹河上遊是趙軍企圖突圍處:


    根據1992年的《高平縣誌》,高平縣城以北的丹河段是季節性河流。我們去年五月份去旅遊時,河麵寬約五六十米,平靜不波。但在兩千三百年前的那個血腥的夏天,秦、趙兩國幾十萬大軍在丹河兩岸亡命搏鬥時,它應該是奔騰咆哮、滿布屍血。秦軍勝利後,主將白起將趙國降卒40萬人“挾詐而盡坑殺之”,造成中國曆史上流傳的最恐怖殺俘慘案。不過兩千三百年來誰也沒法呈直接證據於堂,直到1995年5月12日下午,丹河東岸永錄村目不識丁的62歲村民李珠海來到自家梨園裏揮動鋤頭平整土地。有一鋤刨得特別深,他感覺碰到什麽堅硬的東西..........

無意中發現屍骨坑的村民李珠海:

 

 

     刨著刨著,一塊巨大石頭從土中露了出來。李珠海將在不遠處鋤地的19歲的兒子李有軍喊了過來幫著把石頭搬開。眼前的發現令他們驚恐不已:下麵是一個巨大的深坑,屍骨疊壓交錯,形態各異。其中一具還算完整的屍骨更有生鏽的箭頭深深地嵌在頭骨與腿骨上,屍骨旁還散落著一串長滿銅綠的刀幣和一些箭頭、帶鉤等。以前,永錄村周圍常發現過古代文物,也曾見有人刨出過刀幣和箭頭。沒想到今天在自家梨園裏也刨出了這些東東。“當時,第一個念頭就是不敢再刨了,趕緊把這東西拿回家找人商量個辦法。”父子倆扛著鋤頭匆匆回到家。李珠海將在外工作的妹夫田貴生叫回來商量。聽了大舅子的講述,看著他手裏的刀幣及箭頭,對長平之戰略知一二的田貴生馬上報告了市裏的文物部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接到報告後,派人迅速趕到現場實地勘察了情況,專家們初步得出結論:李珠海發現的是兩千多年前長平古戰場的遺址:“將軍嶺一號屍骨坑”----一個長11米、寬5米、深1.2米的屍骨坑被全部挖開。屍骨無規則地層層疊壓,有的是仰麵,有的是側麵,有的則是俯身,有的頭與軀幹分離,還有的頭部有鈍器、刃器、石塊造成的創傷等,觸目驚心。在坑內,考古隊員還出土了刀幣17枚、銅鏃2件、銅帶鉤1件、鐵帶鉤1件、鐵簪1件、陶盆口沿殘片1件。僅在這層,考古人員就挖掘出頭蓋骨60多個。專家們推測,此坑深層屍體至少超過百具。與此同時,在“一號坑”西側,考古人員運用國際最先進的射線測定法,探測到還有一個長55米、寬3至4米的大屍骨坑,他們將其編為“二號坑”,也同時發掘。最後,專家得出結論:此兩屍骨坑是迄今為止保存最原始、最完好、規模最大,並最具有文物價值的長平之戰古戰場屍骨坑遺址。他們分析認為,此坑兩坑均為深坑,不像秦軍專為掩埋戰俘屍體所挖,更像是天然的深溝大壑。當年,秦軍將戰俘屍體拋入溝內,再填上一層薄土加以掩蓋。隻是兩千多年的鬥轉星移,滄海桑田,才使這些屍骨深埋地下。從這再往北坡考察隊又用射線測定法探測到有一個更大的“三號坑”,至今尚未發掘。這些發現是考古工作的重要成就,有力地印證了長平之戰秦軍野蠻屠殺趙國戰俘這一曆史事實。同時,有關長平之戰的許多不解之謎也逐漸明朗起來。

長平之戰博物館門口:


長平之戰博物館:


長平之戰一號屍骨坑:


一號屍骨坑局部:

 

長平之戰二號屍骨坑:

 

二號屍骨坑局部:

 

尚待發掘的三號坑地麵:

 

    長平之戰遺址,現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範圍廣闊,西起骷髏山、馬鞍壑,東到鴻家溝、邢村,寬約10公裏;北起丹朱嶺,南到米山鎮,長約三十公裏,東西兩山之間,丹河兩岸的河穀地帶均屬於重點保護區。永祿村恰在這重點保護區的正中央。

古長平,又叫長平關,即今高平市城西北10公裏的長平村:

 

要了解長平之戰的原因和經過,讓我們先來看一張戰國晚期的地圖:


   秦國本是戰國七雄中最弱,最被邊緣化的,後來經過商鞅變法國力迅速膨脹,實力遠超其餘六國。秦昭襄王采納客卿宰相範睢的意見,將遠攻近交的策略改為遠交近攻,企圖逐步統一中原。最先遭殃的就是離秦國最近又比較弱小的韓國。地圖中的韓國國土南北長,東西窄,中點細如蜂腰那兒就叫野王(今日河南沁陽)。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45年),秦國出兵攻占了野王,將韓國上黨郡與本國的聯係完全切斷。韓桓惠王懼怕秦軍兵鋒,決定主動把上黨郡獻給秦國,以息戰禍。上黨郡守靳黈卻不願降秦。韓桓惠王於是派馮亭接替上黨郡守遂行降秦的相關事宜。馮亭也不願降秦,為避免加強秦國(蘇洵在《六國論》中也說: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同時利用趙國力量抗秦,他獻出上黨郡七十邑於趙國。當時齊楚均在不久前的戰爭中敗衰,獨趙國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等軍事改革,是六國中唯一能與秦抗衡的。趙孝成王召大臣問計,平陽君趙豹認為不可,會得罪秦昭襄王。但是平原君趙勝堅持可以,於是趙王接受,封馮亭為華陽君兼上黨郡守,派平原君趙勝領五萬趙軍接收上黨。這是一塊2萬平方公裏的肥肉,秦國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差點就吞到口的,倒讓趙國不費吹灰之力得到了,怎能善罷甘休?

塞翁得馬,焉知非禍?

 

(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