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就好

真實的故事,希望您喜歡。
個人資料
小百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古戰場遊記之五:葛底斯堡戰役和葛底斯堡演說(上)

(2012-01-14 17:42:51) 下一個

古戰場遊記之五:葛底斯堡戰役和葛底斯堡演說(上)

                          南北戰爭的起因
  美國內戰又稱南北戰爭,其根源早已植於建國時期。美國獨立革命是一批富商,農場主,律師和知識分子推動的。當時的目標隻是擺脫英國的統治取得獨立,對其他問題無暇它顧。在第二次大陸會議時任命華盛頓為大陸軍總司令,除他有軍事經驗之外,主要的考量是:他是弗吉尼亞最大的農場主,擁有32平方公裏土地及蓄有三百多個黑奴。他的領軍能爭取到整個南方大陸農場主的支持。傑弗遜起草的《獨立宣言》開宗明義便說:“我們認為下麵的理念是不言自明的----所有的人生而平等....”。“所有的人”包不包括黑人?這個今天毫無懸念的問題,當時可是糊塗得如一鍋粥。待到革命成功,製定憲法時,分歧就暴露出來了。應該承認,當時的經濟基礎和意識形態都遠未達到廢奴的程度。像麥迪遜這樣堅決主張廢除奴隸製的“憲法之父”都不得不妥協: 憲法保留了奴隸製,維護了奴隸貿易。1793年華盛頓在他的第一任總統任期還簽署了《追逃奴隸法案》。到1860年,美國黑人奴隸已達到400萬。19世紀上半期,隨著自由,平等,博愛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美國人民開展了廣泛的反對奴隸製運動。30年代起,廢奴思潮在美國廣為流行。40年代,一些廢奴主義者開始主張采取政治鬥爭。1852年,斯托夫人的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出版,書中對黑人奴隸的悲慘生活作了動人的描述和揭露,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有力地推動了廢奴運動的發展。1859年,廢奴主義者約翰·布朗率領21名白人和黑人起義,把廢奴運動推向高潮。此時,通過購買,戰爭等手段,美國本土的疆域已基本成形。西進運動和北方工商業迅猛發展,北方州分均已廢奴,新加入的州份也都不予農奴製合法性,新成立的共和黨主張提高從歐洲入口的工業品關稅,這些都給南方極大的壓力。待到1860年林肯代表共和黨競選總統獲勝並於1861年3月就任,南方7州立即單方麵宣布獨立。這時的主要矛盾就變成國家統一還是分裂了,戰爭成了唯一的選擇。


                                                         
                   葛底斯堡大戰前夕
  一開始南軍連連告捷。總司令羅伯特·李將軍和他手下的猛將“石牆”傑克遜乘北軍未準備好及將領不力,頻頻主動發起進攻。尤其是1863年5月,李將軍率領的北弗吉尼亞軍團(5.2萬人)對北方約瑟夫·胡克將軍率領的波多馬克軍團(11萬人)發起錢斯拉維爾戰役結果:北軍傷亡逾1.5萬人,被俘6000餘人,並不得不撤回北方;南軍傷亡1.1萬餘人,攻入北方領土。唯南軍傑克遜將軍在此役中傷重不治,是一大損失。李將軍把傑克遜的軍一分為二。重組後的南軍步兵分三個軍,分別由龍斯特裏特,艾維爾及希爾擔任軍長,共72000人。6月26日,李將軍犯了一個大錯:就在雙方主力向葛底斯堡一帶集結準備決戰前夕,他竟然派斯圖亞特率騎兵師的全部三個旅東進襲擊北軍背後,甚至進抵華盛頓城邊。在當時通訊落後的情況下,這支勁旅在戰役生死攸關之際未能及時西返參與決戰。看過古戰場緩慢起伏地形,我深感當時作為主動攻擊的南軍,缺乏騎兵的衝鋒應是致命的。南軍繼續北進,於6月底抵達賓州南部小鎮葛底斯堡西北麵。這是一個人口7200的水果種植,加工和集散中心。李將軍計劃從此地北擾費城和巴爾的摩,威脅首都華盛頓,並對被北軍包圍的密西西比河畔重鎮維克斯堡起減壓作用。


    北方無論在道義上,實力上都遠優於南軍的情況下連吃敗仗,使林肯總統十分惱火。他認為將領膽怯是主要原因。6月28日,他撤換了胡克的職務,任命原第五軍軍長米德為新的軍團司令,這時離決戰隻有三天。臨陣換將本是兵家大忌,但林肯這一決策卻被實踐證明為勝利的關鍵。米德立即率領剛北渡波多馬克河的全軍94000人迅速北上搶占有利地形以與南軍決戰。但是,這時不論南軍或是北軍,都不太明瞭對方主力的具體位置,也不知道決戰其實已逼在眉睫。


  6月29日,李將軍得悉北軍已渡過波多馬克河,他當即命令全軍向葛底斯堡西麵13公裏處的喀什敦集結。30日,最先到達喀什敦的希爾派出一支小分隊小心翼翼地向葛底斯堡前進,打算在城裏購買急需的鞋子。小分隊抵達城區時,發現城南隱約有騎兵活動,因而立即撤退並報告。但希爾不相信一向怯懦避戰的胡克會如此迅速推進到這裏,認為不過是無足輕重的賓州民兵,他決定盡快把他們驅逐。7月1日淩晨5時,師長海斯率領兩個旅的步兵向葛底斯堡進發,揭開了曆時三天的葛底斯堡大戰的序幕。
                                                      
                     7月1日:大戰第一天
如地圖:7月1日戰況


南軍在西北部(紅色); 北軍在東南部(蘭色)。


    在葛底斯堡城南的騎兵其實是北軍第一軍第一師的前鋒,隻有幾百人。北軍編製的一個軍隻有一萬多人,不到南軍一個軍的一半。早上7:30,一個名叫瓊斯的北軍前哨發現對麵叢林中有敵軍運動,於是開槍示警。這時北軍已穿城而過到達城西北5公裏。師長布法德判斷對麵的南軍兵力遠遠超過自己,他立即命令搶占城西,城北的三條山脊----赫爾山脊,麥法遜山脊和學院山脊,且戰且退;等待增援的主力到達。戰果證明,這是一個非常正確的決定, 他爭取到的2個多小時成為北軍整場戰役勝利的基礎。南軍憑借兵力優勢,組織反複衝鋒,但為北軍依托地形頑強抵抗所阻,進展緩慢。上午10點20分,正當北軍差點抵擋不住,已放棄赫爾山脊退守麥法遜山脊時,增援的第一軍主力終於匆匆趕到。隨即南北兩軍展開激烈的對攻,互不退讓。北軍在一次猛烈的反擊中俘虜了數百名南軍,包括旅長阿徹;但北軍第一軍軍長雷諾德也在激戰中陣亡,由達波第繼任。下午2點半,南軍增援部隊也趕到了,兵力再次壓倒北軍。在強大壓力之下,北軍終於抵擋不住,大踏步後退,放棄麥法遜山脊和學院山脊,又撤出葛底斯堡城區,退到城南的製高點公墓嶺。以公墓嶺為中心的高地呈魚鉤形,露出地麵的石灰石岩層,凸出的那一麵朝向西方和北方,正對著南軍。北軍正好沿嶺布防,地形險要,利於防守。正當南北兩軍在城西北拉鋸僵持時,北軍從南麵和東麵趕來支援的的全部兵力正在陸續向這裏集結。第二軍軍長漢考克被米德任命為臨時戰地總指揮。他一邊收容撤退下來的敗兵,一邊巡視了地形之後決定不再後撤,就在這裏與南軍決戰。與此同時,李將軍也緊急授權追擊至此的南軍前軍總指揮艾維爾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是否立即進攻並奪取魚鉤形高地,艾維爾觀察之後認為攻不下來。此時北軍增援部隊尚在途中,防守布局也未完成,故艾維爾的判斷後來被很多軍事史家評為“錯過了取勝的一次重要時機”。南軍先采取包圍態勢,其右翼位於半是森林的學院嶺, 與公墓嶺平行。南軍待到北軍已喘定並布防妥當才猛攻北軍左翼,北軍據險抵抗未能攻克,羅伯特·李將軍無奈隻好決定第二天再發動進攻。




(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wenxuecity13 回複 悄悄話 美國南北戰爭很多有趣的事,值得學習。
登錄後才可評論.